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古寺怎么樣(四川讓古寺)
大家好,關(guān)于川古寺怎么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四川讓古寺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什么我家鄉(xiāng)的川山古寺里有孔圣,孔圣人不是儒教的嗎?怎么出現(xiàn)在佛教的寺里?
是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的特點。
佛教對于中國的貢獻
在文學(xué)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譯,刺激了中國文學(xué)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的氣象。六朝時代,由于梵文的拼音——華嚴字母的翻譯,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由反切產(chǎn)生四聲,由四聲而把五言與七言詩改進為律絕。中國人向來作文,都主張多讀多看,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為中國是沒有文法可言的國家,但在唐朝時代,卻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譯,也將印度的文法輸入了中國,比如“八囀聲”,即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助詞等,又如佛典中的“六離合釋”,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種,現(xiàn)代人多以馬氏文通是中國文法學(xué)的鼻祖,其實唐朝時代,中國就已有了文法學(xué),只是未能普遍地為民間運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文體及作法——文學(xué)批評論的不朽名著,但它的作者劉勰(法名慧地),卻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長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頗受佛教文學(xué)的暗示及鼓勵(注十五)。到了唐代以后的文體,多能近于寫實而順暢,乃是受了佛教文學(xué)的感染;經(jīng)隋唐而至宋代,“彈詞小說”或“平話”的出現(xiàn),那是受了佛教所用“變文”的影響;近乎語體的唐宋詩,如白樂天及蘇東坡等的詩,是因禪宗的“頌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淺出的新詩而來,乃至梁啟超先生要說:中國古詩中的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受馬鳴大師所作“佛所行贊”的影響。唐代的禪宗諸大師,創(chuàng)用白話的語錄體,說明佛法的要義,因此而有宋明理學(xué)家的語錄出現(xiàn),完全是學(xué)的禪宗的筆法。明清的小說是由平話及擬平話而來,小說中“有詩為證”的風(fēng)格,散文之后以韻文作結(jié)的形式,以及彈詞里的說白與唱文夾雜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經(jīng)中“長行”與“偈頌”并用的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譯,也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語。
在藝術(shù)方面:魏晉的佛教建筑,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建筑形態(tài),佛教的建筑,雖不如近世西洋的實用,但卻由于佛經(jīng)中敘述天宮及佛國凈土的施設(shè),力求藝術(shù)化,建筑物的布置、點綴、莊嚴、雄偉,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輸入的佛塔建筑,也為中國的建筑史,帶進了一步,開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也給中國帶來了塑像的藝術(shù),在此以前的中國,尚沒有塑像的技藝,唐朝的佛教塑像,美麗盡致,曾極一時之盛,數(shù)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蘇州某寺發(fā)現(xiàn)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請政府保存。洛陽的龍門,大同的云崗,那些偉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飄飄欲仙,栩栩如生之勢,那不唯是中國的藝術(shù)寶庫,也是世界性的藝術(shù)偉構(gòu)。在繪畫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也享譽世界。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說:“云崗石室與敦煌石室、龍門石室,不啻中國北方之三大佛教美術(shù)陳列館”。又說:“后漢以降,佛教輸入,中國之美術(shù),遂由貴族美術(shù)一變而成為宗教美術(shù),建筑則從宮殿樓臺而變?yōu)樗略悍鹚L畫雕塑則從君臣肖像而變?yōu)榉鹌兴_像,工藝則從器皿服飾而變?yōu)樽诮讨鹞锓ㄆ鳌4朔N美術(shù)形態(tài)之延續(xù),自后漢以迄于今……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占有極重要之地位”(見“中國佛教美術(shù)”)。由于佛教的許多碑碣的保存,也為中國的書法,儲蓄了無價的財富,許多名家的字跡,多由佛教的流傳而得遍及民間。“魚山梵唄”,是受了佛教梵音而來的中國音樂。從敦煌石室的發(fā)現(xiàn),知道在馮道的印刷術(shù)之前,佛教于隋唐時代,就已有了通俗宣傳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學(xué)方面:佛教入漢以前中國雖已有了鄧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類似論理學(xué)(名學(xué))的提出,中國之有完整的論理學(xué),卻自佛教輸入以后的因明學(xué)開始。中國從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禪師所定的歷法,那是根據(jù)印度的天文學(xué)而來。
在哲學(xué)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國時,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xué)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也引用了佛經(jīng),從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比如地獄及閻羅的觀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運用了,在佛教未來之前,中國沒有閻羅的印象,到了宋時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禪宗的啟發(fā),宋元明的儒家——理學(xué)的出現(xiàn),根本就是禪化的儒教,雖由于偏執(zhí)他們的門戶之見而反來抨擊佛教,他們卻是“坐在禪床上罵禪”;禪宗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學(xué)家卻連對于禪宗的法門也只淺嘗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會迷失了他們自己的立場,朱熹看的佛典較多,朱熹就有這樣的體驗。近世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中,比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胡適、梁漱溟等,雖然未必信仰佛教,他們卻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啟發(fā)。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開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xué)家會議中,中國的方東美,也強調(diào)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錢穆,對佛教有極高的敬意。哲學(xué)家唐君毅,自稱受到圓覺經(jīng)等的啟發(fā)很多。可見佛教對于中國的貢獻,過去有了那許多,現(xiàn)在仍然有,未來也將必定有了。其實,佛教不唯對中國是如此,對全人類也是如此啊!
