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李商隱為什么遷居永樂的簡單介紹

點燈人2022-11-22 14:50故事67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李商隱為什么遷居永樂,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商隱七律脈絡淺析一百一十七

喜聞太原同院崔侍御臺拜兼寄在臺三二同年之什

李商隱

鵬魚何事遇屯同,云水升沉一會中。

劉放未歸雞樹老,鄒陽新去兔園空。

寂寥我對先生柳,赫奕君乘御史驄。

若向南臺見鶯友,為傳垂翅度春風。

【注解】

1. 太原同院:指催侍御,大和六年(832)二月, 令狐楚 任 太原 尹,李商隱和催侍御同在 令狐楚幕府。

2. 臺拜:即臺院拜官。唐 御史臺 所屬有臺院、 殿院 、 察院 。臺院有 侍御史 六人,執(zhí)掌糾彈 中央百官,參與大理寺的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此處指崔“拜臺院侍御史”。

3. 鵬魚:鵬與魚。比喻人與己。此處,鵬喻崔侍御,魚喻自己。

4. 何事:為何,何故。晉 左思 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宋 劉過 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5. 遇屯:遭遇困頓。清 方苞 :“苞性劣而遇屯,于父母兄弟鮮不遺恨者, 而未若姊之深。”

6. 一會:同一次會考。

7. 劉放:三國魏涿郡人,字子棄。歷郡綱紀,舉孝廉。初依王松,后歸曹操,為參司空軍 事,歷主簿記室,出為合陽令。魏文帝立,為秘書郎,后為中書監(jiān),賜爵關內(nèi)侯,掌機 密。明帝時,加散騎常侍,進封方城侯。善書檄,詔命多出其手。明帝疾篤,與曹爽同 受詔命。累官驃騎將軍。

8. 雞樹:指古代中書省。語本 “帝獨召爽與放” 裴松之注引晉 郭頒《世語》:“放(劉放)資(孫資)久典機任, 獻(夏侯獻)、 肇(曹肇)心內(nèi) 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 北史·隱逸傳·崔頤 》: “漢則馬遷、蕭望,晉則裴楷、張華,雞樹騰聲,鹓池播美。”

9. 鄒陽:西漢齊郡臨淄人。以文辨知名,景帝時從吳王濞,上書勸勿叛漢,不聽。后投梁 孝王,為羊勝等所讒下獄。上書自陳冤屈,獲釋后,為梁王上客。

10. 兔園:園囿名。也稱梁園。在今河南商丘縣東。漢梁孝王劉武所筑。為游賞與延賓之所。

11. 寂寥:冷落蕭條。南朝宋謝靈運 》 :“余生不歡娛,何以竟暮歸,寂寥 曲肱子,瓢飲療朝饑。”

12. 先生柳:《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陶潛〉: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 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 裋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 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

13. 赫奕:顯赫貌;美盛貌。漢應劭《風俗通·過譽·汝南陳茂》:“謹按 ,王人 之微,處于諸侯之上,坐則專席,止則專館,朱軒駕駟,威烈赫奕。”

14. 御史驄:《后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桓典傳》:辟司徒袁隗府,舉高第,拜侍 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zhí)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 避驄馬御史。”及黃巾賊起滎陽,典奉使督軍。賊破,還,以啎宦官賞不行。在御史七 年不調(diào),后出為郎。

15. 南臺:御史臺。以在宮闕西南,故稱。南朝梁元帝《薦鮑幾表》:“前宰東邑,實有二 魯之風;近處南臺,欲尊兩鮑之則。”

16. 鶯友: 《詩·小雅·伐木》 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之句, 后人遂以“鶯友”比喻好友。

17. 垂翅:《后漢書》卷十七《溤異傳》: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 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荅大勛。”

簡譯:

此詩當作于會昌四年(844年),時李商隱正居于永樂(屬河中府或蒲州,在今山西芮城附近)。

我們同樣都經(jīng)過多次落榜才同年考中進士,可是為什么你像鯤鵬一樣展翅高飛,而我卻像魚兒一樣沉于水低呢。

我和三國時的劉放一樣,都在中書省做過秘書郎,可中書省門前的雞樹都老了,劉放還身擔機要重任,我呢,不但一直是個小秘書,而且離開中書省很久了也沒有回去。你就像西漢的鄒陽赴京救梁王一樣,馬上就要去京城升任侍御史,你所在的兔園將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我依然只能像陶淵明那樣,寂寞地獨對門前的五棵柳樹,你卻可以像桓典騎御史驄一樣顯赫榮耀啊。

你到了御史臺,如果見到我以前的好友,就給他們說,我現(xiàn)在就像在春風中垂翅回溪的鳥兒一樣,難以奮翼黽池呀。

脈絡淺析:

