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孝光是哪個年代(李孝光的詩)
大家好,關(guān)于詩人李孝光是哪個年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李孝光的詩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孝光的《牡丹》這首詩的詩意是什么?
主要是贊嘆牡丹的富貴風(fēng)流。
1、原文:
富貴風(fēng)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2、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學(xué)家、詩人、學(xué)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后代學(xué)者多稱之"李五峰"。 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年時博學(xué),以文章負(fù)名當(dāng)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趨時尚,與楊維楨并稱"楊李"。
3、早年隱居在雁蕩五峰山下,四方之士,遠(yuǎn)來受學(xué),名譽日廣。至正七年(1347)應(yīng)召為秘書監(jiān)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書監(jiān)丞。至正十年(1350)辭職南歸,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歲。著有《五峰集》20卷。
贊美牡丹的經(jīng)典詩句書法
1. 書法關(guān)于牡丹的詩句
2. 關(guān)于書法經(jīng)典詩句
書法關(guān)于牡丹的詩句 1.描寫牡丹的詩句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yīng)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貴風(fēng)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賞牡丹一首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清平調(diào) 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官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 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 東海櫻花侈國香。 閱盡大千春世界, 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韋莊(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 陌上面慚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悵階前紅牡丹, 晚來只有兩枝殘。 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 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 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 墨紫紅手自栽。 老子龍鐘逾八十, 死前猶見幾回開。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jié)動京城。
紅牡丹 唐 王維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fù)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
2.有關(guān)于牡丹書畫及詩詞(大量)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毛莨科。
落葉灌木,高1~2米。葉互生,二回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長達(dá)10厘米,3裂,無毛。
花大,單生枝頂,直徑10~20厘米;萼片5,綠色;花瓣5,常為重瓣,白色、紅紫色或黃色;雄蕊多數(shù);心皮5,離生。蓇葖果,密生褐黃色毛。
原產(chǎn)我國。著名觀賞植物,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歷史的2000年。
種植牡丹以河南洛陽和山東菏澤為最有名,宋代詩人歐陽修曾著有《洛陽牡丹記》和《洛陽牡丹圖》。明代王象晉所著《群芳譜》記載有牡丹約200個品種。
現(xiàn)在牡丹品種,不下千個。牡丹除觀賞外,根皮稱丹皮入藥,含有牡丹香醇、安息香酸和葡萄糖等,有清熱涼血、活血行瘀功效。
現(xiàn)被洛陽等很多城市選為市花。
3.有哪些好聽的關(guān)于牡丹國畫題詞的詩句
庭前勺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賞牡丹/唐·劉禹錫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牡丹/唐·皮日休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牡丹詩/唐·李正封 三條九陌花時節(jié),萬馬千車看牡丹。——徐凝 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
——白居易 “嬌含嫩臉春妝薄,紅蘸香綃艷色輕。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將贈董雙成”。
---- (唐.徐夤) “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唐.徐凝) “看遍花無勝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開當(dāng)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萬家”。-----(徐夤)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艷裊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剪裁偏得東風(fēng)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唐朝殷文圭 富貴風(fēng)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元代李孝光 洛陽牡丹面徑尺, 牡丹高丈余。
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俗人用意苦倨促,目所未見輒謂無。
周漢故都亦豈遠(yuǎn),安得尺棰驅(qū)群胡!------陸游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李商隱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思黯南墅賞牡丹 劉禹錫偶然相遇人間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fā)賽諸花。
-----劉禹錫。
4.用毛筆行書寫贊美牡丹詩
賞牡丹唐 劉禹錫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nbsp。 牡丹詩唐 徐凝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baidu; nbsp,開花時節(jié)動京城.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jpg" esrc="。 端木吟天 2016-08-25 3 0 分享。
5.寫牡丹的詩詞名句
牡丹花,嬌艷多姿,雍容大方,富麗堂皇。自古以來引起許多騷人墨客的謳歌、贊美,是很自然的。據(jù)初步收集,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維、李白、李賀、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在內(nèi)。僅蘇軾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當(dāng)代文人,也寫了不少詠牡丹的詩。
