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三首多少字(李白行路難三首多少字)
李白的行路難全文(難字注音)
《行路難三首》唐代:李白
其一: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zhì)賭梨栗(lì)。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jué)。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釋義:
其一: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
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遙想當年,姜太公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
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其二:
大道雖寬廣如青天,唯獨沒有我的出路。
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那不合我心意。
韓信發跡之前被淮陰市井之徒譏笑,賈誼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妒忌。
君不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效力。
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隱于荒草之中,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其三: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采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么要隱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后不自行隱退都死于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于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后千年的虛名?
擴展資料:
這三首詩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
《行路難》是《樂府》集雜曲,本為漢代歌謠,內容倍言世路難及離別傷悲之意。
《行路難》共三首,比較集中表現了李白的悲憤與苦悶,表現了他的追求與幻滅,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行路難》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詩歌的中心主題。
這首詩寫于天寶初年,詩人入長安而不斷遭到權貴排擠讒諂的時候。詩中雖因理想不得實現而悲憤萬端,但仍未失去進取的信心,全詩的思路緊緊圍繞主觀和客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迅速展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起四句高開低走。“清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錢(即萬錢),夸言價格之高。“直”,同“值”。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頤,而詩人卻沒有胃口,推杯擲筷,拔劍而起,茫然四顧,無所適從。四句有意設置不同尋常的生活情節,聳人聽聞,以構成懸念。
詩人當歡不歡,究為何事?這便逗出下文:欲渡黃河,而冰塊阻塞河道,渡不過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蓋山岡,登不上去。二句點題,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艱難,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艱難。仕途既不順利,知難而退可也,何必自尋煩惱?令人糾結的是,詩人不想放棄,他對政治還有所盼望。
于是乃有下文。“閑來”二句,暗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相傳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陜西寶雞東南)垂釣,得遇周文王,后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得遇商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見詩人自我期許之高。這中間的四句,抑而后揚,詩情復又振起。
然而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一旦返觀現實,詩人再次跌落苦悶之中。“行路難!行路難!”一疊連聲的嘆息,使讀者感覺到,詩人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換韻,乘勢也換出新意:行路之難,不僅在路有障礙,還在岔道甚多,正確的路今在何處?
想到這里,詩人豁然開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黃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末二句是說,人生不可能總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會有“長風”到來,助我破浪直渡滄海!幾經感情的煎熬與掙扎,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還是占了上風,詩的旋律最終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區。
此詩情緒激烈,波動幅度大,振蕩次數多,時沉九淵,時騰九天,藝術張力大,故文學感染力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價值觀,既帶有盛唐時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個性氣質的典型體現。
第二首中說:“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后一句用漢代賈誼遭受元老貴臣忌恨排擠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蓬蒿人”指居處于草野間的人。
詩人如此興奮,是因為他以為從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他懷著一腔熱望來到長安,看到的是賢愚不分的現實:“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鸞鳳卻棲止于草叢之中。
遭遇的則是不斷射來的明槍暗劍:“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簡直無法再在長安駐足,只好“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了。這不能不使詩人心中充滿憤懣之情。
其一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側重寫客觀現實,后一部分側重寫自己的主觀感情,表現對理想的追求。本詩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過意象組合,構成可感的詩歌形象予以表達。揭示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理解詩歌主旨的基本途徑。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描繪抒情主人公面對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種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金樽”指華貴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錢的好酒。
“羞”同“饈”。“珍饈”指珍貴的菜肴。面對美酒佳肴,卻無心下筷,拔劍四顧,心緒茫然。這幾句寫朋友們為李白送行的現實,讓人感覺似乎是—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的“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詩人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他食不下咽,表現了他的悲憤心情,豐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實現不了抱負失意的苦悶。
