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是杜甫哪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身在何處)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聞官軍是杜甫哪里,以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身在何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作者回家的路線為巴峽到什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作者回家的路線為:巴峽到巫峽,到襄陽,到洛陽,詩中最能點明中心的三個字是(喜欲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后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全詩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唐朝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是在四川什么地方寫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2.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薊北:今河北北部
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3.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隨便卷起。
5.白日:白天。縱酒:縱情喝酒。
6.青春:綠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峽:當在嘉陵江上游。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8.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
[解說]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
當這一天終于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
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后
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
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是詩人杜甫在什么地方寫下的?
在四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
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出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云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后又直奔洛陽。
擴展資料:
賞析: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余田園在東京?!痹姷闹黝}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悅?!皠ν夂鰝魇账E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
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
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俺趼勌闇I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
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八E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
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
可是,這一場浩劫,終于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
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盎仡^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么,但又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無需說什么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
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里,自然就會“喜欲狂”了。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
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
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
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鞍蛵{”、“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
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是杜甫在哪里寫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52歲在河南寫的。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全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名,英年早衰,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聞軍官收河南河北 原文詩意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于多年漂泊“劍南”急于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云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于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跋灿瘛奔仁巧厦娉趼勼@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還想,于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象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譯文(一)
劍門關外忽然聽說官軍收復薊北,
乍聽到止不住的淚水灑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兒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亂收拾著詩書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須縱情飲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
立即動身穿過了巴峽再穿過巫峽,
然后經過襄陽再轉向那舊都洛陽。
譯文 (二)
我在劍門山的南邊,忽然聽到官軍收復薊北的消息,
剛聽到這個消息,我激動得熱淚盈眶,把衣服都沾濕了.
回頭看看老妻和孩子們,他們臉上的愁容也一掃而空了.
啊!太高興了,我無法定下心來看書,
算了,就把書籍收拾好,真是令人快樂得快發瘋了.
在這美好的日子里,真應該高興的唱唱歌,好好喝它幾杯酒,
還要趁著明媚的春光,大伙兒結伴回故鄉.快快動身吧! 只
要從巴峽穿過巫峽,出了襄陽,便可以向著洛陽前進.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于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后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編輯本段]注釋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2.劍外:劍門關以外,這里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薊北:今河北北部
一帶,是叛軍的老巢。
3.卻看:回過頭來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胡亂卷起。
5.白日:白天。縱酒:縱情喝酒。
6.青春:綠色的春天,指春天的景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峽:當在嘉陵江上游。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處。
8.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
9.欲:快要;將要
10.放歌:放聲歌唱
11.聞:聽說
[編輯本段]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做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臉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于多年漂泊“劍南”急于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云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于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跋灿瘛奔仁巧厦娉趼勼@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還想,于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象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的評語。
[編輯本段]小故事(擴寫)
我獨自一個人走在梓州的一條小街上,愁眉苦臉地冥思苦想想著國家統一的事,什么時候才能收復薊北呢……忽然聽到一個村子的人們圍在一起敲鑼打鼓,還一邊吆喝。其他人一蜂窩地朝那里興奮地涌去?!霸趺戳??發生什么事?”我心里想著?!笆撬E北收復嗎?不可能!”我腦子里閃出的念頭被打消了。我問了過路人,得知真的是薊北被收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想到,我日日盼月月盼的一天已經來到了。太好了,實在太好了!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飽含激動和高興的淚,不知不覺,眼淚哭濕了我整一件衣裳。
再邁著急促的步伐,終于回到了家里。急匆匆地把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告訴了妻子和可愛的孩子。一點也不出我意料之外,他們都高興地一蹦三尺了。我隨隨便便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無法形容,簡直就快要發狂啦。
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襯著清澈的湖水。這是一派風景如畫,多么美好的景色??!和煦的風,吹著我的臉,令我神清氣爽。我和朋友們在明媚的陽光下放聲高歌,暢飲美酒,一起興致勃勃地聊天。我是多么想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正好返回故鄉。
在我的腦海中早已呈現了回到故鄉的情景和路線:樹木郁郁蔥蔥,鳥兒齊聲歡唱。我泛著小舟,從巴峽出發,穿過那蒼翠欲滴,層巒疊嶂的巫峽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直奔洛陽。
我快速地寫下了一首快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是詩人杜甫在什么地方寫下的詩詩中描寫了他和妻兒聽到什么的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是詩人杜甫在什么地方寫下的詩詩中描寫了他和妻兒聽到什么的
我來答
熱心網友
2020-03-13
詩人杜甫在什么地方寫下的”從詩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來,第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就是說詩人在劍外,但是劍外在哪里呢?
劍外指四川省劍閣(即劍門關,在劍閣縣北面)以南之地;
唐朝的都城長安在劍閣的東北,所以稱劍閣以南之地為劍外,這里指梓州一帶。
而梓州現在在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期盼統一的思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句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