總觀牡丹詩,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贊美牡丹花的嬌艷多姿,富麗堂皇。“嬌含嫩臉春妝薄,紅蘸香綃艷色輕。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將贈董雙成。”(唐·徐夤)用擬人的手法, 寫牡丹的艷麗。“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唐·劉禹錫)用對比的手法寫牡丹花的艷美多情。“虛生芍藥徒勞娘,羞殺玫瑰不敢開。”(唐·徐凝)也用了鮮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點。“看遍花無勝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開當(dāng)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萬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寫牡丹花的潔白、鮮艷。有些詩人更進(jìn)一步直書牡丹為“萬萬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國色美無雙”(清·陳確),宋代歐陽修贊美說:“天下真花獨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開放。民謠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開時,桃、梨、杏花都已敗落,牡丹遲開不爭春。這點,也引起詩人、詞家的贊美,以花喻人,風(fēng)格高尚。
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詩:“邀勒東風(fēng)不早開,眾芳飄后上樓臺。數(shù)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dá)人們對牡丹的贊美之情:
富貴風(fēng)流拔籌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詩中有“始知無正色,愛憎隨人情。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并”的話。流露出詩人對世道混濁,忠奸不分的不滿情緒。他在《白牡丹》詩中說得更明顯:“白花冷淡無人愛,京占芳名道牡丹。應(yīng)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贊善,自指。元和年間,白居易任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因上表請求嚴(yán)懲刺死宰相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冷遇,悶悶不樂。他在《秋題牡丹叢》中寫出了“幽人坐相對,心事共蕭條”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達(dá)了同樣的情緒。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更是動人:
斷腸東風(fēng)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兩宋之交的詩人陳與義的牡丹詩,抒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
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fēng)看牡丹。
第三,描寫了人們愛花、種花、理花、惜花、憶花的情景。歐陽修在古詩《洛陽牡丹圖》中,寫了洛人愛花的情況:“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洛人驚夸立名字,買種不復(fù)論家資。……”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詩:“金錢買得牡丹栽,何處辭叢別主來。紅芳堪惜還堪恨,百處移時百處開。”陸游的牡丹詩其中也寫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賞牡丹的生活樂趣,“良辰樂事真當(dāng)勉,莫道匆匆一片飛。”“攜鋤庭下掘蒼苔,墨紫艷紅手自栽。老子龍鐘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開。”(《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詩是寫“醉花陰”的情景,十分生動、形象: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此外,有的牡丹詩中,還寫了冬季溫室育花,入朝進(jìn)貢的事,“出窯花枝作態(tài)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進(jìn)牡丹。”( 清·查浦老人《失題》)
以上僅是牡丹文化的幾個方面,其它如傳說、故事、賦、戲曲、影視、民俗、風(fēng)土人情、攝影、書法、人物、服飾、裝飾等,不勝枚舉,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事實上,牡丹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其自然屬性,已經(jīng)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dāng)中。同時,牡丹文化是推動牡丹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提高牡丹經(jīng)濟(jì)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牡丹除以上幾個主要應(yīng)用形式之外,近年來經(jīng)過對花、葉等的深層次研究,已開發(fā)出牡丹保健品、牡丹化妝品、牡丹酒、牡丹茶、牡丹食品等,應(yīng)用領(lǐng)域越來越廣。
6.描寫牡丹的詩詞有哪些
1、牡丹
唐代:張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
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fù)看花心。
2、買花 / 牡丹
唐代: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hù)。
水灑復(fù)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xí)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3、牡丹
唐代: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wèi)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 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4、牡丹
唐代:鄭谷
畫堂簾卷張清宴,含香帶霧情無限。
春風(fēng)愛惜未放開,柘枝鼓振紅英綻。
5、牡丹
唐代: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yīng)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6、牡丹
唐代: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
7、牡丹
唐代:司空圖
得地牡丹盛,曉添龍麝香。
主人猶自惜,錦幕護(hù)春霜。
8、牡丹
唐代:羅隱
艷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dāng)心一抹檀。
公子醉歸燈下見, 美人朝插鏡中看。
當(dāng)庭始覺春風(fēng)貴,帶雨方知國色寒。
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闌干。
9、
牡丹二首
唐代:溫庭筠
輕陰隔翠幃,宿雨泣晴暉。
醉后佳期在,歌馀舊意非。
蝶繁經(jīng)粉住,蜂重抱香歸。
莫惜薰?fàn)t夜,因風(fēng)到舞衣。
水漾晴紅壓疊波,曉來金粉覆庭莎。
裁成艷思偏應(yīng)巧, 分得春光最數(shù)多。
欲綻似含雙靨笑,正繁疑有一聲歌。
華堂客散簾垂地,想憑闌干斂翠蛾。
10、牡丹
唐代:孫魴
意態(tài)天生異,轉(zhuǎn)看看轉(zhuǎn)新。
百花休放艷,三月始為春。
蝶死難離檻,鶯狂不避人。
其如豪貴地,清醒復(fù)何因。