在民間的風(fēng)俗方面: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現(xiàn)實人生的建設(shè),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后的問題,所以孔子要說:“未知生焉知死”?對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不論,所以要說:“祭神如神在”。縱然講到善惡的補償及懲罰問題,也只寄望于各人的后代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jīng)),就是說的這樣的觀念;其實,從現(xiàn)實的史實上看,寄望于子孫的果報是不可靠的。因此,自從佛教傳入之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為中國的民間,帶來了新興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給我們指出了生死輪回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yīng)的問題,告訴了我們,一切行為,均由各自負責(zé),善報屬于自己,惡果也屬于自己,現(xiàn)生不報,來生必報。這一點,鼓勵了人們要積極地去惡;這一觀念,對于千百年來的中國民心社會的安定與影響之大而且深,實在無法估計。
馬鞍山五大古寺如何
小九華寺
這是一座廣闊而宏大的寺院,背靠馬鞍山市區(qū)的望夫山,從宏偉的山門開始,觀音殿、財神殿、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還有大殿兩側(cè)十余座配殿,依次向山上排去,一直排到海拔157 米的山頂。金色的大屋頂,大紅的抱柱和門窗、白色的寺院廣場、登山的青色石階,在綠色的森林中靈光閃爍。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小九華寺。
唐開元七年(公元719 年),古新羅國高僧金僑覺,不遠萬里,渡海來華求法、普法、弘揚佛法。當(dāng)他來到長江之濱,看到佇立長江東岸的望夫山雄險奇絕、林壑幽深,頗有仙氣,就在這里率眾僧建廟,廣收門徒,弘揚佛法、濟世救民,使望夫山寺廟名傳大江南北。數(shù)載之后,他前往青陽九華山修行,歷經(jīng)75 載成佛,奉為地藏菩薩應(yīng)世,尊“金地藏”。因為有了金僑覺的傳經(jīng)布道,望夫山就建起了地藏王殿。因為金僑覺在青陽九華山修煉成果,被奉為地藏菩薩化身。因此,青陽的九華山,被稱為大九華山,馬鞍山的望夫山就被稱為小九華山,望夫山寺,就被稱為小九華寺。自唐朝以來,歷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小九華寺一直香火旺盛,朝山拜佛者絡(luò)繹不絕,每臨節(jié)日廟會,寺廟內(nèi)外摩肩接踵,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南京、蕪湖、含山、和縣、江寧、當(dāng)涂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把小九華佛事推向高潮。小九華由此成為江南名寺,歷經(jīng)風(fēng)雨長久不衰。時至今日,寺內(nèi)香火更為旺盛。
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建于東漢末年,相傳當(dāng)時有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勤勞善良,很講義氣,在父母雙亡之后準備到外地買個老媽。此事感動了觀音菩薩,她化裝成一個老婆婆來到他們中間,當(dāng)上了他們的老
媽。經(jīng)“老媽”的點化之后,三兄弟在雞籠山悟道成佛、得道成仙。后人為了紀念他們,在雞籠山上建起了“三清殿”,尊三兄弟為“三毛祖師”,并塑其像于殿中供奉,這就是鳳林禪寺的前身。到了唐代初期,鳳林禪寺已成為香火終日繚繞,香客絡(luò)繹不絕,廟宇鱗次櫛比的名寺了。為此,唐著名道士杜光庭稱雞籠山為“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并在此山布道傳經(jīng),以廣其說。公元974 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此扎營,喜得貴子,加賜匾額曰“壽寧宮”。明洪武二年春,朱元璋在這里修筑功臣廟,所奉祀的功臣,全為和州人。但是,由于戰(zhàn)亂兵火,鳳林禪寺歷遭洗劫,到了解放初期,山頂僅有“三清殿”三間,山下僅有土地祠36 間,內(nèi)供大小佛像百余尊,另有巨鐘一口、大鼓一尊、僧人數(shù)十。
1994 年,鳳林禪寺住持定昌法師在政府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率四眾弟子開山劈石、擴寺修殿,重建名寺。如今的鳳林禪寺,山前有牌坊、山門、放生池,寺院之內(nèi)有蓮花院、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念佛堂、地藏王殿、觀音殿、三和壇等,所有殿堂廟宇均依山勢而建,坐落于青山綠林之中。走進這片凈土佛國,使人忘掉塵世間的煩惱,靜靜地品賞那一份清凈。
