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漢代趙孝哪里人(秦孝公為什么姓趙)

白衣折扇2022-11-21 22:20詩詞296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漢代趙孝哪里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秦孝公為什么姓趙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趙孝成王的人物生平

趙孝成王,嬴姓,趙氏,名丹,趙惠文王之子。前260年,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后,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戰死,四十五萬趙兵被坑殺,趙國大震,史稱長平之戰。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愿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音hé)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

王龁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么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 趙孝成王四年,即公元前262年,政局較為平穩。這天,他審批完奏章,感到心情舒暢,吃過晚餐就休息了。剛入睡,就夢見身旁有一件曾未見過的衣服,便將它穿在身上。在鏡前一照,更看清這件衣服后面有背縫,衣服的兩邊顏色完全不同。他就穿著這件衣服去御花園散步,走著走著,忽見一條大龍迎面而來,到了他面前大龍伏在地上一動不動。趙孝成王想:它一定是等著我騎啊!想著便爬上龍背,大龍騰空而起飛入高空,可是沒有到達天上,趙孝成王便從龍背上摔了下來。當快落到地面時,他看見地上金玉堆積如山,心想我的國庫從此就可充實了。到了地面,他高聲命令臣子:“把地面的金玉快快收藏起來!”誰想喊聲大了,一驚而醒。第二天,趙孝成王把專管筮卜的史官召來,讓他對昨晚做的夢進行占卜。史官聽完趙孝成王述說夢情以后,認真進行占卜。史官看看卦象不便開口,趙孝成王便知其中不妙,說:“恕直言無罪。”史官說:“這是個不祥的夢。夢里穿有背縫、并且兩邊顏色不同的衣服,是表示不完整,殘缺不全的象征。夢乘龍飛天而不到天上就掉了下來,是有氣無力,虛而不實的象征。夢中看見金玉堆積如山,更是使人憂慮的象征,因夢與實際常常是相反的。夢得財往往是失財。請大王今后多加注意就是了,特別是注意不要貪做而不該做的事情,以避免災禍發生。”孝成王聽后,悶悶不樂。夢后第三日,韓國的上黨守將馮亭遣使入趙說:“秦將攻上黨,韓不能守。上黨十七座城邑的居民愿入趙不愿入秦。”趙王大喜,召集群臣商議。趙豹等認為這是韓國想嫁禍于趙,千萬不可接受上黨;趙王以為發百萬之軍連年而戰尚難得一城,如今十七座城伸手可得,豈能放棄。即派廉頗率軍駐長平并接收上黨。廉頗根據雙方實力情況,采取堅壁固實策略,不打無希望之戰。秦軍無奈,即用反間計,造謠說,“廉頗年老畏戰,且將降秦。秦軍最怕的是趙括為將。”又用多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讓他進讒。趙孝成王果聽讒言,派趙括為將,前往長平替代廉頗。趙括好讀兵書,談理論無人能勝過他,可是他缺乏實戰經驗,尤其是驕傲輕敵。秦軍利用他的致命缺點與有利地形,初戰假敗,把趙軍引入絕境。趙括被包圍,糧盡援絕,最后他率軍突圍而陣亡。這次戰爭,趙國先后損失軍隊四十余萬人,從此國勢大衰。可以說趙孝成王做的不吉之夢,于此得到應證。

給我講一個你和兄弟之間最感動的事

史料中關于兄弟情深的記載頗多,前面我們陸續介紹了春秋時期的伍尚武員兄弟一死一報、姬汲姬壽兄弟共赴死難、孔融孔褒一門爭義的感人事跡,無不是以悲劇收尾。

今天我們談談漢代的幾則兄弟爭死的故事,然而和春秋時期略有不同,這幾則故事里,因為兄弟情深而爭相赴死,結果感動了盜賊,最后得以生還。在《后漢書?列傳?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中記載了這幾則事跡,其中最著名的當以“趙孝爭死”的故事為人熟知。

趙孝,字長平,沛國蘄人(今安徽宿州人),父親趙普在王莽時期為田禾將軍,趙孝被任命為郎官,每次回鄉探親,從不招搖過市,總是身著白衣(百姓打扮)。有一次從長安回鄉,路上有個郵亭亭長聽說后,想巴結款待趙孝,結果因為趙孝衣服是平民身份就不讓他停留,并且問他“聽說田禾將軍的兒子從長安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到?”,趙曉回答:“就快到了”,然后就走了。由此可見趙孝為人正派,為官清廉。

王莽末期,天下大亂,盜賊并起,天災人禍,饑荒連連,經常發生人吃人的事件。趙孝的弟弟趙禮被饑餓的盜賊抓獲,趙孝聽說后,把自己綁起來來到賊窩,說“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要求換弟弟一條命,盜賊大驚,便把他們一起放了,并交代讓他們再帶米來補償,趙孝沒有找到更多的米,本來可以不去,然而趙孝依然回復盜賊,愿意以身代米,于是盜賊們非常震驚佩服,并未加害。

在這個事件當中,可以看出,趙孝以敦厚孝悌感動了盜賊,再加上盜賊并未泯滅良知,從而得以感化,使得鄉間民風為之改觀。隨之, “兄肥弟瘦” 趙孝爭死的故事得以歷代傳揚,成為兄友弟恭的優良典范。

其實,在這個列傳系列當中,同樣是王莽時期,還有幾則兄弟爭死的記載。一則是汝南人(今河南汝南)有個叫王琳(字巨尉)的十余歲少年,父母雙亡,兄弟至孝,兄友弟恭,一天弟弟王季被赤眉軍捕獲,準備烹煮而食,王琳便把自己綁起來,請求先死,結果兄弟兩人被赤眉軍一起放還。

