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高安有多少進士(高安有多少進士名單)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高安有多少進士,以及高安有多少進士名單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安22個幸氏進士是哪些

幸實,江西高安人,永樂十六年二甲進士。

在明清兩朝,幸氏進士只有這么一個人。

其他的二十二名進士可能是明以前的,那個時候沒有具體的進士錄,所以您最好查一下當地的地方志或是族譜。

江西的高安,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我是江西宜春人,高安作為宜春的一個縣級市,在 歷史 上還是有過不少名人的。

吳有訓

這是高安最有名的一位名人了,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科學家,教育家,先后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務,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杰出領導人和組織者。

李建華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報務員,走完長征全程的30名紅軍女戰士之一。1946年擔任中共佳木斯市委委員兼一區區委書記,同年去世。

白采

近代神秘的天才詩人,著名長詩《贏疾者的愛》就是他的杰作,白采也因此被朱自清譽為"這一路詩的押陣大將"。

朱軾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著有周易注解、周禮注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

陳邦瞻

明萬歷26年進士,史學家,明朝重臣。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如今在高安仍然保留完好的陳邦瞻故里祠堂等文物。

高安市,位于江西南昌西部,建縣始于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最早取名建成,唐武德五年(622年)為避名諱,改為高安。

自古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名人數不勝數:

一、鄧璠

唐懿宗咸通六年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并選,官至尚書。后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鄧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于白芒蟠龍形。

二、幸南容

幸南容,又名幸顯,字惕微,洪城人(今江西高安華林山風景名勝區)。唐國子監祭酒,桂巖書院創辦人。

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聰穎,才名遠播,得縣鄉推重和舉薦。唐貞元九年中進士,和柳宗元同榜。與柳宗元、劉禹錫、李絳等交往甚密。

三、沈彬、沈鱗父子

兩父子一門雙杰,沈彬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其中不少詩句傳誦至今。沈鱗才華高,喜研道術,也是當時有名的人物。

四、釋惠洪

釋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人(今高安)。少年時曾為縣小史,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后成海內名僧。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五、契嵩

北宋名僧。7歲出家,13歲落發,19歲游方,在筠州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其佛學著作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

六、劉恕

劉恕,字道原,高安人。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曾為司馬光修《資治通鑒》的首席助手,也頗受司馬光所器重。將其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

七、周德清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他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有著非凡的影響。

八、朱軾

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朝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的流行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著有《清史列傳》等書傳于后世。

九、吳有訓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曾先后在多年高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杰出領導人和組織才,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的推動作用。

十、楊實人

著名無產階級革命者,江西高安市城郊西門大路楊村人,1927年3月入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兩次被捕,身體受到嚴重摧殘,不得不回老家養病。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又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5月中共高安縣工作委員會成立,楊實人任書記,9月前往延安。此后在上海和江西從事革命工作和擔任重要職務,于1999年2月8日因病逝世。在其長達73年革命生涯中表現出高尚的人格和優秀品質。

十一、賈石

1937年參加新四軍,1938年赴延安,入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一直從事干部工作和財貿工作。1986年出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兼對外貿易仲裁委員會主席。先后被聯邦德國總統授予星星大十字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勛章,被意大利比奧·馬祖國際研究中心授予意大利共和國總統勛章,被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授予該博覽會金質榮譽勛章,被日本首相授予內閣總理大臣獎。

十二、胡耀邦

胡耀邦同志祖籍是江西省高安縣華林山下胡村。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后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當然,高安的名人遠不止這些,上述只是摘選了一部分代表性人物,如果要全部羅列出來,估計都能出一本書,所以也不再此贅述了。

高安是歸江西宜春管轄的一個縣級市, 歷史 悠久,縣域面積接近2500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悠久的 歷史 加上充沛的人口,使高安在 歷史 上也是人才輩出,這里就列舉幾個代表人物吧!

一、鄧璠

唐末時期人氏,曾在農民起義頻發、 社會 動蕩時擔任江西節度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使治地受戰火影響較小,在袁州有極高的聲譽。

二、劉恕

他是北宋時期的文士,年少時就天賦異稟,書過目不忘,曾和歐陽修一起考中進士,與司馬光交好,后專注于史學,并成為一名出色的史學家,還是《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

三、朱軾

他是清朝初期名臣。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當過乾隆帝師。為官廉潔,剛正不阿,博覽群書,世人稱贊其“束其勵行,通經史百家”,乾隆帝甚至稱贊其為“帝師元老”。

四、胡毓秀

她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革命者,是共產黨早期的成員之一,參加過南昌起義,后成為了中國婦女代表團成員之一,還參加了民主德國的國際民主婦聯第四屆理事會。

五、吳有訓

他是近代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晚年擔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期間,還為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人才、發展中國科教事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江西的高安 歷史 上出過不少名人,這里著重介紹著名的吳有訓院士,劉恕和陳邦瞻兩位高官史學家,以及為官正直的禮部尚書吳山。 1、劉恕:宋代 歷史 學家

