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如何變成律詩的(律詩的轉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賦是如何變成律詩的,以及律詩的轉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詞歌賦的格式是怎樣的?】
講究平仄
對仗麼 比如說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 鳴脆柳對上青天
以此類推
詩詞歌賦的具體規則
詩”為文學題材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肮澴唷苯忉尀椋壕鶆虻挠幸幝傻倪M程?!绊嵚伞苯忉尀椋褐冈娫~中的平仄格式和壓韻規則。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歌”一般指元曲和古代的民族美聲唱法,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賦,是與比興并稱的古代詩歌的基本手法。賦陳,一作鋪陳。鋪排,是鋪陳、排比的簡稱。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
希望采納,謝謝
“賦”的極簡史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
"賦是最能代表漢文化的文學體裁,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體。在中華古典文學體裁中,賦'包括宇宙,總攬人物',極大程度地利用了漢字字形構造的特點,在字形排列上給閱讀者強烈視覺刺激。賦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文化、代表漢字和漢語優勢與特色的文體。"
賦的特點是: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01,賦的起源
春秋晚期,南方出現了《楚辭》。宋玉有《神女賦》。
中原北方則出現了另外一種韻文。它交叉使用《詩經》的四言和先秦散文的散句,比《詩經》要靈活,又比《楚辭》規整。
這種新文體采用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是“賦比興”中的“賦”。
開始的時候文章不長,稱為“短賦”。
賦始于荀子。荀子既是散文家,又是儒學大家,在寫散文的時候結合《詩經》四言寫法,開創了這種新文體。
把這一文體冠以“賦”名的是司馬遷。
司馬遷發現這種文體和南方楚辭都不能用“詩”來指代,會產生混淆,就統一命名為“賦”。班固進一步把《楚辭》剔出來,把屈原的“騷賦”稱為“楚辭”。我們會經??吹劫x、詞、辭賦、騷賦、短賦等多種稱謂,都是指代這種文體,也各有微妙不同。
真正開始以“賦”自稱的是司馬相如,他的《上林賦》,《子虛賦》都是直接稱賦了。
02,賦的興盛
西漢時期,大賦發展到了極致,以儒家經學為底蘊,篇章偉岸,氣勢磅礴,既有思辨性,又有諷喻力。
進入東漢,經學衰落,大賦凋零,從關注時政轉向了個人情懷的抒情,轉而在文辭上花功夫,如曹植《洛神賦》等。
所以“賦”比詩更早地滑入華靡而空洞的泥沼。
03,賦的貢獻
東晉南北朝,賦體在形式上和當時的齊梁體詩歌相融合,產生了“駢賦”。形式上更加整飭,尤其講究四六句,并且的對偶聯排的四六句。在那個時代,文人不會寫詩沒問題,但是你如果“不知四六”,那就沒有晉身的機會。
駢賦強化了文句的音樂性,催生了“對仗”這種手法。它間接地促成了唐格律詩的平仄韻律和對仗的形成。律詩何以為律詩?平仄韻律,頸聯對仗為律詩。
駢賦雖然在文學史上是形式主義者,但是對盛唐的詩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04,賦的衰落
格律詩發展極盛之后,反過來影響了“賦”,出現了“律賦”這種文體。把律詩的規則用于賦體。
物極必反,賦的詩歌性走入了死胡同,只好另尋出路。
賦,除了詩就是散文。
唐代律賦之后,就出現了有意擺脫駢、律的傾向,產生了唐代特有的新賦體,叫做“文賦”,更加傾向于散文化的賦體。我們看初唐《滕王閣序》,還是駢文,到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文賦,寫作手法完全不一樣了。
進入宋朝看蘇東坡的《赤壁賦》,除了偶有對仗精巧的句子,基本上就是散文了。
“賦”的文學結構一直是主客問答的形式,寫作方法則一直是鋪陳平述。從荀子開始一直到蘇軾,千年都沒什么變化。
賦、詩、文三者的關系,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又相互交融,發展過程一直是交織在一起。
最終文言文轉入白話,失去了駢體的對仗和節奏感的“賦”就只剩下了散文和散文詩兩種形式。
時代在進步,古人留下的“賦”已經成為了藝術品。
在現今生活中,白話的散文和散文詩已經完全可以取代“賦”這種文體的功用。
當然,仍有人喜歡賦,仿古寫賦,樂此不疲。反而受人尊敬,也有不少現代人寫的好賦。賦的大氣,音律美,仍將流傳。
求古代律詩定型的過程 越詳細越好
聲律 中國古代對詩和駢文在聲調、音韻、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漢字單音節的特點,三國時李登作《聲類》,以宮、商、角、徵、羽分韻,首以五聲配字音。西晉陸機在《文賦》中說:“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調配問題。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中有“性別宮商,識清濁”的話,說明已經注意調配,能夠識別五聲。南齊周□作《四聲切韻》,已開始分別字的平上去入四聲。到梁代沈約進一步用五聲來調配詩的音節,他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指出:“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即要把宮聲和羽聲的字、浮聲和切響的字互相調配。他又提出“八病”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前四病為浮聲切響(即后來的平仄)的調配不當;后四病指雙聲迭韻的調配不當。