關(guān)于書法經(jīng)典詩句 1.幫我想一些書法題字的句子,經(jīng)典的,越多越好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jīng)風(fēng)相鼠) 3、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p>
(詩經(jīng)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洳簧普叨闹?/p>
(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xué)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禮記學(xué)記) 32、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xué))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yǎng)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44、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
(淮南子說林訓(xùn)) 46、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jì))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 列傳) 5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5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6、疾風(fēng)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后漢書王霸傳) 5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 5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9、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傳) 60、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 6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6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63、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66、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志)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68、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69、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南朝蕭鐸) 7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71、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沖傳) 72、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太宗贈蕭禹) 7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75、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 77、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餞別校書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唐李白將進(jìn)酒) 81、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82、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84、讀書破萬。
2.幫我想一些書法題字的句子,經(jīng)典的,越多越好
書法創(chuàng)作常用的古詩詞名句:
一、天地山水
1. 雄雞一唱天下白——唐.李賀《致酒行》
2.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曠沙岸凈,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
4. 天蒼蒼, 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北齊)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當(dāng)關(guān), 萬夫莫開——唐.李白《蜀道難》
6.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7.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yán)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9.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11.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張養(yǎng)浩《雙調(diào)雁兒落兼得勝令》
12.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13.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宋.蘇軾《題西林壁》
14.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護(hù)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7.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8.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唐.李白《將進(jìn)酒》
19.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20.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1.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風(fēng)雨
1.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樂原游》
3.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唐.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4.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蘇軾《水調(diào)歌頭》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
7. 明月卻多情, 隨人處處行——宋.張先《菩薩蠻》
8.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三國.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晉.陸機(jī)《擬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唐朝.王維《鳥鳴澗》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趙嘏《江樓感舊》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唐.李白《把酒問月》
13. 暮雨不來春不去,花滿地月朦朧——宋.賀鑄《江城子》
