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知詩(知道的詩歌)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知詩和知道的詩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莊墨韓為什么知道杜甫的詩
莊墨韓為什么會知道杜甫的詩呢?因為莊墨韓是網名作家貓膩,鎖住的犬眸小說慶余年中的,虛擬角色,以其文壇大家肖恩的同胞兄長,是現代人寫的所火他會知道杜甫的詩
你為什么知道詩歌的起源呢?
當然是因為愛好詩歌不知不覺之中就看了詩歌的起源。愛好是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的。希望采納。
為什么要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詩歌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學好對自身及生活都有幫助
多讀多練習
相對于其他文學樣式來說,詩歌更具含蓄美。詩是詩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華并創造意境、終以語言將具體而真切的意象表達出來的文學形式。在讀詩時,讀者一方面要探究詩人借助于詩所要抒發的情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還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藝術修養、人生體驗、并通過想像加以再創造,豐富詩的內涵。因而,要解讀詩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而鑒賞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養的培養。在此僅談及鑒賞詩歌時應遵循的一般規律,以求為解讀詩歌找到一條途徑。
一、通過篩選意象初步感知詩歌
所謂意象,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詩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一切景語即情語”,分析詩中之情自然離不開所描寫的景物——意象。讀詩先觀意象,即可初步明確詩歌的抒情指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前兩句,秋雨連江,客隱楚山,渲染離別之愁苦。后兩句筆鋒一轉,以“冰心玉壺”自喻來告慰洛陽親友,自然是情蘊景中。
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義,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為高潔、不畏嚴寒的象征,桃花隱喻美人,牡丹是富貴吉祥的象征,柳為傷離別,流水隱喻凡事聽其自逝等等。通過篩選、分析詩中所用意象及詩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會有助于我們解讀詩歌。晚唐詩人薛瑩《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滾滾東逝之水,加之以“落日”、“煙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個“愁”字,懷古傷今之情溢于筆端。
二、由詩的意象推及詩的意境
所謂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離不開意象。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暮秋、黃昏、寒鴉點點、悠悠江水,所有這一切都渲染出孤獨、寂靜、空虛的意境,可謂辭盡意不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波撼”從湖的浩闊與聲勢兩個方面給人以雄闊的意境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組成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以下術語可在分析詩歌意境時參考使用:幽靜、寧謐、繁麗、莽蒼、深遠、熱烈、高昂、幽遠、空靈、遼闊、蒼涼、幽美、朦朧、淳樸、繁華、荒蕪、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涼慷慨、纏綿宛轉、雄渾壯闊、空寂寥落、蕭條荒涼等等。
三、由意象、意境推知詩的主旨
主旨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往往也通過記敘、議論、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來揭示主旨,這樣的詩歌往往會容易理解些。如果詩中少有敘、議成份,就得借助于意象、意境來分析主旨了。戴叔倫的《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此詩要表達什么主旨呢?我們先從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點明暮春時節,自然容易引起人們傷春之情、離愁別緒;“燕子不歸”,隱喻游子不歸,加之“一汀煙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無端悵惘、不盡哀愁的意境,從而推知本詩的主旨是抒發倚闌之人的相思之苦、離別之恨。
