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哪個皇帝即位沒改元(封建帝王即位改元)

點燈人2022-11-24 22:00歷史47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哪個皇帝即位沒改元,以及封建帝王即位改元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漢朝都有哪些皇帝?

高祖劉邦 前206年——前193年

漢族與漢字的得名,都與大漢帝國密切相關聯(lián),而大漢帝國卻是由一個近似“不務正業(yè)的無賴”平民劉邦創(chuàng)建的。

惠帝劉盈 前194年——前186年

劉邦共有8個兒子,劉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屬虎,其母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劉邦病死,五月,17歲的劉盈即位,是為惠帝。“惠”有“仁慈、柔順”的意思,這個謚號可謂概括了劉盈的一生。從惠帝開始,漢朝皇帝的謚號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這是因為漢朝統(tǒng)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

惠帝做了7年有名無實的皇帝,在24歲的時候就過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呂后又執(zhí)政八年。這前后15年,是漢王朝從建國到文景之治的過渡時期、奠基時期,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前48)——竟寧元年(前33)

漢元帝劉奭生于昭帝元平六年(前75),屬馬,是劉詢與嫡妻許平君生的兒子。他出生幾個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后,母親許皇后被霍光妻霍顯毒死。霍光死后,地節(jié)三年(前67)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三年(前49)十月,宣帝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謚號為元帝,廟號高宗。

①漢高祖劉邦,字季,號沛公,謚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妣呂雉。邦公國號西漢高祖,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公元前二○九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后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zhàn),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余,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并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后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于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 項羽突圍不果,自殺于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后,統(tǒng)一了中國。公元前二○六年乙未歲稱帝于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tǒng)一,為以后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后遷都于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于長安咸陽縣東陵。生八子:長庶齊悼惠王肥,曹氏生。次子恵帝盈,呂雉生。三子和意,戚后生,封趙王,后被呂雉所殺。四子恢,梁王,后自殺。五子文帝恒,先封代王,后為文帝,薄姬生【本支祖公】,薄姬卒于公元前一五五年丙戌歲,葬于霸陵。六子友,先為淮陽王,后為趙幽王,后自殺,生二子:遂(趙王)、昂(膠西王)。七子建,燕王,后被呂雉所殺。八子長,淮南王,后被文帝廢王。

② 漢惠帝劉盈,謚號孝惠,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歲,年僅十七歲時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歲,壽二十四歲。盈公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安陵。妣張氏、馮氏二妣雙修。生六子:太子之以(恭),公元前一八八年為少帝,公元前一八三年四月被太后呂雉暗害。次子強為淮陽王,后卒,無嗣。次子不疑為恒山王,后卒。次子弘為襄城侯。次子朝為軹侯。武為壺關侯。

③ 漢文帝劉恒,謚號孝文帝,廟號太宗。生于公元前二○二年,漢高祖劉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呂后死,周勃等殺少帝呂產,迎恒公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登基。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并減輕刑罰;勵行節(jié)約,興修水利,加速農業(yè)生產,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增強邊境防御。漢朝由此趨向安定繁榮。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霸陵。妣竇氏。生四子:長子景帝啟、次子武(梁孝王,后為梁王)、三子代王參、四子梁王揖,后謚梁懷王,無子。

④ 漢景帝劉啟,謚號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歲登基。繼續(xù)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國內殷富,府庫充實;同時實行“削藩”,任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集權中央,削弱諸侯王之力量;國泰民安,世稱文帝與景帝統(tǒng)治時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陽陵,坐東向西。生十四子:河間王德、臨江王閼(無子)、淮陽王馀、汝南王非、臨江王榮(太子,后廢,無嗣)、廣川王彭祖、漢武帝徹(先封膠東王)、長沙王發(fā)、中山靖王勝、膠西王端、廣川王越(子齊為廣川王,后絕)、膠東王寄、清河王乘(無嗣)、常山王舜。

⑤ 漢武帝劉徹,謚號孝武帝。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茂陵。生六子:戾太子據、齊王閎、燕王旦、廣陵王胥、昌邑哀王髆,少子漢昭帝弗陵。

⑥ 漢昭帝劉弗陵,嬰兒號鉤弋子,字不,號堯母門。謚號孝昭帝。生于公元前九四年,卒于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歲,八歲時登基,武帝劉徹之少子,無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滿十八歲開始親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平陵。

⑦ 漢宣帝劉詢,名病已,謚號孝宣帝。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太子據,生三子:進(進,生一子:漢宣帝詢)。據公因發(fā)動奪宮事敗,三子同時遇害,劉詢?yōu)樽婺甘芳沂震B(yǎng),居于民間。公元前七三年戊申歲,霍光等將其從民間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歲。生五子:漢元帝奭、欽(淮陽王)、囂(定陶王)、宇(東平王)、競(中山哀王)。