這是一首對同年兼同事的祝賀之詩,通過對二人不同境遇的對比描寫,表達了對崔侍御的祝賀之意,也表達了自己久離朝廷閑居于山野,難以實現(xiàn)雄心壯志的失落之情。

首聯(lián)以感慨起筆,使用了比喻、設問和對比的手法。以鵬比崔侍御,以魚自比,表達了崔侍御如鯤鵬在云中之高飛,而自己卻如魚之沉水。感慨自己和崔侍御同年進士,又曾經(jīng)同為幕僚,為什么差別就那么大呢。

頷聯(lián)承接上聯(lián)的“云水升沉”之意而寫,寫崔侍御是如何“升”的,寫自己是如何“沉”的,也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上句是反襯手法,言自己久離朝廷,而且職位卑微。下句說崔侍御新升侍御史,馬上就要赴京了。“雞樹”和“兔園”都是典故。

頸聯(lián)承接上聯(lián)的“兔園空”之意,上句寫自己的寂寞之情,下句寫對崔侍御升遷的祝賀,再次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先生柳”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像陶淵明一樣居于五柳之回溪,既悠閑而又寂寞,非常貼合目前居于永樂的境況。“御史驄”的典故,表達了崔侍御像桓榮一樣,辟司徒、舉高第、拜侍御史、乘驄馬,榮耀顯赫而受人尊敬,也非常貼合崔侍御目前的境況。

尾聯(lián)扣題“在臺三二同年”,一方面表達了對在朝中好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垂翅回溪”,難以度春風而奮翼黽池之上。從“垂翅”的典意看,隱隱地還有一些不甘之心,和“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的志向與憧憬。

整首詩使用了設問、比喻和典故的修辭手法,尤其是反復使用了對比手法,表達了對崔侍御升遷的祝賀之意,和自己久離朝廷閑居于山野,難以實現(xiàn)雄心壯志的失落之情。

李商隱的人物生平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jīng)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shù)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今陜西富平縣)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今河南獲嘉縣)縣令。 李商隱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歲登科進士,位終安陽令,祖父李俌,位終邢州錄事參軍。父親叫李嗣 。李商隱出生時,其父李嗣正任獲嘉縣令。三歲左右,李商隱隨李嗣赴浙。不到十歲,李嗣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xiāng),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李商隱“五歲誦經(jīng)書,七歲弄筆硯”,回鄉(xiāng)后曾從一位精通五經(jīng)和小學的堂叔受經(jīng)習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陽,結(jié)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對其十分器重,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等绹交游 ,親自授以今體(駢儷)章奏之學,并“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后又聘其入幕為巡官,曾先后隨往鄆州、太原等地。在這幾年中,李商隱一面積極應試,一面努力學文,在科舉上雖一再失敗,但在寫作上則完成了由散向駢的轉(zhuǎn)變,此后他很少再寫散文。

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調(diào)任京職,李商隱離太原返鄉(xiāng),此后,李商隱曾在王屋山學道二、三年,這對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一定影響。

開成二年(837年)經(jīng)過長期刻苦學習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譽,李商隱得中進士。當年令狐楚病逝。

幼年的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隱的世界觀基本上屬于儒家體系,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的。同時,他頗能獨立思考,很早便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說教不以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樣大膽的想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賀奇崛幽峭的風格和南朝輕倩流麗的詩體,曾仿照它們寫了許多歌唱愛情的詩篇,如《燕臺》、《河陽》、《河內(nèi)》等。待屢次下第和被人譖毀的遭際向他顯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嶇不平,他的詩便開始表現(xiàn)出憤懣不平之氣和對社會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變以血淋淋的現(xiàn)實打開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上都大進一步。這時他寫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詩,批判腐朽政治已相當深刻有力。 開成三年(838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后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北)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并將女兒嫁給了他。 從李商隱后來的經(jīng)歷中可以看出,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于: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于“牛黨”。因此,李商隱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cè)ナ赖睦蠋熀投髦鞯谋撑眩⑶液芸炀蜑榇烁冻隽舜鷥r。 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并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

開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結(jié)果在復審中被除名。這件事對李商隱最直接的影響是使得他獲得朝廷正式官職的時間推遲了一年。