另外,借助于意象、意境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春光無限也。然著“自”、“空”二字,一片詩心盡在“庭草自春,新鶯空囀”的寂寞、荒涼意境之中,自然無跡地過渡到下面的正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英雄者何人也?當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志在匡國的千古仁人志士,此所謂“所懷者大,所感者深”。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萬徑”,置漁翁于廣大寥廓的背景之中,又加一“絕”與一“滅”字,又使幽靜、沉寂的畫面浮動起來、活躍起來,再加之“寒江”、“雪”,刻畫出在這幽僻、蒼茫的意境之中的清高而孤傲的漁翁形象,以此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四、由主旨而進一步推及表現手法
在詩歌的鑒賞過程中,辨析詩中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鑒賞能力之一。明確了詩歌抒發的情感和表現的主旨,然后再進一步分析詩人是怎樣把情感和主旨表達出來的。即先明確寫了什么,然后再進一步考慮是怎樣寫出來的。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之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前兩句看似眼前之景,實則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為情景交融之筆法;后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為物我交融之境。
除了修辭手法之外,常見的表現手法還有用典、起興、虛實結合、聯想、想像、烘托、動靜結合、正側結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當然,以上鑒賞詩歌四步曲的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調動更多的因素幫助我們來解讀詩歌。而真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并更好地解詩歌,才是我們追求的閱讀境界。
現代人為什么要學寫古詩詞
現代人為什么要學寫古詩詞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現代詩迅速取代了文言文、舊體詩,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變化,誰也不能否認其間的進步意義。文言文確實從此壽終正寢,偶有遺老遺少舞弄幾篇,已經不成氣候,其不可復興,自不待言。但舊體詩詞卻表現出了異常強大的生命力,好之者、樂之者代不乏人,所以,現在就有一個如何正確對待古詩詞的問題。
白話文的淺顯既是優勢,也藏著致命的危機。為什么現代詩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而詩歌中的意象卻經常比古詩中最晦澀的意象更為難懂?為什么現代詩歌作者經常沉溺于一些極端個人化的體驗和感覺,導致寫出來的東西除了作者本人誰也看不懂(也許連作者也不懂)?有人說這是現代人生活和體驗的“斷片化”、“意識流化”、“私人化”,除了這些暫不討論的原因,我覺得這里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都在有意無意地擺脫白話文的淺顯單調導致的貧乏,擺脫文字的僵死。
古詩詞比較注重功用,比如“言志”、“教化”之類的,雖然有損詩歌的獨立性,但是卻形成了一個很優秀的傳統,就是詩人在寫作的時候,十分在意讀者(不同于迎合讀者的商業化寫作),他希望詩歌中的語言和意象有很大的穿透力,能夠引起共鳴,而不是像某些現代詩作者所宣稱的“詩歌是極端個人化的東西”,畫地為牢,自立為王。所以古詩能夠成為文化積淀的載體,傳承文明,但是現代詩——盡管參與的作者的廣度和數量早已超過唐詩——有多少可以在時間的流逝中愈顯光輝?
雖然古代中國也有白話的民歌,然而真正意義的現代詩卻是從外國舶來的。無論是學習惠特曼的自由體詩還是十四行詩、意象派、唯美主義等等,始終沒有被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中文與外文巨大的語言差異的背景下,如何成功地移植現代詩——無論是現代的格律詩還是現代的自由詩。
我們生活在這么一個現實的社會里,商品、市場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往往會染上很強的功利色彩。這個東西到底值多少錢?能不能當飯吃?這便是實用主義者的衡量標尺。現代人幾乎都沒有受過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只有為應付考試背了幾篇古詩文,以這樣的基礎來消費古典詩詞,確實力不從心,市場,確實不大。再由于毛澤東給臧克家的一封信,從此《詩刊》再也不發表舊體詩詞,連混一點稿費的可能性也沒有了。因此,舊體詩詞是不能換取房子、汽車甚至面包的,她的存在本身就不合理,至多可以成為退休人員閑暇中的玩物,作為一種文體,似乎早已沒有存在的價值。
事實果真如此么?想起東漢時一種新的書體——草書興起了,許多人如醉如癡地練習草書,引起不少人的非議,最有名的是文學家趙壹寫的《非草書》,認為專門學習草書是沒有用的,因為“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幾乎是百無一用,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鉆堅仰高,忘其罷(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如此勤奮是讓人震驚的。到底是什么讓人如此瘋狂?答案就是草書與生俱來的強大藝術魅力吸引著人,為了享受藝術帶來的快感,不惜“指爪摧折,見腮出血”,這是人的精神需求,何曾想過它能不能換面包?