后來更進一步用五聲來配四聲,但對五聲與平、上、去、入關系的解釋,卻存在分歧。沈約所說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劉勰在《文心雕龍·聲律》中所說的“聲有飛沉”,都是兩分法。四聲怎樣分為兩種,在六朝時沒有完全解決。“八病”說過于繁瑣,沈約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飛沉的兩分法,便逐漸形成了平仄協調的格律。 這種格律運用到五言詩七言詩,就成為律詩;運用到四六文,就成為格律文。它的特點是把句子分為音步,有雙音步和單音步,如五言律詩的仄仄平平仄,就是兩個雙音步和一個單音步,平仄互相交錯;七言律詩即在五言律詩上加一個平仄相錯的音步。一聯中的兩句平仄相錯,聯和聯之間的平仄相承。再加上雙句用韻,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間兩聯對偶,這就構成律詩的格律。四六文是以兩個雙音步平仄交錯為四字句,三個雙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錯為六字句,構成上聯,再與同樣字句的下聯平仄交錯相對,構成格律文。聲律對唐代近體詩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練地掌握聲律,有助于創作出音調和諧、悅耳動聽、富有音樂美的作品來。 南北朝詩風的變遷~永明體及齊梁宮體 “永明”是南朝齊武帝蕭賾(ze陽平音)的年號,從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體”就是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新詩體。 “永明體”這個稱謂源出于《南史。陸厥傳》:“永明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gu上音);汝南周顒(yong陽平音),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間,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主要指五言詩,要求格律對偶,運用時應該避免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聲病,它利用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將四聲音調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規則排列組織起來,使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這種方法和理論被稱作“永明聲律論”。 永明聲律論的主要倡導者是沈約。他歷仕宋、齊、梁三朝,是名公巨卿兼文壇領袖,又著有《四聲譜》,倡導聲律理論。他認為歷代文學,文體上雖有發展進步,聲律上卻未睹其秘;名篇佳作,多為自然天成,雖與音律暗合,實不知其所以然。沈約提出了具體的聲律理論、寫作法則及其原理,也就是四聲法則。還有必須要避免八病,即: 平頭(五言詩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聲) 上尾(首句與次句的末一字同聲) 蜂腰(一句中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 鶴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聲) 大韻(同一聯中用了和所押的韻同韻部的字) 小韻(同一聯中有同韻部的兩個字) 旁紐(一聯有兩字疊韻) 正紐(一聯有兩字雙聲) 作為對五言詩的寫作要求,遵循“四聲”,避免“八病”,這就是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聲律論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所在。 永明聲律論的產生,既受佛學東漸,印度梵文佛經的影響,同時又受我國聲韻學發展的影響,同時也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獨立,文章駢儷化,詩歌進入自覺創作階段的時代需要和必然產物。 因為“永明體”是第一次將四聲原則運用到了詩歌領域,形成了五言新體詩,不僅與參差錯落、句式長短不一的古詩不同,并且與漢魏時平整的五言古詩也不盡相同,故又稱“新體詩”。永明新體詩是由漢魏古詩發展到唐代近體詩的過渡形式,對唐代近體律詩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永明聲律論和永明新體詩從產生到現在,文學界對他褒貶不一,南朝的兩個文學評論大家對它的態度也不一致?!段男牡颀垺返淖髡邉③谋硎举澰S,而寫《詩品》的鐘嶸則表示反對。贊同者重在肯定聲律論在我國文學史、詩歌史中的歷史意義,反對者著眼于聲律論對詩歌的束縛和因重格律所產生的形式主義的流弊,雙方各執一詞。在這個問題上,見仁見智,總的來說,永明體對后來唐朝近體詩的繁榮還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齊梁宮體,是指我國南朝齊梁時代在宮廷中形成的一股頹靡的詩風。《梁書。簡文帝本紀》中記載:“(簡文帝)... 雅好賦詩,其自序云: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帝文傷于輕靡,時號‘宮體’?!?齊梁宮體詩的形成和發展,是與當時社會和時代風尚緊密相關的。齊梁時代,雖然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但南朝偏安江左,比北朝的社會環境要安定,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帶動了人口稠密的商業都市。在物質生活相對富足的基礎上,南朝帝君荒誕腐朽,沉湎于酒色。帝君荒淫放蕩的生活為宮體詩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與此同時,聲律論和文筆說的產生,使文學和詩歌的形式趨于獨立,文學和詩歌創作進入到了一個更為自覺和解放的時期,詩人和詩歌作品大量產生。