四句詩表露出來的激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勢。由于詩人的感情是通過對詩人行為表現的描寫反映出來,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緒,還能看到他被苦悶煎熬的神態,大大加強了詩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整個詩句都是用夸張強調的筆墨。前兩句特別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華貴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盤,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盤菜萬錢。如此美酒佳肴,卻不能下咽,這使人從反面起興,以此烘托詩人內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見出愁憤之深。
第三句寫不能食,重疊兩個動作,“停杯”、“投箸”,屬細節描寫
第四句寫激動之情,排比三種情態,“拔劍”、“四顧”、“心茫然”,都是用濃墨重筆,勾勒得異常醒目,給人印象強烈。
這四句顯然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詩句的影響,但已帶有唐人詩的流宕風華。詩從憤懣情緒發端,傾瀉而出,很有氣勢。
詩人的愁苦從何而來呢?接著的兩句寫情緒產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難本題。
中間的四句是詩的第二段,釆用比興象征方法,運用多種意象,形象傳達出失望與希望的內心矛盾。開頭是用現實中的險山惡水,暗示當時自己處境的艱難和政治道路的坎坷。
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筆法,這兩句則轉用比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正面寫行路難,生動地表現了他當時的處境,想要渡過黃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卻封住了道路。
此時,李白正打算東游梁、魯,不料途中卻遭遇黃河、太行之險。這兩句用來比喻世路艱難、舉步皆蹶的情況,貼切而明透。
詩的表面意是欲渡黃河而堅冰塞川,將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詩人的真正用意,卻是借山川的阻礙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這樣廣袤的世界上竟沒有自己的—條出路,詩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顧茫然呢?
那詩人就此止步了嗎?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拔劍四顧”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現實的險阻,他試圖過“垂釣”、“乘舟”的游閑隱居生活,但下不了決心。“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更是—種繼續追求的表現。從字面上看“垂釣”、“乘舟”是一種途窮歸隱、游閑自得的生活,實際上這兩句是暗用兩個典故,表現詩人內心的追求。
一是姜太公呂尚遇到周文王時曾經在溪邊釣魚,后得遇文王被征為師,又幫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個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湯之前,原不過是個耕田的,曾夢見自己乘船從太陽邊穿過,后果然受到商湯的賞識,并幫湯取得了天下。自己雖遭壓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呂尚、伊尹自比。
夢寐以求的是像他們那樣受命于賢明君主,作一番大事業。這兩位開始并不順利,但最終成了大有作為的歷史人物,這給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萬分不平。
為什么自己就沒有這樣的幸運,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顯示出詩人仍然不能忘記現實,他還是盼望能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遇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這段中,李白的希望與失望,抑郁與追求急劇交替變化。
正是這種現實與希望在內心中的激烈沖突,使詩人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詩進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難,多歧路”把情緒由憧憬拉回現實,準確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欲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
“歧路”就是岔路口。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在”猶如說止處,這里引申有往意。詩句節奏短促跳躍,他仿佛走到一個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達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從,這和上面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是前呼后應的。
可以看作是四顧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形象地傳達出詩人進退兩難,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這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吶喊,驚心動魄,感人至深,千百年來激發了無數命運坎坷、壯志難酬之士的強烈共鳴。
它真實地傳達出苦悶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維艱,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們認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會向命運屈服的,詩人并沒有由徘徊而頹唐,由苦悶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聲唱出了充滿信心的響亮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是用南朝宗愨的典故。
宗愨曾對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樹功業。由于他矢志不渝,奮勇自勵,終成大器。文帝時,為振武將軍。后隨武陵王劉駿(孝武帝),屢建戰功,為左衛將軍,封洮陽侯。大明三年,參加平定竟陵王劉誕之亂。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死后,贈征西將軍,謚曰肅侯。李白困頓之時,化用宗愨語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樂觀與自信。“云帆”指高帆。“濟”是渡越。“滄海”即大海。終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張高帆直越大海。詩語的高亢昂揚,氣勢的豪邁直前,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自信和力量。
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開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并未因世路的艱難而放棄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他仍然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會實現的。
整首詩思維是跳躍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變化的,可以說是一股感情奔瀉的激流,隨著復雜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詩的起伏波瀾。憤懣的激動,苦悶的彷徨,昂揚的樂觀,交替而出,轉折振蕩,撼人心魂,表現了詩人歌行體詩的特色。
