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論證熱愛生命(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跟讀版)
今天給各位分享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論證熱愛生命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跟讀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孝經的意義及對人生的理解
一、全文:○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
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
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
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
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
順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
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
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
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
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
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
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
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
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
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
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
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
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二、《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8m8u
孝經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對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來說,孝主要體現在事親上,即對父母的奉養上。那么怎樣奉養才算孝呢?“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其親”(《紀孝行章》)。“生事愛敬,死事哀戚”(《喪親章》)。也就是要以愛敬之心奉養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誠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愛敬之心,則父母樂;子有哀戚誠敬之心,則在天之靈安。這就是孝。
除了直接奉養父母以表愛敬之心外,作為個人,事親者應具有怎樣的修養和品行呢?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這是父母所給,不能損傷,即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開宗明義章》)。其次,要立身行道,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用揚名天下后世、光耀父母來體現自己的孝,這也是孝的最佳表現形式,是“孝之終也”。再次,對待父母以外的人,也要尊重,不能得罪。即“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天子章》)。第四,不論環境怎樣,都要不驕、不亂、不爭,即所謂“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同類)不爭”(《紀孝行章》)。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患。具備了上述四條,能夠使自己不受傷害,使奉養父母成為可能;同時,還可以為父母增光,從精神上對父母進行安慰并使之快樂。實際上,《孝經》是在告誡人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協調好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這是對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的現實的一種曲折的反映和批判。
有孝就有不孝。《孝經》倡導孝,在一定意義上講是針對不孝而言的。《孝經》所說的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只重視物質供養,而不重視對親人精神上的安慰,犯上作亂,驕橫妄為,最后導致自身罹禍,即“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紀孝行章》)。此外,還包括對父母的一味順從。面對父母的錯誤主張或行為,如果不去勸阻或制止,必會使父母陷于不義之地,這也是不孝,如文中所說:“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諫爭章》)在這里,《孝經》用辨證的觀點,對孝的內涵做了更全面的闡發,使人對孝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是后世愚儒所不敢言的。
人不僅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且生活在社會當中,在社會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那么人在社會中如何體現自己的孝呢?《孝經》對不同地位的人分別進行了論述。首先,天子之孝是不僅要對自己的親人恪盡孝道,還要推而廣之,以此教育人民,規范天下。正如《天子章》所說:“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諸侯之孝則不同于天子,他應做到“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這樣,“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社稷和其民人”(《諸侯章》)。保住社稷和人民才是諸侯之孝;作為輔佐國君的卿大夫,他的孝完全體現在言和行上,言行俱遵行正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樣才可以保住宗廟(見《卿大夫章》);士是統治集團中的“基層群眾”,他的孝可以用忠、順二字概括,即《士章》所說的“忠順不失,以事其上”;庶人之孝則與上述諸人都不相同,他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庶人章》)。也就是說,按照春生冬藏的規律進行勞作,是庶人之孝。
很顯然,這些內容所表達的是擴大到社會生活中的孝,是孝對社會生活的規范。換言之,一切社會生活都可用孝來解釋和衡量。用孝來規范社會、規范政治生活、協調上下關系,一句話,以孝治國,是《孝經》所極力倡導的。
讀《孝經》開宗名義章第一有感
《孝經》是中國古代社會教育子女,孝敬長輩的倫理學著作,大約于公元前241年成書, 其作者歷來眾說紛紜。傳說是有孔子所作 。《孝經》分為18章 系統地論述了行孝之道將儒家的倫理思想集中的展現出來 。孝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對后人有著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 。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待。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與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啟,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有那么一天,孔子閑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參在座席旁侍陪,孔子說:先代的明君,賢祖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品德,懂得至為重要的道理 ,他們以此來使天下人順服,百姓因而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君臣百姓上下一心,沒有不滿和怨恨,你知道那是什么樣的品德和道理嗎 ?曾子馬上恭敬的起身離開座位,站在一旁謙恭地回答道,弟子生性愚鈍,哪里能知曉賢王的品德和道理呢 !孔子說 :這就是孝,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所有的教化都是由孝道衍生出來的。你再坐下來,讓我講給你聽,一個人的身軀,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里得來的, 應該倍加愛惜才是,不要造成一絲一毫的毀壞損傷,這是敬孝道的開始 ,也是最基本的孝,建功力業,遵行道義,揚名于后世,使父母因子女的德望而顯耀,這樣才是孝道的最終目標,是理想的孝。 所謂敬孝道是從侍奉父母開始做起的,中間的階段是效忠君主,最后則是建功立業 《詩經 大雅”里這樣記載著:要時時緬懷你的祖先 不要忘記他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美德發揚光大,福澤后世 !
本章是全書的綱領,闡述了孝道的宗旨和意義,孔子認為行孝道能使上下無怨 能顯親揚名,因此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
晉朝著名學者范宣惜身的故事,讓我讀懂,身體受傷是父母的痛。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父母賦予的,所以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人生安全,要知道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
傳統文化孝經讀后感
孝經是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的一步著作,下面請看我帶來的傳統文化孝經讀后感!
傳統文化孝經讀后感【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后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傳統文化孝經讀后感【2】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并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么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己的親友,多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己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系,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傳統文化孝經讀后感【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注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注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么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里玩,哪里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么,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么人就糊涂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