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古詩賞析的方法的簡單介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寫古詩賞析的方法,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
賞析古詩詞句子是小升初的常考題,下面是我整理的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1
一、意象搭橋,進入意境意象是指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恰當的意象組合,就能營造
一個優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詩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鐘情山水的形象,懷古傷今的形象,兒女情長的形象等。景物(環境)描寫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遠,只有把詩中的意象通過聯想,再加以重新組合,再現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二、尋找規律,把握情感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準確鑒賞詩歌的關鍵在于把握詩歌里所表達的感情。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大概可分為以下八類:惜別、離別、思鄉、諷喻、懷古、報國、詠景和戀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過意象在詩中充分體現出來,如:古人常通過游子、折柳、天涯、家書、歸雁、明月、秋、落葉等意象,表達思鄉之情。平常要多積累總結。
三、由表及里,解讀詩文
首先,要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就應當深入地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時代背景。
其次,注意分析詩題,詩題是詩的“眼睛”,分析詩題也是正確把握詩的主旨的重要途徑之一。
然后,仔細研讀詩歌語言,特別是關鍵字句、修辭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隱含信息,有的詩句語意雙關,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結合全詩細心揣摩,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意境。
總之,要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并注意同類型詩歌的比較。
賞析古詩詞句子的方法2
一、鑒賞方法點撥:
(一)注重平時積累
賞析詩詞時要注意作者、題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論世以察詩情;題目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詞的意境、詩詞的類型等)。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要了解古代詩詞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弄清與詩詞鑒賞有關的名詞術語,以便鑒賞時恰當選用。
(二)、分析詩詞意象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詩詞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來抒發情感的,這些景或物都明顯帶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因此,在鑒賞詩歌時要注重反復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的習慣。
(三)辨析表達技巧
詩是藝術的精品,詩詞創作離不開各種藝術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可大致分為四類: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比、夸張、象征、雙關、互文等:
3、描寫手法,如鋪陳、渲染、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等;
4、景物描寫的角度,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視覺、聽覺、嗅覺、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俯視、仰視等。分析表達技巧,不僅能細致地體會到詩詞的藝術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傾向。
古詩賞析的方法
古詩賞析的方法
一、注意時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國力的差別,往往會影響詩人的藝術風格,乃至形成相應的詩歌流派,表達類似的思想情懷。比如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初唐時期,創建清新剛健的風格成為詩人的追求。盛唐時期,唐帝國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頂峰,清秀的山水田園詩派和豪邁的邊塞詩派應運而生。中唐時期,直面現實,興利除弊,詩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強大。晚唐時期,興國無望,詩人哀傷的情緒籠罩詩壇。
二、掌握作者人生經歷
正所謂,知人論世,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那么,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的生活經歷突破。例如:《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三、重視注解
詩注是在一首詩后命題人所給的補注,可能是對作者寫這首詩時相關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后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切不可輕易放過。對注釋內容認真思考,尋找注釋與整首詩歌之間的聯系。
例如:《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從詩注里學生就可以獲取重要信息,詩人在奔波流離之后寫的這首詩。這對于學生準確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詩眼”
閱讀內容,尋找與試題有關的詞句,將詩眼提取出來。弄清詩歌的'意象,再回頭探尋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意趣。
例如,趙師秀的《約客》: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前句寫出對客人失約的強烈不滿,而“閑敲”二字看似“閑”,卻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等人的萬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首聯的“一兩家”,準確地寫出了山村居民點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點。而“婦姑相喚浴蠶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梔子花在靜靜的開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寫人,以閑襯忙,以靜襯動。全詩的意境便展現出來了。
總之,找出詩歌的意象,這是鑒賞的起點。體會詩歌的意境,是賞析的關鍵。
五、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于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鑒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準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鑒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分點答題,點后例證。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詩歌鑒賞方法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2.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3.適當運用鑒賞術語。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鑒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
古詩詞欣賞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古詩詞鑒賞方法:常見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
3.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
4.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5.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6.虛實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詠物詩的重要手法。
7.夸張:夸張是指夸大或縮小事物原有的形態、規模、程度,以增強詩歌的主觀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張)
8.象征:象征是指通過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10.對比:對比就是使對比的雙方的特征更加鮮明,如黑與白的對比,生與死的對比,對與錯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通過鮮明的對比來強調、揭示某一種現象,闡釋某一個道理。
11.反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蟬噪”襯“林靜”,以“鳥鳴”襯“山幽”。與對比相比,不難看出反襯是以相反的一方寫另一方,“犧牲”相反的一方來突出另一方,如以動寫靜、以樂寫悲、以黑寫白等;對比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對比雙方不存在誰為誰服務的問題,而是雙方都為某一個目標服務。
12.正襯(烘托):是綠葉對牡丹的襯托,是云彩對明月的烘托。如《山園小梅》的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在這里是虛擬“霜禽”和“粉蝶”對梅的喜愛,烘托自己對梅花的喜愛。正襯與反襯的性質一樣,只是正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同一“立場”,反襯的陪襯者與被襯者取相反“立場”。