全詩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實寫,或比興,側重于客觀的描寫;后兩句或直言,或用典,都側重于表現主觀理想,對現實與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寫,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比沖突。
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現實對詩人理想抱負的阻礙,反映出詩人由此而引起的內心苦悶、郁憤和不平,這里有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該詩在情感上的變化跳躍。
同時,又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倔犟、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求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首詩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寫出了詩人的追求與幻滅,表現了他的浪漫主義精神。
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壯語,固然動人;然而無力面對人生險途的理想卻無疑是虛幻的。
本詩以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為基調,以作者的感情起伏變化為線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復雜心路歷程的過程中、展示詩人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動人。詩中,面對美酒佳肴時的茫然,“冰塞川”、“雪滿山”所象征的仕途艱難,以及“行路難,多歧路”的殘酷現實,既是阻撓詩人理想實現的障礙,同時也是考驗詩人斗志與信心的試金石。
詩人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時,正是他沖破重重矛盾和障礙之時,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來和希望的開始。
該詩運用比興手法,象征意義深遠;運用歷史典故,含義深廣,很好、很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難》第二首,著重表現現實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句,這是多么悲憤的吶喊!結尾的“行路難,歸去來!”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行路難》第三首,則更多地表現了消極頹唐,及早隱退的情緒。
這三首《行路難》,充分地表現了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掙扎著的李白的悲憤與苦悶,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義還表現一種反權貴、輕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對腐朽的上層的蔑視、抨擊和反抗,是他詩歌民主性精華的集中表現。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抒寫了詩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悶的心態及對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夸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樽酒”,“玉盤珍羞”,仿佛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
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顯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
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現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于當世。
但理想和現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實,現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于詩人心中,他終于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
就整體而言,這首詩起伏跌宕,曲徑通幽。前四句寫面對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悶心情。五六兩句揭示自己雖然竭盡全力尋找出路,但阻礙重重,好像到處被冰雪隔絕。七八兩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呂尚、伊尹那樣受到君王的重用。
接下來四個短句,抒發了自己在尋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兩句表達作者決心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全詩感情跌蕩起伏,感人至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行路難三首 (李白組詩作品)
行路難 其三
行路難·其三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行路難三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獨善一身的矛盾。正是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濤使組詩氣象非凡。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又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成為后人廣為傳誦的千古名篇。
第三首詩純言退意,與第一首心情有異。通篇以對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須含光混世,不務虛名。中八句列舉功成不退而殞身者,以為求功戀位者誡。最后贊成張翰唯求適意的人生態度。一篇之意三層而兩折。言虛名無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則須及時退身,一為避禍,二求適意自由。這是李白人生哲學的基調。
此篇用典頻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過對古人的評論表達出至為復雜的心情。首先對許由、伯夷與叔齊的棄世提出非議,可見前兩首所說的“濟滄海”“歸去來”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著又對伍員、屈原、陸機、李斯之殞身政治表示不滿。棄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濟世又深感世情險惡,兩邊都不是他原意選擇的出路。正因為如此,李白的“行路難”才有別于鮑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劇性。不用說,詩中引用歷史教訓也出于現實感受。
如果說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宮廷的腐敗,此首則在揭露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兩方面都是詩人在長安宮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辭官的理由。最后他對及時身退的張翰表示贊賞,正如前兩首的結尾一樣,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強自寬解,也是對現實表示抗議的激憤之詞。“且樂生前一杯酒”,猶如“直掛云帆濟滄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憂憤的兩大法寶。但他還說過“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舉杯消愁愁更愁”,無論仙與酒都無濟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態度始終是積極的。這種執著于現實人生的積極態度,既是李白悲劇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詩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行路難全詩及賞析?
