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正月說的哪個月(詩經 正月)
很多朋友對于詩經正月說的哪個月和詩經 正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稱一至十二月分別為什么月
一至十二月別稱:
1、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
2、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
3、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
4、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
5、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
6、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7、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8、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9、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10、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11、十一月:冬月、建子、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12、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擴展資料:
中國月份稱呼的來源:
月份傳說來自于《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
《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稱為月母。
其實羲和與常羲同為制定歷法的官職。
《世本》中記載,黃帝為了制定歷法,讓“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常儀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觀測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來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月份
詩經《七月》中一月至十二月名稱是如何表述的?
一月至十二月名稱分別是:
三之日、四之日、蠶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一之日、二之日。
詩中使用的是周歷。周歷以夏歷(今之農歷,一稱陰歷)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歷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歷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蠶月”,即夏歷的三月。
戴震《毛鄭詩考證》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歷。
擴展資料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夏歷、殷歷和周歷,三者主要的區別在于歲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
周以仲冬月為正,意思就是周歷從農歷十一月開始計算。周歷比殷歷早一個月,比夏歷早兩個月。由于三正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而異。序數紀月法在夏商周三代是不固定的。
而這以后,雖然秦代以亥月(夏歷十月)作為歲首,但大概是因為農歷十月作為一年之始還是太早,秋風蕭瑟、萬物靜默的景象確實不適合開年大吉的意頭,所以雖然名義上以亥月為歲首,但在日常生活中卻還是以夏歷歲首(寅月)為歲首(周代亦然)。
《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歷;《詩經》要看具體詩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歷,《豳風·七月》就是夏歷和周歷并用,凡言“七月”指夏歷,“一之日”等處指周歷。
古文中十二個月份的稱呼都是些什么?一月是正月,二月是如月,還有呢?
古文中十二個月的稱呼
一月:瑞月二月:花月 三月:桐月四月:梅月五月:蒲月六月:荷月七月:蘭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陽月十一月:辜月十二月:霜月
中國古代中各月份的別稱
1、月份的別稱 (通俗版)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開歲 陬月
二月: 麗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綢月 季月 鶯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嗚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陽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蘭月 蘭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壯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開冬 陽月 冬 飛陰月
十一月: 暢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龍潛月
十二月: 冰月 臘月 嚴月 除月 季冬 殘冬 末冬 嘉平 窮節 星回節
2、夏歷月份別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
孟春、開歲、發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
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
元陽、正陽、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
花潮、夾鐘、大壯、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
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
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
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鳴蜩(tiao)、
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
荔月、天貺(kuang)、林鐘、遁月、未月。
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
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
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
應鐘、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
、冬月、長至、黃鐘。
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蠟月、嚴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
杪冬、殘冬、窮節、星回節、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
歲杪、丑月。
3、農歷四季的別稱
春季:陽春、艷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節、素節、白藏
冬季:安寧、冬辰、歲余、九冬、無序、嚴節
4、以花命名的農歷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5、農歷各月份的又一別稱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農歷月份的別稱
農歷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
一月指的是正月嗎?
對,正月里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正月,在我國古代有多重含義,各個朝代意義也都不一樣。
最初,正月表示的是“正陽之月”,指的是夏歷的四月,正值孟春世界,萬物生發,草木復蘇,象征著大自然的陽氣的崛起。
語出《詩經·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憂傷。”說的就是這個“正月”。
這句話的解釋為“四月時節繁霜降,霜降失時心憂傷。”,意思很明顯,本來四月都到了初夏了,可是卻降起了寒霜,預示著天下即將大亂,所以我心憂傷。這里的“正月”就是夏歷的四月。
然而,當今我們常說的正月并不是這個時候,而是指一年的歲首,即農歷的一月。
在我國,秦至西漢中葉前:
歲首一直在夏歷十月,也就是以農歷每年的十月初一為新年。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把歲首之月固定在了“建寅”之月,即農歷正月,此后歷代相沿。
羅澍偉進一步介紹說,“正”字,在漢語中有兩個讀音:一個如“剛正不阿”里的“正”,有正中、正直、糾正等含義,但用于農歷中的一月,則要讀“萬里征途”中“征”的讀音。這是周秦以來的傳統讀法。也有人認為,把“正”讀為“征”,是因為秦始皇姓贏名政,“政”與“正”同音,為避諱皇帝名字,遂改讀為“征”音。
詩經對月份的雅稱
一月為孟春;二月為酣春;三月為桃月;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荷月;七月為相月;八月為桂月;九月為暮秋;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冬月;十二月為殘月。月份的雅稱還有柳月、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
十二月份除了雅稱之外,還有很多別稱,例如一月也被叫做孟春、寅月、肇春等;二月也被叫做仲春、卯月、春半;三月也被叫做季春、辰月、晚春;四月也被叫做孟夏、初夏、新夏;五月也被叫做仲夏、星月、盛夏。
六月也被叫做季夏、未月、暑月;七月也被叫做孟秋、申月、蘭月;八月也被叫做仲秋、壯月、秋半;九月也被叫做玄月、暮秋、秋末;十月也被叫做孟冬、露月、始冬;十一月也被叫做仲冬、子月、霜月;十二月也被叫做季冬、涂月、暮冬。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季為三月。孟月、仲月、季月分別指各季的第一、二、三月。孟月,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仲月,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二、五、八、十一月。季月,每季的最后一月,即農歷三、六、九、十二月。
唐·錢起《過鳴皋隱者》詩:“仲月霽春雨,香風生藥田。”《新唐書·禮樂志四》:“禮不祭墓,唐家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鹵簿衣冠巡陵。”
宋·陸游《舍北搖落景物殊佳偶作》詩:“今年冬候晚,仲月始微霜。”明何景明《甘露頌》:“皇嗣元載,仲月維冬。”《清史稿·高宗本紀》:“丙午,舉行經筵。自是每季仲月舉行一次,歲以為常。”
詩經對月份的雅稱是什么?
例如古代十月的雅稱有:陽月、陰月、子春、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等。
十月別稱的由來: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歷十月。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
露月:因秋去冬來的十月,露水多生而得名。
其它月份的雅稱:
一月:正月、初月、新月、開歲等。
二月:麗月、花月、仲春、如月等。
三月:桃月、季月、鶯月、暮春等。
四月:陽月、梅月、純月、余月等。
五月:蒲月、郁月、天中、仲夏等。
六月:荷月、署月、精陽、季暑等。
七月:巧月、蘭秋、新秋、相月等。
八月:仲商、竹春、仲秋、壯月等。
九月:菊月、朽月、季秋、三孟秋等。
十一月:暢月、葭月、仲冬、幸月等。
十二月:臘月、嚴月、殘冬、末冬、窮節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