白發三千丈這句詩出自哪個作者(白發三千丈是哪首詩)
很多朋友對于白發三千丈這句詩出自哪個作者和白發三千丈是哪首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白發三千丈”出自哪首詩﹖
出自秋浦歌 李 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 ,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發...
李白白發三千丈全詩
白發三千丈:出自唐代詩人李白作品《秋浦歌·秋浦長似秋》。
作品原文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詞句注釋
【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
【2】白發:白頭發。亦指老年。
【3】緣:因為。
【4】個:如此,這般。
【5】明鏡:明亮的鏡子。
【6】何處: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頭發白如秋霜。
譯文:
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貴池縣西南的水鄉地區)時所寫。他這時已經臨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寫下此詩。
《秋浦歌·秋浦長似秋》選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首,此詩以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三千丈白發領起,抒發了因驚現白發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極大震撼。極度夸張卻真實地宣泄了內心的煩愁。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對鏡悲白發的情景,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怯,寫得十分生動傳神。
此詩雖是描寫暮年悲白發,但用筆流暢,如行云流水,仍見灑脫。詩中一夸張,一比喻,生動形象,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孤獨地坐在明鏡前,木然看著自己滿頭白發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白發三千丈是什么意思?我們該如何正確解讀這句話?
引言: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多去學習一些文化,因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當中 人們可以獲得很多的見解,并且人們還能夠提升自己的閱歷。
一、白發三千丈是什么意思
白發三千丈這句話是出自李白的詩句里,這句話其實是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去比喻了 人的頭發總在長長,而且也要去修剪,這句詩句成為了絕妙的浪漫主義構思,同時也讓人感覺到很有趣味,因為李白寫下這句話是因為他看見鏡子里的自己,已經長滿了長長的白發,是因為有份深廣所造成的,于是就寫下了這句,而且也發出了很大的感慨。
二、這句話的出處
白發三千丈這句話出自李白創作的五言詩《秋浦歌十七首》,這首詩是由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作品 ,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而且這部作品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啊 熱情的歌頌了樵夫和船工以及漁民們的生活,而且也寫了他們的愛情和他們的美好情操,充分的表現出了詩人們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熱愛,而且也體現老師人們不受羈絆,從而去忘情山水的浪漫主義情懷。
三、李白的介紹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有個性特色以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詩仙的美譽,他和杜甫并稱為李杜,而且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了他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人民疾苦的同情,李白也比較善于描繪自然的美景,從而表達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李白的詩風雄奇豪放,而且想象力也非常的豐富,音樂和諧多變,他善于描繪民間的文化和神話傳說,從中吸取營養和素材,同時也達到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白發三千尺是哪首古詩
“白發三千尺”正確寫法是“白發三千丈”。出自李白的《秋浦歌》,全詩內容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發三千丈是哪首詩
“白發三千丈”出自《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
這組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貴池西)時。
全詩內容豐富,情感深厚,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不同角度歌詠了秋浦的山川風物和民俗風情,同時在歌詠中又或隱或現地流露出憂國傷時和身世悲涼之嘆。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的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出處】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翻譯】
緣愁:因為愁。個:這樣。若把一頭的白發連接起來,長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滿懷的離愁,就像這白發一樣長。這兩句詩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薄鞍装l三千丈”這五個字,以夸張的手法,勾畫出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翁形象。白發何以有三千丈之長呢?“緣愁似個長”,原來是因愁而生的。一個“愁”字,是全詩重心之所在?!俺睢北臼菬o形的,抽象的,詩人卻以白發喻之,使其變為有形的、具體的,其長度又達“三千丈”,這樣精彩的詩句,古往今來,皆令人叫絕。
【鑒賞1】
我頭上的白發有三千丈長,是因為我的憂愁也這么長。借有形的頭發,抒發無形的愁思,夸張奇特,想象大膽,劈空而來,似火山爆發,讓人拍案叫絕,淋漓盡致地抒寫了他的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無限愁思。詩句歷來被譽為夸張的絕唱。
【鑒賞2】
我的白發有三千丈長,是因為我有同樣長的憂愁?!叭д伞钡陌装l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因愁而生白發,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夠生出長達三千丈的白發!白發是無法長到三千丈的`,詩人運用夸張手法,將內心的憂愁比作三千丈的白發,表達了詩人因壯志難酬,懷才不遇而發出的纏綿不斷、無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用此句表達內心濃郁的憂愁。
【全詩】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鑒賞導示】
《秋浦歌》是組詩,共十七首。為李白在秋浦時所作。秋浦,唐縣名,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
【鑒賞1】
首句“白發三千丈”寫得極度夸張。白發之長,出語驚人。古人蓄長發,挽在頭頂,梳洗的時候才披下來,看來詩人很久未顧及頭發了,然而這一發現卻給人以猝不及防的震驚:什么時候我滿頭的青絲變得灰白?第二句“緣愁似個長”緊承上句,原來白發是因為憂愁而生,因為憂愁而長!前兩句,寫出了頭發變白的原因和結果。頭發已白,詩人不得不面對這個悲傷的現實,傷感地又照了照鏡子:我是從哪兒得來的這么多“秋霜”呢?這里用“秋霜”代指白發,一方面使語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憂傷的程度?!昂翁帯彼茊柗菃枺瑐鬟_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傷感與無奈。寫這首詩時,李白已是暮年,年輕時的豪放不羈已被現實磨得漸漸老化,壯志未酬人已老,面對鏡中的根根白發,又怎能不發出問天的長嘆呢?
【鑒賞2】
《秋浦歌》是組詩,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歲時在秋浦(今安徽貴池縣西)所作。這里選的是組詩中的第十五首。詩人懷才不遇、人已衰老、壯志未酬,攬鏡自照,倍覺痛苦而發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懸下一壁瀑布,令人觸目驚心:“白發三千丈”!何故有如此長的白發?使人疑團頓起,似覺不合情理。詩人緊緊抓住這一懸念,在第二句就做了點撥:原來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讀到這里,只覺詩人出語不凡。不由不贊賞詩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筆力。涵詠這藝術夸張的詩句“白發三千丈”,雖超乎常情,卻合乎哲理。只這兩句,大詩人李白的豪邁狂放的風格已見端倪。憂愁使人早生華發,這三千丈的白發,該蘊積著怎樣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寫照鏡,而三、四句則更明白地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薄扒锼?,在這里代指白發,但決非重復?!鞍装l”、“秋霜”,這兩個詞在僅二十字的詩中并用,更增添了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使這首抒憤詩更發揮了強烈撼人的藝術力量。“得”字,是這首詩的詩眼。如此的濃愁,即“白發”(“秋霜”)從何而得?這個“得”字猶如泉眼,把詩人積習已久的抑郁和隱埋極深的怨情都進發、渲泄了出來。讀過這首詩,掩卷沉思,詩人憤激、痛切的詩句久久縈繞心扉。
【鑒賞要點】
[1]名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2]奇特的想象,極度的夸張。[3]借代手法的運用。[4]語言含蓄形象。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