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眺樓是南朝哪個朝代(南北朝詩人謝朓)
很多朋友對于謝眺樓是南朝哪個朝代和南北朝詩人謝朓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的,宣州謝跳樓贊,別校書叔云中謝眺是哪個時期人。
是“謝朓(tiǎo)”,他是南朝時期的人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杰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19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為驃騎咨議、領記室。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兩年后,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后,又出為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36歲。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jiào 四聲!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②,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③。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⑤。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眺樓:南北朝時齊朝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在宣城外陵陽山上所建的一座樓,人稱謝眺樓,也稱北樓。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簡稱。云:李云。②棄:拋棄。③酣高樓:在謝眺樓上暢飲。④蓬萊: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傳說仙府圖書都集中藏在這里。蓬萊文章:即漢代文章,這里只指李云所寫的文章。建安:東漢獻帝年號(公元196年—公元214年)。建安骨:建安時期,曹操父子、孔融、陳琳等人的詩作,反映了當時動亂時代的社會現實,詩作風格剛健清新,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世稱劉宋時代的詩人謝靈運為大謝,稱謝眺為小謝。清發:指清新秀發的詩風。這兩句雖是贊美建安諸子和謝眺,但也有暗喻李云和自己的意味。⑤ 覽:同“攬” 。
分析與欣賞: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時所作。詩人從自己被放還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趨腐敗,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而心情苦悶。這首詩就抒發了這種懷才不遇的抑郁苦悶之情。開始四句郁悶之情噴薄而出,五、六兩句轉到餞別,七、八、九、十等句以贊美建安及謝眺等人的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抱負,十一、十二兩句由于理想不能實現而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最后兩句以放舟江湖、遠離現實來解除精神上的苦悶。全詩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原詩譯文:拋棄我而離去的,是那無可拘留的昨日時光;擾亂我不得安寧的,是眼前諸多的煩惱和惆悵。萬里長風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對此景,正好暢飲于高高的樓上。由衷地贊美漢家文章建安風骨,更喜愛小謝這種清新秀發的詩風。都懷有無限的雅興心高欲飛,要到那九天之上將明月把弄。抽刀斷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總是不能稱意呀,倒不如披著散發去江湖中放舟。
詩詞鑒賞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注釋:宣城:唐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宣城郡,今屬安徽。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唐代改名疊嶂樓,為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山:指陵陽山,在宣城。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橋影。人煙:人家里的炊煙。北樓:即謝脁樓。謝公:謝脁。
譯文: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枯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創作背景:此詩創作時間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于其中一年的中秋節后。
賞析:《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六句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繪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首聯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頷聯具體寫“江城如畫”:以明鏡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雙橋的水中倒影;頸聯具體寫“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尾聯點明懷念謝脁之題旨,與首聯呼應,從登臨到懷古,抒發了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謝朓”怎么讀?“謝朓樓”在什么地方?
【注音】:xiè tiǎo
【釋義】:是個人名。謝朓(tiǎo) (464-499),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人。南朝齊杰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19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為驃騎咨議、領記室。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兩年后,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后,又出為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36歲。
【謝朓樓】:
是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的一座著名樓閣。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謝朓樓所屬類別】:景點
【簡介】:謝朓樓位于安徽省東南部的宣城。謝眺樓托依對應于宣城的景色,產生出一幅幅蕭疏淡遠、平和寧靜、搖曳出塵的寫意水墨圖卷:"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日出眾鳥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暉詩變有唐風"。謝脁在文學史上有"繼漢開唐之功"。杜甫稱:"詩接謝宣城"、"謝脁每篇堪諷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謝宣城"。沈約稱謝眺"調與金石諧,思逐風云上"、"二百年無此作也"。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
【歷史】:謝脁在宣城期間,在郡治之北的陵陽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齋,作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記載:謝脁"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齋改建為樓,取名北樓,后又稱北望樓、謝公樓、謝跳樓。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并作記以志。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并復名"高齋樓",也作題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并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知府魯一員,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朓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謝脁樓最后一次毀于1937年日軍的轟炸。解放后,這兒被建為烈士陵園。1997年,一座四檐高飛、曲徑回廊、氣勢可觀的新的謝脁樓在舊址之上重現。它笑對開元塔,俯牽宛溪水,雄踞鬧市中心,盡覽古城新貌。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為一座高6米、面積1500平方米的臺。為保護謝脁樓遺址,劃定的保護范圍是遺址基座四周各50米;劃定的建設控制地帶是保護范圍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東、北各50米。謝脁樓管理處及謝脁公園已經成立。有識之士呼吁建設一個謝脁樓景觀區,有關部門已在謝脁樓下規劃建設一座較大規模的文化廣場。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名樓已再現,文運興可期。
詩云:
弦歌幾度憶高齋,小謝留蹤李杜來。
漫灑天花文星下,丹閣今又映霞開。
【詩文傳承】:
1、《高齋視事詩》
【南齊】謝朓
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
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
2、《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詩》
【南齊】謝朓
結構何迢遰,曠望極高深。
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
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
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
惠而能好我,問以瑤華音。
若遺金門步,見就玉山岑。
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
列俎歸單味,連駕止容膝。
空為大國憂,紛詭諒非一。
安得掃蓬徑,銷吾愁與疾。
謝眺是哪個朝代的
謝眺(464~499),南朝齊詩人,并善辭賦和散文。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據為謝安之兄,父緯,官散騎侍郎。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謝眺“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謝朓作為隨郡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隨同蕭子隆赴荊州,留下了不少詩篇。永明前、中期,他擔任朝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過著無憂無慮的貴族生活。他廣結詩友,家世既貴,少又好學,為南齊藩王所重。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蕭遙光謀奪帝位,謝眺未預其謀,被誣死于獄中。編輯摘要
李白的《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有的又作“謝朓樓”,到底是什么呢?
謝脁在宣城期間,在郡治之北的陵陽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齋,作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記載:謝脁“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齋改建為樓,取名北樓,后又稱北望樓、謝公樓、謝跳樓。
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并作記以志。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并復名“高齋樓”,也作題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并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知府魯一員,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朓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