詩歌也是如此,作為漢語中的精華,有人喜歡讀,一卷在手,把玩終日,余韻不絕,齒頰生香,與古人神游不倦,頤養性情,其樂陶陶。因為詩歌所涉及的面很廣,還可以積累許多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識,說不定還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讓人感覺氣質高雅,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更有人不滿足于讀,自己還要動手寫,覺得用其他方式不足以表現自己的情感時,自愿在“平平仄仄”中苦思冥想,忽有所得,欣喜若狂,視作品如子女,與二三知交,吟哦一番,抑或往來唱和,真是大快生平。往小里說,舊體詩詞可以成為部分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往大里說,她也可以成為一個人自我實現的舞臺。藝術為什么一定要困于名韁利鎖之中?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卻常處于饑寒交迫的狀態,李白晚年窮得處處舉債,杜甫更是全靠他人生活,他們何曾想過自己的詩能換多少稿費?《紅樓夢》能換幾塊面包?但是紅樓一夢,橫亙天地,李杜詩篇,輝耀古今。
這樣,我們也就能解釋,為什么有的人寧愿餓肚子也要去買詩集或什么鑒賞辭典,寧愿被人視為異類,也要吟幾句“平平仄仄”了,要說沒有市場,結論是不真實的,看看網絡詩壇的火爆便可見一斑,消弭其現實存在意義,是不可接受的。
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各個時代有其一代文學之盛,后人是無論如何不能超越的,現代人寫詩填詞是不可能超過唐宋,因此,詩詞只能玩玩,不能當真。當然,這樣的說法幾乎是不值一駁的,我們不能因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絕高,大家都擱筆不要學書法;我們不能因為有了《紅樓夢》,就號召大家不要白費力氣寫小說了。再說,唐后之詩是否一定不如唐?這是不好說的,唐后有不少作品也是不愧唐人的。
總之,說古道今,吟詩歌賦,不失為一種樂趣。在忙忙碌碌的今天,如果能靜下心來品味一下古詩詞,既是一個享受也是一種熏陶。對于中華文化而言,因為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的璀璨文化就是建立在古文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斷代之后另起的爐灶。所以,古詩詞其實離我們并不遠。在今天的語言、文字、行為、道德、學說中,都大量存在古詩詞的基因。故,古詩詞不僅離我們不遠,而且還特別具有實用價值。通古博今,那就是一種品位。不輪哪個時代,追求的都是一種品位。有品位之人,自然位于社會上端。人,誰又不想往高處走呢?此謂高者,境界之高也。不求陽春白雪,但求通理達情,亦求心曠神怡也。古詩詞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為什么小學,中學都要背古詩詞?
背古詩詞其實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他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給我們一種正面、積極的指向。
我小時候背誦過,他小時候背誦過,你現在也在背誦。現在你可以不理解(也許還不用你的理解),等你終于一天知道古詩詞的魅力所在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恨不少背。
試想一下,如果每一個小孩都不去了解我們的文化,那么我們還怎樣把這些詩詞傳承下去。你可以不喜歡但必須了解它。這也許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有吟。背誦之后也許你有吟,也許不會,但是不背誦就真不可能會了。你還怎樣去參加考試,怎么學好文化知識。
人類憑著聰明,劃出了一條條界線,最后用愛,把他們全部推倒。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的。
——————————————————————————————————————————
余秋雨《唐詩幾男子》
一
生為中國人,一輩子要承受數不盡的苦惱、憤怒和無聊。但是,有幾個因素使我不忍離開,甚至愿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
其中一個,就是唐詩。
這種說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認同。不少朋友會說:“到了國外仍然可以讀唐詩啊,而且,別的國家也有很多好詩!”
因此,我必須對這件事情多說幾句。
我心中的唐詩,是一種整體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黃河白云間,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潯陽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國人一見相關的環境,就會立即釋放出潛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詩境。
心中的意象是從很小的時候就潛藏下來的。也許是父母吟誦,也許是老師領讀,反正是前輩教言中最美麗的一種。父母和老師只要以唐詩相授,也會自然地消除輩分界限,神情超逸地與晚輩一起走進天性天籟。
于是,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內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傳代,喚醒生存本性。
而且,這種喚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體細節。這種形象和細節經過時間的篩選,已成為一個龐大民族的集體敏感、通用話語。
有時在異國他鄉也能見到類似于“月落烏啼”、“獨釣寒江”那樣的情景,讓我們產生聯想,但是,那種依附于整體審美文化的神秘詩境,卻不存在。這就像在遠方發現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雖有一時的喜悅,但略加端詳卻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與生命緊緊相連的全部呼應關系,失落了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那份真實。
當然,無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詩確實是一種大美,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一讀,都能把心靈提升到清醇而又高邁的境界。回頭一想,這種清醇、高邁本來就屬于自己,或屬于祖先秘傳,只不過平時被大量瑣事掩埋著。唐詩如玉杵叩扉,叮叮當當,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開了,讓我們看到一個非常美好的自己。
這個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遙遠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觀察,最精細的傾聽,最仁愛的同情,最灑脫的超越。