二十四孝圖 主要內容

《二十四孝圖》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作品針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

擴展資料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圖

中國歷代趙氏望族有多少家

1. 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趙勝家族,戰國時強宗大族。

趙勝(?-前251),戰國時趙國公子。平原君。趙武靈王趙雍之子,趙惠文王趙何之弟。有子孫趙代等。其后竟與趙俱亡。

2. 馬服(今河北邯鄲市西北)趙奢家族,戰國時軍功世家。

趙奢,以功封馬服君。其子趙括(?-前260),善紙上談兵。其后為馬服氏,進而演為馬姓。

3. 蒼梧(今廣西梧州)趙光家族,秦漢時官宦世家。

趙光,南越蒼梧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封隨桃侯。其子趙昌樂。趙光玄孫趙放。三者皆為隨桃侯。

4. 涿郡蠡吾(今河北肅寧)趙廣漢家族,漢代名宦世家。

趙廣漢(?-前67),守京兆尹,其孫趙貢,其后代有名人,宋朝宗室自稱為趙廣漢之后。

5. 新息(今河南息縣)趙臨家族,西漢豪門右族。

趙臨(?-前11),長女趙飛燕,次女昭儀,二子趙欣、趙欽,后徒家遼西。

6. 平陵(今湖北均縣)趙長年家族,西漢官宦世家。

趙長年(?-前51),史記中的“趙成”。二子,趙欣、趙何齊。孫趙牧。

7.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趙憙家族,東漢官宦世家。

趙憙(前4-80),長子趙代(或叫趙世),孫趙直,曾孫趙淑。

8. 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趙岐家族,東漢名宦世家。

趙岐,兄趙襲,族人趙息。

9. 四川成都趙典家族,東漢文化世家。

趙典,父趙戒,兄子趙謙、趙溫。

10. 安徽宿縣東趙孝家族,東漢名宦世家。

趙孝,父趙普,弟趙禮。

11. 真定(今河北正定)趙云家族,三國武將世家。

趙云,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子趙統、趙廣。

12. 淮南(今安徽當涂)趙誘家族,兩晉軍功世家。

趙誘,子趙龔、趙胤。

13. 下邳(今江蘇睢寧)趙倫之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

漢丞相趙周后代。趙彪-趙裔-趙倫之。趙倫之姐姐趙安宗嫁劉翹,生劉裕(宋武帝)。趙倫之-趙伯符-趙倩。趙倫之七世孫趙綽-趙進、趙瑰。

14. 山東平原趙彥深家族,南北朝隋唐官宦世家。

原籍南陽趙氏,東漢太傅趙憙后代,趙彥深高祖父趙難北魏時任清河(后改名平原)太守,以后定居在此。趙彥深,本名趙隱,字彥深,北齊宰相。父親趙奉伯。七子,趙元將、趙仲將、趙叔將、趙公方。趙元將-趙義綱。趙叔將-趙尹平。趙公方-趙仁溥、趙義高。

15. 甘肅酒泉趙才家族,南北朝隋唐軍功世家。

趙愧-趙壽-趙才-趙道興-趙文皎-趙玄俊-趙懷進。

16. 河東(山西永濟)趙君煦家族,隋唐官宦世家。

天水趙氏分支。趙顯和-趙世立-趙君煦-趙徽-趙睿沖-趙良器、趙良弼。趙良器,六子,趙密、趙扈、趙薰、趙復、趙縱、趙袞。趙良弼,三子,趙永、趙陜、趙濰。趙復,二子,趙元陽、趙真長,孫趙魯,等五人。趙君煦,兄孫趙珍-趙匡、趙贊。

17. 冀州(今河北冀縣)趙捐家族,唐代文化世家。

趙捐-趙博光、趙博宣、趙博文。

18. 汲郡(今河南汲縣)趙元亮家族,唐代官宦世家。

原籍河南河間縣。趙元亮-趙廣微、趙需。

19. 劍川(今云南大理北)趙善政家族,五代白族貴族世家。

趙善政后事不明。

20. 蔡州(今河南新蔡)趙德堙家族,唐五代軍功世家。

趙德堙-趙匡凝、趙匡明。子孫后居成都。

21. 陜西華陰趙瑩家族,五代官宦世家。

趙溥-趙孺-趙居晦-趙瑩-趙易則、趙易從。

22. 秦州(今甘肅天水)趙延義家族,五代方術世家。

趙省躬-趙師古-趙溫珪-趙延義

23. 涿州(今河北涿縣)趙在禮家族

趙景裕-趙士廉-趙元德-趙在禮,孫趙延勛。

24. 幽州(今北京)趙德鈞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德鈞,本名趙行實,義子趙延壽(本姓劉,父劉邧)-趙贊(原名趙美)。

25. 真定(今河北正定)趙晁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晁-趙延溥-趙承彬-趙咸一、趙咸熙。