開成四年(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不久,被調(diào)任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尉。雖然縣尉與校書郎的品級差不多,但遠離權力的中心,顯然會使以后發(fā)展受到影響。李商隱在弘農(nóng)任職期間很不順利,因為替死囚減刑(“活獄”)而受到上司陜虢觀察使孫簡的責難,因而李商隱感到非常屈辱,難以忍受,最終以請長假的方式辭職(《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湊巧的是,在此前后孫簡正好被調(diào)走,接任的姚合設法緩和了緊張的局面,在他的勸慰下,李商隱勉強留了下來。但他此刻顯然已經(jīng)沒有心情繼續(xù)工作,不久(開成五年,840年)就再次辭職并得到獲準。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fā)展,主要的入口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后者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yǎng)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xiàn)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的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有考取科舉的資格,也有作為幕僚的經(jīng)歷。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失敗過多次。李商隱初次應舉的年份難以考證,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隱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舉之路 。與大多數(shù)缺乏權勢背景的考生一樣,李商隱并不指望一舉成功。他流傳下來的詩文中沒有提及當時的情形,這多少說明他對于初試的失敗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隨著失敗次數(shù)的增多,他漸漸開始不滿。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nóng)尚書幕》詩中,他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

應舉的失敗不會讓李商隱反省自己學識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經(jīng)與他一起游學的令狐绹就考中進士。這顯然不是因為令狐绹的學識才華比李商隱優(yōu)秀,而是由于他父親令狐楚的影響力。權貴們互相提攜,大量錄取上流社會關系網(wǎng)中的考生,在唐代科舉中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會在考試之前就去刻意結(jié)交關系,或者想出種種辦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據(jù)李商隱自述,他在這方面是比較低調(diào)的(《與陶進士書》),但如果說他不曾對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從李商隱在開成元年寫給令狐绹的一封信中“爾來足下仕益達,仆固不動”之類的話,可以看出他的情緒已經(jīng)相當煩躁了。而他于開成二年的中舉,也正是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加影響的結(jié)果。 辭去了弘農(nóng)縣尉,武宗會昌二年(842年),李商隱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旋丁母憂居家。李商隱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李商隱閑居在家的三年(會昌二年末至會昌四年末),是李德裕執(zhí)政最輝煌的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隨著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團驟然失勢,李商隱已經(jīng)難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

會昌三年(843年),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討伐劉稹叛亂時病故武宗朝。王茂元生前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李商隱的升遷,但他的去世無疑使李商隱的處境更加困難。

會昌四年(844年)暮春,自關中移家永樂。五年冬(845年),服闋入京,仍為秘省正字。這一次,他的職位(“正字”)品階比之前的(“校書郎”)還低。即便如此,李商隱畢竟又有了一個新的發(fā)展起點。在唐代,大家普遍認為在京城里的任職會比外派的官員有更多的機會升遷,而李商隱所在的秘書省,又比較容易受到高層的關注。對李商隱而言,另一個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獲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這位精干的政治家?guī)缀醣皇谟枞珯嗵幚沓@钌屉[積極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他躊躇滿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機會。

李商隱在閑居的幾年里處理了一些家庭的事務,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一些親屬的墓葬遷回了故鄉(xiāng)的家族墓園。這種維護家族榮譽的努力多少使他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現(xiàn)存的部分詩文中可以看出,李商隱盡量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淡化對政治生涯的興趣和期待。他有時從事農(nóng)耕,聲稱自己“渴然有農(nóng)夫望歲之志”,模仿陶淵明的風格寫作田園詩歌。不過,紛亂的時局始終吸引著李商隱的注意力。他有非常鮮明的政治傾向,幾乎無法隱藏。 會昌五年(845年)十月,李商隱結(jié)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書省。此時,武宗與宰相李德裕富有效率的合作關系已經(jīng)到了晚期。次年三月,武宗去世,傳言他是由于長期服用道士進獻的長生藥而中毒身亡。經(jīng)過一系列的宮廷斗爭,宣宗李忱即位,并反對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厭惡李德裕。因此,幾乎整個會昌六年(846年),都持續(xù)新一輪政治清洗,曾經(jīng)權傾一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迅速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在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為首的牛黨新勢力逐漸占據(jù)了政府中的重要位置。

會昌六年(846年),李商隱在秘書省任正字。三十五歲的李商隱終于有了兒子(李袞師),他的堂弟李羲叟也在這一年中了進士,這兩個好消息大概只能讓他興奮一時。由于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綱領以及之前就被令狐绹等人視為背叛,他不大可能分享牛黨的勝利。此時李商隱的職位幾乎低得不值得在權力斗爭中被排擠,但仍然李商隱仍為仕途不得志而郁郁寡歡。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他往赴桂林任職時,李商隱幾乎沒有猶豫便與之同行。  從太和三年(829年)受聘于當時的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開始,李商隱多次進入地方官員的運作機構中擔任幕僚的角色。事實上,他身為幕僚的經(jīng)歷比正式任職于朝廷的時間更長。不過,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之前,他似乎一直將這樣的經(jīng)歷作為過渡。對于在政治上頗有抱負的李商隱來說,這種經(jīng)驗非常重要,既是他歷練工作能力的過程,也是積累社會關系的途徑。不過,畢竟只是為日后的大展宏圖而進行的準備活動。從時間上看,以往每一次的工作經(jīng)驗幾乎都在數(shù)月之內(nèi),變動頻繁,而且一旦有了入朝為官的機會,就會立即辭去幕府的工作。而這一次,李商隱作為鄭亞的幕僚前往桂林時,他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仕途已近末路。在之后的10年間,他將在幕府游歷中逐漸耗盡所有的政治熱情。