太湖禪寺
從含山縣城出發(fā),向南行30 公里,就來到了銅閘鎮(zhèn)內(nèi)的太湖山。太湖山是國家AAA級風(fēng)景區(qū),風(fēng)光奇秀,如詩如畫。太湖禪寺就坐落在太湖山的群山之中。
早在宋代,太湖山的風(fēng)景就被佛家看中,并開始在這里修建寺廟。傳說地藏王化身金僑覺,當(dāng)年來到中國尋覓自己的道場,曾經(jīng)到過太湖山,后因覺得太湖山面積有限,便渡過長江向南尋到了九華山,故而太湖禪寺又被稱為江北小九華,太和山的祖師無用和尚是含山縣運漕人,他云游到太湖山,決定在這里修建廟宇,后經(jīng)過歷代增修擴建,形成了氣勢恢弘的寺廟群。今天的太湖禪寺被列為安徽省重點寺廟,九華山百歲宮住持慧慶大師親任該寺住持。
褒禪寺
褒禪寺最早建于唐代,創(chuàng)始人是唐代的高僧慧褒禪師。相傳唐僧西天取經(jīng)歸來,招收了十八位大弟子,慧褒禪師是其中之一。這十八位大弟子經(jīng)唐僧歷時九年的傳教,全部出師。唐王親自賞賜他們佛號、銀兩,讓他們選擇靈山寶地,立寺傳教。慧褒禪師帶著唐王的期望來到褒禪山,他看到這里古林森森、流水潺潺、山道幽幽、鳥語花香,猶如仙境,就決定在這里建廟。他傾盡其皇帝賞賜的銀兩,帶領(lǐng)徒弟們伐木、燒磚、運石,建起了自己的寺廟取名“慧空禪院”。他傳經(jīng)布教、賑災(zāi)濟民,引來四面八方的香客,寺廟里終日香火繚繞、經(jīng)聲陣陣。
慧褒禪師圓寂后,他的徒弟們就取慧褒和尚法號中的“褒”字,配上原來廟名“慧空禪院”中的“禪”字,給大廟取名為“褒禪寺”,但香火卻逐漸地黯淡下來。到了北宋,高僧中會和尚又擴建了寺廟,香火又漸漸地旺盛起來。到了南宋,又重現(xiàn)了慧褒和尚在世時的鼎盛局面。
鑒于褒禪寺舊址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有關(guān)部門決定將褒禪寺移至華陽洞附近重建,歷時五載。2003 年11 月1 日,褒禪寺落成暨佛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重建后的褒禪寺占地近百畝,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
澄心寺
這是一座千年古寺,建于南朝齊梁年間,距今已有1500 多年,因“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隱居,唐朝大詩人李白、名道吳筠、名士周惟長的光顧,使其名聞江南。
澄心寺,在南朝齊梁年間建于陶弘景讀書堂故地,當(dāng)時冠名“隱居院”。“山中宰相”陶弘景就是在這座隱居院里讀書、思考、著作、采藥、煉丹、修身,留下了丹灶、五井、白月池等眾多遺址,其中陶弘景的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成了姑孰八景中的一景。有了陶弘景,澄心寺的名氣開始攀升,眾多名士陸續(xù)前來探訪,到了唐朝,可說是名揚千里、聲播八方了。唐朝名道吳筠、唐朝名士周惟長,先是前來探訪,接著,就在這里長期隱居。唐朝大詩人李白,也來這里訪友小住,并留下了《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下途歸石門故居》、《尋雍尊師隱居》的不朽詩篇。唐代以后的文人們也紛至沓來,留下詩詞文章。到了宋朝,修煉道學(xué)的已無繼承者,在道教衰落的同時,佛教卻興盛起來。寺內(nèi)佛教的香火終日裊裊,佛經(jīng)的吟誦聲聲入耳。陶弘景道長的丹灶、五井、白月池等遺址,均被佛家賦予了澄定心神的功能,道教融于佛教之中,“隱居院”也就易名為“澄心院”。到了明初洪武年間,“澄心院”正式被佛家命名為“澄心寺”。
更多關(guān)于馬鞍山五大古寺怎么樣?,進入:查看更多內(nèi)容
川古寺距成都有多少公里
路線一:
駕車路線:全程約329.7公里
起點:川主寺鎮(zhèn)人民政府
1.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內(nèi)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fā),沿尼瑪路行駛44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朗川線
2) 沿朗川線行駛16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蘭磨線
3) 沿蘭磨線行駛460米,直行進入川主寺隧道
4) 沿川主寺隧道行駛51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5) 沿蘭磨線行駛13.7公里,直行進入城北路
6) 沿城北路行駛61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順城北路
7) 沿順城北路行駛780米,直行進入順城南路
2.沿順城南路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蘭磨線
