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包含王軍為什么叫王侍郎的詞條

說了好多2022-11-23 07:15故事324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軍為什么叫王侍郎,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時王室稱呼封號

一、先秦時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職官.封爵》上載有:

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萬章篇》說: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

但以上這種“爵”只是一種名號,與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這個最近有不少著作論述,專門討論這一問題。

2、春秋戰國時的封爵

戰國以前,各諸侯國內部的爵實際上有卿、大夫、士三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各國按國大小待遇不同,如《左傳》中載“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同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大,下當其下大夫。”有不同的食封標準,如《國語》中載“大國之卿,一旅之田,上大夫,一卒之田。”《左傳》中也載趙簡子曾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之語。

戰國時,各國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國都曾有“上卿”、“亞卿”、“客卿”等,均為將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級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國大夫、五大夫等。戰國各大國出現了侯爵,如秦有徹侯、關內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國均有侯。除侯外還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縣計,或以戶計,但僅能食其封地的租稅,無軍政司法獨立權,不世襲。除此以外,各國還有一些特別的爵稱,如楚國的封爵還有執珪、執帛。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定二十等軍功爵: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以上相當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當于“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以上相當于“卿”),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以上相當于“諸侯”)。 徹侯得食縣(設令、長),關內侯食租稅于關內,余大庶長以下十八等,則如吏職。凡斬獲敵首級一顆,即賜爵一級,還要有賜田宅和服役人員一名的優待。有爵級則可為官,斬敵甲首一顆,賜爵一級,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漢時期的封爵

秦滅六國,實行純粹的郡縣制,賞爵仍為二十等爵。

西漢初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王,不久大多掃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諸侯王于關東,鎮土撫民。初期諸侯王國一般較大,常有幾郡,國內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平七國亂后削減,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光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來的王國不過相當一郡,且王死后諸子皆可分其地,越來越小。東漢略如西漢制,以皇子封王,其郡為國,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國建制相當于縣,有國相,相當縣令,受所在郡守節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數官。朝廷京師設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時改由大鴻臚管理。東漢時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設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漢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時改徹侯稱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為民爵,只及其身與戶。后其爵漸輕,武帝時在此之外,又特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閑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規定立功受爵的將士可以補吏,可以贖罪,功勞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補郎,使受爵者得到實際利益。但是,由于規定了武功爵可以買賣,所以也就無法避免爵位朝輕、濫方向發展。東漢時期,由于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余的后來幾乎名存實亡。東漢末曹操在列侯、關內侯下又設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關外侯十六級,五大夫侯十五級,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為歷朝所沿行。

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制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最初在鄉侯之下還有亭侯,后省)、關內侯。王為皇室宗親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縣侯、鄉侯、關內侯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無封國,食租稅。王至男視官一品,縣侯視三品,鄉侯視四品,亭侯視五品,關內侯視六品。

黃初三年始封皇子為王,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鄉侯,公之庶子為亭伯;黃初五年改封諸王皆為縣王,以縣為國;明帝太和六年再調整,改封諸侯王,以郡為國。王國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農、司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國職員如王國;侯國置相(八品,相當縣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對庶民、士兵的賜爵,即曹操時在關內侯以下創立的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皆為不食租的虛封。

2、兩晉的封爵

晉武帝咸寧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關內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之別);功臣有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子、開國男、鄉亭侯(鄉侯和亭侯)、關內侯、關外侯等。五等爵上加“開國”二字西晉時較少,東晉多以此酬異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與原五等爵混稱,沿用至后世。從官品上看,開國郡公、縣公為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為二品,縣侯三品,鄉侯四品,亭侯五品,關內名號侯六品,關外侯七品。

晉武帝時對王國制度有具體規定:大國二萬戶,兵五千(置三軍,中軍二千,上下軍各千五百);次國一萬戶,兵三千(置上下兩軍,各千五百);下國五千戶,兵一千五百(置一軍)。公之制同王之下國。侯不滿五千戶,亦置一軍,兵千人。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遞降。王、公、侯國均以中尉領兵。王國置相(后改稱內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農、常侍、侍郎外,職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調由王“三分食一”(東晉改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兩晉,唯大小國皆三軍(至孝建中,國官屬不得對其主稱臣,改稱下官)。王子為后,例封千戶。齊因之。