詩歌到底是什么?是要言志還是要緣情?是否要講究聲律?這些新老問題一起擺在了詩人們的面前,詩歌面臨著方向上抉擇。終于,在帝王宮掖和其周圍狹小的圈子里,傳統詩歌及漢魏風骨不敵搖曳的情思與新被發現的聲律的誘惑,使詩歌創作走上了一條宣揚色情、表現庸俗情調的道路。 為滿足統治者沉迷聲色的需要,一些齊梁詩人以聲律對偶裝飾詩句,表現出綺麗浮艷的內容,形成了一種時代風氣,這種風氣還同當時的某種理論和帝王的宣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梁簡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宮體詩的寫作,并告誡自己的兒子:“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在這種理論指導下,一時“宮體所傳,且變朝野”。甚至連當時著名的文人徐陵,還有庾信早年,以及因善于寫景煉字,具有一定的獨創性,而被杜甫所稱道的何遜、陰鏗也曾受到宮體詩的影響。 宮體詩發展到了陳后主同江總時代,日益輕薄浮艷,其中象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更成為亡國之音的象征。后來唐代杜牧和李商隱都在自己的詩中對此表達了諷刺。 13、絕句、律詩的成型 絕句可分為古絕句和近體律絕。古絕句除了一首四句這一明顯特征外,不講究平仄、音韻、粘對的法則;就詩歌分類而言,古絕句實際上屬于形式自由的古體詩;古絕句原稱“短句”,也叫做“斷句”、“截句”。 絕句這一名稱最早出現于六朝,據明胡震亨《唐音癸簽。體凡》中所講:絕句即六朝人所名斷句也。五言絕始漢人小詩,而盛于齊梁;七言絕起自齊梁間,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調。 至于入唐以后的絕句概念,則指的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形式,五言、七言均四句,有一定的平仄粘對規則,一般雙數句押平聲韻(也有少數押仄聲韻),故又稱“律絕”。但絕句并不是“截律詩之半”。 絕句由古絕句向近體律絕的演變,是從南北朝之間開始的,“永明體”的聲律規則,經過梁陳后百年間的實踐,基本構成了定型的詩律格式,是唐代近體詩的先驅;但那個階段只解決了一聯兩句之間的聲韻調配問題,而兩個或兩個以上律聯間的聲韻如何組合排列,卻仍不明確。 直到初唐,又經過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人的總結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去粗寸精,順勢定式,才以兩個律聯之間粘對規則的確立而獲得圓滿解決:一聯內平仄相對,兩聯間平仄相粘,時而交叉,時而平行;音韻優美,節奏分明,形式整齊,回環不絕;至此,最終發展并定型為近體格律詩,律絕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在平仄粘對這一形式上的相似之處,后人有不明其發展變化歷史的,便誤以為絕句是“截律詩之半”。其實絕句的成型要早于律詩,其中五言又要早于七言。 絕句發展至唐代極其興盛;體制多樣,內容豐富,形神兼備,格律整齊,為歷代之冠。清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序》中寫道:“唐三百年以絕句擅場,即唐三百年之樂府也?!彪S著詩作思想內容與藝術手法的不斷豐富,絕句這一形式還由四句單篇,發展到了組詩,分之為詩,合而成篇,如被譽為“七絕圣手” 的王昌齡,便是這一形式的最早嘗試者。 律詩是在五言和七言古詩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聲律學的興起,對中國韻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除了聲律外,南北朝時駢文及對偶風的盛行,對詩歌的對仗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永明以后,詩人多從事于新體詩的創作,作者日多,作品日豐,這種新形式逐漸成為一種主要詩體。齊梁間五律已趨完備,七律則發生較遲,不過到了隋朝時也初步告成。 但是律詩的最后成型,卻是在初唐。唐初的上官儀,詩品不高,但對律詩形式的完成卻有所貢獻。他詩文工整,綺麗婉媚,風行一時,人稱“上官體”。據《詩苑類格》中記載:他總結詩有“六對”同“八對”之說,六對即: 1、正名對。2、同類對。3、連珠對。4、雙聲對。5、疊韻對。6、雙擬對。 所謂八對即: 1、的名對。2、異類對。3、疊韻對。4、雙聲對。5、聯綿對。6、雙擬對。7、回文對。8、隔句對。 這些對法,六朝詩人已多應用,由上官儀歸納總結之后,定為格律,對律詩的發展影響頗大。而稍后的“初唐四杰”,寫了很多律詩,在促進律詩的成長和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還有與四杰差不多同時的杜審言,對律詩的形成與發展亦很有貢獻。不過律詩的完全成熟,卻是成于人品不高的沈佺期及宋之問之手。 沈、宋的詩,講究音韻對仗,力求形式工致,格律相當完整。沈、宋從前人和當時的人應用律詩形式格律寫作的實踐中,把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使后來的詩人有明確的格律可以遵循。至此,律詩已完全成熟,遂宣告成功。千余年來,許許多多的詩人用這種形式寫下了無數的詩篇。 關于律詩與古詩的區別,總的來說,不合格律的詩都可以稱作古詩或古風,它包括律詩形成以前的作品和后世詩人模擬的作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雜言諸體,它與律詩主要有幾個方面不同: 一、五律和七律對字數、句數都有規定,古詩每句字數可長可短,每首句數可奇可偶。 二、律詩一般押平聲韻,韻押只押在偶句,(有些首句可入韻)。古詩則既可押平韻,也能押仄韻,每句均可入韻。 三、律詩不能換韻,且不能重韻,亦不能押鄰韻。古詩可以換韻,并允許重韻,也可以押鄰韻。 四、律詩有嚴格的平仄規則,失粘、失對都是律詩大忌。而古詩不拘平仄,亦不講究粘對。 五、律詩要求對仗,五律、七律的中間兩聯,排律除首尾聯外,一律要求對仗。古詩便無此要求。 當然這只是大致上的不同,古人在作律詩的時候還遠不止這些規則和約束,不過其中也 包括一些變格和特例。而自律詩產生之后,有些詩人寫的古體詩,也受到了律詩的影響,有 些古體詩中亦有用律句的情況。