⑻ 漢元帝劉奭,謚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歲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韓單于。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生三子:漢成帝驁、濟陽王康(生一子:漢哀帝欣)、中山孝王興(生一子:衎)。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渭陵。

⑼ 漢成帝劉驁,謚號孝成帝,廟號同宗。生于公元前五一年,卒于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歲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歲。葬于延陵。

⑽ 漢哀帝劉欣,謚號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漢元帝劉奭之庶孫,父為劉康,成帝養(yǎng)子。公元前二二年,劉康去世,年僅三歲的劉欣嗣立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歲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夷陵。

⑾ 漢平帝劉衎,小名箕子,謚號孝平皇帝,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興之子。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歲,九歲時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歲,葬于葬于陜西省西安咸陽縣,稱康陵。

⑿ 更始帝劉玄,生于公元?,卒于公元二五年,漢景帝劉啟之后裔,長沙王發(fā)之五世孫,公元二三年癸未歲二月登基。劉秀稱帝后,廢為淮陽王,后被赤眉軍勒死,在位三年。

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漢高祖劉邦,終于孺子嬰,共12帝。

西漢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tǒng)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tǒng)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yè)發(fā)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wěn)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采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后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于政治經濟的穩(wěn)定,使得手工業(yè)、商業(yè)、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yè)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促使商業(yè)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yè)城市,并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后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并不亞于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zhí)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chuàng)建以來,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漢高祖(劉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漢高祖劉邦,字季,出身農民家庭,陳勝反秦起義,劉邦響應,自稱“沛公”,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后又與項羽爭天下,經4年,打敗項羽。與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時年62歲。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劉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劉盈,劉邦的兒子,母呂后(雉)。劉盈為人軟弱,呂后專權。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時年24歲。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呂后(呂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呂后,姓呂名雉,劉邦妻子。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劉邦死后,惠帝立,呂后掌權,她手段殘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選立劉恭,劉弘為帝,自己掌握實權,又大封呂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時年62歲。死后,呂氏家族就被陳平,周勃一網打盡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劉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劉恒,劉邦第四子。前202年,呂后死,劉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諸侯勢力,減輕農民賦稅,重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漢文帝還是一位十分節(jié)儉的皇帝,自己穿粗制絲綢,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隨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時年46歲。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劉啟)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兒子。即位后,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漢朝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大大加強。景帝繼續(xù)推行減輕賦稅和徭役,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形成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時年48歲。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劉徹)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繼續(xù)加強中央集權,陸續(xù)奪去大批王,侯爵位。并與匈奴進行長期的戰(zhàn)爭,先后以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屢次大敗匈奴。武帝時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武帝死于前87年,時年71歲。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劉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劉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減輕人民負擔,對匈奴的關系處理也較得當。昭帝死于前74年,時年21歲。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劉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劉病已,一名詢,漢武帝曾孫,祖父劉據,父劉進。昭帝無子,劉病已立。宣帝時,進一步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他多次下令減輕人民負擔。史稱“孝宣之治,信賞必罰,可謂中興”。死于前49年,時年43歲。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劉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劉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馬,侯十余,埋下外戚專權的禍根。元帝時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時漢朝國力開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時年43歲。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劉驁)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劉驁,元帝子。成帝時,漢王朝衰落,外戚專權,元帝終日與趙飛燕飲酒作樂,成帝死于前7年,時年46歲。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劉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劉欣,元帝的庶孫,成帝的侄子。哀帝時,社會矛盾尖銳化,但哀帝卻只信鬼神天地,寵幸男寵董賢,造成王莽專權。哀帝死于前1年,時年26歲。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劉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劉衎,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劉興子。即位時9歲。王莽掌權。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時年14歲。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劉嬰)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嬰,宣帝的元孫,劉顯的兒子。即位時才2歲。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嬰被殺,時年21歲。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漢成帝時,王氏一家皆為侯,王莽善于鉆營,逐漸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為帝,國號“新”,史稱“新朝”。年號為“始建國”。公元14年改元“天鳳”,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稱帝后,實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徹底失敗了,不僅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社會經濟大混亂。終于激起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在昆陽,王莽軍被更始帝大軍打敗。同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在位15年,死時68歲。

