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么寫離騷(屈原為什么寫離騷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屈原為什么寫離騷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屈原為什么寫離騷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為什么寫《離騷》?意義是什么?
《離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fā)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xiàn)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xiàn)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 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 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 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 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 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 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詩 人鮮明的個性光輝,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出 現(xiàn)。《離騷》的創(chuàng)作,既植根于現(xiàn)實,又富于幻想色彩。 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 聯(lián)想,并采取鋪張描敘的寫法,把現(xiàn)實人物、歷史人物、 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 去和現(xiàn)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 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又大量運用 “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 現(xiàn)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
所謂“《離騷》之文, 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 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王 逸《楚辭章句》),說的就是這一藝術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僅僅停留在個別事物的類比上,還體現(xiàn)于 整個形象體系的構思中,因而又含有整體上的象征意義。 《離騷》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統(tǒng)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則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等虛字,用來協(xié)調音節(jié),也有全句不用 虛字的。這種新的詩歌表現(xiàn)形式,為《詩經》以后興起 的騷體文學奠定了基礎。
《離騷》中又多用對偶。據(jù)統(tǒng) 計,全篇對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現(xiàn)了錯綜對,如“固 時俗之工巧兮,□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在一句中,還往往以雙聲配雙聲,疊韻配疊韻,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遙以相羊”, 等等。這就形成了《離騷》的詩句在錯落中見整齊,在 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的特點,讀來節(jié)奏諧和,音調抑揚,具 有一種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同時,《離騷》又 大量運用楚地的方言詞匯,如“汨”、“搴”、“莽”、 “馮”、“羌”、“諑”、“□傺”、“閶闔”等,并常 將狀詞冠于句首,帶有濃厚的南國情調和地方特色。詩 中對形容詞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寫云霓翻騰之貌,“岌岌”喻高冠聳然之勢,“蜿蜿” 狀神龍游動之態(tài),都可謂循聲得貌,曲盡其妙。《離騷》 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 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 唱,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 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 的評價。
屈原為什么寫離騷?
屈原與其寵妃的暖昧關系被懷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十幾年后,楚懷王駕崩,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系卷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fā)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后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后壓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于是導致了“端午節(jié)”的起源: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征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征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征著捆扎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則象征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從司馬遷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憂憤而投汨羅江自沉的動人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而其中唯一的證據(jù),就是詩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寫的《懷沙》。詩中稱,自殺的方式已然確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躍,去擁抱(“懷”)江底柔軟的泥沙。對此,早在30年代胡適先生就曾提出質疑,認為《懷沙》一詩中的許多話語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據(jù)他自殺的傳說而炮制的一篇偽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內外的學者和歷史學家當中,“屈原死于謀殺”的說法十分流行。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許多人有謀殺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敵令尹子蘭、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貶放,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他們沒有必要再去殺害這個在政治上已經毫無指望的人。這樣看來,屈原最終不過是一場秘密愛情的犧牲品而已。
死在汨羅江
