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六坐著為什么發出自嘲(擬行路難其六是什么詩)
大家好,關于擬行路難其六坐著為什么發出自嘲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擬行路難其六是什么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鮑照 擬行路難·其六
《擬行路難其六》
作者: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注釋:
1、案:一種放食器的小幾。又,案,即古椀(碗)字。
2、會:能。這句是說一個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3、安能:怎能。蹀躞(dixi疊謝):小步行走的樣子。這句是說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飛呢。
4、弄兒:逗小孩。戲:玩耍。
5、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這二句是說自古以來圣人賢者都貧困不得意,何況像我們這樣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賞析:
這首詩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與坎坷。和《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相比,表現形式上純用賦體,抒述情懷似亦更為直切。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著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得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于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則寥寥幾筆,卻見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里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想象之辭。如果根據這幾句話,徑自考斷此詩作于詩人三十來歲一度辭官之時,不免過于拘泥。
然而,閑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末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這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象,而是自古皆然,連大圣大賢在所不免,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了像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鮑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鐘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的。他的詩里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說過,同為詩人抗議人生的哀歌,此詩較之《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寫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詩也并非一瀉到底。起調的高亢,轉為中間的平和,再翻出結語的峭拔,照樣是有張有弛,波瀾頓挫。音節安排上由開首時七言長調為主,過渡到中間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繼以奇峰突出的兩個長句作收煞,其節奏的高下抗墜也正相應于情感旋律的變化。所以兩首雜言體樂府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再進一步,拿這兩首感憤言志之作,來同前面那些借思婦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較,風格上又有不少異同。前詩婉曲達意,這里直抒胸臆;前詩節拍舒徐,這里律動緊促;前詩情辭華美,這里文氣樸拙隨物賦形,各有勝境。不過無論哪一類題材,都能顯現出作者特有的那種奇思煥發、筆力健勁的色調,這正是鮑照詩歌最能打動人心的所在。《南史》本傳用遒麗二字評論他的樂府創作,后來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詩風,其實俊和麗還只標示出它的體貌,逸和遒才真正攝得它的神理。從鮑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飄逸,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的。
行路難
李白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及注釋】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1、珍饈:名貴的菜肴。
2、垂釣坐溪上: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垂釣。
3、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見湯以前,夢乘舟過日月之邊。合用這兩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無常,多出于偶然。
【賞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后,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并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李白 行路難
《行路難》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釋:
1、珍饈:名貴的菜肴。
2、垂釣坐溪上: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垂釣。
3、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見湯以前,夢乘舟過日月之邊。合用這兩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無常,多出于偶然。
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后,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并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難的詩意
行路難的詩意
《行路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釋:
1、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2、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3、投箸:丟下筷子。箸(zh):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太行:太行山。
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5、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6、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
7、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
詩意: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
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
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
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
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
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
行路難啊,行路難!
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
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鮑照寫的的翻譯
《擬行路難》其六 鮑照2006-10-26 22:12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注釋〕
1.鮑照:字明遠,南朝宋時期最著名詩人。
2.案:放食器的小幾。
3.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樣子。垂羽翼:失意喪氣的樣子。
4.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評析]
使詩人吃不下、坐不著、拔劍擊柱、嘆息不已的,不正是因為自己有才不能為國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藍天奮飛嗎?結句自寬自解,對門閥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現象作了不平之鳴,寫得來情橫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門閥等級制度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賢、志士困頓終身,壯志難酬。“棄官”以下六句,盡力發揮想象,以還家的樂趣陪襯出行路多艱,仕途多險。語言愈通俗,意思愈高雅;極沉痛的感情,用極詼諧的語調表現出來,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古詩文-解釋
你寫的這幾句是不對的!原文是:
《擬行路難》其六 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字面意思是:(你站在流動的水里)把腳從水里抽出來,然后再放回水里,你再次接觸的水已經不是以前的水。引申義是:事物是不斷變化的。
下面是這首詩的評析:使詩人吃不下、坐不著、拔劍擊柱、嘆息不已的,不正是因為自己有才不能為國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藍天奮飛嗎?結句自寬自解,對門閥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現象作了不平之鳴,寫得來情橫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門閥等級制度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賢、志士困頓終身,壯志難酬。“棄官”以下六句,盡力發揮想象,以還家的樂趣陪襯出行路多艱,仕途多險。語言愈通俗,意思愈高雅;極沉痛的感情,用極詼諧的語調表現出來,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擬行路難》
寫作背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出身寒門庶族。由于實行導致士族、庶族等級特別森嚴,廣大庶族寒士很難躋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學子心情郁悶,鮑照就是其中的一位 教案里面有
擬行路難其六翻譯及賞析
擬行路難·其六
鮑照 〔南北朝〕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譯文
對著席案上的美食卻難以下咽,拔出寶劍對柱揮舞發出長長的嘆息。
大丈夫一輩子能有多長時間,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喪氣?
放棄官銜辭職離開,回到家中休養生息。
早上出家門與家人道別,傍晚回家依然在親人身邊。
在床前與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織布機前織布。
自古以來圣賢的人都生活得貧賤,更何況我這樣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鑒賞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著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得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于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則寥寥幾筆,卻見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里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想象之辭。如果根據這幾句話,徑自考斷此詩作于詩人三十來歲一度辭官之時,不免過于拘泥。
然而,閑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末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這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象,而是自古皆然,連大圣大賢在所不免,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了像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鮑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鐘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的。他的詩里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說過,同為詩人抗議人生的哀歌,此詩較之《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寫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詩也并非一瀉到底。起調的高亢,轉為中間的平和,再翻出結語的峭拔,照樣是有張有弛,波瀾頓挫。音節安排上由開首時七言長調為主,過渡到中間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繼以奇峰突出的兩個長句作收煞,其節奏的高下抗墜也正相應于情感旋律的變化。所以兩首雜言體樂府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再進一步,拿這兩首感憤言志之作,來同前面那些借思婦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較,風格上又有不少異同。前詩婉曲達意,這里直抒胸臆;前詩節拍舒徐,這里律動緊促;前詩情辭華美,這里文氣樸拙——隨物賦形,各有勝境。不過無論哪一類題材,都能顯現出作者特有的那種奇思煥發、筆力健勁的色調,這正是鮑照詩歌最能打動人心的所在。《南史》本傳用“遒麗”二字評論他的樂府創作,后來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詩風,其實“俊”和“麗”還只標示出它的體貌,“逸”和“遒”才真正攝得它的神理。從鮑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飄逸”,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的。
擬行路難其六,詳細賞析
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