3.沿蘭磨線行駛76.3公里,直行進入青龍寺隧道
4.沿青龍寺隧道行駛49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5.沿蘭磨線行駛350米,直行進入海子山隧道
6.沿海子山隧道行駛2.0公里,直行進入蘭磨線
7.沿蘭磨線行駛5.5公里,直行進入疊溪隧道
8.沿疊溪隧道行駛79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蘭磨線
9.沿蘭磨線行駛43.4公里,直行進入渭門一號棚洞
10.沿渭門一號棚洞行駛17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11.沿蘭磨線行駛10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渭門二號棚洞
12.沿渭門二號棚洞行駛13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13.沿蘭磨線行駛1.1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十里溝棚洞
14.沿十里溝棚洞行駛18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15.沿蘭磨線行駛5.7公里,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迎賓大道
16.沿迎賓大道行駛2.3公里,稍向右轉(zhuǎn)進入西羌大道南段
17.沿西羌大道南段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蘭磨線
18.沿蘭磨線行駛7.6公里,直行進入南新棚洞
19.沿南新棚洞行駛15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20.沿蘭磨線行駛60米,直行進入將軍巖棚洞
21.沿將軍巖棚洞行駛21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22.沿蘭磨線行駛2.9公里,直行進入吉魚棚洞
23.沿吉魚棚洞行駛13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24.沿蘭磨線行駛3.8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七星關(guān)明洞
25.沿七星關(guān)明洞行駛10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26.沿蘭磨線行駛640米,直行進入銅鐘隧道
27.沿銅鐘隧道行駛71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蘭磨線
28.沿蘭磨線行駛18.6公里,直行進入東街
29.沿東街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岷江路上段
30.沿岷江路上段行駛100米,過右側(cè)的新代百貨約270米后,直行進入岷江路中段
31.沿岷江路中段行駛49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
32.行駛1.3公里,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G213
33.沿G213行駛8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G213
34.沿G213行駛740米,直行進入蘭磨線
35.沿蘭磨線行駛720米,左前方轉(zhuǎn)彎
36.行駛270米,直行進入都汶高速
37.沿都汶高速行駛50米,直行進入都汶高速
38.沿都汶高速行駛72.1公里,直行上匝道
39.沿匝道行駛510米,直行進入成灌高速
40.沿成灌高速行駛34.3公里,朝繞城高速方向,稍向右轉(zhuǎn)進入成灌立交橋
41.沿成灌立交橋行駛1.3公里,過雍家橋約70米后,直行進入成都繞城高速
42.成都市內(nèi)駕車方案
1) 沿成都繞城高速行駛10.8公里,朝三環(huán)路成彭立交/新成彭路/沙河源方向,稍向右轉(zhuǎn)進入成彭立交橋
2) 沿成彭立交橋行駛600米,過大豐鎮(zhèn)立交,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成彭高速
3) 沿成彭高速行駛30米,直行進入成彭高速
4) 沿成彭高速行駛20米,稍向右轉(zhuǎn)進入金豐高架
5) 沿金豐高架行駛3.5公里,直行進入金豐高架橋
6) 沿金豐高架橋行駛3.7公里,直行上匝道
7) 沿匝道行駛100米,直行進入九里堤北路
8) 沿九里堤北路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九里堤中路
9) 沿九里堤中路行駛1.0公里,過右側(cè)的西南交通大學(xué)(九里校區(qū))-創(chuàng)新大廈約150米后,朝五塊石方向,左轉(zhuǎn)進入二環(huán)路北二段