梁封爵大體因前代,定制:諸王言稱令,境內稱之為殿下;公侯言稱教,境內稱之為第下;皆自稱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為:“五等諸公(即開國諸公),位視三公,班次之;開國諸侯,位視孤親、重號將軍、光祿大夫,班次之;開國諸伯,位視九卿,班次之;開國諸子,位視二千石,班次之;開國諸男.位視二干石,班次之”。

陳有郡王、嗣王、藩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侯、伯、子、男、沐食侯、鄉亭侯、關中關外侯,凡十二等。因國小,王國封戶一般大國不過兩千(個別曾到五千戶),小國僅千戶。郡王、嗣王、藩王為一品,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二品,開國縣侯三品,開國縣伯四品,開國縣子五品,開國縣男六品,沐食侯七品,鄉、亭侯八品,關中、關外侯九品。一品視萬石,二、三、四品并視中二千石,五、六品視二千石,七、八品視千石,九品視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賜元年,減五等爵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后又復添伯、男二等。皇子和異性元功上勛皆可封王。孝文帝行“親疏世減擋”:親王2000戶、始蕃1000戶、二蕃500戶、三蕃300戶。王國官有師、友、文學及中尉、大農、上中下將軍、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級為:除王外,開國郡公正一品,開國縣公、散公從一品,開國縣侯正二品,散侯從二品,開國縣伯正三品,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上階,散子從四品下階,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散男從五品下階。

北齊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封內之調,盡以入臺,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國,師一人,其余官略與晉、魏制同。官品略有調整:除王外,開國郡公從一品,散郡公、開國縣公正二品,散縣公、開國縣侯從二品,散縣侯、開國縣伯正三品,散縣伯從三品,開國縣子正四品,散縣子從四品,開國縣男正五品,開國鄉男、散縣男,從五品。較北魏各降—階。又公國有郎中令,正七品;大農,從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從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將軍及上中大夫,從九品。侯、伯國亦置大農,從八品;中郎、謁者,正九品。子、男國之大農,從九品。

北周郡縣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開國”。 后改《周禮》九命之制“諸侯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計有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時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開皇年間,設爵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萬石。嗣王、藩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并視中二千石。開國子,第五品;開國男,第六品。并視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亭侯,第八品。并視千石。關中、關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另有記載與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從一品,開國侯正二品,開國子正四品下階,開國男正五品上階。煬帝時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廢。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等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等為國公,食邑三干戶,從一品;四等為開國郡公,食邑二干戶,正二品;五等為開國縣公,食邑—干五百戶,從二品;六等為開國縣侯,食邑一千戶,從二品;七等為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等為開國縣子,食巳五百戶,正五品上;九等為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

各封爵還授給世襲的永業田,親王10000畝,郡王5000,國公4000畝,郡公3500畝,縣公2500畝,侯1400畝,伯1000畝,子800畝,男500畝。

五、宋遼金元時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公、侯、伯、子、男都帶本郡縣開國,到封國公時,則稱某國公。初次只封小國、然后改移大國。皇子、兄弟封國,謂之親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馀宗室近親并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現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相應品級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后嗣王、郡公、開國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從—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不過,食邑只是虛數,只有食實封才有一點實際利益。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共分七等。實封約為虛封數的4/10,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隨月俸向官府領取。宋代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可以世襲的規定。

2、遼金的封爵

遼的封爵很多繼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實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伯、縣子、縣男。官品為:正從一品為郡王、國公,正從二品為郡公,正從三品為郡侯,正從四品為郡伯、縣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食邑定制為:封王者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為: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從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從四品,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

六、明清時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

明太祖之初,定制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后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

明朝又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時),尚處于爵職不分的狀態,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個過程。天命五年(1620年),“論功序爵,列總兵之品三等,副(將)參(將)游擊亦如之,其牛錄額真俱為備御,每牛錄下設千總四員”。天聰八年(1634年),改稱五備御之總兵官為一等公,一二三等總兵它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將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參將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御為牛錄章京。順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為阿達哈哈番,牛錄章京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漢稱,定精奇尼哈番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哈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云騎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襲七品官為恩騎尉從而確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云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叫世襲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襲,由朝廷受予誥命,屬于特典之列。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襲次數,—般是每—代減一等,襲次既盡,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祿為: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侯又一云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一等伯又一云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云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云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一等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騎都尉又一云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云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還有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親另有制度,分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多羅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若除去世子、長子外共十二級。一般爵位均為降級世襲,即子嗣承襲父爵要降一級。如果承襲者本人無甚功勛,不能晉級。少數特許可世襲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時封的怡賢親王、同治時封的恭親王、光緒時封醇親王、慶親王四家。

