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為什么被罷相(張九齡罷相的原因是什么 張九齡生平簡介)
今天給各位分享張九齡為什么被罷相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張九齡罷相的原因是什么 張九齡生平簡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時也,運也,命也!開元最后一位“不會做人”的賢相張九齡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李隆基希望盡快還都長安,中書令張九齡上奏,當時正值秋收,要是出行,會影響百姓收割作物,并堅持要唐玄宗等到入冬。兩人因為此事爭持不下,唐玄宗心里非常不愉快。
要還都長安,又不能影響百姓秋收,怎么辦?唐玄宗找不到說服張九齡的理由,張九齡也想不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只知道直諫阻止。但善于揣摩圣意的李林甫想到辦法了。
李林甫私下對唐玄宗說:“洛陽和長安是陛下的西宮和東宮,想住就住,為什么要挑日子!”于是,還都的儀仗浩浩蕩蕩地奔赴長安。
至于對兩京百姓秋收造成的影響,李林甫也有主意,那就是免去兩京當年的賦稅。沿途又提拔獎賞地方官員,赦免罪犯。于是,唐玄宗一路上沒有聽到怨聲載道,聽到的都是歌功頌德。
老天爺也似乎有意幫助李林甫:唐玄宗離開洛陽那天,長安發生地震;回到長安不久,洛陽發生地震。那是順應天命啊!這樣,唐玄宗就更加認為,他和李林甫的決定是正確的。
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張九齡,他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以直諫著稱的張九齡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危機,依然我行我素,總是和唐玄宗唱反調。加上李林甫的讒言所惑,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6年,唐玄宗就把張九齡遷為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
張九齡被罷相,曾得他舉薦的監察御史周子諒便要彈劾牛仙客。他痛批牛仙客濫登相位,又責備御史大夫李適之坐觀其實,漠不關心。李適之把周子諒的話上奏唐玄宗,唐玄宗大怒,把周子諒召來親自責問。結果周子諒被杖責,然后流放瀼州,在往瀼州途中,周子諒傷重身亡。
李林甫素來把張九齡視作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于是,他趁機向唐玄宗進言,稱周子諒是張九齡所引薦,如此一來,張九齡就得了個“舉非其人”的罪名。因舉薦人才不當,貶為荊州刺史。
于是,便有了那首“月夜懷念遠親”的古詩《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后來,宰相每次給唐玄宗推薦公卿,唐玄宗都一定會問:“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既然唐玄宗那么欣賞張九齡,為什么還要把他貶離朝堂呢?
司馬光說“張九齡尚直”。張九齡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正直,他處事恪守原則,說一不二。可是,在李林甫看來,張九齡是“拘古義,失大體”。
誠然,張九齡是一位正直的賢相,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可是,他生不逢時,以致當他擔任宰相的時候,唐玄宗已經開始懶政了,逆耳忠言只會讓唐玄宗愈加抗拒。
好不容易才把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推向開元盛世,唐玄宗要輕松愜意地享受這一勝利碩果,他不再希望聽到逆耳之言,更不想再自我壓制。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是開元初期的賢明皇帝,他急需的,早已不是張九齡這般賢良正直的能臣,而是李林甫、楊國忠那般圓潤奸滑的佞臣。
直言上諫,只會讓唐玄宗越來越不快。
唐玄宗要封屢立戰功的邊關守將張守珪為宰相。張九齡說,宰相是“代天理物”,“非賞功之官”,表示反對。唐玄宗說:“那就只給個名分,不實際履行政務,可以不?”張九齡回答說:“名分不能隨便給,現在打敗了契丹就封宰相,要是消滅了突厥,用什么來獎勵他呢!”唐玄宗被駁得啞口無言。
唐玄宗要封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宰相,給他一個尚書的頭銜。張九齡說:“唐朝以來,尚書用的都是有經驗的宰相,有道德的人才有資格擔任,牛仙客只是只是一個基層官員,要是得到這個頭銜,天下人會怎么說?”唐玄宗說:“那就封他個爵位吧!”張九齡還是反對:“太宗的時候,就定下了非有功不封的制度,他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已,賞點財務就可以了,用不著裂地封相。”
唐玄宗忍無可忍,生氣地訓斥道:“你不就是嫌牛仙客出身低微嗎,那你的出身本來就很崇高?”張九齡頓一頓首說:“我出身荒野,承蒙陛下錯愛,因為我的文學用我為相。牛仙客升任胥吏,目不知書。韓信只不過是淮陰一壯士,尚且羞于與周勃、灌嬰同列。陛下如果一定要用牛仙客,我以與他同列為恥。”唐玄宗非常不高興。