對聯·律詩·賦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于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上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下聯:不盡長江滾滾來。
上聯:萬里悲秋常作客,下聯:百年多病獨登臺。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律詩是中國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于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長門賦(司馬相如)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暧庳环促?,形枯槁而獨居。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愨之歡心。愿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廓獨潛而專精兮,天漂漂而疾風。登蘭臺而遙望兮,神(忄兄忄兄,音晃)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飄風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礻詹礻詹,音摻)。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訚??兹讣啻尜?,玄猿嘯而長吟。翡翠協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于深宮。正殿塊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間徙倚于東廂兮,觀夫靡靡而無窮。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鐘音。
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羅豐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施瑰木之欂櫨兮,委參差以槺梁。時仿佛以物類兮,象積石之將將。五色炫以相曜兮,爛耀耀而成光。致錯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張羅綺之幔帷兮,垂楚組之連綱。
撫柱楣以從容兮,覽曲臺之央央。白鶴嗷以哀號兮,孤雌跱于枯腸。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于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案流徵以卻轉兮,聲幼眇而復揚。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長袂以自翳兮,數昔日之譬殃。無面目之可顯兮,遂頹思而就床。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茞香。
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迋若有亡。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于東方。望中庭之藹藹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歲兮,懷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
誰知道律賦的格律
◆律賦,辭賦學術語,賦體的一類。“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唐代進士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須遵守俳賦對仗聲律要求外,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一般為四言兩句八字,即限八韻。宋代試賦沿襲唐制。
后世便通稱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為“律賦”。南朝俳賦的對仗、聲韻有一定講究,但未形成格律。
◆律賦,指有一定格律的賦體。其音韻諧和,對偶工整,于音律、押韻都有嚴格規定。為唐宋以來科舉考試所采用。
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四:“四聲分韻,始於
沉約
。至
唐
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p>
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中》:“今賦試於所司,亦曰律賦。時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對,篇率八段,韻分於官,依韻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謹者亦可及。自唐迄清,幾一千年。”——引自《漢典》
律賦格律已超出漢語文字音韻本身特點所屬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戲。與明、清八股文類同,不過是唐、宋文人進仕謀官的敲門磚,幾無文學藝術價值。明代徐師曾說,“至于律賦,其變愈下。始于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于徐(陵)、庾(信)隔句作對之陋,終于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保ā?/p>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