東漢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劉秀,終于漢獻帝劉協(xié),共12帝。東漢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會動蕩,政權不穩(wěn)。最終分裂亡國。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xié)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wěn)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后人稱之為“光武中興”。但是后來由于皇帝年紀小,形成東漢王朝后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wěn)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東漢對后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yè)的發(fā)展,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制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制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y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yī)生。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劉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劉名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參加綠林起義軍后,在昆陽以少勝多,打敗王莽軍。25年劉秀稱帝。死于公元57年,時年64歲。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劉莊)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劉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時,吏治比較嚴明,賦稅比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時年48歲。明帝時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佛寺,至今仍存.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劉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術”,并且實行與民修養(yǎng)的政策,人口增長.在位時有班超出師西域。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后世稱“章草”。死于88年,時年31歲。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劉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劉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后殺竇憲掌權。在位18年,死于105年。時年27歲。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殤帝(劉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殤帝,和帝的小兒子,即位時剛滿月,在位8個月死。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劉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劉祜,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即位時才13歲,鄧太后掌權。太后死后掌權。安帝時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死于125年,時年32歲。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順帝(劉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順帝劉保,安帝的兒子。順帝是由宦官扶持上臺的,朝政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敗。他下令宦官可以養(yǎng)子,世襲封爵.后來宦官與外戚相互勾結,政治更加腐敗.順帝死于144年,時年30歲。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沖帝(劉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沖帝劉炳,順帝的兒子,在位半年死,時年才3歲。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質帝(劉纘)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質帝劉纘,章帝的曾孫,渤海孝王劉鴻的兒子。即位時8歲,卻頗伶俐。說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被梁翼毒死。時年9歲。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劉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劉志,章帝的曾孫。蠡吾侯劉異的兒子。桓帝即位時15歲,外戚掌權。后他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專政。桓帝死于167年,時年36歲。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靈帝(劉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靈帝劉宏,章帝玄孫,桓帝死無子,劉宏即位。靈帝朝一團污氣,宦官把持朝政,稱“十常侍”。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靈帝之世,民不聊生,買賣官爵,橫征暴斂,社會矛盾激化,終于于184年,爆發(fā)了黃巾大起義。靈帝死于189年,時年33歲。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獻帝(劉協(xié))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獻帝劉協(xié),靈帝的兒子,即位時9歲,董卓專權,后曹操迎獻帝于許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漢亡,劉協(xié)被貶為山陽公,死于234年,時年54歲。

請問,X帝即位未改元什么意思,就是大字典后面的紀元表

古代一般每個皇帝都會有一個年號,比如唐太宗的“貞觀”,清圣祖的“康熙”等等

有的皇帝會有很多年號,比如唐玄宗的“開元”“天寶”,宋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有好幾個年號

“改元”就是改變年號的意思,新帝登基后都會改元,以示與前一個皇帝有所區(qū)別(同時也在歷史上彰顯自己這個皇帝的存在),當然了,為了表示對先帝的尊敬,新帝登基當年,仍舊沿用先帝的年號,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農歷)才改用新年號,但是這個年號一般在其登基大典上就已經確定好了

“X帝即位未改元”就是說,這個皇帝登基后沒有在第二年改變年號

這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這個皇帝即位好幾年之后才改年號,之前未改可能是表示要繼承先帝遺志等等,但這種情況一般很少,甚至可能沒有

另一種情況比較常見,就是新帝登基后,還沒等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就掛了,這種情況下就自然無法改元了,要改也是他死后新登基的皇帝改元

比方說,明朝明神宗萬歷(這是年號)皇帝6月底歸天,他兒子7月登基,但9月初就掛了,只好由萬歷皇帝的孫子登基,第二年改元也是萬歷孫子改得元,年號天啟,就是明朝倒數第二個皇帝,有名的木匠皇帝

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解決辦法是,萬歷死的那一年,萬歷死前用萬歷年號,萬歷死后用他兒子的年號,第二年用萬歷孫子的年號,但這只是官方用法,民間很可能不遵守,所以歷史上這一年都是萬歷年號,他兒子也是即位未改元

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誰?

唐朝最后一個皇帝是唐李拀。

哀帝李柷(chù)是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內。初名李祚,乾寧四年(897)封輝王,天復三年(903)二月拜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佑元年(904)八月,昭宗被殺以后,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

哀帝當國,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決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沒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號。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國近300年的基業(yè)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

哀帝在位期間,其實沒有下達過任何實際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義下達的制敕,其實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辦理,所謂“時政出賊臣,哀帝不能制”。他名義上的上朝,也會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停罷。哀帝能夠做的,就是順乎朱全忠的意思,把朱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一步步提升和加固。天佑二年(905)十月,敕成德軍改為武順軍,下轄的藁城縣改為藁平,信都為堯都,欒城為欒氏,阜城為漢阜,臨城為房子,這是為了避全忠祖父朱信、父親朱誠的名諱。朱全忠父、祖的名字要避諱,說明朱全忠已開始超越了臣下的身份。

