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多少歲離開故鄉(高適的故鄉)
很多朋友對于高適多少歲離開故鄉和高適的故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生平簡介
高適,字達夫,又字仲武,唐朝時期渤??と耍倪吶娙?,與岑參合稱“高岑”,主要作品有《塞上》、《塞下曲》、《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高適生平簡介
高適本來是渤海郡人,二十歲的時候前往長安,后來又游歷到了宋州,并定居在了宋州宋城,親自種田耕作,過了八年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公元731年,時年二十八歲的高適往北到了燕趙之地,想要進入到信安王、張守珪的帳下,并寫下了幾首贈別、邊塞詩作。四年后,高適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于一年后創作了不少詩。三十五歲的時候,高適回到宋州,寫了名作《燕歌行》,此后的十年間都住在這里,偶爾出游到楚地、東平、魏郡等地方。
公元749年,高適張九皋的介紹下參加了有道科,通過考試,當上了丘尉。這時候他已經四十六歲了。第二年秋天,高適帶兵增援駐守邊境的青夷軍,在回來的路上寫了講述這次邊疆之行的詩。公元752年,高適辭去丘尉一職,到長安游覽,同年初冬,在哥舒翰手下做掌書記,后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助其駐守潼關。
安史之亂爆發后,潼關淪陷,高適參與了討伐永王和安史之亂的平叛,解救睢陽的危機。之后高適幾經貶謫和升遷,最終在任散騎常侍時去世,終年六十二。
高適的詩有哪些
高適的詩中有很多是描寫邊塞士兵生活的,往往體現了一種高昂悲壯的藝術美。詩的類型以七言歌為主,題材豐富,包括了邊塞詩、送別詩、憂民詩、詠懷詩、諷時詩這幾種,用最樸實的文詞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高適的邊塞詩有《燕歌行》、《塞下曲》、《九曲詞三首》、《薊門行五首》等,主張同質樸的語言表達現實的本質,也是其最有成就的一類詩。這些詩描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贊揚了士兵為國立功的高昂之情和對和平的向往,并抨擊將領不顧士兵的生死、奢侈享樂、安邊無策,體現了高適的憂國之心。
高適的送別詩具有代表性的有《別董大》、《別韋參軍》,雖然過著流浪困苦的生活,但依然以豁達的心境寫下了這些詩。其《東平路中遇大水》之類的憂民詩反映民生矛盾,講述了百姓生活的艱難。高適的詠懷詩如《封丘作》、《別韋參軍》等作品,抒發了不能一展抱負的情感,《古歌行》等諷時詩批評了 政治 弊病,表達對當權者的不滿。
高適的詩全集賞析
高適的詩富有特色,文詞雄壯,氣吞山河,展現了與盛唐繁榮景象的相對應的朝氣與積極性。在內容上,高適的詩以描繪現實景象為主,而且富有深度,既有崇尚功名的進取心,又有批判現實的悲壯。
高適因為從小就生活在孤寂與困苦之中,養成了俠士直爽、豁達的個性,詩歌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深入地表現了主題。詩風淳樸豪放,粗獷有力,通常是描繪一幅宏偉的場面,再加以議論,充滿豪情和骨氣。
高適的詩在描繪現實狀況和表達感情方面很少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一般是直抒胸臆,給人很直觀的感受,富有激情和力量,直擊人的心理,充滿正義感。高適的《燕歌行》一開始就給出了當時的背景,結尾處的議論同樣直白有力。
高適的詩文詞簡潔淳樸、勁拔雄渾,完全從詩意本身出發,沒有特別的雕飾,但是情感的表達卻很深刻,以意境感染讀者。
高適的詩題材多樣,以邊塞詩見長,表達了其憂國的思想。高適的閱歷豐富了他的情感,所以他寫的詩主要是寫實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用簡單質樸的詞直抒胸臆,表達的思想復雜而有深度,具有雄渾悲壯的藝術特點。
猜你喜歡:
1. 唐朝詩人柳宗元
2. 唐詩300首全集
3. 唐朝都有哪些詩人
4. 唐朝詩人張九齡
5. 唐朝宰相李紳
《登隴》高適唐詩鑒賞
隴頭遠行客,
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
行人未云已。
淺才通一命,
孤劍適千里。
豈不思故鄉?