外國的爵位

當你在閱讀莎士比亞的喜劇《威尼斯商人》時,撲面而來就有主持法庭審判的威尼斯公爵,接連向鮑細婭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英國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國撒克遜公爵等等。初學外國文學的讀者,一時往往被這些頭銜搞得眼花繚亂,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點外國爵位的由來及其內涵,是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識。

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于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后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后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于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后,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后,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后,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后,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后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于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于八世紀時封的,后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于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后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并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后,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后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后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襲。英國的詩人拜倫的伯父是世襲貴族,他去世后,侄子拜倫獲得了世襲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屬于這一類。

西方爵位的由來

公爵(Duke):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后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后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Marquess):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于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后,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后,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后,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爵之上。

伯爵(Earl):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后,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后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于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于八世紀時封的,后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于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Baron):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后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并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封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后,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后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后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襲。

英國正統爵位的來歷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并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后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后,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后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伙伴。"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仆"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于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余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

總局王侍郎什么時候走

總局王侍郎并不會走。稅務總局王侍郎是網友吐槽的梗,吐槽的是稅務局合并超編嚴重,一般很難升職的現象。一般編制人員福利好,很少主動離開,所以總局王侍郎并不會走。稅務是稅收事務工作的簡稱。

稅務為什么叫王侍郎

因為做最輕松的活還吐著最多的苦水。

稅務王侍郎是網友吐槽的梗,吐槽的是稅務局合并超編嚴重,一般很難升職的現象。以前一般是十號前發工資,現在都變得不準時了。還有國稅以前的住房補貼也被取消了。新來的員工干的活比較多,而且45歲以下算是年輕同志。還會有一對軍轉干的同志和年紀比較大的同志經常劃水,這類人被調侃為“王侍郎”。

王振什么軍衘?

“王振”沒有軍銜。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的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在私塾教書,后來又做了教官。或許是認為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過于艱難,他便在明成祖永樂末年自閹入宮,當了宦官。

史稱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入宮后頗得明宣宗喜愛,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后來的明英宗。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統。這時,英宗年僅九歲,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聽政。

張太后雖然秉政,卻不親自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而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病逝,失去了對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在正統五年(1440年)病死,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只有楊溥在朝,而楊溥也老了,心計又沒有楊榮多,而楊榮引入內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擅權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

王振見阻攔自己掌權的所有障礙都已經被自然規律掃除了,當然輕而易舉的就盡攬明朝的政權。他掌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摘下來。隨后又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他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

王振曾經勸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升;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升。工部郎中王佑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佑說:“王侍郎你為什么沒有胡子?”王佑無恥地回答說:“老爺你沒有胡子,兒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話說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睎和王文亦因善于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御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于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有位參政宋彰將貪污的數以萬計的官銀送給王振,立即被提拔為布政使。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

對于那些稍有不服、甚至要和自己分庭抗禮的朝臣,王振的霹靂手段便立即使用上,決不留情。正統八年(1443年)的一天,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提出“皇帝應親自處理政務,不可使權力下移”等項建議。王振看到劉球的建議有侵己之處,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劉球入獄。這時,正值編修官董磷因自己要求任太常卿一事而被王振關進獄中之時,王振便想通過董鱗之事置劉球于死地。立即指使其黨徒馬順用毒刑拷打、逼迫董磷承認他自己所請太常卿之事是受劉球所指使。劉球被逼不過,只好屈服。王振便以此下令處死劉球,并把劉球的尸體支解。朝野大臣聽說此事,皆不敢上疏言事了。還有駙馬都尉石碌,一天在家里責罵傭人、太監員寶。王振又有了兔死狐悲的感覺,把石碌投入錦衣衛大牢。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他還總是稱王振為先生不稱他的名字,以示尊重。朝臣見皇帝猶如此,只有等而下之,連王侯公主都稱王振為翁父,大臣們只能望風便拜,更有無恥者紛紛認王振作干爹。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余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制造釁端。遂于同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

瓦剌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滅亡以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后經朱元璋派兵數次打擊,內部發生混亂,逐步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獻馬朝貢。