10) 沿二環(huán)路北二段行駛1.3公里,過右側(cè)的德克士(成都友誼店)約270米后,稍向左轉(zhuǎn)
11) 行駛9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cè))
終點:成都站
非高速路線二:
全程約:342.3公里
途經(jīng):蘭磨線
起點:川主寺鎮(zhèn)人民政府
進入尼瑪路,行駛440米
左轉(zhuǎn),進入朗川線,行駛160米
請直行,進入蘭磨線,行駛11.4公里
左轉(zhuǎn),進入城北路,行駛3.9公里
左轉(zhuǎn),進入蘭磨線,行駛137.8公里
靠右前方行駛,從蘭磨線到迎賓大道,行駛430米
右轉(zhuǎn),進入迎賓大道,行駛2.3公里
右轉(zhuǎn),進入蘭磨線,行駛36.0公里
請直行,進入東街,行駛1.6公里
請直行,進入岷江路上段,行駛370米
請直行,進入岷江路中段,行駛490米
右轉(zhuǎn),從岷江路中段到岷江大橋,行駛30米
右轉(zhuǎn),進入岷江大橋,行駛140米
左轉(zhuǎn),進入蘭磨線,行駛53.5公里
右轉(zhuǎn),進入成那線,行駛660米
左轉(zhuǎn),進入蘭磨線,行駛1.7公里
左轉(zhuǎn),進入映都路,行駛8.0公里
靠左前方行駛,進入G213,行駛2.3公里
左轉(zhuǎn),進入成那線,行駛4.3公里
請直行,進入蘭磨線,行駛16.0公里
請直行,進入鑫玉大道,行駛1.7公里
請直行,進入鐵軍路,行駛2.3公里
請直行,進入彩虹大道南段,行駛1.7公里
右轉(zhuǎn),進入翔鳳路,行駛1.4公里
請直行,進入蘭磨線,行駛28.0公里
請直行,進入成灌西路,行駛1.1公里
請直行,進入成灌東路,行駛1.3公里
請直行,進入蘭磨線,行駛1.1公里
請直行,進入紅光大道,行駛8.6公里
請直行,進入國寧東路,行駛760米
請直行,進入全興路,行駛2.8公里
請直行,進入金泉路,行駛1.8公里
請直行,進入金牛壩路,行駛1.9公里
請直行,進入茶店子西街,行駛620米
請直行,進入營門口路,行駛1.7公里
右轉(zhuǎn),進入二環(huán)路北一段,行駛2.2公里
請直行,進入二環(huán)路北二段,行駛1.5公里
左轉(zhuǎn),從二環(huán)路北二段到公交路,行駛90米
左轉(zhuǎn),進入公交路,行駛60米
右轉(zhuǎn),從公交路到成都站,行駛90米
終點:成都站
成都周邊十大古鎮(zhèn)排名是怎樣的?
成都周邊十大古鎮(zhèn)排名是:黃龍溪古鎮(zhèn)、洛帶古鎮(zhèn)、街子古鎮(zhèn)、平樂古鎮(zhèn)、安仁古鎮(zhèn)、元通古鎮(zhèn)、新場古鎮(zhèn)、五鳳溪古鎮(zhèn)、白鹿鎮(zhèn)、科瑪小鎮(zhèn)。
1、黃龍溪古鎮(zhèn)
鎮(zhèn)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筑民居和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與現(xiàn)代大都市形成鮮明對比。古鎮(zhèn)的主要特色是:古街、古樹、古廟、古建筑和古樸的民風(fēng)民俗。古鎮(zhèn)有七街九巷,臨河而建,一條小溪穿鎮(zhèn)而過,還是比較有特色的,周邊各種商店,茶樓,小吃林立。
2、洛帶古鎮(zhèn)
保存著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鎮(zhèn)及周圍的鄉(xiāng)民多為廣東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間能感受到濃郁的客家傳統(tǒng)。洛帶古鎮(zhèn)上有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比如廣東會館等。熱鬧的街上全是賣吃的,各種小吃還有特色商店,到洛帶古鎮(zhèn)的有兩個必吃點,一個就是傷心涼粉,另外一個就是供銷社飯店。
3、街子古鎮(zhèn)
古鎮(zhèn)現(xiàn)存以江城街為中心的六條街,街兩邊多為清代中晚期遺留下來的古建筑。民居布局,建筑古樸而精巧。街道兩旁開著各色店鋪。古鎮(zhèn)里面更顯四川的慢節(jié)奏生活,非常悠閑地漫步在其中,還有各式手工藝品、小吃等。
4、平樂古鎮(zhèn)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白沫江自西向東流經(jīng)古鎮(zhèn),沿江兩岸的古榕、吊腳樓和碼頭、青石板的街道和店鋪,都展現(xiàn)了平樂古鎮(zhèn)的風(fēng)貌。“茶船”也是古鎮(zhèn)的一大特色,坐在船上喝茶,也是一種享受。
5、安仁古鎮(zhèn)
始建于唐朝,現(xiàn)存的舊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時期,這里有保存完好的劉氏家族莊園;有民間博物館;古鎮(zhèn)內(nèi)的紅星街、樹人街、裕民街等三條建筑風(fēng)格各異的古街上,還聚集了十幾座民國時期的老公館。
成都五個最有魅力的古鎮(zhèn),你去過哪幾個呢?