大中元年(847年)三月,李商隱告別家人,隨鄭亞出發(fā),經(jīng)過兩個月左右的行程,來到距京城大約5000里以外的南方。鄭亞的這次南遷,是牛黨清洗計劃的一部分。李商隱愿意主動跟從一位被貶斥的官員,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黨。另一方面,也顯示對自己的升遷不再抱有信心了。在桂林不到一年,鄭亞就再次被貶官為循州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失去了工作。

大中二年秋(848年),李商隱回到長安。 據(jù)說,他在潦倒之際,寫信給故友令狐绹(他已經(jīng)進入權力的核心)請求幫助,但遭到拒絕,結(jié)果只能通過自己考試得到一個盩厔縣尉的小職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0年之前,他正好也是一個相當?shù)穆毼唬ê朕r(nóng)縣尉)。 李商隱擔任盩厔尉時間不長,又被調(diào)回京城。此時,與大中元年他在秘書省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職,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著出現(xiàn)變化。

大中三年九月(849年),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jié)度使盧弘止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盧弘止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對李商隱也非常欣賞。如果他的仕途順利,李商隱可能還有最后一次機會。然而不巧的是,李商隱追隨盧弘止僅僅一年多后,后者就于大中五年春天病故。這樣,李商隱不得不再一次另謀生路。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春夏間病逝。從李商隱的詩文上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這位出身于富貴家庭的女性,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隱多年在外游歷,夫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聚少離多,李商隱對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隱仕途上的坎坷,無疑增強了這份歉疚的感情。

大中五年(851年)年秋天,被任命為西川節(jié)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隱發(fā)出了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李商隱接受了參軍的職位,在簡單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李商隱于十一月入川赴職。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間,大部分時間李商隱都郁郁寡歡。他曾一度對佛教發(fā)生了很大的興趣,與當?shù)氐纳私煌⒕桢X刊印佛經(jīng),甚至想過出家為僧。梓幕生活是李商隱宦游生涯中最平淡穩(wěn)定的時期,李商隱已經(jīng)再也無心無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

大中九年(855年),柳仲郢被調(diào)回京城任職。出于照顧,他給李商隱安排了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低,待遇卻比較豐厚。李商隱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兩到三年,罷職后回到故鄉(xiāng)閑居。

李商隱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抑郁寡歡,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