26. 范陽(今河北涿縣)趙上交家族,五代宋官宦世家。

趙光鄴-趙簡章-趙上交(894-961)-趙晙、趙“日嚴”(日+嚴)。

27. 懷戎(今河北懷來)趙逢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崇-趙逢-趙極。

28. 河南洛陽趙安仁家族,五代宋文化世家。

趙武-孫子是趙孚-趙安仁,字樂道,三子,趙溫瑜、趙良規-趙尚寬。趙良規-趙君錫。

29. 頓丘(今河南浚縣)趙延進家族,五代宋軍功世家。

趙琿-趙延進-趙昂。

30. 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趙鄰幾家族,宋代耕讀世家。

趙鄰幾-趙東之。

31. 河南洛陽趙普家族,宋代豪門右族。

原籍幽州薊(今河北薊縣),因后唐幽州大帥趙德鈞連年用兵,不堪其苦,趙迥舉族遷到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后又遷到洛陽(922-992)。趙冀-趙全寶-趙迥-趙普-趙承宗、趙承煦。趙普弟二人,趙固、趙安易(930-1005)。趙安易-趙承慶-趙從政。

32. 山東樂陵趙镕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趙镕(944-1000)-趙忠輔、趙忠愿、趙忠厚。

33. 湖南衡山趙方家族,宋代軍功世家。

趙士羊-孫趙棠-趙方-趙董、趙疑、趙范、趙葵。趙方孫趙淮為趙葵從子。

34. 汾州(今山西)孝義趙昌言家族,宋代名宦世家。

趙睿-趙昌言

35. 德州平原(今山東鄒平縣北)趙自化家族,宋代名醫世家。

趙自化,高祖趙常,父趙知巖,兄趙自正。

36. 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趙鼎家族,宋代官宦世家。

趙鼎-趙汾。

37. 饒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趙汝愚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汝愚,趙元佐七世孫。太宗派。父趙善應,子九人,長子趙崇憲、次趙崇度。趙崇憲-趙必愿。曾孫趙良淳。

38.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趙抃家族,宋明官宦世家。

趙抃,字閱道(1007-1084)-趙屼-趙云。

其后有一支遷居到浙江蘭溪。趙年-趙晨-趙賢-趙志皋,字汝邁-趙鳳梧。

39. 鳳翔周至(今陜西周至)趙瞻家族,宋代文化世家。

原籍亳州永城。趙剛-趙瞻(1010-1082)-趙孝諶、趙獻誠、不詳、趙彥詒。

40. (益都)趙氏(今山東淄博市博山區)趙平家族

家風:嚴守禮教,詩書傳家。

北宋靖康年間,為避亂,遷蒙陰。始祖趙平,明永樂初年再遷益都的顏神鎮。趙平-趙彥名-趙廷杰(南趙分支)、趙廷毅(北趙分支)。趙廷毅-趙課-趙振業-趙繼美、趙雙美、趙濟美、趙進美、趙元美。趙進美(1620-1692)。趙繼美-趙作肅。趙雙美-趙作肱-趙執信(1662-1744)、趙執谷、趙執蒲、趙執黃、趙執綏。趙進美-趙作謀、趙作耳。趙元美-趙作羹。趙執信-趙愚、趙戇、趙“孫[心底]”、趙念、趙勰、趙慶。趙執信孫九人,曾孫八人。后人還有趙吉。

41. 浙江嘉興趙泊澤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泊澤(1133-1218),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世鴻-趙令睹-趙子裕-趙泊浩、趙泊汶、趙泊澤、趙泊浚。宋史記載,趙泊澤-趙師邊、趙師然、趙師膳;但《趙泊澤墓志》明確記載:趙泊澤子男一人,師邊。孫二人,趙希勵、趙希扐-趙與侵。

42. 明州(今浙江寧波)趙善湘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

趙善湘,趙允讓五世孫,父趙不陋。趙善湘子四人,趙汝櫄、 趙汝榟、趙汝榗、趙汝楳。

43. 浙江東陽趙公藻家族,宋代皇族的一支。明代東陽四大姓之一為趙,清代東陽十大姓之一。

趙公藻,趙廷美之后。其后趙與調、趙與淮、趙若恢。趙若恢家族遷城內。趙若恢之孫趙希德遷東陽巍山。后人,趙賢意,趙忠浩,趙祖鵬,趙明鋒,趙睿榮,趙睿雍。同治初年,又有一支趙氏宗室,遷東陽降祥頭,其祖為趙世將,隨高宗趙構南渡,賜地于浙江永康,該家族遷東陽后使趙氏成為東陽十大姓之首。

44. 冠氏(今山東冠縣)趙天錫家族,元代軍功世家。

趙天錫,父趙林。六子,其中之一為趙賁亨。

45. 臨桃(今甘肅珉縣)趙阿哥潘家族,元代藏族趙氏望族。

趙巴命-阿哥昌-趙阿哥潘-趙重喜-趙官卓-趙德壽。

46. 山東濟南趙受益家族,元代文化世家

趙受益(1235-1293),祖趙友,父趙成,世居青州西流河之南蔡家里。金末為避兵難,趙成舉族遷濟南。

47. 蔚州(今河北蔚縣)趙瑨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瑨,父趙昆,兄趙珪,子趙秉溫,孫趙惠。

48. 山東成武趙昶家族,元代地方望族。

南宋皇室趙氏后代。趙昶,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代孫東靖王之子。元初,姐弟三人為避元兵追殺,各自逃命。其兄趙旭,流落禹城。趙昶隨其姐逃到成武境郜城集落戶隱跡,以國號為姓,稱宋昶,縣內宋氏超過萬人。宋氏族人皆稱“趙宋一家”

49. 穎川(今河南許昌)趙宏偉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宏偉(1282-1326),二子,趙思恭、思敬,孫趙璉、趙琬。