巴蜀大地幅員遼闊,物產(chǎn)豐富、人文底蘊深厚、古跡眾多。僅拿成都周邊的古鎮(zhèn)來說,就多達20余個。如果你是一個懷舊者或想放松自我,選擇到古色古香的古鎮(zhèn)去游玩、品嘗一下當(dāng)?shù)氐?美食 ,體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那絕對是一次不錯的選擇。現(xiàn)從中選擇五個最有魅力的古鎮(zhèn)介紹給大家:
(一)新場古鎮(zhèn)。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地處山區(qū)、丘陵、平壩交融地帶。距大邑縣城10公里,東距成都58公里,北與西嶺雪山相連,其水資源相當(dāng)豐富。源源不斷的?江河水,沿古鎮(zhèn)穿流而過,素有‘一主河、三灌口’之美譽。
新場古鎮(zhèn)始建于東漢時期,興盛于明朝嘉靖年間。始稱‘清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 歷史 。是四川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鎮(zhèn),占地面積34.9平方公里,為國家4A級景區(qū)。
古鎮(zhèn)擁有古街道七條、大小巷子六條,按二縱二橫井字型布局。房屋大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具有木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青瓦坡屋面,臨街立柱、木板式鋪面、前屋后院、廊樓結(jié)合、巷道引入院內(nèi)等特點。
古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豐富多彩。每逢春節(jié)或廟會日,都要舉辦鬧元宵、逛燈會等各種民俗活動。千百年來,古鎮(zhèn)一直還保持著逢場和趕集的習(xí)俗。
古鎮(zhèn)景點有:(1)位于下正街,三進四合式院落,占地面積340平方米的‘劉成勛故居’。(2)始建于明朝末年的古剎寺廟‘壁山寺’。(3)橫跨于?江河,與邛崍茶園鄉(xiāng)相連的‘永安廊橋’。(4)位于下場口,俗稱江源第一橋,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公元1867年)的‘九洞橋’。(5)位于思安廣場入口處,兩棟相同、高大的碉樓等。
美食 有:周血旺、肥腸血旺、麻油雞、張鴨子、九龍王大包、豆花玉米飯、清源面館、謝油糕、向羊肉、葉兒粑等。特別是血旺這道菜,在古鎮(zhèn)是比較有名的。
交通:第一種方式,可在成都西站乘城際列車,到達大邑縣換乘去新場古鎮(zhèn)的公交車。第二種方式,可在成都新南門 汽車 站,搭乘去新場古鎮(zhèn)的班車。
(二)街子古鎮(zhèn)。位于崇州市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毗鄰青城后山和九龍山,距成都58公里。
古鎮(zhèn) 歷史 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五代時極其繁榮,它是四川省五大名鎮(zhèn)之一,國家4A級景區(qū)。素有‘川西水鄉(xiāng)’、‘青城后花園’之美譽。
發(fā)源于六頂山的味江,沿古鎮(zhèn)緩緩流過。因一巨石橫擋中流,在這里形成一泓碧潭,潭水深深、晶瑩剔透。
與古鎮(zhèn)一江相隔的‘鳳棲山’,因山形似鳳而得名。在鳳棲山的深處,隱藏著一處晉代古剎‘光嚴禪院’。四周云霧繚繞、古木參天、百鳥爭鳴、山花爛漫。這里環(huán)境幽深、寧靜秀美,有不少隱居人士在此隱居。明代皇帝朱元璋之孫朱悅炆,就在古寺附近山上居住,長達10年之久。
街子的‘蘭草’遠近聞名,家家都栽種蘭草;素有‘蘭花之鄉(xiāng)’的美譽。盛產(chǎn)的蘭草品種繁多,比較有名的銀桿素、春劍素、西蜀道光等。每年的正月十九日,都要舉辦蘭花博覽會、西部民間傳統(tǒng)小吃展和焰火晚會等活動;其場面盛世空前。
以江城街道為主線,兩側(cè)分布著縱橫交錯、青石板鋪成的大小街道六條。古鎮(zhèn)內(nèi)水流不斷,各個街道、屋前院后,都有清澈小溪流過。
