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北征是杜甫(北征是杜甫什么時期寫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說北征是杜甫,以及北征是杜甫什么時期寫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為什么說《北征 》是杜甫詩歌作為“詩史”的代表作?你能從詩篇中梳理出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具體表現嗎?
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沖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括這么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證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為什么說北征是杜甫詩歌作為史詩的代表作
《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
《北征》杜甫這一課的文學常識
《北征》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一年,即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杜甫自鄜州(今陜西富縣)赴靈武,中途為胡兵所俘,被解送長安困居。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二月,肅宗自彭原(今甘肅寧縣)遷鳳翔(在今陜西)。四月,杜甫逃出長安,奔赴鳳翔,到達后,在五月十六日受任左拾遺。就在這個月,他上疏論房琯不應罷相,觸怒肅宗,幾陷不測,后來得到宰相張鎬的解救,才幸免于難。杜甫出于為國而奮不顧身,仍想積極履行諫諍職責,肅宗對此并不樂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筆親書的詔令)準他鄜州探家。這一年閏月的八月初一日,杜甫自鳳翔出發赴鄜州,到達后寫了這首《北征》。全詩以歸途中和回家后的親身見聞作題材,敘述了安史之亂中民生凋敝、國家混亂的情景,陳述了自己對時事的見解。
杜甫的這首長篇敘事詩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詩歌體裁來寫的陳情表,是他這位在職的左拾遺向肅宗皇帝匯報他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見聞感想。它的結構自然而精當,筆調樸實而深沉,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懷抱中興國家的希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
為什么說北征是杜甫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北征是杜甫什么時期寫的、為什么說北征是杜甫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