50. 管城(今河南鄭州)趙毓家族,元代名門望族。

原籍唐州(今河南泌縣),趙毓父趙福始遷至管城。長兄趙瑞,次兄趙選。

51. 河北贊皇趙良弼家族,元代女真族趙氏望族。

趙良弼(1216-1286),女真人,兄趙良貴-趙讜,從兄趙良材。子趙訓。

52. 山西懷仁趙璧家族,元代官宦世家。

趙璧(1219-1276),二子,趙仁榮、仁恭。孫趙崇、趙弘。

53. 永平府惠州趙炳家族和遷安趙勝家族,元代軍功世家。

趙炳,父趙弘。子六,仁顯、仁表、仁榮、仁旭、仁舉、興軌。

明代軍功世家。

趙勝,史稱系出漢朝趙充國后代,世居河朔。至伯父趙赤(無嗣)和父親趙再興,于明初始徙家永平之遷安。

兩者同為一個家族,明惠州省入遷安,地處遷西。

54. 上海烏泥涇鎮趙如珪家族,元代著名耕讀世家。

趙如珪-趙庭芝。

55. 四川成都趙世延家族,元代蒙古族趙氏望族。

趙世延(1260-1336),曾祖“黑旦”公,祖父按竺邇,父趙黑梓。五子,三人知名,野峻臺、月魯、伯忽。

56. 黃縣(今山東煙臺龍口)趙永福家族,元明地方望族。

該家族原籍山東掖縣,因避金兵,趙永福舉家徙居此地。四子,趙仲禮、趙仲良、趙仲安、趙仲仁。后分東、西兩支。

57. 山陰(今浙江紹興)趙俶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俶-趙圭玉。

58. 浙江余姚趙錦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錦,燕王德昭之后。南宋初年南遷余姚。趙玫-趙咼-趙塤-趙錦。

59. 豪州(今安徽鳳陽)趙德勝家族,明代軍功世家。

趙德勝-趙睿,趙德勝父趙仁,有五子,趙均祥、趙德勝、趙鑒、趙端、趙裕。

趙端-趙麟-趙本-趙輔-趙承慶,趙承慶四傳至玄孫趙光遠。

60. 益都(今山東青州)趙秉忠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秉忠(1575-1627),族譜記載:“趙氏始祖趙謹,薊州棗強縣人,因花馬州軍兵作亂,兄弟偕逃,避居山東。一托足于臨”月局“縣之行山,一棲于益都縣之鄭母(村)”。父親趙喜,第十四代孫趙煥斌把狀元卷獻給國家。

61. 江蘇常熟趙用賢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其先世為宋宗室簡國公趙仲談-趙士鵬,守江陰軍。十傳至趙實,贅于常熟錢氏,遂家常熟,趙實-趙玭-趙承謙-趙用賢-長子趙琦美,趙用賢孫趙士春、趙士錦。

62. 高邑(今河北元氏)趙南星家族,明代名宦世家。

趙南星-趙清衡。

63. 廣州番禺趙介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介-趙潔、趙絢、趙釋、趙純。

64. 汝陽(今河南汝南)趙好德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好德-趙毅。

65. 德化(今江西九江)趙光抃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贊化-趙光抃。

66. 四川內江趙貞吉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貞吉,先祖為宋丞相趙安仁(洛陽趙安仁家族),子趙鼎柱。

67. 浙江江山趙鏜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該家族為宋商王趙元份后代。太宗派。靖康年間,武略將軍趙善孚以護高宗南渡,始家邑西鄉之竹和。元代末年,趙友三又舉家徒居泉塘,號泉塘趙氏。趙同鵬-趙思湯-趙志謙-趙平海-趙風山-趙鏜。

68. 代州(今山西代縣)趙文博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思明-趙忠-趙文博(1424-1497)。

69. 祥符(今河南開封)趙云翰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原籍河北邢臺。趙云翰-趙愚、趙魯。

70. 山東濟寧趙崇璧家族,明代軍功世家。

原籍山東魚臺縣,趙榮-趙忠(永樂中為濟寧衛,遂家濟寧)-趙勝-趙雄-趙祿-趙卿-趙崇璧。

71. 云南鶴慶趙德宏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德宏(1476-1539),先世為蒙詔人,始祖為趙鐸率,后有趙堅-趙連-趙獲-趙春-趙應-趙敏-趙遠-趙德宏。

72. 潞州(今山西長治)趙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彥舉-趙友諒-趙子和-趙偉。

73. 長州(今江蘇蘇州)趙忠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忠,為宋宗室福王之后代。福王六代孫趙繇汴遷越再徒蘇。趙孟桂-趙由瑤-趙宜睿-趙學禮趙忠。

74. 江都(今江蘇揚州)趙輝家族,明代豪門右族。

趙和-趙輝,妻為明寶慶公主,朱元璋最幼女。

75. 山東壽光趙檻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鐸-趙福-趙檻-趙岳、趙巖。

76. 安徽休寧趙坊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坊,其先為隴西人。唐朝中和年間,先祖趙思舉家遷到新安海寧(今安徽休寧)之龍源里。其后有趙安慶-趙光祖-趙大振-趙夢營-趙彌孝-趙象元、趙克明(五男二女)幼子趙坊。