14. 山風(fēng)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唐朝--岑參《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細(xì)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唐.杜甫《水檻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見,好風(fēng)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唐.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
19. 細(xì)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唐朝.劉長卿《別嚴(yán)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元月廿七日望湖樓醉書》
21.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22.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內(nèi)樹,若個是真梅——唐.東方虬《春雪》
24. 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唐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適合寫硬筆書法的詩詞有哪些
1.《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2.《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3.《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4.《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5.《短歌行》曹操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6.《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形容書法寫得好的語句
筆墨橫姿、筆力勁挺、筆力險勁、筆酣墨飽、春蚓秋蛇、筆精墨妙、筆走龍蛇、筆底龍蛇、筆底春風(fēng)、筆掃千軍、筆老墨秀、一字見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下筆風(fēng)雷、大氣磅礴、千里陣云、飛龍舞鳳、天然真趣、心正筆正、豐筋多力、豐厚雍容、文采炳煥、正中寓欹、氣勢磅礴、氣韻生動、氣韻流暢、風(fēng)格秀媚、風(fēng)姿多變、鳳泊鸞漂、鳳舞龍飛、鳳翥鸞回、平和暢達(dá)、外師造化、巧奪天工、龍飛鳳舞、龍翔鳳躍、龍盤鳳翥、龍蛇飛動、龍蛇飛舞、龍威虎震、龍伸蠖屈、龍?zhí)⑴P、龍威虎振、龍驤豹變、龍翔鳳舞、右軍習(xí)氣、古肥今瘠、仙露明珠、功力深厚、寫經(jīng)換鵝、傳世佳作、剛勁挺拔、剛勁有力、剛?cè)峤Y(jié)合、剛?cè)嶙厩伞偨≠|(zhì)樸、自然舒展、自然天成、自成天趣、行云流水、如錐畫沙、有力雄勁、收放有度、運筆簡潔、運筆秀巧、華美自然、技壓群雄、妙在心手、汪洋大肆、汪洋閎肆、汪洋恣肆、蒼勁有力、初寫黃庭、初學(xué)涂鴉、嚴(yán)家餓隸、勁骨豐肌、沉著痛快、沉著痛快、學(xué)書不成,學(xué)劍不成、畫沙印泥、畫蚓涂鴉、鬼斧神功、靈動秀氣、靈動瀟灑、靈動流逸、胡肥鐘瘦、臨池學(xué)書、信筆涂鴉、家雞野鶩、家雞野雉、劍拔弩張、柳骨顏筋、劍拔弩張、鐵畫銀鉤、唐臨晉帖、蠶頭燕尾、游云驚龍、銀鉤蠆尾、銀鉤鐵畫、銀鉤玉唾、矯若驚龍
筆酣墨飽:筆墨運用得很暢快,很充分。多形容書法、詩文酣暢渾厚。
筆走龍蛇:筆下龍蛇騰躍。形容書法筆勢雄健灑脫。也代指揮毫寫字。
初寫黃庭:黃庭:道家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晉人有《黃庭經(jīng)》小楷書帖。舊時評論書法有“初寫黃庭,恰到好處”的成語。后用來比喻作事恰到好處。
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跡那樣彎曲。
劍拔弩張:劍從鞘里拔出來了,弓也張開了。形容形勢緊張,一觸即發(fā)。后也比喻書法雄健,有氣勢。
古詩 牡丹圖
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dá)人們對牡丹的贊美之情:
富貴風(fēng)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
斷腸東風(fēng)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兩宋之交的詩人陳與義的牡丹的詩,抒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
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fēng)看牡丹
陸游的《賞山園牡丹有感》:
洛陽牡丹面徑尺, 牡丹高丈余。
世間尤物有如此,恨我總角東吳居。
俗人用意苦倨促,目所未見輒謂無。
周漢故都亦豈遠(yuǎn),安得尺棰驅(qū)群胡!
這首詩是嘉定二年(1209年)春末陸游在山陰時作的。詩人是由賞牡丹花想起了洛
陽等地盛產(chǎn)牡丹,而再次表明他決心收復(fù)北方失地的政治抱負(fù)。
洛陽牡丹圖 【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我昔所記數(shù)十種,于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面,其間數(shù)種昔未窺。
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夸立名字,買種不復(fù)論家資。
比新較舊難優(yōu)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dāng)時絕品可數(shù)者,魏紅窈窕姚黃肥。
壽安細(xì)葉開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只從左紫名初馳。
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后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
當(dāng)時所見己云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
鞓紅鶴翎豈不美,妍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yuǎn)說蘇與賀,有類后世夸嬙施。
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斗巧窮精微。
不然元化樸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斗麗若不已,更后百載知何為。
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dāng)風(fēng)不結(jié)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十色間深淺,向背萬態(tài)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臣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秾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石竹金錢何細(xì)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xì)馬豪家郎。
衛(wèi)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悉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zhì),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nóng)桑,恤下動天天降祥。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無人知, 可嘆息。
少我愿暫求造化力, 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卿干愛花心,同似事君憂稼穡。