13.化用:詩詞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變化而來。如王實甫《牡丹亭·長亭送別》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借代:較普遍的技巧。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門”是朱紅色的大門,這里代指權貴豪門之家;“絲竹”,“絲”本指琴瑟一類的弦樂器,“竹”本批簫笛一類的管樂器,這里“絲竹”一起代指音樂。
15.通感: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就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觸覺“冰泉冷澀”寫聽覺琴聲低沉(“弦凝絕”),傳達出琴聲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時斷時續。
16.互文:一種特殊的省字法,使詩句更精練。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實際是說“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即古時的明月,古時的關;“秦”字后省去了“漢”,“漢”字前省去了“秦”,不僅語言精練,而且給讀者一種時空闊大之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實際上是說“迢迢皎皎牽牛星,皎皎迢迢河漢女”。“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辭》),實際上說“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眼迷離腳撲朔”,所以兩兔在地上跑時很難分辨出誰雄誰雌。
古詩詞鑒賞方法:領悟作者情感
1.分析意象色彩。如字面或暗示。不同色彩可以表達出作者不同的情感體驗。冷色,往往傳遞出孤寂凄涼、低沉冷漠、頹唐消極之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枯”、“昏”等色彩構成了一個寂寞、哀愁、惆悵的詩境;暖色,則傳遞出積極向上、活潑熱烈、意氣風發之感。
2.動靜結合,互相映襯而拓展詩境,情感表達。
3.在詩詞中,其意象有時與作者心理特點、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相關,而被賦予某些特定含義。因此,在鑒賞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考慮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從而準確理解與把握詩詞。如楊柳——離別依依;菊花——高潔品質;杜鵑——哀惋、憂國志士、薄命佳人、至誠;鴻雁——信使、思鄉;鳥——自由等;羌管羌笛表示思鄉,折柳表送別,憑欄表吊古懷遠等。同時,在分析詩詞意象時,學生還需留意物和人,景與情,景與人,物和情的關系。
古詩詞鑒賞方法:考試答題技巧
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古代詩歌的形象主要指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帶有作者強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產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l、古詩中的“形象”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豪放灑脫型:如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多表現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羈、豁達大度的風格。
(2)憂國憂民型:如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大多表現其對人民苦難生活深深的憂慮和同情。
(3)歸隱田園型:如東晉詩人陶淵明詩中描寫的多是悠閑自在、安貧樂道的摩居生活。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詩人王維詩中描寫的山村風光和朋友聚會的場面,儼然是一幅山水畫。
(5)兒女情長型:如李商隱的詩表現的離別憂思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6)保家衛國型: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塑造了一個精益報國的英雄形象.(7)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型:如岑參、高適的詩大多表現邊塞的風光和戍邊將士的思鄉之苦。
2、古詩塑造形象的方法:(1)細節描寫: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
(2)烘托:通過感覺、視覺、聽覺以及其他事物對詩歌中所描繪的人物進行烘托。
(3)對比襯托:運用對比、類比來刻人物形象。
(4)比興手法:如自居易的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婦懷遠之情,下片直述念遠恨別的情懷。
(5)抒情方式:運用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3、鑒賞形象的技巧。
對詩歌形象的鑒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1)借助詩歌的形象,深入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意境。
(3)借助詩歌的形象,分析詩歌中的哲理。
二、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包括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方面的藝術效果以及語言風格。
1、詩歌的語言分為以下幾種:(1)意象語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堅強、高潔、清高等品格。
(2)情感語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詩人的情感。
(3)象征語言:有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
(4)特定稱謂語言:如“楊柳”喻指分別;“秋水”指眼睛;“盜泉”指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等。
2、語言特點:(1)風格特點:主要包括“平淡、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練、沉郁”等。
(2)結構特點:主要包括“疊詞、倒裝、意象詞語羅列”等。
三、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互文、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結合、比興、直抒胸臆等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
l、修辭手法:在古代詩歌中,經常運用各種修辭,以加強表達效果。
如:比喻除了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形象外,還可以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
腺語、雙關等修辭能委婉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
排比、反復等修辭能表達詩人強烈的情感等等。
2、表現手法(1)象征: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
如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等等。
(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
(3)注重寫景:詩歌貴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寫景方式主要有側面烘托、以景襯情、靜動結合、虛實結合、卒章顯志等。
3、結構:詩歌的結構安排常見的有層層渲染鋪墊、首尾照應、結構對比等。
四、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包括作品的內容與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度,作品的意義(包括作品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審美趣味與感情基調。
要準確評價“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古詩中常見的主題包括以下幾種:l、思鄉主題:如贊頌壯麗河山;抒發羈旅愁思;思念家鄉等。
2、詠人主題:如同情勞動人民;反映離亂痛苦生活;思念親友;依依惜別、情深意長等。
3、慰己主題:如抒發凌云壯志、施展才華抱負;悲嘆年華早逝、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悅等。
4、報國主題: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感嘆:山河淪喪的感嘆;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5、傷世主題: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等。
了解了詩歌的主題思想。
就能把握詩人的觀點態度和所寄托的情感,進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為更深一層地鑒賞古詩奠定堅實基礎。
古詩的賞析方法
1.注意題目。詩歌的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古詩詞中有的題目集中又含蓄地概括了詩詞的內容、主旨。認真地分析題目,有時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寫的內容。
2.品味關鍵詞。古詩詞中的關鍵詞最能體現古詩詞豐富的內涵,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味頓生。
3.畫面欣賞。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會運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賞、品味侮一首古詩詞,有意識地調動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4.體會詩中的意象與意境。古詩詞中的形象與作者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往往是詩人豐富感情的流露。詩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過詩歌的意象創造出來的。為此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自以下幾個問題:①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這些景物形象引發了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詩詞意境要抓住三個方面的內容:一要描摹詩歌圖景,二要概括意境特點,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領悟深層含義。古詩詞以含蓄委婉吸引讀者,必須通過字面意思去深刻領會詩詞的內容、意境。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