李商隱的身世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今屬河南)。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祭處士房叔父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姐文》),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生平 李商隱一生經(jīng)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他幼時隨父到浙江。9歲父死,奉喪侍母歸鄭州。后數(shù)年間,他和弟弟羲叟隨堂叔李某學習經(jīng)書與文章。16歲著有《才論》、《圣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829),受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愛其才,讓兒子令狐□和他交游,并親自指點他寫作駢文,因又以擅長駢體章奏聞名當世。大和六年,令狐楚調(diào)任河東節(jié)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 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托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云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zhuǎn),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846),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卷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開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詩人失去憑依,于次年到?jīng)苤荩ń窀拭C涇川縣)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兒。當時唐王朝內(nèi)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大官僚集團的斗爭,正進入白熱化階段。令狐楚父子屬牛黨,王茂元則接近李黨。李商隱轉(zhuǎn)依王茂元門下,在他本人雖并無黨派門戶之見,而令狐□及牛黨中人卻認為他"背恩"、"無行"(《舊唐書?李商隱傳》),極力加以排擯。從此他陷入朋黨相爭的峽谷,成了政爭的犧牲品。這年春天,他參與博學宏詞科考試,先為考官所取,復審時卻被中書省內(nèi)有勢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調(diào)任弘農(nóng)縣尉,又因"活獄"事忤觸上司,幾乎罷官。開成五年冬,辭尉職,求他調(diào),到會昌二年以書判拔萃,重入秘書省為正字。不久又因母喪居家。會昌五年冬服滿后返職。 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chuàng)作向縱深發(fā)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抒懷、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郁,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贈劉司戶□》、《哭劉□》。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fā)展,如《鏡檻》、《曲池》、《縣中惱飲席》、《花下醉》。 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令狐□做了宰相,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從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廣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臺)隨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擊。居東川時,常抑郁不歡,頂禮佛教,甚至想出家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罷,詩人返歸長安。次年任鹽鐵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 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后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在桂州時,除寫了一些風神搖曳、氣韻渾成的寫景抒情詩如《晚晴》、《訪秋》、《城上》、《高松》以外,還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寫了反映異域民俗風物、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風土詩,如《桂林》、《即日》"桂林聞舊說"、《異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時,一度情緒較昂揚,唱出高歌慷慨、興會淋漓的長篇古風《偶成轉(zhuǎn)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和《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喪妻后及任職梓州幕府期間,轉(zhuǎn)而為凄苦酸楚之音,如《柳》"曾逐東風拂舞筵"、《北禽》、《天涯》、《初起》。同時仍保持對國事的憂慮,寫下象《井絡》、《武侯廟古柏》、《杜工部蜀中離席》、《籌筆驛》之類吊古傷時、蒼涼悲壯的名篇。而到了頹年鄉(xiāng)居時寫的《幽居冬暮》,則又一變激楚頓宕為深沉凝重,將無窮的悲憤含蓄在凄清衰颯的意境畫面之中,發(fā)人深思,令人嘆惋。 文學創(chuàng)作 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觸及時政題材的,占了相當比重。他的政治詩反映面廣,開掘有一定深度。如《有感二首》和《重有感》記述大和末年震動朝野的"甘露事變",對宦官幽禁文宗、屠殺士民的專制暴行痛加抨擊,這在當時需要有不尋常的政治膽識。《隋師東》、《壽安公主出降》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但不限于斥責軍閥的野心,并能夠聯(lián)系朝廷政治的腐敗和政策的失誤作批判性考察,認識比較深刻。《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哭虔州楊侍郎》對朋黨相爭及其禍害作了真切揭露,《漢南書事》、《漫成五章》(其五)提出鞏固邊防、和睦民族關系的主張,都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尤其是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從眼前農(nóng)村殘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唐王朝200年來治亂盛衰的歷史變化,對唐代政治作了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回顧,成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以后難得的詩史。由于生活在唐王朝衰朽沒落的年代,詩人盡管有"欲回天地"(《安定城樓》)的雄心,卻找不到解救危機的道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數(shù)圣君賢相身上。詩中較多地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抒發(fā)士人失意的憤懣,較少反映下層人民的疾苦,也是一個缺陷。 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很高的成就。它們絕不是"發(fā)思古之幽情"的無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懷的詩篇,而是著眼于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來指陳政事、譏評時世,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一種特殊形式。這些作品往往選擇歷史上封建帝王的荒淫誤國作為表現(xiàn)的主題,或嘲諷其求仙,如《漢宮》、《華岳下題西王母廟》;或揭露其好色,如《北齊二首》;或針砭其逸游亡身,如《隋宮二首》;或批評其宴樂無極,如《陳后宮》、《南朝》,諷喻現(xiàn)實政治的用意十分明顯。詩人批判的矛頭有時直接對準本朝皇帝,象《過景陵》譏刺唐憲宗求長生而致暴折,《馬嵬》、《龍池》、《華清宮》、《驪山有感》譴責唐玄宗貪女色而召禍亂,用筆尖利,略無諱飾,被指責為"乖大體"(《李義山詩集輯評》引紀昀語)、"傷名教"(馮浩《玉□生詩集箋注》)。寫法上,大多采用律絕近體的形式,截取歷史上的特定場景加以鋪染。或"有案無斷"(《玉□生詩集箋注》引錢良擇語),不著議論,如《北齊》之二;或敘議結(jié)合,唱嘆有情,如《賈生》;或從小物寄慨,關合興亡大局,如《齊宮詞》;或由虛想落筆,引出實在題旨,如《瑤池》,都能深入一點,即小見大,把精警的立意蘊含在歷史畫面的傳神白描中,具有詞微而顯、意深而永的藝術效果。 無題詩是李商隱獨具一格的創(chuàng)造。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轉(zhuǎn),辭藻精麗,聲調(diào)和美,讀來令人回腸蕩氣。由于它們寫得比較隱晦曲折,千百年來解說紛紜,穿鑿附會更不在少數(shù)。今天看來,這些詩篇并非一時一地之作,也沒有統(tǒng)一的構思貫串起來,而是詩人生活中隨時觸發(fā)的各種感受與興會的點滴結(jié)晶。其中有實寫愛情相思的,如"照梁初有情"、"昨夜星辰昨夜風";有明屬冶游狎邪的,如"近知名阿侯"、"長眉畫了繡簾開";有托喻友朋交往的,如"待得郎來月已低"、"戶外重陰黯不開"(這兩首現(xiàn)題為《留贈畏之》,而在較早的選本中作《無題》);有寄寓身世感慨的,如"何處哀箏隨急管"、"重幃深下莫愁堂";還有一些興寄難明,托意在有無之間,頗難指實。盡管內(nèi)容各別,大都屬于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緒復雜難以用題目概括的情況,統(tǒng)名之為"無題"。其中少數(shù)寫艷情的篇什,口吻輕薄,色調(diào)浮靡,在詩人作品中屬于下乘;多數(shù)篇章則能夠跳出以狎玩的眼光摹繪女子嬌情媚態(tài)的陳腐格局,寫出男女真誠相愛、纏綿執(zhí)著的情思。所謂"意多沉至,詞不纖佻"(施補華《峴傭說詩》),是對它們的確切評語。但這些作品的意義不限于表現(xiàn)一往情深的戀愛生活。那些實有寄托的詩篇固然暗含作者身世之感,就是一些托意在有無之間的作品,集中抒寫悲劇性愛情相思,那種期待與失望、痛苦與留戀、執(zhí)著與彷徨交織一起的矛盾心情,實際上與整個時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這也正是無題詩吸引后來各時代人們?nèi)シ磸驼b讀和把玩的一個重要原因。 詩人還有一部分抒情詠物的名篇。他的抒情詩往往以深摯的感情、細膩的筆觸,傳達出晚唐這一特定時代條件下受壓抑文人苦悶憂痛的心聲,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社會衰敗的面影;而其濃重的感傷氣息,則難免給人帶來某種不健康的影響。他的詠物詩不僅以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見長,還能夠通過典型特征的刻畫和環(huán)境氣氛的烘染,表達出事物的內(nèi)在神韻,借以寄寓作者的情懷。象"客散初晴后,僧來不語時"(《高松》),全靠周圍景物組合成恬靜清幽的畫面,烘托松樹高潔不凡的品格;或者像"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蟬》),寫蟬的悲鳴無告,一直寫到它幻覺般的心理感受,手法是很新穎的。