劉恕 (1032——1078),字道原,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巨進士,官至秘書丞。其篤好史學,上自司馬遷所記,下至后周顯德年末,紀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其在出任廣南東路韶州翁源縣縣令時,廣泛采訪 歷史 資料,為日后編纂《通鑒外紀》打下基礎。在向宋英宗推薦人才時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巨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劉恕、劉攽、范祖禹等被召為局僚。凡遇史事紛錯難定者,多讓劉恕把關。宋神宗繼位后,將《通志》改名《資治通鑒》。

劉恕治學嚴謹,對 歷史 人物、事件相關的年代、籍貫、官職、族姓等都嚴格考究,元豐元年(1078),劉恕抱病離世。著有《通鑒外紀》、《五代十國紀年》,后者失傳。

2、吳山:明代禮部尚書

吳山(1500——1577),字曰靜,號筠泉。江西高安市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官授翰林院編修,不久升禮部左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嘉靖三十六年加太子太保。

當時嚴嵩為相,吳山與其都是江西同鄉,但從不巴結嚴嵩。嚴嵩兒子嚴世藩欲娶吳山之女,托大學士李本做媒。李本以嚴世藩名義請其喝酒下棋,但說出嚴世藩之意后,吳山婉言謝絕,得罪了嚴世蕃。后來,嘉靖帝想讓吳山進內閣,嚴嵩從中作梗,入閣不成。

吳山為人正直,不媚權貴,甚至敢觸逆嘉靖皇帝,遂被提前退休。明穆宗即位,召吳山為南京禮部尚書,堅辭不赴。萬歷五年(1577)三月十五日卒,年76歲,贈太子太保。著有《吳文端集》等。

3、陳邦瞻:明代著名史學家

陳邦瞻(1557——1628),字德遠,江西高安人。萬歷26年進士,曾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其為官清正為民,勤政務實,處事公正,剛直不阿,在地方屢有建樹,在朝廷政績突出。其病逝于兵部侍郎任上,朝廷為其舉行國葬,追認為“兵部尚書”。其平生獨好讀書,精于史學,有《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和《蓮華山房集》傳世,為明代著名史學家。

4、 吳有訓: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有訓(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數學物理學化學部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對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有重要貢獻。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科教事業等作出重要貢獻。

高安還有哪些名人請補充。

還有哪些高安名人請補充。

江西高安還是藏龍臥虎之地,走出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吳有訓,雖然他不是“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但許多“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他早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等職。他在清華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學實驗室,進行X射線問題

研究。

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著有《經輕元素散射后的鉬K射線的波長》、《康普頓效應與三次X輻射》等學術論文和研究。

最厲害的是他桃李滿天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錢偉長、錢三強、彭桓武、鄧稼先、王大珩、趙九章、陳芳允等都是他的學生,還有楊振寧、李政道。

他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曾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中國需要千千萬萬個像吳有訓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知識分子,也是中華民族的鐵骨脊梁,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高安是江西宜春的一個縣級市,在漢高祖六年,就已經立縣,當時叫做“建成縣”,唐朝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以當地地形北高南低,似高而安,因而改名高安。

算起來高安的 歷史 超過兩千年,算是非常悠久,也出了不少名人,不過高安在 歷史 上出的名人,大多說起來都是比較冷門的,尤其是在學術領域,可能這些名人都不太“出名”。

朱軾

朱軾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歷經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是康熙三十三年的進士出身,先后擔任陜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后成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顯赫無匹。

康熙推崇程朱理學,而朱軾就是當時朝廷之中程朱理學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除此之外,在高安當地,以往流行的“朱公席”,就說就是當年朱軾宴請乾隆帝的時候所創,因朱軾曾為乾隆帝弘歷的老師,因此被御賜“帝師元老”。

幸南容

幸南容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貞元九年中了進士,與柳宗元、劉禹錫同榜,入朝先后擔任太常寺卿與國子監祭酒。

在幸南容主掌國子監時期,唐朝原本遭到破壞的教育制度得以重新恢復,算起來,幸南容是個對于唐朝教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

在告老還鄉之后,幸南容本人在家鄉創辦了著名的桂巖書院,僅幸氏就讀此書院中進士的就有50多人,朱軾也出自該書院。

周德清

周德清出身布衣,在文獻之中記載不多,然而他卻是元代著名的音韻學家與戲曲家,相對于其本人,他編寫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倒是地位非凡。

《中原音韻》是以當時北方實際的語音為標準,所定的音韻接近與如今的京話,是研究古代北方語音的珍貴資料。

周德清原本在史料中記載出現的就比較少,雖然他做出的貢獻非常大,但除了在該領域有所興趣與研究的群體之外,對于周德清的名字恐怕也知之甚少。

陳邦瞻

陳邦瞻是明萬歷二十六年的進士,是明朝著名的史學家與朝廷重臣,先后擔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等職務。