房屋以明清時期的建筑,木結(jié)構(gòu)穿木梁架式吊腳樓、單檐青瓦屋面為主。為前鋪后舍、巷道引入院內(nèi)式的格局。
橫跨于味江上,有三座特別的橋。它們是:(1)‘瑞龍橋’,橋長12米、寬2米;為五開間廊道,單檐人字形、翹角飛檐屋頂;青色溝瓦、筒瓦式屋面的廊橋。(2)‘御龍橋’,仿古鋼索橋,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全長60.3米,由橋亭、鋼索、木板所組成。它是通往兩河鄉(xiāng)、泰安鄉(xiāng)、青城后山和外山、鳳棲山的重要橋梁。(3)‘仿古渡槽’廊橋,2009年改建的,將亭臺樓閣、廊閣飛檐融于一體,賦予古渡槽全新景觀元素的廊橋。
古鎮(zhèn)景點還有:(1)唐代詩人唐求故居、唐公祠。(2)位于銀杏廣場內(nèi),清咸豐二年(1852年)的字庫塔;四棵千年高大的銀杏樹;一座三開四柱三重檐,上方中間兩面皆刻有‘街子古鎮(zhèn)’匾額的牌樓等。
古鎮(zhèn) 美食 有:湯麻餅、何鴨子、黃豆花、天主堂雞片、葉兒粑、老臘肉、古井老灶菜等。‘黃豆花’這道 美食 ,味道還不錯,值得推薦。
交通:第一種方式,可在成都市茶店子客運站,坐到崇州市客運站班車,大約1個半小時。第二種方式,可在成都西站搭乘城際列車,大約16分鐘到達崇州站。坐崇州市104公交車至崇州市客運站,再乘坐去街子古鎮(zhèn)的車,大約20分鐘即到。
(三)唐昌古鎮(zhèn)。位于都江堰、彭州、郫都交界處,面積48.1平方公里,柏條河穿鎮(zhèn)流過。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chǎn)豐富。曾經(jīng)天府之國最富裕的‘溫江、郫都、崇寧、新繁、灌縣’中的崇寧縣,就是現(xiàn)在的唐昌鎮(zhèn)。
唐昌古鎮(zhèn),始建于唐高宗儀鳳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 歷史 。崇文尚儒在唐昌尤為突出,早在明清時就設(shè)有‘書院’,孕育出一大批先賢圣人、名流大家。以羅錦文為代表的蔡時田、蔡智源、蔡繚、徐忠勵、米錦等六翰林。
早在唐代,這里就是遠通西域的重要要塞,集市貿(mào)易繁榮。唐咸通年間,唐昌集鎮(zhèn)逐漸形成。至明永樂年間,朱元璋之孫朱悅燇為崇寧王時,大興土木修建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四條大街,唐昌城建初見規(guī)模;到了清末民初達到鼎盛。
明末清初,大量的移民來到四川。他們在此定居興業(yè)、繁衍生息,同時也帶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豐富的地方文化。至清末民初,各省移民相繼建起自已的會館,談生意、從事商貿(mào)活動。一些富俗起來的望族大戶,也紛紛建起自家的公館或豪宅大院。在唐昌眾多公館或豪宅中,北正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極具代表性。
古鎮(zhèn)景點有:(1)始建于宋代,后因戰(zhàn)火損毀;至清光緒年間得以修繕的‘文廟’。(2)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悅燇,受封做崇寧縣的崇寧王時修建的‘城墻’。(3)崇文尚儒而設(shè)立的眾多‘書院’,如岷陽書院、翰林院等。(4)素有‘小寬窄巷子’美譽,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兩畝的‘文昌宮巷’和深約300米長的‘大椿巷’;以及位于兩個巷子內(nèi)眾多的名人‘故居’和‘公館’。(5)始建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崇寧公園’,公園內(nèi)的‘崇寧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古鎮(zhèn) 美食 有:施鴨子、蔣排骨、朱牛肉、楊抄手、梆梆糕、譚豆腐、羅橋面、艾餑等。獲得我國非遺的郫縣豆瓣、唐昌板鴨、唐昌糖畫、小平布鞋最為盛名。