李商隱的詩歌在藝術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情致深蘊,是其根本特征。無論感時、抒懷、吊古、詠物或言情諸作,莫不滲透著詩人的真情實感,具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像歷來傳誦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廖廖14個字,把那種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悅,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貴和愈有默契愈覺得阻隔難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極其深刻動人。再如"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無題四首》),表面上寫絕望的悲哀,骨子里卻又透露了絕望掩蓋下相思如春花萌發(fā)、不可抑止的熾熱情懷,顯得分外沉痛而富有感染力。劉熙載所謂"深情綿邈"(《藝概?詩概》),張采田所謂"哀感沉綿"(《李義山詩辨正》),都是指他詩歌的這個特點。 李商隱詩歌的抒情,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別致力于婉曲見意。詩人喜歡把自己的藝術構思錘煉得千回百轉(zhuǎn),一波三折。他常避免作正面抒情,而借助于環(huán)境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思,如《日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他善于驅(qū)遣想象,將實事實情轉(zhuǎn)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如《夜雨寄北》、《嫦娥》。他愛好繡織麗字,鑲嵌典故,細針密線,襞□重重,造成光怪陸離而又朦朧隱約的詩歌意象,如《錦瑟》、《碧城三首》。他又大量運用比興寄托的手法,或借古諷今,或托物喻人,或言情寄慨,往往寄興深微,寓意空靈,索解無端,而又余味無窮。前人說他"總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語,幽咽迷離,或彼或此,忽斷忽續(xù),所謂善于埋沒意緒者"(馮浩《玉□生詩集箋注》),分析是很中肯的。當然,刻意求深求曲,也會帶來晦澀費解的弊病。詩人的一部分作品迷離恍惚,旨意難明,有的甚至成為千古揭不破的"詩謎",導致妄為比附、影射的索隱風氣,他是不能辭其咎的。 婉曲見意的表現(xiàn)形式,同"深情綿邈"的內(nèi)涵相結(jié)合,做到"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這就是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處在晚唐采縟藻繁的詩風影響下,李商隱的詩歌也自有富麗精工的一面。但他不局限于華艷,而能夠在□麗之中時帶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是跟他情深詞婉的作風分不開的。約略同時而辭采相近的作家中,如果說李賀的特點是瑰奇,杜牧是俊爽,溫庭筠是綺密,那么李商隱恰恰就是深婉。北宋西□體作者專取他的典麗,丟棄了他的深情遠意,實在是襲貌遺神,得其糟粕。 李商隱詩歌藝術的成就,與他多方面地學習前人密切相關。他的惻愴的情思和"美人香草"的表現(xiàn)形式源于屈原,傷時憂國的懷抱和精嚴頓挫的律法承自杜甫,轉(zhuǎn)折層深的構思方式由李賀得到啟發(fā),詞旨隱晦的作風受阮籍的影響,而清新流麗的語言顯然脫胎于六朝民歌和齊梁文人詩。此外,他的某些長篇古風雄直恣放,格局恢張,接近韓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寫景的小詩則又淡語天成,綽約多姿,不失盛唐絕句的風味。這多方面的傳統(tǒng),詩人都吸收、融鑄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來,在唐代詩壇上獨辟蹊徑,開拓出寄情深婉的新境界。他的詩歌藝術不僅哺育了從晚唐的唐彥謙、吳融、韓□直至