77. 桐城(今福建泉州)趙鈸家族,明代文化世家。

趙鈸,原為燕山“著族“。先祖趙藻的五世孫趙彝道,遷桐城,趙彝道-趙敏敬-趙信-趙永芳-趙弼,五子,第四子為趙鈸。

78. 山西垣曲趙載家族,明代官宦世家。

趙郎基-趙信-趙鼎-趙載。

79. 掖縣(今山東萊州)趙煥家族,明清著名文化世家。

原為河北真定趙云的后代,趙云隨劉備入四川,遂居四川成都府紅花巷內。趙煥五世祖趙守義,明初任金州衛經歷,因家東萊。曾祖趙秀,祖父趙惠,父親趙孟。趙煥兄弟三人,兄趙燿,弟趙燦。趙燿-趙胤昌-趙士元、趙士亮、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趙士亮-趙玉澡、趙玉攢。趙燦-趙喜昌-趙士哲-趙濤、趙瀚。后人還有趙琳,趙琪。

80. 上海趙灼,趙煥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宋皇族后代,明代遷至上海縣南城。趙灼弟趙煥改名趙廷炯。趙廷炯孫趙東曦(立為趙灼后)子趙子瞻,三子,趙維宗、趙維圭、趙維炎。

81.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申喬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趙繼鼎-趙申喬、趙申季。趙申喬-趙熊詔、鳳詔。

趙熊詔-趙侗學-趙繩曾-懷玉、球玉-趙振祚(子學彭)、振基。

鳳詔曾孫趙鐘書-趙仁基-三子,其中次子趙烈文。

82. 山東煙臺牟平趙昌胤家族,明清科第世家。

原籍廣西,一說云南,明洪武年間,趙懷寶舉家徒居寧海(即牟平)。趙世隆-趙昌胤-6子:贊、賡、質、資、賢、貢。趙昌胤孫十余人,中字輩8人,吉(在后)字輩3人。

83. 浙江平湖趙漢家族,明清文化世家。

宋宗室后,世居平湖。趙漢六世祖趙友一。二子趙伊、趙偕。趙伊子:趙邦程、趙邦秩。趙邦秩子趙棕。趙偕-趙邦黍-趙志堂-趙昺、趙昊

84. 青島城陽趙名一家族明清地方望族。

原居湖廣省岳州府灃州慈利縣枇耙樹村,明洪武三年(1370)徙居山東莒縣,趙名一徙居城陽。子趙亮,有6子,趙晟、昱、日下永、旻、冕、昂。此后分六大支。

85. 甘肅寧夏(今寧夏銀川)趙良棟家族,清代軍功世家。

先世居陜西綏德衛,后遷安邊堡。趙良棟,長子趙宏燦(子之垣),次子趙宏夑(子之壁)。

86. 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趙景賢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父親趙炳言。長子趙深彥,次子趙濱彥,趙溱彥,趙淶彥。

87. 安徽休寧趙吉士家族,清代官宦世家。

趙吉士(11627-1706),曾祖趙廷賢,祖父趙完璧,父親趙時腴,三子,趙道凱、趙景從、趙景行,孫12人,繼字輩,曾孫4人。

88. 深州(今河北深縣)趙德俶家族,清代名宦世族。

先世居山右之洪洞,明初徙居直隸,永年旋遷深州,四世祖趙秉謙,趙克中-趙廷玠-趙德俶-趙盛奎、趙盛舉-趙家廉、趙家熙、趙家燾。

89. 上海青浦趙頤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頤-趙汝霖-趙逢源-趙福疇。

90. 登州大嵩衛(今山東海陽)趙作舟家族,清代名門望族。

趙作舟(1622-1695),初為濱州趙氏,遠祖以軍功世襲登州大嵩衛鎮撫使,遂為衛人。祖父趙廷策,父親趙景星。

91. 上海趙文哲家族,清代著名文化世家。

趙宏璧-趙紳-趙文鎬、趙文鳴、趙文哲

趙文哲-趙秉淵、趙秉沖、趙秉淳。

趙秉淵-趙模、趙凱,趙模-趙繼勛。趙秉沖-趙榮、趙林。趙秉淳-趙枚。

趙文哲從弟趙文欽-趙溶-趙梅、趙柄-趙光勛。

92. 貴陽趙國澍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國澍在青巖堡設館授徒。四子:趙以煥、趙以炯、趙以炳、趙以奎。三進士、一舉人。

趙以炯(1856-1906),光緒十二年進士第一,為清代第106位狀元,也是清代貴州第一名狀元。

93. 河南商丘趙應奎家族,清軍功世家。

趙應奎1674年為江西袁州副將,其子趙衍慶、趙衍祥。

94. 山東泰安趙國麟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國麟(1673-1751),其先上羽人,祖趙璦始家泰安。其子趙起魯。

95. 云南昆明趙光家族,清代豪門望族。

宋宗室秦王趙德芳之后。湖州遷居紹興諸暨,再遷山陰城外西宜、華舍二村,族甚繁。

趙光太高祖趙大本、高祖趙賓[始由紹興遷順天(北京)]、曾祖趙文志、祖父趙煜宗、父趙坤。趙光1820年進士,1854年卒,益“文恪”。其兄趙錫奎,弟趙百祿,其子趙廷璜。

96. 山東安丘趙葵畦家族,清代文化世家。

趙葵畦,1902年貢生,二子:趙錄績(字孝陸)、趙錄綽(字孝孟)