屈原為什么要寫離騷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里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jù)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tài)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于史實,是有可能的。 2.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像,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并重,令無數(shù)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課文節(jié)選的這部分主要敘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茍的小人們同流合污,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的德行。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達最直接、強烈的段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苦悶、難以排解的心情,為下面情緒的抒發(fā)定下了基調。“余雖好修姱以羈兮,……又申之以攬茝”,寫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圍群小之間的尖銳沖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賢愚忠奸的昏庸。對此,作者堅定地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競周容以為度”,寫群小對自己的誣陷以及周圍風氣的敗壞。“眾女”“時俗”兩詞,說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一團糟,人們的行為沒有準則、尺度可言,一味投機取巧,鉆營逢迎。面對如此污濁的、看不到希望的環(huán)境,作者爆發(fā)出痛苦而無奈的浩嘆:“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忳”和“郁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兩個詞連用,表現(xiàn)了作者憂悶之深。清代朱驥在《離騷辨》中說:“此句無限神情,在‘獨’字、‘也’字內,蓋大夫遙想從前一片婆心,滿腔熱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這一句是整首詩中最長的詩句,作者似乎將胸中郁積已久的愁悶盡情傾吐出來,震動人心。然而,作者雖然為自己的遭際悲憤萬端,卻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他聲明:“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接下來,“鷙鳥之不群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進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對自己之所以不見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認識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雖然抑郁難平,但情緒趨向平穩(wěn),并堅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現(xiàn)作者以前賢為榜樣,同時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來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說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離騷》里也稱引了不少詩史或傳說材料,可見作者對歷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對此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懷疑。他后悔當初沒有認清形勢,選準道路,那么現(xiàn)在趕緊抽身退出還來得及吧!當然,由進到退是要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和斗爭的。“延佇”“步”“止息”等語,讓我們看到一位猶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詩人形象。“蘭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呂延濟說:“行止依蘭椒,不忘芳香以自潔也。”終于,詩人有了一個明確的想法:“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這一句既含有讓步,又帶著倔強。只求潔身自好,這是碰壁之后的讓步;“復修”“初服”,全然不顧自己獲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這是不計功利得失的倔強。以下“制芰荷以為衣兮,……芳菲菲其彌章”從各方面寫自己衣飾的高潔。作者不憚繁復地描述種種衣飾,意在表明他修身之嚴。讀起來,這幾句詩給人無限鄭重的感覺。其中,“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和前面的“復路”是相應的。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獨好修以為常”。“獨”字表現(xiàn)出作者認定自己的原則是正確的并甘愿為之付出的自覺態(tài)度,帶有一點自豪的味道。“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堅信自己,至死不變。
屈原為什么作《離騷》
屈原小時候學習非常勤奮,年輕的時候就以學識淵博在當?shù)睾苡忻麣狻K浅O矚g政治,強烈渴望投身于楚國的政治洪流中,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使楚國強盛起來。后來,屈原毛遂自薦,向楚懷王談論治國的方法。楚懷王十分賞識屈原的卓越才華,就任命他為左徒,經常與他商討國家大事,還讓他起草并發(fā)布詔令。
屈原受到楚懷王的寵信,使楚國的一些大臣十分嫉妒,上官大夫就是其中一個。有一次,上官大夫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說:“人人都知道大王任用屈原起草法令,但每次法令頒布后,屈原總是洋洋得意,還自夸說,天下的法令除了他誰都起草不了。大王,他是不把您放在眼里啊!”
楚懷王本來就是個生性多疑、反復無常的人,聽了上官大夫的挑撥離間,當即罷免了屈原左徒的官職,并從此疏遠了屈原。
屈原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弄得不知所措,他沒想到自己對楚懷王的忠誠,竟然落到這樣一個下場。他痛恨楚懷王不辨是非,痛恨上官大夫那樣無恥小人陷害忠良,痛恨自己無法為國盡忠。屈原的政治理想就這樣化為泡影了!
懷著滿腔的憂愁,屈原心事重重的寫下了《離騷》這首詩,表達了自己憂患、苦悶的內心世界。
屈原為什么寫這首離騷,意義是什么
《離騷》作為《楚辭》中的重量級篇目,曾撼動了很多人,對于這個“離騷”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出現(xiàn)了巨大的分歧,眾說紛紜,異彩紛呈,一個文章的題目可謂是文章的題眼,對于文章題目意思的研究,應該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離騷”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離騷》寫于戰(zhàn)國時期,作者是屈原,關于這個《離騷》的作者,一度還引來了爭議,一度有“屈原否定論”的熱潮,認為是淮南王劉安寫的,如果《離騷》的作者不是屈原,那么《離騷》的題目的意思也會發(fā)生改變,但隨著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簡殘片,其中楚辭作品中的《離騷》殘文4字,《涉江》殘文5字。這一情況表明,《楚辭》應在西漢初期業(yè)已成書,并在社會上流傳。離騷早在漢武帝讓劉安作傳之前已存在并廣為流傳。所以,《離騷》一文的作者是屈原沒錯,這樣就可以從作者本身和作者的經歷以及作者所處的年代等更加容易的了解《離騷》的意思。
其次,《離騷》是戰(zhàn)國的作品,解釋“離騷”為何意最早的解釋就是司馬遷《史記》里的《屈原賈生列傳》:“離騷者,猶離憂也。”在這個時期,還沒有系統(tǒng)的訓詁書籍以及一些大家出現(xiàn),有的只是文人史傳者在行文里為了行文的需要不自覺的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司馬遷這個解釋一出,后世者就來了興趣,分分想解釋出新意,可太史公司馬遷沒有解釋“離”的意思,只是解釋了“騷”的意思。所以后世的人解釋“離騷”兩字的分歧重要是在“離”這個字上。
其次。如果認為在那個年代離騷不是雙音詞,而是兩個單音詞的話,那就應該拆開去解釋,這樣解釋便是分歧最多的,其中就是“離”字的爭論最大,后世人對于“騷”的解釋也開始有很多種見解了,那這我認為司馬遷依照淮南王劉安的解釋最為可靠,所以司馬遷對于“騷”的解釋應該汲取,而“離”字,我同意班固的“遭”的解釋,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文本的內容及意義上,我認為離騷如果是兩個單音詞的話,“遭憂”是最佳的解釋。對于屈原的這首政治抒情長詩,對于這首詩的題目《離騷》來說,經過歷史歲月的沉淀與洗禮后,逐漸成為了一種象征,屈原以自己的死來宣告了一種精神的誕生:一個文人獨立人格熾熱的堅守,向隨波逐流、同流合污者猛烈開火。了解題目的原因只是為了進一步理解屈原當時的心境,體會一個文人報國無門但至死不渝的堅守,當你了解了這些之后,再一次凝視“離騷”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相信,你會體會的更深,化為內在的動力,踏出人生選擇重要的下一步。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