按照《明史》與《瑞州府志》、《高安縣志》等記載,陳邦瞻無論在地方還是朝廷,均清正為民,從無偏私,在福建擔任按察使、在河南擔任布政使的時候,都有突出的成績。

陳邦瞻晚年時,本應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但當時的明朝內外交困動蕩不止,陳邦瞻被委以重任總掌兵部、工部與戶部,長期為國操勞,最終積勞成疾在任上離世。

吳山

吳山是明嘉靖十四年的探花,擔任翰林院編修,最終做到了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雖然吳山身居高位,但為人低調簡樸,從來不許子女穿著綢緞,按照規矩,吳山的兒子可以收到蔭封,可吳山覺得兒子不成才,直接上疏給拒絕了。

當時朝中的嚴嵩,曾想與吳山結親,但吳山斷然拒絕,因此與嚴嵩結怨,不過吳山守身剛正,嚴嵩父子在朝中打壓群臣,可卻不敢動吳山,但吳山卻因與嚴嵩有怨,主動辭官歸鄉。

回到家鄉后,吳山依舊生活樸素,家中屋舍時常漏雨,而明穆宗登基后想要重新起用吳山,但還是被其拒絕。

如今,高安市城區的筠泉路,就是以吳山的號“筠泉”命名。

熊尚林

熊尚林出身貧苦,12歲父親離世,1930年紅軍轉戰高安的時候,17歲的高安主動為紅軍帶路并且加入其中,成為紅三軍第一縱隊的戰士。

此后,熊尚林參與吉安戰役,歷經五次反圍剿,長征時,擔任先遣部隊紅一團第一營第二連的連長,也是“大渡河十七勇士”的領隊人。

1942年春,熊尚林擔任龍崇聯合縣大隊第一中隊隊長,但就在同年端午節之日,熊尚林在一次戰斗中意外犧牲,年近29歲。

吳有訓

吳有訓是近代中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在1897年生于高安荷嶺石溪,1921年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隨康普頓從事物理學研究,回國后在江西大學與南京大學任教。

建國后,吳有訓成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與中科院副院長,以及中國物理學會的理事長,其一生為國培養了大量 科技 界的精英人才,極大推動了國內物理學的發展。

說起來,吳有訓在近現代中國 科技 發展領域,是個非常杰出的人物,地位極高,只不過吳有訓的研究領域與貢獻,與普通人沒什么直接干系,因此名氣可能在大眾中不是很響亮。

江西的高安,是縣級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江西省中部偏西北。高安縣的建縣史是始建于漢高祖劉邦六年,當時名為建成。

隨著時間滾滾向前,進入唐朝初年時,因為唐朝皇帝是李淵,太子是李建成,為了避太子諱,同時也因此其“北高南低、似高而安”,所以就將“建成”改為“高安”。

那江西高安 歷史 上出現哪些名人呢?

高安從漢初建縣,但如今, 歷史 悠久,名人自是不少,這就就為大家介紹一位——朱軾。

朱軾就是江西高安艮下村人,他是清朝時期的重臣,深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信任,同時他還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曾做過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雍正皇帝賜譽他為“朝堂良佐”。他去世后乾隆皇帝御賜“帝師元老”之譽,謚號為文端,享年七十二歲。

朱軾,字若瞻,他的名字還和宋朝的蘇軾(蘇東坡)有寫關聯。北宋時期的蘇軾曾經游覽過高安艮溪里。艮溪里的人對蘇軾很崇拜。所以艮溪里的河就叫蘇溪河,艮溪里的山叫坡山。因朱軾對蘇軾崇敬,于是就改名為朱軾。

朱軾自幼讀書刻苦,精通經史百家。后來在康熙三十三年中進士而步入仕途。他歷任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其得康熙皇帝賞識。得雍正皇帝重用,視他為左右助手。得乾隆皇帝倚重。其官至一品、位極人臣而受三帝恩寵,可謂是顯赫當時。

重要的是,朱軾是乾隆皇帝的老師,也就是帝師。雖然朱軾在乾隆元年時就因積勞成疾而因病去世。但是他生前卻培養出了文武兼備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初入學時,是對朱軾行過拜師禮的,正所謂嚴師出高徒,那時朱軾對乾隆(弘歷)很嚴格。弘歷的父親雍正就看不下去,于是對朱軾說“ 教也為王,不教也為王 ”。意思就是,弘歷是皇子,教他,他是做王的人。不教他,他也是做王的人,又何必如此嚴格呢!