97. 仁和(今浙江杭州)趙昱、趙信家族,清代藏書世家。

趙昱(1689-1747)、其弟趙信,其從兄趙鐵巖,其子趙一清,字誠夫。

98. 湖南湘潭趙啟霖家族,清代豪門望族。

趙咸寧-趙照德-趙長春-趙啟霖-趙家宏、趙家環、趙家寮、趙璋英(女)、趙湘瑩(女)、趙壽筠(女)-趙聲瑯(兄弟五人、姐妹3人)-趙修詵。

趙啟霖宣統年任四川提學使。

99. 武進(今江蘇常州)趙衡家族,清代名門望族。

趙衡(1877-1946),字頌平,一字仲平。世居漕橋鎮,其宗祠在距鎮一里多的樓村。江南諸趙,多為宋太祖次子燕王后代,南渡后,散居各地,樓村支,即其一。其祖趙應辰,字星五,公正廉潔,為一鄉祭酒;父趙蔭棣。趙衡兄弟三人,兄趙之基,字頌眉,官河南。其弟趙之屏,字叔成,官甘肅天水。趙衡創辦振聲小學,與其妹婿孫宇耀共同創辦養根小學。趙衡二子:趙詔熊、趙訪熊,均為清華大學教授。二女:趙婉貞,趙婉和。孫一人:趙南華;孫女一人:元元。

100. 遼寧鐵嶺趙爾巽、趙爾豐家族,清代至民初官宦世家。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又號無補。東三省總督。

其父趙文穎是道光進士,官至山東知縣。

趙爾豐(1846-1911),字季和,趙爾巽之弟。其兄弟四人,三人中進士。四川總督。

二十四孝指那些

1、虞舜孝感動天

《孟子》、《荀子》、《史記·五帝本紀》均載:舜大孝,父頑、母囂、弟傲,他忍辱行孝,“順適不失子道。”“舜耕歷山。”漢·劉向首輯《孝子傳》載其孝行,但未言象、鳥助耕事。敦煌變文《舜子變》載,舜至歷山,“見百余頃空田,心中硬咽。種子犁牛,無處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豬(象)與(以)嘴耕地開垅,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比較完整地表現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節,并以詩贊曰:“孝順父母感于天,舜子濤(淘)井得銀錢。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電峽墓磚雕表現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驅象耕地、群鳥為之助耕一事,與敦煌《舜子變》文所載略有不同。另在河南東漢寧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墓木板漆畫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節。宋·林同《孝詩》贊云:“孩提知所愛,妻子俱而衰。大孝終身榮,子于舜見之。”(《四庫全書》“別集”三,下引《孝詩》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為孝子之一,并序詩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2、閔子騫單衣奉親

閔子騫(前515--?),《史記》有傳,名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論語·學而》載:“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蕭廣濟、師覺授《孝子傳》均載其孝行之事。敦煌遺書《孝子傳》載:“閔子騫,名損,魯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后母嫉子,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純衣以棉。父乃悲嘆,遂遣其妻。子騫雨淚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愿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后母改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于天下。……”(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下冊卷八《孝子傳》,下引同此)

3、老萊子戲采娛親

老萊子,周楚國人,事二親至孝。師覺授首列其為《孝子傳》人物之一,傳曰:“老萊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爛之衣。為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者,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略同,只是更為形象生動。《孝詩》有贊;“七十已中壽,人生似此稀。絕憐老萊子,猶反作兒戲”。

4、睒子鹿乳奉親

睒子,又作剡子、閃子、郯子,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關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見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實物雕刻表現較早的則是山西省壺關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陽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石棺線刻“二十四孝”圖。在敦煌寫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跡的記載,但這里的睒子卻是印度迦夷國人,他孝養二盲父母的故事,見于多種佛經記載,主要有《佛說睒子經》、《六度集經》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為佛教藝術題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則在新疆克孜爾千佛洞、云岡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麥積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畫中有較多的表現。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傳統儒學相結合,表現孝道思想的睒子為當時的人們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傳統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際,佛教徒借重儒學孝悌觀,創作《父母恩重經》偽經,借以宣傳孝道思想。敦煌遺書《父母恩重經》號14、闕40寫本附孝子事跡記載:“……迦夷國王入山游獵,挽弓射鹿,誤傷閃(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嗶。由閃至孝,諸天下藥涂瘡,閃子還活。父母眼開,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應。閃子更生,父母開目。人之孝順,百行為本” 。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18引錄《父母恩重經》內容與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載:“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內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參行孝

曾參,又稱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魯國人,與其父曾點同為孔子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但未言具體孝行。虞盤佑《孝子傳》曰:“樂正者,曾參門人也,來候參。參采薪在野,母嚙右指,旋頃走歸,見正不語,人跪問母何患。母曰:‘無’。參曰:‘負薪右背痛,薪墮地,何謂無?’母曰:‘向者客來無所使,故嚙指呼汝耳。’參乃悲然”。《太平御覽》卷412“孝上”引《論語·孔子家語》記載有曾參為孝母而辭去在齊國做官的機會一事。

6.魯義姑姊舍子救侄

魯義姑姊,春秋魯國人,史籍稱其為“村野之婦人”。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五、明·解縉《古今列女傳》均載:齊國攻打魯國,魯義姑姊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顧,齊將問其故,魯義姑姊以大義陳之,齊軍感悟而不再攻打魯國,“魯君聞之,賜婦人束帛百端,號曰義姑姊”。畫面所表現的是齊將與魯義姑姊問答的情節,婦人所抱小兒與身后站立的一小兒應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兒為己子。她不但以義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魯國的安全,其義大哉。

