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泊在哪里(泊秦淮是誰)
大家好,關于秦泊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泊秦淮是誰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泊秦淮選自哪里?
泊秦淮①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③》。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生平簡介】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文宗大和時中進士后,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經邦濟世的才略自負。慷慨激昂,好談軍事。立朝剛直不阿,敢于論列大事,指陳時弊。政治上不失為有識見、有膽量的進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終未能施展抱負。
他的詩、賦和古文都極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又和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在藝術上,杜牧自稱追求「高絕」,不學「奇麗」,不滿「習俗」,所謂「不今不古」,正是力圖在晚唐浮淺輕靡的詩風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風格不像李賀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隱比也能各樹一幟。著有《樊川文集》。
題材簡介
[編輯本段]
杜牧的詩作就其內容題材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關心世事,愛國憂民之作。如《郡齋獨酌》、《河蝗》、《早雁》、《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感懷詩》等。第二類,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詩。如《過勤政樓》、《過華清宮三絕句》《赤壁》、《題烏江亭》、《題商山四皓廟》、《春申君》等。第三類,以女性為題材的詩。如《題桃花夫人廟》和《月》《金谷園》《宮人家》《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等。第四類,酬贈抒懷之作。如《寄揚州韓綽判官》等。 【主要作品】 遣懷 泊秦淮 秋夕 過華清宮 旅宿 山行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赤壁 寄揚州韓綽判官 贈別兩首其一 贈別兩首其二 金谷園 清明 中秋
詩詞注釋
[編輯本段]
①.選自《樊川詩集注》。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東北,流經南京地區,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③.商女:一說商女即歌女,在酒樓或船舫中以賣唱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陳后主以此亡國,有恨于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云:"牧之此詩所謂隔江者,指金陵與揚州二地而言。此商女當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陳之國都也。《玉樹后庭花》,陳后主亡國之音也。此來自江北揚州之歌女,不解陳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遺音。牧之聞其歌聲,因為詩以詠之耳。"今人鐘振振云:"商女當釋作商婦"(《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與誤解》,載《文學遺產》1998年第二期)。一說即商人婦,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婦。二說皆可通。《后庭花》:即樂曲《玉樹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詞者,今存數種,而以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最為有名。因陳后主是亡國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愛的《玉樹后庭花》曲、詞當作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如《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許渾《金陵懷古》詩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譯文
[編輯本段]
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的《玉樹后庭花》。
詩詞鑒賞
[編輯本段]
建康是六朝的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歷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后庭花”是指陳后主曾做一首《玉樹后庭花》
南朝陳后主的貴妃張麗華本是歌妓出身,她發長七尺,光可鑒人,陳后主對她一見鐘情,據說朝堂之上,還常將其放在膝上共商國事。當時楊堅正積蓄兵力,有奪取天下之心,而陳后主并不在意,還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陳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自居臨春閣,張麗華住結綺閣,龔孔二貴妃同住望仙閣,整日只作飲酒賦詩之事。
泊秦淮是寫的什么地方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游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于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泊秦淮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什么時間停船在什么地點?
一般船只都是在傍晚停泊在岸邊的。
《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
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
秦朝的都城在那里?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秦朝的都城在咸陽,是現在的陜西省咸陽市。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后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嬴政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筑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擴展資料:
秦朝的國號來自于地名。據《史記》記載,秦之先祖為先賢皋陶、伯翳,本為古部落首領少昊后裔,為“嬴”姓。
至周穆王,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于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先秦時代“姓”只是表示來源,多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稱謂,“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稱謂),嬴姓又盛,故“趙”也是秦的代名詞之一。
早期的秦人由于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
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后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于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朝
古代的秦淮在哪里?
古代的秦淮就是現在的南京。古時的秦淮不是現在的淮河,而叫“秦淮河”。
秦淮河,中國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魏六朝時稱淮水,又稱小江。因民間傳說秦始皇鑿方山,引淮水入江,故而改為秦淮河了。南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上說,秦淮河“不類人功,疑非秦皇所開。而后人因名秦淮者,以鑿方山言之”。
擴展資料:
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云集,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成江南佳麗之地。
由文德橋相連的河水兩岸,一邊是貢院書屋中的謙謙君子,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于此;一邊是閣樓紅帳里的二八佳人,著名的“秦淮八艷”就是在這里謀生。
秦淮河自古就是一條天然河流,全長110多公里,主要支流16條,流域面積達2600多平方公里。它有兩個源頭:東源(也稱北源)發源于句容的寶華山,此河即句容河;南源發源于溧水的東廬山,也即溧水河。
東源、南源的兩條河逶迤而西,流經江寧,合自方山西北村附近,形成秦淮河干流。然后再向劉家渡、東山、河定橋、七橋甕一帶蜿蜒,流到南京明城墻東南隅的通濟門,在此一分為二。
一支從東水關入城,自東向西流經文正橋、平江橋、文源橋、文德橋、武定橋、朱雀橋、鎮淮橋、甘露橋、新橋、上浮橋、仙鶴橋和下浮橋,由西水關出城,匯入外秦淮河。
另一支為明城墻外側的護城河,流經紅旗橋、雨花橋、1865晨光創意產業園、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長干橋、飲馬橋、鳳臺橋、集慶門橋、三山橋,繼續向西北流經漢中門、清涼門、石頭城和草場門等處,直至三汊河,最后注入長江。
秦國在哪里?在哪個省份?
秦國在甘肅省天水地區。
秦國的先祖最初受封的地方在甘肅天水地區,地盤比較小,且其領土最偏向當時的西北邊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秦人的先祖只是負責周天子養馬,身份低微,不受周王室待見,可以說給了他們一塊貧瘠的土地。
秦國真正的發源地是甘肅,而且是甘肅東南部靠近關中平原地區,因為周王室的都城鎬京在今天的西安。秦國的土地就是周王室在西部的屏障,但是從后來的歷史看,秦人真沒替王室守住大門。
秦國區域劃分:
秦國作為周朝的一個封國,面臨著比其它諸侯國更大的危機。秦早在作為周的附庸時,就位于對西戎作戰的前線。西周的滅亡,使秦深切意識到諸侯的不可靠。而在長期的與犬戎作戰中,秦更認識到常備軍的重要性。
秦處于西陲邊境,長期與戎狄雜居,較少受周朝帶有封建性的禮儀制度的影響,因此自然而然地產生出對周朝分封制的陌生感和疑慮。歷代秦君對分封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進而意識到分封制的缺陷,因此對分封制持懷疑和否定態度。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