清代錢謙益、吳偉業(yè)、黃景仁、龔自珍、李希圣、樊增祥諸詩人,還流衍于后世詞壇,直接影響了一部分婉約派詞家。

詩歌以外,李商隱的駢文在當時相當出名,不僅屬對工整,用事精切,且能疏密相間,氣韻自然,有別于晚唐一般四六文章之以□□華贍為能事。代表作如《奠相國令狐公文》、《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祭裴氏姐文》以及為辭樂籍而作的《上河東公啟》,寫得情真意切,委宛動人,在精密的文句組織中參以一定的白描成分,讀來幾令人不覺得是駢體。不過在他的駢文中,一大部分屬于官場應酬文字,內(nèi)容比較貧乏。 李商隱的散文留存較少,但也有值得注意之處。《容州經(jīng)略使元結(jié)文集后序》高度評價元結(jié)的文章,用駢散參錯的句式和一連串奇特的比喻描述他的文風,形象鮮明,氣勢跳脫,當?shù)闷?為文瑰邁奇古"(《新唐書》本傳)的評語。特別是文中為元結(jié)"不師孔氏"辯護,放言質(zhì)問"孔氏于道德仁義外有何物",這與《上崔華州書》中作者自述反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而提倡"直揮筆為文,不愛攘取經(jīng)史,諱忌時世"的文學主張是一致的,反映了他追求思想解放的傾向。《李賀小傳》以同情的筆調(diào)記述李賀的生平逸事,《齊魯二生》給兩位才行殊異的文士作傳,都寫得妙趣橫生,有傳奇小說風味。《虱賦》和《蝎賦》則是兩篇雜文體的短賦,意在諷世,與唐末羅隱、陸龜蒙的小品文異曲而同工。 本集和研究資料 李商隱詩,編成《李義山詩集》,有明汲古閣刻本和《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均為3卷,又有影印明嘉靖間毗陵蔣氏刻6卷本和明姜道生刊《唐三家集》本7卷,均無注。給他的詩作注的,據(jù)記載宋有劉克、張文亮兩家,后不傳。明末釋道源注李詩,書未刊行。清初朱鶴齡吸取其部分成果,加以補充發(fā)揮,撰成《李義山詩注》3卷,附有年譜,是最早的李詩箋本。后來沈厚□將何焯、朱□尊、紀昀三家評語輯入朱注本中,成為通行的《李義山詩集輯評》。清雍正、乾隆年間,為李商隱詩作注解的還有陸昆曾、程夢星、姚培謙、屈□諸家,以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最受人稱道。

李商隱文,據(jù)《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有《樊南甲集》20卷、《乙集》20卷、賦1卷、文1卷,《宋史?藝文志》所載,則更有文集8卷、別集20卷,俱散佚。朱鶴齡從《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書中重新錄出匯編,徐炯、徐樹谷加以補充和箋注,成為《李義山文集箋注》10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李義山文集》5卷。馮浩則據(jù)徐氏箋本分類按年編成《樊南文集詳注》8卷,收文150篇。道光、咸豐年間,錢振倫從《全唐文》中又輯錄出馮氏未收的李商隱駢文200余篇,編成《樊南文集補編》12卷,與其弟錢振常分任箋注,并附年譜訂誤。 關于李商隱的生平事跡,新、舊《唐書》都有本傳,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補充了一些逸事。朱鶴齡撰成年譜,功在首創(chuàng),而疏漏亦多。經(jīng)馮浩改訂后,詩人一生的行蹤才歷歷在目,詩文編年也基本上有了著落。但馮氏未及見李商隱文集的補編部分,在材料掌握上仍有不少遺漏舛誤之處。以后,錢振倫依據(jù)《補編》所收文章,對馮譜作了若干訂誤。近人張采田則在馮、錢等人基礎上,撰成《玉□生年譜會箋》,搜輯大量史料,進一步考訂了詩人的身世和詩文編年,對許多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意圖作了新的探索,是研究李商隱生平和創(chuàng)作的專著。但書中過于強調(diào)"深探心曲"的方法,臆測附會的地方仍時有所見,考訂失誤也在所難免,岑仲勉有專文《〈玉□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加以辨正。張氏另撰有《李義山詩辨正》,內(nèi)容主要是駁正何焯、朱□尊、紀昀三家評語,涉及對李商隱各首詩的理解,可與《年譜會箋》參看

唐朝詩人李商隱生平簡介

李商隱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與杜牧被稱為“小李杜”,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李商隱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著名的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