7.原谷拖輿諫父

原谷,實名元覺,又稱圓覺、袁覺,清水電峽宋墓題記作“元角行孝”。雜《孝子傳》載:“原谷者,不知何許人。祖年老,父母厭患之,意欲棄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諫,父母不從,乃作輿舁棄之。谷乃隨收輿歸。父謂之曰:‘爾焉用此兇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懼,乃載祖歸供養。尅己自責,更成純孝。谷乃純孫。”此段記載又見于《太平御覽》卷519。敦煌遺書《搜神記》引《史記》曰:“孫元覺者,陳留人也。年始十五,心愛孝順。其父不孝,元覺祖父年老,病瘦漸弱,其父憎嫌,遂縛筐舉舁棄深山。元覺悲泣諫父。父曰:‘阿年老,雖有人狀,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棄之深山。元覺悲泣大哭,隨祖父歸去于深山,苦諫其父。父不從。元覺于是仰天大哭,又將輿歸來。父謂覺曰:‘此兇物,更將何用?’覺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別造’。父得此語,甚大驚愕:‘汝是吾子,何得棄我?’元覺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訓,豈敢違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卻將祖父歸來,精勤孝養,倍于常日。孔子嘆曰:‘孝子不違其親,此之為也。”

8.文帝親嘗湯藥

文帝,即漢文帝劉恒,高祖第三子。《漢書·文帝紀》載: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語,仁孝聞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詩曰:“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9.淳于緹縈舍己救父

淳于緹縈,《史記》、《漢書》有傳。《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分別引《史記》、《漢書》傳為孝女:“淳于緹縈者,齊人也。父淳于意為太倉令,生女五人,縈最小。父犯罪當刑,乃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也’。緹縈自傷涕泣。隨父至長安,詣北闕上書言:‘父為吏,齊中皆稱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妾愿沒為官奴,以贖父之刑,使得自新。’漢文帝悲憐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覽》卷415)。畫面表現的正是緹縈隨父至長安為父贖罪的情形。林同《孝詩》贊曰:“仁矣文皇詔,悲哉孝女書。至今民受賜,非但活淳于。”

10.劉平舍子救侄

劉平,字公子,東漢楚郡彭城人,本名曠,顯宗后改為平。《后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王莽時任郡吏,守葘丘長,后舉孝廉,拜濟陽郡丞,九江郡全椒長。“更始時,天下亂,平弟仲為賊所殺。其后賊忽復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難。仲遺腹女始一歲,平抱仲女而棄其子,母欲還取之,平不聽,曰:‘力不能兩活,仲不可以絕類’,遂去不顧”。《東觀漢紀》卷l7載劉平“以仁孝著聞”。他不但孝順父母,而且仁義救侄而棄己子。《孝詩》贊曰:“弟類那容絕,吾雛聽自生。劉平端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賣身葬父

董永與仙女的故事見諸于許多文獻記載,劉向《孝子傳》稱他為“前漢董永。”三國魏曹植《靈芝篇》贊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庸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用何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劉向《孝子傳》載有較完整的情節:“董永者,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于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呼與語曰:‘愿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為誰?’答曰:‘永妻,欲助償債’。公曰:‘汝織三百匹,遣汝。一旬乃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忽然不見”。敦煌遺書記載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經》、《孝子傳》、《古賢集》,并有專門的《董永變文》。《孝子傳》除引詳細的董永事跡外,還說“天子征永,拜為御史大夫”。《古賢集》也云:“董永賣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機絲。”《董永變文》唱文長達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別仙女一事,與墓葬雕繪情節一致。唐末五代時,董永傳說極盛,至宋代時又有小說《董永遇仙記》,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荊復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傳》最早記載“荊樹連陰”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樹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欲聚,況我兄弟而欲殊哉!’遂還,相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覽》卷416、959及《藝文類聚》卷89、《初學記》卷17所引與此同。唯《御覽》卷421“義中”引《續齊諧記》稍詳,與墓葬雕刻內容更為接近,并指出田真為西漢人,成帝時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議分財。金銀珠物各以斛量,田業生貲,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荊樹花葉美茂,共議欲破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爾夕樹即枯死,狀火燃,葉萎枝摧,根莖焦焠。真至,擕門而望之,大驚,謂語弟曰:‘樹木同株,聞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樹木也。’因悲不自勝,便不復解樹。樹應聲遂更青翠,華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財產,遂成純孝之門”。畫面表現的正是兄弟三人見樹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遺書《二十四孝押座文》載有“共樹共枝爭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張”,當指此事。

13.姜詩孝母

姜詩,字士游,東漢廣漢雒(今四川廣漢縣)人。《東觀漢紀》卷17載:“詩性至孝,母好飲江水,令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曰游學。歲歲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側,味如江水,旦生鯉一雙。”《后漢書·姜詩妻傳》所載略同,言詩妻亦“奉順尤篤”,并記有姜詩遣妻一事。敦煌遺書引《孝女傳》所載與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詩》贊曰:“日常供鯉鲙,旦輒汲江流。兒溺言游學,妻還感珍羞”。清水電峽墓將死去的姜詩雕刻出來以表示姜詩的孝行,實則其妻亦屬孝婦。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順拾葚供親

蔡順,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縣東南)人,“以至孝稱”。《后漢書》有傳。《東觀漢紀》卷16記:“王莽亂,人相食。順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云:‘黑與母,赤自食’。賊異之,遺鹽二斗,受而不食”。《孝子傳補遺》所載與此基本相同,也與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雜家《孝子傳》所記又與前不同:“……母飲酒吐嘔顛倒,恐母中毒,嘗母吐驗之”。是為《初學記》所記“蔡順嘗毒”之事。林同《孝詩》記有其孝行事四件:‘賊疑拾椹異,母怪棄薪還。雷震輒圜冢,火飛因伏棺”。敦煌遺書引《后漢書》亦記有“拾椹”、“嘗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漢書·蔡順傳》記載并無拾椹供親之事,而記“心痛悟母”、“聞雷哭墓”二事,與前述曾參“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聞雷泣墓”頗為相似。

