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晉獻公殺公族(晉獻公殺的皇子是誰)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說晉獻公殺公族和晉獻公殺的皇子是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晉國為何會發生“三家分晉”?這背后究竟是誰的責任?
中國古代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又被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個國家滅掉了智氏,成為了瓜分晉國的標志。春秋時期,晉國和出國成為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而且晉國長期占領著優勢地位,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如果沒有三家分晉,那么晉國可能會完成統一,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但是晉國這么強大,為何卻被分成了三個國家呢?
一、卿族勢力過大,公族勢力過小。
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的時候,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就是最大的公族,而其他的諸侯就是卿族。周天子的勢力是相當強大的,所以下面的小諸侯國自然是不敢造次的,周朝的勢力還算穩定。但是經過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以后,周王室的衰落是很迅速的,王室衰落,諸侯強大,所以東周王室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前就消滅了。三家分晉和周王室的滅亡,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二、晉獻公把晉國公族的諸公子殺了個干凈是根本原因。
晉獻公,姬姓,名詭諸,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在位26年。他上位之后,為了鞏固君主的地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殺盡晉文候的子孫。雖然晉獻公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卻為卿族實力的壯大埋下了伏筆。
三、晉國君主能力不強。
春秋后期的晉國君主的能力,是不能和晉文公,晉獻公能相提并論的,他們的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君主的能力下降,所以公族和卿族的實力就上漲,這樣久而久之,晉國的政權就被卿族和公族給瓜分掉了,最終在公元453年,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
“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歷史有時候驚人相似,有時候也非常巧合,耐人尋味,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鼎立數十年后,統一歸晉。六百年前,公元前403年的春秋時期,曾經稱霸中原數年之久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在歷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它被看作是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志性事件。也就是說從公元前403年開始,歷史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那么,實力強大的晉國為什么土崩瓦解了呢?其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晉無公族”。話說西周中期,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系作為公室的屏衛。晉獻公曾祖父(乃小兒,非嫡長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很快,力量壯大起來。經過七十年時間,晉獻公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將晉國國君消滅。西周天子對此違法宗法制度的行為束手無策。晉獻公即位后,地位不穩,公族(大宗國君親族)勢力強大,威脅到國君。于是,晉獻公將同姓的公族消滅屠殺殆盡。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公族勢力逐漸衰弱了。 “驪姬之亂”。驪姬受到晉獻公的寵愛,她希望立兒子奚齊為太子,讓他繼承君位。前656年,驪姬施展陰謀,陷害太子,讓他到曲沃去祭祀已故母親,而且把用來拜神的肉和酒拿回來獻給他父親。驪姬在酒肉下毒。晉獻公把肉給狗吃,狗毒死了,發現肉里有毒,以為是太子想謀殺他。太子逃回曲沃,有個人建議太子為自己申辯,向獻公揭露驪姬的陰謀,太子回答:“父君年紀那么大,我不想讓他傷心。”在曲沃,太子被絞死。前651年九月,晉獻公逝世,立15歲的奚齊為國君。十月,晉國大夫殺了剛剛即位的奚齊,當時晉獻公還沒有安葬。荀息立奚齊的弟弟卓子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殺了卓子,荀息懸梁自盡。 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于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后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經過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聯合,擒殺智伯瑤,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后“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三晉大地由此得名。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冊命,與晉侯并列。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余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從以上歷史可以得出結論,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國公室之間的權力斗爭,因為屠殺了公族,又因為驪姬之亂(實為內部權力斗爭),異姓卿大夫力量強大起來。因此,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是內部權力斗爭所導致,也就是“同室操戈、禍起蕭墻”。
晉獻公“大殺公族”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
春秋時候的晉國,曾經因為晉獻公的一個舉措而導致了后來的卿大夫專政,晉國也因此被韓、趙、魏三家所取代。晉獻公做的這個舉措就是將晉國的公室貴族們(即晉獻公的叔叔兄弟們)幾乎殺盡,導致權力大部分落入卿大夫手里。晉獻公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在晉獻公以前,晉國經歷了長達67年的內戰。從晉獻公的曾祖曲沃桓叔開始,到祖父曲沃莊伯,再到父親曲沃武公(即晉武公),他們家三代與晉國大宗對抗,經過艱苦征戰,才最終取得了勝利,統一了晉國。其實要算起來,晉獻公家才是叛黨一族,因為曲沃桓叔的侄子晉昭侯一家才是晉國的正統,就是上面所說的晉國大宗,他是晉文侯的合法繼承人。晉獻公一家是靠武力推翻了晉昭侯一家,才得到了晉君的位子。只不過因為他們都是一家人,所以才繼續沿用了晉國的國號。
在晉獻公即位以后,為了防止類似的悲劇再發生,他采用大夫士蔿的計策,將公族子弟分化打擊、盡數斬殺。晉國從此便沒再發生君權外泄的事了,但同時又引來了另外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公族權力的削弱導致了卿大夫權力的增強,以至于晉獻公死后,權臣橫行,他的兩個兒子奚齊和卓子都因為權臣里克的叛亂而先后被弒。他的另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又因為拉幫結派而互相攻擊。晉國的結局更慘,晉獻公的子孫們被卿大夫欺負得身無立錐之地,還得靠著大家的救濟過日子,最終也難逃被滅的命運,連繼祀的人都沒有。
那么到底晉獻公做得對還是錯呢?