朱軾則是這樣回答雍正的:“ 教為堯舜,不教則為桀紂 ”。堯、舜、桀、紂雖都是做王的,但堯舜是圣君,桀紂卻是亡國暴君。意思就是,弘歷雖終是做王的,但教則可如堯舜圣君,不教則如桀紂暴君。

雍正覺得朱軾說的在理,也就不在過問朱軾的教學方法了。好在,朱軾雖然對弘歷嚴格,但乾隆皇帝知道老師是為他好,并沒有因老師的嚴格而厭煩朱軾。

朱軾在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時間里,他為國為民、對國家的安定做出了貢獻,故而他得以成為了一代名詞,雍正稱譽他為“朝堂良佐”,乾隆御賜“帝師元老”。

高安歷史上有什麼名人,現在有什麼高官?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7歲出家,13歲落發,翌年受具足戒。19歲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慶歷間 (1041~1048)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時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崇敬。后辭返錢塘,受太守蔡君謨禮遇,住佛日山。數年后仍退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壇經》,并著《六祖法寶記敘》。后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志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朱軾 三朝帝師---朱軾墓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陜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圣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陜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謚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柜法"修筑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禮注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并傳于世。

鄧璠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并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鄧璠-功績

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蕩,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于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后;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畬,其后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釋惠洪

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后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范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釋惠洪-簡介

青玉案——釋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

日永如年愁難度。

高城回首,暮云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

一寸柔腸情幾許?

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

劉恕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志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于史學。劉恕以后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于《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注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后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于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于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后世法”。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并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后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于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御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蕩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劉恕不僅廉潔奉公,勤于政事,而且博覽群書,深明史法。當時史書非科舉所急,學者多不讀。獨劉恕能篤好史學,并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請看當時人張耒的概括:“其學自書契以來,于今國家治亂、君臣世,廣至于郡國山河之名物,詳至于歲月日時之先后,問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閭室堂事。”這樣博聞強識的人才漢色是難得的。難怪司馬光對劉恕這個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晚輩推崇備至,他曾對英宗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在《資治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劉恕也最受倚重。司馬光遇到紛雜難治的史實,多由劉恕處理。比如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群雄競逐,九土分裂,傳記訛謬,簡編缺落,歲月交互,事跡差舛”。司馬光認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他。至于編書的通部義例、編次安排、編修斷限等問題,司馬光都和他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實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劉等人都共推劉恕為先,認為劉恕”功力最多。”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哈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于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仆仆前往洛陽。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并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臥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后記》也沒完成,便赍志而歿了。對于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臥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后,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準,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柯茂謙,字退子,瑞陽(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遺民。事見《忠義集》卷六。

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杰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安最早的詩人任濤

在高安的諸多詩人中,最早的當屬晚良的任濤。他從小就喜歡讀詩寫詩,乾符中(公無877年前后),數次應舉,都名落孫山,常侍李騭視察江西,聽說任濤詩作得好,就差人取來,讀至“ 露搏沙鶴起,人臥釣船流”的詩句大為贊賞,說:“任濤真是奇才,為什么成不了名呢?我當極力舉薦。”特令免去任濤的鄉里雜役,并命縣令對任濤加以禮遇,鄉里的人聽了,不免有些非議,李騭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內,有詩如任濤者,就和任濤一樣,免去其役。”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應,任濤一生和詩結緣,與當時鄭谷、喻坦之等齊稱“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詩集傳于后世。

比任濤晚些時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詩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應舉,都榜上無名,他寫詩,記其實:“曾任大中天子舉,四朝風月鬢蕭疏。不隨世祖重攜劍,卻為文皇再讀書,”(《納省卷贈為首劉象》)。從此絕意功名。后來,南唐李升鎮守金陵,羅織知名突儒,沈彬獻《山水園詩》有句“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大喜,授秘書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時年八十多歲,沈彬的詩有不少廣為傳誦的麗句、警句,如“數家漁網疏云外,一岸殘陽細雨中” ;“清占月中三峽水,筑偷去外十洲青”;“幽鳥喚人穿林去,野狼尋果出去來“等等。

沈彬的兒子沈鱗,有道術,也喜歡詩,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沒向縣令打招呼,直詣辦事廳。縣令對這個不速之客很不高興,戲之曰:”沈道士何時成道?”沈鱗當即以四句詩回答:“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藥苗人不識,體含金骨俗爭知?”

原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漆權

男 1952年12月生, 江西高安人,198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原江西省教育廳廳長,主要從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要成果:

1、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 (《求是》雜志2003.3,《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高科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3、主持完成《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高校黨的建設》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陳幼平教授

1957年1 月出生,江西高安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1982年上海交通大學學士,1984年上海交通大學碩士,1990年華中理工大學博士,1991-1992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后,1998-1999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科學家。現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武漢市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le Manufacturing等3個國際學術刊物的特約審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機電控制及自動化、虛擬制造、網絡制造、網絡安全、智能控制及數控技術。

主編或參編的學術著作或教材有:虛擬現實與虛擬制造、現代制造系統的監控與故障診斷、機電一體化控制技術與系統、中國模具設計大典等。

以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項目40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9篇,EI收錄32篇,ISTP收錄6篇),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并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3項,其中“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柔性制造環境下基于質量控制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研究”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貳等獎,“機械制造系統監控與故障診斷基礎理論與系統”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叁等獎。