白居易: 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夸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yīng)輕菡萏,根本是瑯玕。奪目霞千片,凌風(fēng)綺一端。稍宜經(jīng)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jī)織,光攢麝月團(tuán)。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藥,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艷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fēng)披蕊粉干。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yīng)遺恨,農(nóng)經(jīng)只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并,更覺效顰難。
關(guān)于牡丹的詩很多,不過沒有找到牡丹圖這首,希望這些會對你有幫助
描寫花的優(yōu)美的詩句或段落,最好是牡丹花的
牡丹花,嬌艷多姿,雍容大方,富麗堂皇。自古以來引起許多騷人墨客的謳歌、贊美,是很自然的。據(jù)初步收集,歷代文人專寫牡丹的詩詞就有四百余首。其中, 以唐、宋兩朝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維、李白、李賀、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辛棄 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在內(nèi)。僅蘇軾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當(dāng)代文人,也寫了不少詠牡丹的 詩。
總觀牡丹詩,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贊美牡丹花的嬌艷多姿,富麗堂皇。 “嬌含嫩臉春妝薄,紅蘸香綃艷色輕。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將贈董雙成。”(唐·徐夤)用擬人的手法, 寫牡丹的艷麗。“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唐·劉禹錫)用對比的手法寫牡丹花的艷美多情。“虛生芍藥徒勞 娘,羞殺玫瑰不敢開。”(唐·徐凝)也用了鮮明對比和烘托的手法寫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點。“看遍花無勝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開當(dāng)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 萬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寫牡丹花的潔白、鮮艷。有些詩人更進(jìn)一步直書牡丹為“萬萬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國色美無雙”(清·陳確),宋代歐陽 修贊美說:“天下真花獨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開放。民謠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開時,桃、梨、杏花都已敗落,牡丹遲開不爭春。這點,也引起詩人、詞家的贊美,以花喻人,風(fēng)格高尚。
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詩:“邀勒東風(fēng)不早開,眾芳飄后上樓臺。數(shù)苞仙艷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元代詩人李孝光的《牡丹》詩,頗能表達(dá)人們對牡丹的贊美之情:
富貴風(fēng)流拔籌倫,百花低首拜芳塵。
畫欄繡幄圍紅玉,云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詩中有“始知無正色,愛憎隨人情。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并”的話。流露出詩人對世道混濁,忠奸不分的不滿情緒。他在 《白牡丹》詩中說得更明顯:“白花冷淡無人愛,京占芳名道牡丹。應(yīng)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贊善,自指。元和年間,白居易任拾遺及左贊善大夫, 因上表請求嚴(yán)懲刺死宰相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冷遇,悶悶不樂。他在《秋題牡丹叢》中寫出了“幽人坐相對,心事共蕭條”的凄楚心境。在《惜 牡丹花二首》中,也表達(dá)了同樣的情緒。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更是動人:
斷腸東風(fēng)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兩宋之交的詩人陳與義的牡丹詩,抒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
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fēng)看牡丹。
第三,描寫了人們愛花、種花、理花、惜花、憶花的情景。歐陽修在古詩《洛陽牡丹圖》中,寫了洛人愛花的情況:“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洛人驚 夸立名字,買種不復(fù)論家資。……”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詩:“金錢買得牡丹栽,何處辭叢別主來。紅芳堪惜還堪恨,百處移時百處開。”陸游的牡丹詩其中也寫 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賞牡丹的生活樂趣,“良辰樂事真當(dāng)勉,莫道匆匆一片飛。”“攜鋤庭下掘蒼苔,墨紫艷紅手自栽。老子龍鐘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 開。”(《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詩是寫“醉花陰”的情景,十分生動、形象: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此外,有的牡丹詩中,還寫了冬季溫室育花,入朝進(jìn)貢的事,“出窯花枝作態(tài)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進(jìn)牡丹。”( 清·查浦老人《失題》)
《五峰集》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峰集》為元代文學(xué)家李孝光著,共20卷。表達(dá)了作者的隱居情趣,其中多涉及對出處行藏、人生榮枯寵辱的看法。
李孝光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后代學(xué)者多稱之“李五峰”。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年時博學(xué),以文章負(fù)名當(dāng)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趨時尚,與楊維楨并稱“楊李”。早年隱居在雁蕩五峰山下,四方之士,遠(yuǎn)來受學(xué),名譽日廣。
李孝光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他愛君憂民的正統(tǒng)儒家思想。有真切的思想感情,如寫田園風(fēng)光的,描繪了江南暮春的農(nóng)村風(fēng)物,文字淳樸自然,表現(xiàn)出隱居之士恬淡的心境。而寫送別的,惜別中又勉強(qiáng)作慷慨語,然而又禁不住道出凄涼之意,表現(xiàn)了一種復(fù)雜的感情。
擴(kuò)展資料:
李孝光生平簡介
少時從舅氏處獲讀外祖謝雋伯(謝靈運留在溫州的后裔)詩卷,極受鼓舞,激發(fā)了他奮勵上進(jìn)的熱情。在《謝山人詩卷為鶴陽外祖題》中說:“憶吾為兒時,將命父母傍。舅氏袖鉅簡,有作似季唐。
李孝光壯歲曾游歷南北山川名勝,凌天臺,探禹穴,濟(jì)錢江,攬西湖、姑蘇、維揚、金陵、淮南諸景,足跡遍及匡廬、少室、泰岱、恒岳。其間往返會稽(紹興)、錢塘(杭州)、平江(蘇州)等地。他深通儒術(shù),滿腹經(jīng)綸,明乎古今治亂興亡之理,懷有“致主堯舜”、匡時濟(jì)世的遠(yuǎn)大志向。
至正十年(1350),辭官南歸,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孝光 (元代詩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