李商隱幼年喪父,只能跟隨母親回鄉(xiāng),生活比較清貧,他又是家中的長子,所以少時經(jīng)常幫別人抄書來換錢,以貼補家用,幸得一位堂叔教他五經(jīng)詩文,使他寫得一手好文章。公元829年,李商隱一家遷到了洛陽,結(jié)識了白居易與令狐楚等人,并得到了令狐楚的器重。后令狐楚調(diào)職,李商隱返鄉(xiāng),曾到王屋山學過道。

公元837年,李商隱考取了進士,但他的為官之路并不順利,期間還被卷入了牛李爭斗的 政治 漩渦中,一生不得志。公元858年,抑郁寡歡的李商隱在鄭州病故。

雖然仕途不順,但李商隱還是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詩詞。李商隱是唐朝為數(shù)不多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在駢文上也頗有造詣,他的詩歌構思新奇,風格鮮明,廣為流傳。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近六百余首,比較著名的有《夜雨寄北》、《錦瑟》、《無題》等等。

李商隱的詩都有哪些

李商隱是唐朝少有的對于詩的意蘊美好有著極度追求的詩人,他擅長詩的創(chuàng)作,此外在駢文上的文學造詣也十分突出。他的詩構思獨特新穎,風格別致綺麗,尤其是無題詩以及情詩的寫作上,更是纏綿曲折、婉轉(zhuǎn)動人,傳頌至今。不過他的有些詩文略顯得過于晦澀難解,因此有人感嘆李商隱的詩這么美,只可惜沒有注解難懂其情思。

李商隱的詩歌傳世的有六百余首,作為一個有著明顯政治傾向以及抱負的積極分子,他的詩中直接觸及政治題材的占了很大的比例,詠史詩具有極高的成就,既不是無病呻吟,也并非托古懷今,而是借 歷史 經(jīng)驗 來批議當下世事與統(tǒng)治者,將古今二者巧妙結(jié)合,創(chuàng)造了一種政治詩的特殊形式,加強了詠史詩的藝術感。

他的愛情詩在中華古典詩中占有獨特的一席之地,而無題詩又是李商隱本人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新,主要以男女情思為主題,很大一部分表達的是對妻子的深情,意境美好,感情婉轉(zhuǎn),辭藻華麗,節(jié)奏有致,讀起來意味深長,觸動人心。其中最突出的特色,要數(shù)他詩文中的朦朧感,讀起來迷離卻動人,得以傳誦。

李商隱的詩歌能夠在當時詩人輩出的年代獨樹一幟,主要是因為其心思敏感,用情至深,開啟了詩文創(chuàng)作的新風格與新藝術層面。其中他詩歌成就的最高峰要數(shù)近體詩,七言律絕尤為最佳,是繼杜甫之后,唐七律史上的第二座豐碑。

李商隱的愛情詩

李商隱作為一位情感豐富的詩人,愛情題材在他的詩歌中占據(jù)很大的比重,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表達情思之外,詩人還有不少描寫女子思情人的詩歌,以及這首《無題·八歲偷照鏡》講的是一個少女在成長過程中的懷春心理,更有不少人猜測詩人筆下的這位姑娘可能正是李商隱的初戀。

這首詩歌的大意是,小女孩八歲的時候私底下喜歡自己偷偷照著鏡,便已經(jīng)能夠?qū)⒚济嫵砷L眉了。而到了十歲,小姑娘到郊外踏青時會在腦海中想象著把荷花做成自己的衣裳裙子。女孩子到了十二歲,會開始學著彈 古箏 ,銀色的護甲套在指上始終不取下來。等年齡到了十四歲時呢,女孩子就會羞著避免面對男性,即便是最親近的親人也不例外,這個時候的她可能在思考自己什么時候才會出嫁吧。而到了十五呢,姑娘會背對著秋千哭泣,在風中吹干眼淚,唯恐美好的青春年華如同春天一樣消逝。

在這首詩歌中,李商隱站在少女的角度上,將小小姑娘初步長成、逐漸懷春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她的焦灼與郁悶,心中渴盼少年男兒的懷春之思仿佛才人等待入仕遇知一般。將姑娘小小年紀就愛美畫眉、性情清高以荷花作衣自賞、苦練琴藝、懷春羞澀回避男性以及待嫁閨中的愁緒等一系列過程均描寫得入木三分。

然而通過描述,也有人認為詩人對這位姑娘如此熟悉,定是青梅竹馬的異性才有如此親密的觀察,而“十五泣春風”或許正指代了二人這段無疾而終的初戀。

猜你喜歡:

1. 青蓮居士李白的簡介

2. 杜甫的簡介資料

3. 李商隱的故事

4. 歷史人物李商隱的故事及簡介

5.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簡介

6. 歷史名人李商隱簡介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4352.html

分享給朋友: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