第二天,李林甫進言:“牛仙客是宰相之材,怎么不能擔任尚書呢?張九齡一屆文官,拘泥于古代制度,不識大體。”
張九齡心懷一腔報國熱血,遵從禮節,但不懂揣摩圣意,還常常讓皇帝難堪,這可是君臣相處的一大忌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太不會做人了”。而李林甫卻常常能替唐玄宗思想周到,也越來越得到唐玄宗的歡心。
所以,還都長安不久,唐玄宗就免去了張九齡“知政事”之職,接著又把他貶到荊州,李林甫終于奪權成功。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8年,張九齡被封爵始興縣伯。一年后,他上表請求回家掃墓,在老家病逝。
張九齡去世,李林甫、楊國忠先后擔任宰相要職,唐玄宗開始荒淫無度,懈怠朝政,大唐王朝從此走向沒落。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叛軍一路勢如破竹,不久就攻陷兩都,唐玄宗帶領群臣和楊貴妃出走避難,到了蜀地,才思念起張九齡的忠心。
當年,張九齡勸唐玄宗斬殺安祿山,唐玄宗不同意,竟赦安祿山無罪。張九齡對唐玄宗說:“安祿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應該即刻斬殺,以絕后患。”唐玄宗卻說張九齡以王衍識石勒的事枉害忠良,沒有聽取張九齡的意見。何況,安祿山當時可是在討伐奚及契丹的大戰中違反了軍令,其罪當誅。
張九齡雖有識人之能,可惜當時的唐玄宗已經對張九齡不耐煩,不愿意聽取他的諫言了。
有人可能會認為,倘若唐玄宗誅殺安祿山,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了。其實,即便沒有了安祿山,一樣會有其他人造反。因為自張九齡之后,大唐王朝就進入君昏臣佞時代,先是李林甫,后有楊國忠,一個比一個奸佞,一個比一個欺君,一個比一個亂政,大唐王朝注定經此一難。
張九齡當權期間,開元盛世到達巔峰,唐玄宗一門心思轉向享樂,漸漸開始遠賢臣、親小人;張九齡罷相之后,小人開始獨攬大權,禍國殃民,開元盛世從此下坡,大唐王朝走向傾頹。時也,運也,命也!
張九齡的仕途之路是怎樣的?他為何會受到排擠?
張九齡才華橫溢,也一直受到他人的重用,不過在仕途上,也有一些人會產生嫉妒的心理,會使一些小絆子。張九齡在公元721年的時候,就被張說寄予厚望,中間也在一路提拔他,甚至還多次向李隆基推薦這個人。在公元733年的時候,張九齡就出任宰相了,但是在出任宰相的時候反對李隆基對某三個人的重用,為了不牽扯到自己,他還是安然離場了。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嗎?古代的時候,皇帝身邊是有一些大臣的,這些大臣每天都跟在皇帝的身邊,他們也能說上話,但是對于他們來說,每天都戰戰兢兢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陪伴的這個人會不會突然殺掉自己,會不會突然看不慣自己。想問一下大家對于張九齡這個人有沒有什么印象,他有一句詩文非常的膾炙人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公元707年的時候,他就步入仕途了。
在公元716年的時候,就因為張九齡說話太直了,所以遭到了宰相的不滿,最后張九齡辭官歸養。回到家鄉之后他就開始帶著農民開鑿梅關古道,這個古道也被后人譽為古代的京廣線。也就是因為這條古道,所以重新被召返入京回到官場。在公元721年的時候,他被張說重用一路提拔731年的時候,張九齡被升為秘書少監。
而在公元733年的時候,張九齡就出任宰相了。為了不觸怒龍須,他黯然離場了。就是因為張九齡的這種感受,所以讓很多人對他心生怨恨,最后李林甫也找到了一個機會去陷害張九齡。最后他就被扣上了彭黨的帽子,從而被罷相。沒有了張九齡的犯顏直諫,也讓大塘鄉下坡道使去。
張九齡深得唐玄宗的信任,為何最后還是被唐玄宗罷免?
這其實是由于張九齡他不斷地對唐玄宗提出很多的建議,那么在最后的時候,他其實和唐玄宗對于政治上面的意見產生了很多的相反看法。那么他本人其實一直有著個人的政治理想以及政治信念,希望能夠通過個人的政治方略來讓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好,所以說他就不斷的去向唐玄宗提出他個人的建議。
唐玄宗在最開始的時候,雖然說非常欣賞張久齡他個人的風采以及文采,但是在后來的時候,隨著張久齡和他在政治上面的觀點總是有著很多差距的時候。那么他其實就面對張久齡心中還是有著很多的不滿,但是唐玄宗他本人其實給外界的形象,一直都是以一個能夠認真的去聽從他人建議的一個君主。
唐玄宗他其實本人也在刻意的保持著這樣的一種形象,在最開始面對張九齡提出很多建議的時候他都能夠認真的去聽從他的建議,并且根據他的建議做出很多的調整。可是后來慢慢的當張小林提出越來越多的建議,希望唐玄宗能夠去采納,能夠去改變。
唐玄宗在做事情時一些做法和步驟的時候,那么這時候的唐玄宗其實心中的不滿就慢慢的開始不滿。他其實心中所想要的就是希望能夠徹底的讓張久齡消失在他的身邊,不再受到張久齡的約束。那么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之下,張久林就被貶,后來的時候其實就一再被唐玄宗罷免。
張九齡為什么被罷相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張九齡罷相的原因是什么 張九齡生平簡介、張九齡為什么被罷相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