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筆者以為:這是無奈中的最好選擇。
我們試想:如果晉獻公不除掉日益龐大的公室貴族,那么他們的勢力將越來越龐大,而且他們同樣擁有公室的血統,這對于君主來說是最大的威脅。說個很直白的道理,如果公族們要造反,他們要的不僅僅是專權,他們要的是君主的最高寶座,這對君主來說是滅頂之災,晉武公的君位不是這樣得來的嗎?而卿大夫們要造反,大不了身居要職,掌管軍隊,把君主架空,但是他們至少還不敢弒君自立,這在當時是要激起公憤的。
只要君主的位子不被動搖,那么他們就還有翻身的機會。比如后來的晉悼公,他就曾將君權恢復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在反觀周朝的滅亡,難道不是周王室一次次的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而逐漸衰弱最后走向滅亡的嗎?
所以,晉獻公做得沒有錯!
晉為什么會被三分
首先,針對晉國被一分為三的原因,可以用“卿族勢力過大,公族勢力過小”來概括。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可以說是最大的公族,而下面的各個諸侯國君相當于各個卿族。一開始的時候,周天子勢力最為強大,下面的諸侯自然不敢造次。但是,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大亂之后,周王室越來越衰弱,對下面諸侯的約束也越來越無力。最終,東周王室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前就被消滅了。至于本文所要說的“三家分晉”,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對于晉國被一分為三,分封制只是原因之一。追本溯源的來說,晉獻公把晉國公族的諸公子殺了個干凈,這才是導致晉國公族弱小,最終被三家分晉的根本原因。根據史料記載,晉獻公(?—前651年),姬姓,名詭諸,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計,盡滅晉文侯子孫,鞏固君位。值得注意的是,晉獻公此舉鞏固了自己的君位,卻為之后卿族實力的壯大埋下了伏筆。
在晉獻公之后,晉國的各個君主,比如晉文公重耳等只能重要卿族勢力。加上晉國疆域遼闊,地處中原地區后,所以晉國起初的卿族勢力相對分散。并且,對于晉文公等君主,自身能力相對較強,所以也能保持晉國各個士大夫家族之間的平衡。但是,到了春秋中后期,一方面,在晉國各個卿族的互相斗爭中,許多卿族因為行差踏錯,被人滅掉或者沒落掉了。在此基礎上,趙、魏、韓、智四個士大夫家族的地盤和實力不斷增長。
最后,另一方面,對于春秋中后期的晉國君主,其能力也無法和晉文公、晉獻公等相提并論。由此,晉國公族、卿族實力之間的此消彼長,最終導致晉國被一分為三。總的來說,公元前453年,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歷史進入到戰國七雄時代。
晉哪個王大殺自己家族的人,導致晉國國力和王族迅速衰落,導致后來三分為晉
是 晉獻公
晉獻公一支是由小宗而執掌君位的。為了防止大宗諸公子的反奪權,晉獻公大開殺戒,屠殺公族,晉國的公族勢力急速衰減;又由于獻公寵愛驪姬,驪姬陰狠狡詐,欲立其子為太子,由此造成三世內亂,死的死,亡的亡,晉國小宗的勢力也衰落了。公族勢力的衰退,給異姓卿族的發展創造了良機,六家大夫開始把持晉國大權,這六家大夫是韓氏、魏氏、趙氏、范氏、知氏、中行氏,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后來范氏、中行氏被滅,就只剩下了四家卿族。實力最強的知氏最終卻被其他三家瓜分,且這三家最終瓜分了晉國。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