著名高校教育管理學者--游濤

1956年元月出生,江西高安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副教授。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98年5月任南昌教育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2002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 長期從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曾任江西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會理事,江西省高校基建管理研究會理事,市委駐灣里區羅亭鎮“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督察團團長。曾獲南昌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南昌市職工技術協作先進工作者,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在省市級刊物發表《學校領導應重視非權利因素影響力的作用》,《學校管理應用激勵機制應平衡三大關系》,《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為核心》、《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論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論高等學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實現形式的一種創新》、《做學習型領導干部》、《牢記“兩個務必” 樹立正確權利觀》等論文10余篇。主持省科技廳科研課題《南昌市建設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與發展職業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還在進行《南昌市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并正在向省科技廳申請立項。

高安況氏的況氏概況

況氏是中國曾出現的兩萬多個姓氏,現存眾多姓氏中的一員,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中,所載:”況,廬江有此姓“。在舊《百家姓》中排四百七十九位。公元2009年按人口數量為標準,當今況氏排第348名,占漢族人數的萬分之一,屬于罕見姓氏。總人數12萬,來源單一,血脈純正。大聚居,小散居,呈現地域特色的稀有姓氏。

江西省外況氏主要生活在長江流域6省,這是由于中國歷史上先后發生過“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隨移民大潮而遷徙,省份有: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共4省;明初,朱元璋征發江西百姓平定西南的云貴地區,隨之而來的屯墾及移民。省份有云南、貴州2省。北方地區僅山東青島的膠州及安徽淮北的烈山有比較大聚居,除此之外零星分布;

山東的青島膠州況氏來源于明朝云南烏撒衛的一位況姓千總隨部隊移防膠州衛,后在膠州衛的軍戶居住地世代繁衍下來,膠州市李戈莊鎮現有況姓約三千人(2014年)。

安徽淮北烈山況氏源于是明代建立后,明朝政府鑒于中原地區經歷蒙元的殘暴統治,以及元明之際的戰亂后荒無人煙,為恢復生產特組織移民而來的,現分布在烈山區的古饒鎮和烈山鎮兩鎮,人數約四千(2014)。

全國范圍內,況姓人數在當地居民中中占有一定優勢的鄉鎮有:江西高安龍潭鎮,江西高安石腦鎮,江西高安相城鎮,江西高安汪家圩鄉,江西上高錦江鎮,江西上高敖陽鎮,江西上高野市鄉,江西安義石鼻鎮,江西安義龍津鎮,江西靖安高湖鎮,江西灣里紅星鄉,江西星子縣橫塘鎮,湖北孝昌豐山鎮,湖北房縣紅塔鎮,湖北紅安華河鎮,湖南冷水江巖口鎮,重慶江津雙福鎮,重慶涪陵百勝鎮,重慶涪陵珍溪鎮,四川瀘縣奇峰鎮(瀘州江陽區的況場鎮人數其實很少),貴州甕安縣中坪鎮,貴州赫章野馬川鎮,重慶萬盛區南桐鎮(原貴州遵義南桐鎮),貴州龍里城關鎮,貴州綏陽城關鎮,安徽烈山古饒鎮,安徽烈山烈山鎮,山東膠州李戈莊鎮。

況氏歷史上共有17名進士;以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中共產生98749名進士為基數,則況氏進士比例遠超人口比例。 隋代進士人數:0 1 無  唐代進士人數:0 1 無  宋代進士人數:2 1 況國用 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高安人(今江西高安龍潭藥湖村)。二甲賜進士出身,任翰林院編修。 2況 章宋江西新建人(今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村),北宋元佑丙寅(1086年)進士,官僉都御史.明代代進士人數:8 1 況必寧 湖北房縣人,明永樂進士,歷四川道監察御史。 2 況琛 江西高安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 3 況文 字應奎,江西上高人,明永樂進士,官兩浙御史,讞決冤獄,人號神明,尋擢廣東左參政。每于衙署中大書“平恕”兩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4 況璟 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明成化22年丙午(1486年)科舉人,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 5 況照 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明正德2年丁卯(1507年)科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 6 況維垣 江西高安人,況照之子,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科舉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 7 況叔祺 字吉甫,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況一經之子,璟之孫,明嘉靖22年癸卯科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明代貴州提學僉事。 8 況上進 明代四川涪州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御史。 清代代代進士人數:7 1 況澄 (1799----1866)字少吳,廣西臨桂人,清嘉慶戊寅(1818年)科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他的兄弟況澍、況洵都是進士,晚清四大詞人之一況周頤的伯父。是臨桂況氏“一門文曲星 ,兄弟三進士”,首位進士。 2 況澍 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舉人,己丑年(182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康熙字典》,改刑部貴州司主事,升福建司員外郎,誥授奉直大夫。著有《東齋雜著》,《東齋詩集》。 3況 洵:廣西臨桂人,清進士,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況周頤的父親。況洵,況澍,況澄三同胞兄弟均為進士。一門三進士。4 況逢春 字元初,清代江西上高縣人,清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科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 5 況桂森 清代廣西桂林府臨桂縣人,清咸豐六年丙辰(1856年)科舉人,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 6 況桂馨 清代江西新建縣人(今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南澤村人)。光緒二年(1876年)二