15.趙孝舍己救弟

趙孝,又名趙孝宗,山西長子縣石哲金墓榜題“趙孝宗”。《后漢書》有傳,沛國蘄(今安徽宿縣)人,父善,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郎,傳曰:“及天下亂,人相食。孝弟禮為餓賊所得,孝聞之,即自縛詣賊,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賊大驚,并放之。”《東觀漢紀》卷17、《初學記》卷17、《藝文類聚》卷20均有載,并記有“趙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現的均為其舍己救弟的情節。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漢書·曹娥傳》曰:“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訴濤(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太平御覽》卷415“孝女”引《會稽典錄》與此相同。《孝詩》有贊詩。

17.茅生殺雞

茅生,即茅容,《后漢書》有傳,字季偉,東漢陳留人。《藝文類聚》卷20“孝”、《太平御覽》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別傳》記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畫面表現的正是茅生殺雞的情節。《孝詩》贊曰:“雞乃為母設,蔬惟與客同,賢哉茅季偉,誤矣郭林宗。”

18.江革行傭供母

江革,字次翁,漢代齊國臨淄人(今山東臨淄),《后漢書》、《東觀漢紀》均有傳。晉陶潛《孝傳》有錄。傳曰:“江革,齊人也。漢章帝時,避賊負母而逃,賊賢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債,以致甘暖,和顏悅色,以盡歡心。欲親之安,自挽車以行。鄉人歸之,號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將,天子嘉焉,寵遇甚厚。告歸,詔書褒美。就家禮其終身,以顯異行。” ]敦煌遺書《孝子傳》有載,較略:‘江草(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后漢人也。”所記為其“行傭供母”的情節,并未證“負母逃難”事。墓葬所刻則為其負母避賊逃難的情節。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兒

郭巨,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漢劉向首輯郭巨入《孝子傳》中。宋躬《孝子傳》亦有載。敦煌遺書中發現附有孝子事跡的《父母恩重經》寫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賜黃金”之句。另有多件寫本單獨記其事,較劉向所記稍詳,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為東漢人。其中《搜神記》記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氣,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兩歲,巨語妻曰:‘今饑貧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養,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減與子,今母饑羸,乃由此小兒。兒可再有,母難重見。今共卿殺子,而存母命。’妻從夫言,不敢有違。其妻抱子往向后園樹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擬埋之,語其妻曰:‘子命盡未?’妻不忍即害,必稱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黃金一釜,釜上有銘曰:‘天賜孝子之金。郭巨殺子存母食,遂賜黃金一釜。官不得奪,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傳》S.389(乙卷)序詩云:“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饑險苦來侵,每被孩兒奪母命,生埋天感賜黃金。”又《古賢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兒。”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臥冰

王祥,字休微,東漢瑯琊(今山東諸城縣東南)人,官至漢光祿勛,晉武帝拜為太保,賜爵為公。《晉書·王祥傳》載:祥性至孝,繼母朱氏不慈,猶令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將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有丹奈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晉蕭廣濟首將其列入《孝子傳》中,《孝詩》贊其孝行曰:“風李應難守,冬魚未易求。剖冰不辭凍,抱樹可勝愁。”有的墓將此兩件孝行同時刻出。敦煌遺書《孝子傳》引《魏書》僅記其“守樹”、未言“臥冰求鯉”事。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蘭刻木事親

丁蘭,漢代河內(今河南武陟縣西南)人。《太平御覽》卷414“孝下”、“祿養”條引《孫盛逸人傳》曰:“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仿佛親形,視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靈芝篇》贊曰:“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焭。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陵侮,犯罪以無形。木人為泣血,免淚全其名。”敦煌遺書中有“丁蘭木母,以靈感應”之句。敦煌寫本《孝子傳》記載甚詳。另P.3680寫本記曰:“丁蘭(刻)木作慈親,孝養之恩感動神,圖舍忽然修斬如,血流灑地真如人。”《孝詩》也有贊。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2.陸績懷桔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仕吳為郁林太守,博學善政,見稱當時。《后漢書》、《三國志·吳書》均有傳。傳曰:“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其孝順如此!《初學記》卷17亦引《吳志》記有“陸績懷桔”事。其故事畫最早見于北魏洛陽寧懋石室。《孝詩》贊曰:“陸郎作賓客,懷桔欲何為。遺母當然事,袁公乃稱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國吳江夏(今湖北漢陽縣之魯山)人,本名宗,避孫皓字,易名仁。任吳令、鹽池司馬,累遷光祿卿、司空。《三國志·吳書》引《楚國先賢傳》曰:“宗母嗜筍,冬節將至。時筍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認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貼》亦稱:孟宗后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為之出。敦煌遺書《孝子傳》所載更略。又敦煌遺書《古賢集》有“孟宗冬筍供不闕” 之句。《孝詩》贊曰:“萬象死灰色,千林號怒聲。何人苦哀泣,凍竹強抽萌。”郭居敬列其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聞雷泣墓

王裒,字偉元,三國魏城陽營陵(今山東臨淄西北)人。《晉書·王裒傳》載其孝行曰:“廬于墓側,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號,涕淚著樹,樹為之枯。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至墓曰:‘裒在此’。乃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并廢《蓼莪》之篇。”《孝子傳補遺》

漢代趙孝哪里人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秦孝公為什么姓趙、漢代趙孝哪里人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415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