交通:在成都市區(qū)乘地鐵6號線,在郫都區(qū)望叢祠下車,坐P112路公交車至郫都區(qū)客運中心,搭乘去唐昌鎮(zhèn)的公交車前往。
(四)城廂古鎮(zhèn)。位于成都平原東北部,距成都市大約31公里。舊時的金堂縣縣衙署,民國時期的縣政府所在地,自古就是小北川道上的商貿(mào)重鎮(zhèn),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的縣衙史。
城廂鎮(zhèn)作為古縣城治所,宋代時即筑土為城,明代時改筑石城。至清代時,多次的進行了培修。到了民國初期,又對其加以修茸。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里,依然保持著城池的格局和規(guī)范完整的舊貌。
明末清初,大量的移民來到四川。他們在此定居興業(yè)、繁衍生息,同時也帶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豐富的地方文化。至清中晚期,各省移民相繼建起自已會館,做生意、從事商貿(mào)活動。富裕起來的望族大戶,也紛紛建起自家的宗祠、祠堂。就拿陳姓家族來說,所建的祠堂就達28座之多。
歷經(jīng)千年,‘西街’是至今保存比較完好、全長280米的唯一古街。現(xiàn)存的民居,大多是清代與民國時期建造的;多為一層青瓦坡屋面、木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或磚混結(jié)構(gòu)的平房;少數(shù)為二層或帶閣樓的房子。臨街的民居,多為前鋪后舍、巷道引入院內(nèi)式格局。
古鎮(zhèn)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每逢春節(jié)或廟會日,都要舉辦各式各樣的,如:板凳龍、過街蓮簫等民俗表演活動。
古鎮(zhèn)景點有:(1)位于西街,始建于宋代的道教‘三清觀’;湖廣客家陳氏先祖入川所建的‘陳氏宗祠’;還有民國時期的‘縣衙署’。(2)氣勢恢宏的古剎寺廟‘文武廟’。(3)培養(yǎng)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賢良才俊的‘銹川書院’。(4) 歷史 最為久遠的‘明教寺’。(5)余家灣深處的‘廖氏宗祠’和‘夏家宗祠’,奎門巷里的‘陳家花園’。(6)位于‘家珍公園’的辛亥革命烈士的‘彭家珍專祠’等。
美食 有:雙麻餅、曾鍋盔、鄭記酸辣粉、陳記甜水面、老字號田喔味、苗苗魚、黃辣丁、白果燉雞、黃燜雞等。比較有名的要數(shù),網(wǎng)紅 美食 ‘陳記甜水面’。
交通:從成都市區(qū)乘1號線至成都醫(yī)學(xué)院站下車,再換乘679路公交車至馬鞍村站下車,步行大約300米。
(五)海窩子古鎮(zhèn)。位于彭州市新興鎮(zhèn)境內(nèi),鄰居湔江河畔,倚靠龍門山脈,彭白國道旁。這里氣候宜人,夏季早晚涼爽。曾經(jīng)是古蜀國王柏灌,尊基立業(yè)之所在地。最早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至今已有231年的 歷史 ,與三星堆、金沙遺址一脈同源。
景點有:(1)全長1500米的老街、神話般傳說的‘海眼’遺址。(2)氣勢恢宏的古剎寺廟‘佛林寺’。(3)始建于東漢末年、中國道教二十四治之首的陽平治道觀。
美食 有:老麻餅、玉米餅、周鍋盔、余味面、趙鵝肉、川菜等。具有當(dāng)?shù)靥厣摹下轱灐阪?zhèn)上,是比較有名的。
古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川劇文旅小鎮(zhèn)’之美譽。一個戲劇小鎮(zhèn),一個戲劇融入了小鎮(zhèn)人們生活的地方。
交通:可在成都市犀浦站,搭乘到彭州站的城際列車。到達彭州站后下車,坐203路公交車至彭州市 汽車 客運站,再乘坐去老窩子古鎮(zhèn)的大巴車,大約40分鐘即到。
以上是跳蚤游記為大家盤點的五個最有魅力的古鎮(zhèn),你都去過哪幾個?你還知道哪些最有魅力的古鎮(zhèn)呢?歡迎關(guān)注跳蚤游記!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