這個自己,看似俗務纏身,居然也能與高山共俯仰,與白云同翻卷,與滄海齊陰晴。
這個自己,看似學歷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優雅的節奏,那么鏗鏘的音韻,那么華貴的文辭。
這樣一個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會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詩,在中國卻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態存在。
正是這個原因,我才說,怎么也舍不得離開產生唐詩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
我也算是一個走遍世界的人了,對國際間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當然知道處處有詩意,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陷入狹隘民族主義的泥坑。但是正因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個公平的判斷:就像中國人在宗教音樂和現代舞蹈上遠遠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樣,而唐詩,則是人類在古典詩歌領域的巍峨巔峰,很難找到可以與它比肩的對象。
——————————————————————————————————————————
《唐詩里的中國》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一個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裝才重回我們的衣柜,中國結又重系我們的裙衫,唐時的歌曲包上了搖滾的外殼,又一遍遍
回響在我們耳畔……愛中國,可以有一千一萬種理由,選一個最浪漫的理由來愛她吧——唐詩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國,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唐詩。我愛唐
詩,更愛中國。
站在世紀的長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終不渝地遙指著一個永恒的詩歌盛世。唐朝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
詩書,精魂萬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詩句,字字珠璣,筆筆生花。無論是沙場壯士征夫一去不還的悲壯,還是深閨佳人思婦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詩之美,或痛徹心
扉,或曾經滄海,或振奮人心,或凄涼滄桑,都是絕倫美奐,久而彌篤。
翻開《唐詩三百首》,讀一首唐詩,便如拔出了一支銹跡斑駁的古劍。寒光黯
黯中,閃爍著一尊尊成敗英雄不滅的精魂:死生無畏,氣吞山河,金戈鐵馬夢一場,仰天長嘯歸去來……都在滾滾大浪中灰飛煙滅。多么豪邁的唐詩呵!讀一首唐
詩,宛如打開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氳香氣中,升騰起一個個薄命佳人哀婉的嘆息。思君君不知,一簾幽怨寒。美人卷簾,淚眼觀花,多少個寂寞的春夜襟染紅粉
淚!多么凄美的唐詩呵!淺斟低吟,拭淚掩卷。
寒山寺的鐘聲余音裊裊,舒展雙翼穿越時空,飛越紅塵,似雁鳴如笛音,聲聲蕩氣回腸。世事更迭,歲
月無常,更換了多少個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嘆嗟。富貴名祿過眼云煙,君王霸業恒河消彌。惟有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依然重復著
永不改變的晨昏。唐朝的江楓漁火,就這樣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詩句里,敲打世人淺愁的無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誰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個望見了月亮,從此月的千里嬋娟,夜夜照亮無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鄉,床前的明月光永遠是思鄉的霜露,月是思婦的牽掛,在搗衣聲聲中,夜夜減清輝。月是孤獨人的酒友,徘徊著與舉杯者對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詩人紛紛舉杯銷愁,千金換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間醉幾回?臨風把酒酹江,醉里挑燈看劍。醉臥中人間榮辱皆忘,世態炎涼盡空。今朝的酒正濃,且來烈酒一壺,放浪我豪情萬丈。
唐朝的離別苦。灞橋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斷歷歷柳的影子。木蘭輕舟,已理棹催發,離愁做成昨夜的一場秋雨,添得江水流不盡。折盡柳條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腳步,挽斷羅衣留不住的,還有歲月的裙袂。一曲離歌,兩行淚水,君向瀟湘我向秦。都說西出陽關無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詩人清高。一壺酒,一把劍,一輪殘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飲。舞出一顆盛唐的劍膽,飲出一位詩壇的謫仙。醉臥長安,天子難尋,不是粉飾,不為虛名。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滄海一聲笑,散發弄扁舟,踏遍故國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紅頗多薄命。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云鬢花顏,淚光瀲滟。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馬嵬坡下一抹黃土掩風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嬌,不知誰舍誰收。長生殿里,悠悠生死別,此恨綿綿。
萬卷古今消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三百篇詩句在千年的落花風里塵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詩三百首》,聽一聽巴山夜雨的傾訴,子夜琵琶的宮商角羽,窗外有風透過湘簾,驀然間忘了今夕何夕。
唐裝在身,唐詩在手,祖國在心中。
為什么知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知道的詩歌、為什么知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