甲進士,選庶吉士。 7況國泰清江西上高人,清末己丑科進士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 。在950名少將及以上軍階中(10元帥,10大將,上將55,中將175,少將800),況氏宗族共2人入選。占比0.21%; 元帥人數(10):0 1 無  大將人數(10):0 1 無  上將人數(55):0 1 無  中將人數(175):0 1 無  少將人數(800):2 1 況開田 況開田(1912-1983),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3年1月3日逝世,終年71歲。 2 況玉純 況玉純(1913-198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4月18日日逝世,終年76歲。 江西況氏以況氏18代況昌伯遷居洪州(今江西南昌)為開端。昌伯公七世孫鼎公移居于洪州城外的西山腳下,后人口繁衍形成村坊。自此散居各地。

江西況氏主要聚居于南昌、宜春和九江三相鄰地市,尤以宜春為多,約4萬;宜春的況姓人口主要聚居在高安、上高、宜豐、靖安和奉新五個縣市。其中高安、上高、宜豐三地況氏同源于高安藥湖開基祖三十四世政公,合計超過三萬。

江西本地,況為多音字,通常讀著況(Kuàng ),如情況(Kuàng );在用作姓氏時,讀著況(Xiàng),如況(Xiàng)建設,況(Xiàng)天佑,況(Xiàng)明潔,老況(Xiàng),小況(Xiàng),況(Xiàng)家橋等。但是人數過少,影響力不夠,導致全國推行的普通話沒有對況的姓氏讀音進行區分。因此現在年輕一代,對于況(Xiàng)姓的讀音都按況(Kuàng )發音,只有老一輩人還遵循傳統。因此有待族人努力,像其他有特有讀音的姓氏一樣為況爭取到姓氏讀音Xiàng。

江西況氏大體可分為三支.

第一支西山派:指世居于古代新建西山況坊(今江西安義縣向坊)及附近的支派。該支為況氏老支,況氏均為該支分出。特色:發源地;

第二支是藥湖派:指北宋初自西山況坊開基于高安藥湖村的況政后裔,該支人數最多,分布最廣。中國況氏人口重鎮的高安、上高就屬于該支。江西省內的散居況氏,基本都是該支。省外況氏分布的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省份都是該支。特色:人數多、分布廣、古代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的比例高(封建社會考取進士的況氏族人基本出自該支)。

第三支是龍岡派:特指南宋末年自西山況坊遷居靖安的況升后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靖安縣境內,該支人數偏少,即使靖安縣境內況姓居民也是很大比例是高安藥湖派族人。現在的龍岡已重新并入西山派合修宗譜,不再單獨修譜。特色:擁有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況鐘。

唐初況昌伯封為開國縣候,就邑洪州(今江西南昌)。

唐中后期的唐宣宗年間況鼎遷新建西山(今江西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向坊),以忠孝上聞,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賜“太平堂”匾,又贈門表曰:天下詩書府,山陰將相家。今石鼻鎮向坊村所在地當時為交通要沖,這就是繁盛于漢代至清中期的西山古商道,現在徹底廢棄。

宋代況政:名樸,河東節度副使,掌國子尚書兼提調都軍事。食采于筠州(高安),遂遷筠而家焉,即今江西高安龍潭鎮藥湖村。

宋代況國用:名雅,字子文,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二甲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

宋代況章:江西新建西山人(今江西南昌安義縣石鼻鎮向坊人),進士,官僉都御史。

宋代況師點:江西筠州人(今江西宜春上高人),宋代詩人,存七言絕句《圣濟院》等詩。

宋代況志寧:號康齋,奉新(今江西宜春奉新)人(清同治《奉新縣志》卷一二)。宋代詩人,存《百花橋》等八首詩。今江西省南昌市東湖的百花洲還留有宋代況志寧的題記“講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飛蝶滿芳洲,西風戰艦知何處,贏得斜暉伴白鷗”。

元代況逵:字肩吾。高安人(今江西宜春高安人),后遷居安徽廬江。元統二年(1335)擢慶元路提官。在元代,南人的政治地位是最低的。南人很難做官。況逵如何遷居廬江的,如今已是個迷。盡管況逵一生中在很多地方做過官,但是歷史記載的況逵平冤獄、提倡文教等事跡都發生在況氏聚居的瑞州府境內,很有報效鄉梓的意味:如高安尹期間平冤獄,在上高縣復建云巖書院。古代為官,規定是不能在本籍的,至少是本籍州府以外,所以有千里為官之說。況逵遷居廬江、因此能到瑞州府一帶為官。

