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哪個朝代(陳與義哪個朝代的詩人)
大家好,關于陳與義哪個朝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陳與義哪個朝代的詩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張維屏,劉方平,龔自珍,陳與義,元稹,分別是哪個朝代?
張維屏:清代? 劉方平:唐代?龔自珍:清代?陳與義:宋代?元稹:唐朝。
1、張維屏:詩人,他寫下了很多的愛國詩歌,如《三將軍歌》、《江海》、《書憤》、《孤坐》、《海門》、《雨前》。著名文學家錢杏邨曾稱贊張維屏的《三元里》和《三將軍歌》是鴉片戰爭中“最具有燦爛不朽光輝”的“英雄史詩”。
2、劉方平:詩人,曾想入仕,參軍,均未如愿,他善于寫詩,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代表作《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
3、龔自珍: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同林則徐、黃爵滋、張維屏等在北京結“宣南詩社”,他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代表作《己亥雜詩》,多為抒發感情和諷刺。
4、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詩人,他是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洛中八俊之一,他的詩別具一格,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代表作《簡齋集》。
5、元稹:詩人、文學家,他大力提倡改革,曾主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他的詩極具有感染力,代表作《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
擴展資料:
張維屏(1780~1859年10月13日),清代官員、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松,又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 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曾作長詩等謳歌抗英,是愛國詩人。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張維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劉方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龔自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陳與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元稹
陳與義是哪個朝代?
導語:陳與義,號簡齋,嚴羽《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下面我為你整理的陳與義是哪個朝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物簡介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師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并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七律。像《登岳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謝靈運、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周葵編,共10卷,早佚。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稚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胡注過于簡略,今人白敦仁有《陳與義集校箋》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生平簡歷
祖籍京兆,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陽。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進士。當上文林郎,授職開德府教授。3年后辭職回家。又兩年,被重新任命為雍錄。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葛勝仲。兩年后,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后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改任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身份知湖州,又召為給事中。后以顯謨閣直學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觀提舉。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歡陳與義,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授參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后來因病,重新以資政殿學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關心他的身體,于是回臨安改任洞霄宮提舉。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個人經歷
陳與義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陽。不過按照古代戶籍劃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后來趕上安祿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亂,后來才把家搬到了洛陽。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24歲時,陳與義考中進士,隨后當上文林郎。這是個閑職,負責開德府(今濮陽)的文學教育工作。陳與義干了3年后辭職,回家與一幫好友吟詩賞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又過了兩年,他被任命為辟雍錄,也就是到太學的預備學校里當老師。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陳與義的母親辭世。他在汝州服喪期間,結識了州守、詞人葛勝仲。兩年后,由葛勝仲舉薦,他入京做了太學博士。次年,他29歲時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福建,于紹興元年(1131年)抵當時的南宋首都紹興(今浙江紹興)。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茍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愿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后、淵圣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議和恐難于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后,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于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茍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辭退職,朝廷復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張維屏 劉方平 陳與義 李白 是哪個朝代
李白:唐朝人,不用介紹了。
張維屏:清朝人(1780~1859年10月13日) 清代官員、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松,又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 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曾作長詩等謳歌抗英,是愛國詩人。
劉方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1] 、《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陳與義:宋朝人(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的全詩是什么?
襄邑道中
宋代: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譯文:
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云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擴展資料:
這首詩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滿經襄邑入京,詩人此行是任開德府教授期滿,入京待選,因此志得意滿,心情舒暢。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即景抒懷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襄邑道中
陳與義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北宋詩人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