從來感知己。
高適詩鑒賞
此詩為天寶十二年(753),高適離長安前去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武威)上任途中,登隴山有感而作。此時高適已四十九歲。隴山在今陜西省隴縣西北,為當時去西北的必經之地?!肚刂萦洝份d:“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之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p>
詩的頭四句以隴上流水來映襯詩人的獨身遠行。
“遠行客”是詩人自稱。詩人登上隴山之巔,想起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痹娙舜藭r此刻的心情,與歌辭中說的是何其相似啊?!半]上分流水”既是寫實,也是襯托作者只身遠游的孤寂悲涼心情。據《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肝腸斷絕?!痹姷牡谌⑺木溥\用頂真法緊承頭兩句而來:“流水無盡期,行人未云已?!币粤魉槐M來比喻人的行程無盡。對詩的頭四句,明代的唐汝詢評論說:“首敘隴頭之事而即以流水與行人之不休,蓋賦而興也?!保ā短圃娊狻罚?/p>
詩的后四句是詩人以大丈夫自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淺才通一命”,意思是自己才疏學淺,只能作卑職小官。命即官階,一命為最低級的官。
這里是指詩人即將就任的左饒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
實際上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職軍官,地位僅僅次于判官。詩人稱“淺才通一命”不過是謙詞罷了?!肮聞m千里”,是說孤身一人持劍奔赴千里邊關,大有慷慨行俠的.意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边m是走、往的意思。結尾兩句“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指明了詩人此番遠行的原因。
詩人并非不眷戀思念自己的故鄉,他之所以離鄉遠行,全都是為了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此前,詩人曾作過河南封丘縣尉之類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薦舉。哥舒翰喜文重義,頗得當時文人的好感。高適也是一個很重友情的人,他對哥舒翰的薦舉是非常感激的,當時世風,要作官除考試一途外,若無人薦舉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適說“從來感知己”。
“感知己”也僅是表層的一面,深層的原因則是高適想借此薦舉機會,入幕從戎,一展身手,實現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抱負。正是這種內在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了詩的后半部分昂揚的基調。
這正如沈德潛所評論的:“感知忘家,語簡意足。”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盡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游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建功的雄心壯志,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從全詩的情感流動看,是先抑后揚,最后以昂揚的調子結束全篇,給人以奮發向上之感。胡應麟評說高適的五言古詩“意調高遠”,“深婉有致”,由此詩可見一斑。
高適《重陽》翻譯賞析
高適《重陽》翻譯:景色擾亂了心情,鬢角已經長處了好多白發。房屋的籬笆下的菊花,并沒有開花還是綠色的。人生已經過了一半,也不在職場工作了。家里的田地都荒蕪了,無可奈何身在天涯。怎么會有客人來到,更不會升官了。太陽快要落下了,獨自一人坐在門前的柳樹下,聽著烏鴉叫喚。
文章賞析:《重陽》表達了詩人年老鬢白、光陰荏苒的哀嘆之感,艱難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憤之情,鷺潞遠、身處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緒—垂!勇圍遵墮的墊螯至于之緒,無人來訪、門庭冷落的悲涼之慨。
“東籬一化用了陶淵明“采菊東籬’’的典故,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深化了詩歌主題。借景抒情。借菊花未開,表達心情的寥落,借暮鴉的鳴噪,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憂悶,抒發詩人的悲戚之緒。對比 將詩人門前的冷清與達官顯宦身邊的熱鬧進行對比’突出詩人處境的窘困。
原文: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唐朝玄宗開元十一年,二十歲。于是年前后到長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給。自此時起至開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唐朝開元十九年,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北游燕趙,先后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
高適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著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凄涼,賦送別,荒渺而不凄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著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著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后來客游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
高適五十二歲。十二月,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高適五十三歲。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謀反。十二月,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璘。高適五十四歲。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邊塞詩人高適的一生是怎樣的?他是什么時候投筆從戎的?
邊塞詩人高適的前半生懷才不遇,后半生大展抱負,死后,唐代宗追贈他為禮部尚書。他是天寶十二年投筆從戎,此時他已經年過半百,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唐朝大臣。
天寶年間,凡是干謁入朝為官的人都很注重文詞。高適已經超過50歲,時間褪去歲月的浮躁,靜下心來留心于詩歌;詩歌整體風格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以質取勝,幾乎每創作一篇,便成為千古絕唱。宋州刺史張九皋深以為高適是一位奇才,舉薦他以有道科。當時右丞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讓高適做汴州封丘縣尉,高適必以為然,辭去職位,游離河西地區,當時河西度使哥舒翰見到他,知他天賦異稟,便讓他當左驍衛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掌書記,曾跟隨哥舒翰面圣,哥舒翰在玄宗面前把高適夸得無所不能。
安史之亂,朝廷召哥舒翰討伐叛賊,高適被升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哥舒翰戰爭失利,高適從駱谷向西逃走,奔赴玄宗所在的地方,向唐玄宗慷慨陳詞地分析潼關一戰失敗的原因,唐玄宗十分贊賞他,升為侍御史。同年八月,玄宗下詔命高適出任諫議大夫,義薄云天的高適,敢于直言,權貴佞臣,都敬而遠之。
肅宗至德二年(757),永王李瑞叛亂,李隆基以諸王各路鎮壓。高適極力進諫此舉不可行,肅宗召他來謀平叛事。任命高適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戰亂平息之后,高適轉戰鎮壓蜀州叛亂,出任蜀州刺史和彭州刺史。梓州叛亂,高適率兵跟從西川節使崔光遠攻打段子璋,段子璋兵敗,崔光遠仗著自己殺敵有功,在東蜀大肆掠奪?;实鄞笈?,讓高適代替崔光遠,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代宗即帝位后,吐蕃多次進攻,逼近長安,高適雖在蜀中練兵,牽制吐蕃兵力,但效果甚微,唐代宗命高適返回朝廷,任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封渤??h侯,食邑七百戶。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死,追贈禮部尚書之職,謚號曰“忠”。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