元代況亮:江西靖邑人(今江西宜春靖安縣人),元代常州府知府(今江蘇常州),其四世孫況鐘為明代的蘇州知府,古代三大清官之一。

元代況普天:原名況天,元末高安人,早期紅巾軍悍將。天父早亡,本為耕讀傳家,但是蒙元為了打擊漢民的民族意識,對儒生進行政治歧視。元代大多數儒生只能靠到處說書為生,而不是教書,因此況天爺爺也是帶著年幼的況天到處流浪,最后落腳于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區)。況普天很早就拜入白蓮教門下,為袁州白蓮教魁彭瑩玉的座下弟子。元帝至元四年(1338年)況天與其師兄周子旺在袁州率眾五千余人起事,起義失敗后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況天又跟隨彭瑩玉在蘄州(今湖北蘄春)起事,扶徐壽輝為帝,國號天完。況天在天完時期曾為為東路軍大元帥,明代開國名將中被封為穎國公的傅友德,在天完時期還排在況普天之后。

明清兩代人才較多,不再列舉:

從古到今,江西高安市有多少名人?

吳有訓,朱軾,劉恕,白采,陳邦瞻,周德清 胡耀邦祖籍地。 名勝古跡有大觀樓、七星堆年齡戰國墓葬群、朱軾墓等。紀念地有抗日戰役“團山慘案”墓。 契嵩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7歲出家,13歲落發,翌年受具足戒。19歲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慶歷間 (1041~1048)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時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崇敬。后辭返錢塘,受太守蔡君謨禮遇,住佛日山。數年后仍退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壇經》,并著《六祖法寶記敘》。后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志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朱軾 三朝帝師---朱軾墓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陜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圣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陜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謚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柜法"修筑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禮注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并傳于世。 鄧璠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并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鄧璠-功績 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蕩,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于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后;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畬,其后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釋惠洪 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后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范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釋惠洪-簡介 青玉案——釋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 日永如年愁難度。 高城回首,暮云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 一寸柔腸情幾許? 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 劉恕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志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于史學。劉恕以后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于《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注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后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于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于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后世法”。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并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后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于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御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蕩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劉恕不僅廉潔奉公,勤于政事,而且博覽群書,深明史法。當時史書非科舉所急,學者多不讀。獨劉恕能篤好史學,并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請看當時人張耒的概括:“其學自書契以來,于今國家治亂、君臣世,廣至于郡國山河之名物,詳至于歲月日時之先后,問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閭室堂事。”這樣博聞強識的人才漢色是難得的。難怪司馬光對劉恕這個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晚輩推崇備至,他曾對英宗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在《資治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劉恕也最受倚重。司馬光遇到紛雜難治的史實,多由劉恕處理。比如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群雄競逐,九土分裂,傳記訛謬,簡編缺落,歲月交互,事跡差舛”。司馬光認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他。至于編書的通部義例、編次安排、編修斷限等問題,司馬光都和他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實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劉等人都共推劉恕為先,認為劉恕”功力最多。”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哈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于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仆仆前往洛陽。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并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臥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后記》也沒完成,便赍志而歿了。對于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臥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后,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準,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柯茂謙,字退子,瑞陽(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遺民。事見《忠義集》卷六。 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杰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安最早的詩人任濤 在高安的諸多詩人中,最早的當屬晚良的任濤。他從小就喜歡讀詩寫詩,乾符中(公無877年前后),數次應舉,都名落孫山,常侍李騭視察江西,聽說任濤詩作得好,就差人取來,讀至“ 露搏沙鶴起,人臥釣船流”的詩句大為贊賞,說:“任濤真是奇才,為什么成不了名呢?我當極力舉薦。”特令免去任濤的鄉里雜役,并命縣令對任濤加以禮遇,鄉里的人聽了,不免有些非議,李騭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內,有詩如任濤者,就和任濤一樣,免去其役。”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應,任濤一生和詩結緣,與當時鄭谷、喻坦之等齊稱“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詩集傳于后世。 比任濤晚些時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詩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應舉,都榜上無名,他寫詩,記其實:“曾任大中天子舉,四朝風月鬢蕭疏。不隨世祖重攜劍,卻為文皇再讀書,”(《納省卷贈為首劉象》)。從此絕意功名。后來,南唐李升鎮守金陵,羅織知名突儒,沈彬獻《山水園詩》有句“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大喜,授秘書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時年八十多歲,沈彬的詩有不少廣為傳誦的麗句、警句,如“數家漁網疏云外,一岸殘陽細雨中” ;“清占月中三峽水,筑偷去外十洲青”;“幽鳥喚人穿林去,野狼尋果出去來“等等。 沈彬的兒子沈鱗,有道術,也喜歡詩,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沒向縣令打招呼,直詣辦事廳。縣令對這個不速之客很不高興,戲之曰:”沈道士何時成道?”沈鱗當即以四句詩回答:“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藥苗人不識,體含金骨俗 鄧咸歡 姓名 鄧咸歡 字重九 軍銜 陸軍一級少將 簡況 1920年9月9日生于江西高安大城村,兒時聰敏活潑,頗得家人歡心。七七事變,國難方殷,立志報國,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官學校參與抗日圣戰,軍旅生涯四十年。退役后從事社會公益,終老不休。 學歷 (一)養成教育:陸軍軍官學校十六期步科(前身為黃埔軍官學校)。 (二)專業教育:兵科學校教育—專長教育(戰技,戰斗,戰術)綜合教育。 (三)深造教育:軍種指揮參謀大學—各兵種協同作戰;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各軍種聯合作戰。 經歷 一、主隊職:軍級及以下各級部隊正副指揮官。 二、教育職:兵科及軍種各級教官、主任教官、總教官及教育長。 三、參謀職:各級作戰、情報、參謀官、科、組、處長,師級至軍團級幕僚長。 勛獎 一、榮獲忠勤、景星、績優、楷模、弼亮、干城、陸光、光華、陸海空、 抗戰勝利等獎章二十余座。 二、褒獎令暨榮譽狀多幀。