對哀帝有利的事情有這么兩件,估計是出于他的本意或者是親信的主張,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件事是天佑二年(905)九月以宮內出旨的名義加封他的乳母為昭儀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楊氏賜號昭儀,乳母王氏封郡夫人,另外一個也姓王的乳母在昭宗時已封郡夫人,也打算準楊氏例改封為昭儀。此舉被宰相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乳母自古無封夫人賜內職的先例。后來因循此例,實在是有乖典制。當年漢順帝封乳母宋氏為山陽君、安帝乳母王氏為野王君時,朝廷上就議論紛紛。臣等商量,當今局勢下禮宜求舊,望賜楊氏為安圣君,王氏為福圣君,第二王氏為康圣君。”哀帝也只好依從。另外一件是天佑二年(905)十一月,哀帝準備在十九日親祠圜丘(祭天)的事。當時各衙門已經做好了舉行禮儀的各項準備,宰相也已下南郊壇熟悉有關儀式。可是,朱全忠聽到后很不高興,認為舉行郊天之禮是有意延長大唐國祚。有關主持的官員很恐懼,就借口改期使此事不了了之。

然而,緊接著,哀帝就將已為梁王的朱全忠加授相國,總百揆,又進封魏王,所擔任的諸道兵馬元帥、太尉、中書令、宣武、宣義、天平、護國等軍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的職務照舊,“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兼?zhèn)渚佩a之命”,基本上超過了漢初相國蕭何和漢末丞相曹操。朱全忠的身份是自兩漢以來權臣篡位的重現,其地位距離九五之尊已經只有一步之遙了。

天佑二年(905)六月,朱全忠在親信李振和朝廷宰相柳璨的鼓動下,將裴樞、獨孤?lián)p、崔遠等朝廷衣冠之流三十多人集中到黃河邊的白馬驛全部殺死,投尸于河,制造了驚人的“白馬之變”。李振多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總是不中,對裴樞等人懷有切膚之痛。他對朱全忠道:“這些人常自謂清流,現在投入黃河,就變成濁流了。”朱全忠大笑,這實際上掃除了他篡位過程中的一大障礙。朱全忠對讀書人懷有天然的敵意,這從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朱全忠曾率手下路過一棵大柳樹,在樹下歇腳時,他自言自語:“這柳樹可以做車轂。”手下無人應答,樹下幾個讀書人模樣的游客卻附和他:“確實可以做車轂。”未成想,朱全忠勃然大怒,厲聲說道:“書生輩好順口玩人,都是你五代十國文官俑們這個樣子。做車轂要用夾榆木,豈可使用柳木!”回頭對手下道:“你們還等什么?”竟將附和他的幾個人痛打致死。

天佑二年(905)十二月,朱全忠借故處死了樞密使蔣玄暉,又借口“玄暉私侍積善宮皇太后何氏,又與柳璨、張廷范為盟誓,求興唐祚”,將哀帝母后何氏殺死,并廢黜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貶賜死,其弟兄也被全部處死。太常卿張廷范被五馬分尸,其同伙被除名賜死者若干。朱全忠已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了。

天佑四年(907)三月,經過一番假意的推辭,時為天下兵馬元帥、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哀帝的“禪位”。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后梁。

從此,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相繼,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直到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才結束了唐朝之后約半個世紀分裂割據的黑暗時代。

哀帝先被降為濟陰王,遷于開封以北的曹州(今山東菏澤),安置在朱全忠親信氏叔琮的宅第。由于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佑正朔,不承認他的梁朝,朱全忠擔心各地軍閥的擁立會使廢帝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就一不做,二不休,于天佑五年(開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將年僅17歲的哀帝鴆殺。朱全忠為加謚曰“哀皇帝”,以王禮葬于濟陰縣定陶鄉(xiāng)(今山東定陶縣)。

唐朝昭宗被殺,末帝即位,這個末帝為什么沒有改元

唐昭宗被殺,唐哀帝即位,改元天祐,該年號使用了四年(904年9月-907年4月)。并非未改元。

有沒有新君繼位不改元的?

漢武帝繼位的時候開始有的年號,然后才有改元,也就是改年號,開始的時候一個皇帝會有好多年號。到了明清基本就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了。

大一統(tǒng)年代一般都是即位第二年改元,表示對先皇的忠孝。只有在五代十國這種混亂的時候出現過不改元的,但很少

哪個皇帝即位沒改元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封建帝王即位改元、哪個皇帝即位沒改元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5014.html

分享給朋友: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