永樂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強大,宣德時,瓦剌逐步控制了韃靼,正統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統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統一蒙古以后,對明朝不斷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

王振擅權,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系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愿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后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欲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到正統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2000余人。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制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

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瓦剌貢使冒領賞物,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王振與瓦刺有勾結,接受也先的賄賂,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匯報。也先于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并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幸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對王振言聽計從,同時也幻想著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所以這次聽了王振的話,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做出親征的決定,并宣布兩天后立即出發。

英宗下詔旨后,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明軍準備不夠,皇帝不宜輕率親征。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說:“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可英宗聽信了王振的話,對眾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親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此次出征,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內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乏糧。不斷有人死亡,僵尸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一些隨駕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一聽,大為惱怒,為了殺一做儆百,特罰諫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鄺埜和戶部尚書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準起來。后來,王振的同黨彭德清以天象諫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著大家繼續前進。

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佯裝退卻,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 8月1日,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他們看到瓦剌軍隊北撤,以為瓦剌害怕英宗親征,堅持繼續北進。鄺埜等人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頭,恐怕瓦刺兵有詭計。因此,他再次上章請求回軍,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聽。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并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聽了郭敬的話,才害怕起來,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荊關回京。王振未與瓦剌接戰,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于是,又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進。這時,瓦剌已知明軍不戰而逃,急忙整軍來追,形勢十分緊張。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議說:“自此趨紫荊關,只有40里,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軍追及”。王振不聽,一意孤行,堅持折向宣府。

明軍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這時,瓦剌大軍已經追襲而來。英宗急忙派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兵斷后,以掩護英宗撤退。結果,他們都戰死沙場。英宗又派成國公朱勇等率騎三萬前去阻擊,朱勇等冒險進軍至鷂兒嶺,陷入瓦剌重圍,雖然英勇奮戰,但寡不敵眾,3萬軍隊全部覆沒。

王振在朱勇率軍阻擊瓦刺之時,加緊撤退。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這里離懷來城僅20里,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以為1000余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鄺埜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同時組織精銳部隊斷后拒敵。王振皆置之不理。沒有辦法,鄺埜單身闖入英宗行殿,請求英宗速行。王振見狀,怒不可遏,罵道:“你這個腐儒,怎么會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說八道,必死無疑!”即刻命令武土 強行把鄺埜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繼續行進,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經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泉水,南面15里處有條河流,也被瓦刺軍隊占領。明朝數十萬軍隊被圍兩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煙。沒有辦法,王振只好讓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見一個水滴。士兵們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怨聲載道,罵不絕口,軍心進一步渙散了。

包圍土木堡的瓦刺軍知道明軍找不到水喝,饑渴難忍,便準備把他們引出堡壘,一舉殲滅。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軍處假裝與王振談和,以麻痹明軍。王振見也先派人來談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滿口答應,并通過英宗讓曹鼐起草詔書,派兩人去也先軍營談判具體議和事宜。

也先為了迷惑明軍,假裝撤退,故意將土木堡南面河水讓出,暗地里則作好埋伏,只等明軍爭水大亂之機,出兵全殲。王振看到瓦刺軍向后撤退,以為瓦刺軍真的要議和,遂不加分析,輕易地下令移營就水。饑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紛紛奔向河邊,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刺伏兵四起,明軍潰敗。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不一會兒,瓦刺兵沖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擁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盤問英宗時,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軍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認,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護衛將軍樊忠以棰捶死王振,說: “我為天下誅此賊”。

英宗被俘,20萬軍隊被擊潰,從征的數十位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消息傳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號啕大哭。后來,皇太后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都御使陳鎰面奏郕王,歷數王振之罪,他們滿懷悲憤地說:“王振罪不容誅,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滅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這里。”說罷,跪地不起。這時,王振的死黨馬順還為王振遮護,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竑見馬順還在裝腔作勢,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馬順,拳打腳踢,當場結果了他的性命。憤怒的人們又當場打死了王振的另外兩個死黨、宦官毛貴和王長隨。接著,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誅王振之黨,把馬順的尸首拖到街頭示眾,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并籍沒王振家產。

戶部侍郎王是什么意思啊

擔任戶部(財政部兼央行)的侍郎(現在正、副部長)的一個姓王的國家干部

王軍為什么叫王侍郎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王軍為什么叫王侍郎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4549.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