江西省高安市有什么名人?

高安名人 契嵩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7歲出家,13歲落發,翌年受具足戒。19歲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慶歷間 (1041~1048)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時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崇敬。后辭返錢塘,受太守蔡君謨禮遇,住佛日山。數年后仍退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壇經》,并著《六祖法寶記敘》。后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志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朱軾 三朝帝師---朱軾墓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陜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圣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陜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謚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柜法"修筑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樸,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禮注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并傳于世。 鄧璠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并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鄧璠-功績 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蕩,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于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后;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畬,其后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釋惠洪 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后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范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釋惠洪-簡介 青玉案——釋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 日永如年愁難度。 高城回首,暮云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 一寸柔腸情幾許? 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 劉恕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志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于史學。劉恕以后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于《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注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后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于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于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后世法”。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并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后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于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御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蕩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劉恕不僅廉潔奉公,勤于政事,而且博覽群書,深明史法。當時史書非科舉所急,學者多不讀。獨劉恕能篤好史學,并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請看當時人張耒的概括:“其學自書契以來,于今國家治亂、君臣世,廣至于郡國山河之名物,詳至于歲月日時之先后,問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閭室堂事。”這樣博聞強識的人才漢色是難得的。難怪司馬光對劉恕這個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晚輩推崇備至,他曾對英宗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于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在《資治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劉恕也最受倚重。司馬光遇到紛雜難治的史實,多由劉恕處理。比如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群雄競逐,九土分裂,傳記訛謬,簡編缺落,歲月交互,事跡差舛”。司馬光認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他。至于編書的通部義例、編次安排、編修斷限等問題,司馬光都和他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實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劉等人都共推劉恕為先,認為劉恕”功力最多。”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哈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于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仆仆前往洛陽。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并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臥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后記》也沒完成,便赍志而歿了。對于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于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臥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后,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準,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柯茂謙,字退子,瑞陽(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遺民。事見《忠義集》卷六。 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杰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安最早的詩人任濤 在高安的諸多詩人中,最早的當屬晚良的任濤。他從小就喜歡讀詩寫詩,乾符中(公無877年前后),數次應舉,都名落孫山,常侍李騭視察江西,聽說任濤詩作得好,就差人取來,讀至“ 露搏沙鶴起,人臥釣船流”的詩句大為贊賞,說:“任濤真是奇才,為什么成不了名呢?我當極力舉薦。”特令免去任濤的鄉里雜役,并命縣令對任濤加以禮遇,鄉里的人聽了,不免有些非議,李騭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內,有詩如任濤者,就和任濤一樣,免去其役。”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應,任濤一生和詩結緣,與當時鄭谷、喻坦之等齊稱“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詩集傳于后世。 比任濤晚些時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詩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應舉,都榜上無名,他寫詩,記其實:“曾任大中天子舉,四朝風月鬢蕭疏。不隨世祖重攜劍,卻為文皇再讀書,”(《納省卷贈為首劉象》)。從此絕意功名。后來,南唐李升鎮守金陵,羅織知名突儒,沈彬獻《山水園詩》有句“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大喜,授秘書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后)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時年八十多歲,沈彬的詩有不少廣為傳誦的麗句、警句,如“數家漁網疏云外,一岸殘陽細雨中” ;“清占月中三峽水,筑偷去外十洲青”;“幽鳥喚人穿林去,野狼尋果出去來“等等。 沈彬的兒子沈鱗,有道術,也喜歡詩,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沒向縣令打招呼,直詣辦事廳。縣令對這個不速之客很不高興,戲之曰:”沈道士何時成道?”沈鱗當即以四句詩回答:“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藥苗人不識,體含金骨俗爭知?”

希望采納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425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