李白《行路難》賞析
《行路難》
賞析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是李白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 應該是寫在天寶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權貴排擠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他餞行。而面對金樽美酒、玉盤珍饈,卻只能“停杯投箸”,“拔劍四顧”,一片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艱難險阻。才學識見如李白,曾經在宮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卻因為小人進饞而“賜金放還”從此險山惡水,天各一方。
未來的生活中,閑來垂釣,宛如昔日垂釣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歷史上又有的這樣一個典故:伊尹在受湯之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起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詩人又有了對未來的新的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艱,雖然未來還會有機會,但是萬般的艱難險阻、矛盾,都閃現在詩人的腦海中。最后,出于詩人本身積極入世的愿望和毅力、決心,他吟出了這樣的千古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首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屬短篇。但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使它成為后人稱頌的千古名篇。
賞析二:
《行路難》是《樂府》集雜曲,本為漢代歌謠,內容倍言世路難及離別傷悲之意。
《行路難》共三首,比較集中表現了李白的悲憤與苦悶,表現了他的追求與幻滅,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行路難》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詩歌的中心主題。
這首詩寫于天寶初年,詩人入長安而不斷遭到權貴排擠讒諂的時候。詩中雖因理想不得實現而悲憤萬端,但仍未失去進取的信心,全詩的思路緊緊圍繞主觀和客觀、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迅速展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第二首中說:“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后一句用漢代賈誼遭受元老貴臣忌恨排擠的典故,意思很明白。詩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時,曾作詩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處于草野間的人。詩人如此興奮,是因為他以為從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實現政治抱負的道路。他懷著一腔熱望來到長安,看到的是賢愚不分的現實:“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鸞鳳卻棲止于草叢之中。遭遇的則是不斷射來的明槍暗劍:“君王雖愛娥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簡直無法再在長安駐足,只好“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了。這不能不使詩人心中充滿憤懣之情。
其一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側重寫客觀現實,后一部分側重寫自己的主觀感情,表現對理想的追求。本詩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過意象組合,構成可感的詩歌形象予以表達。揭示意象與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理解詩歌主旨的基本途徑。
前四句(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描繪抒情主人公面對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種感情的宣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金樽”指華貴的酒杯。“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錢的好酒。“羞”同“饈”。“珍饈”指珍貴的菜肴。面對美酒佳肴,卻無心下筷,拔劍四顧,心緒茫然。這幾句寫朋友們為李白送行的現實,讓人感覺似乎是—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的“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詩人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他食不下咽,表現了他的悲憤心情,豐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實現不了抱負失意的苦悶。四句詩表露出來的激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勢。由于詩人的感情是通過對詩人行為表現的描寫反映出來,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的情緒,還能看到他被苦悶煎熬的神態,大大加強了詩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整個詩句都是用夸張強調的筆墨。前兩句特別渲染了酒宴的美盛:器皿是華貴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盤,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盤菜萬錢。如此美酒佳肴,卻不能下咽,這使人從反面起興,以此烘托詩人內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見出愁憤之深。
第三句寫不能食,重疊兩個動作,“停杯”、“投箸”,屬細節描寫
第四句寫激動之情,排比三種情態,“拔劍”、“四顧”、“心茫然”,都是用濃墨重筆,勾勒得異常醒目,給人印象強烈。
這四句顯然受到鮑照《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詩句的影響,但已帶有唐人詩的流宕風華。詩從憤懣情緒發端,傾瀉而出,很有氣勢。
詩人的愁苦從何而來呢?接著的兩句寫情緒產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難本題。
中間的四句是詩的第二段,釆用比興象征方法,運用多種意象,形象傳達出失望與希望的內心矛盾。開頭是用現實中的險山惡水,暗示當時自己處境的艱難和政治道路的坎坷。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筆法,這兩句則轉用比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正面寫行路難,生動地表現了他當時的處境,想要渡過黃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卻封住了道路。此時,李白正打算東游梁、魯,不料途中卻遭遇黃河、太行之險。這兩句用來比喻世路艱難、舉步皆蹶的情況,貼切而明透。鮑照《舞鶴賦》說:“冰塞長川,雪滿群山”。李白這兩句用詞同鮑句相近,但鮑句只是寫景,李白則用為比興,含意便大不同。詩的表面意是欲渡黃河而堅冰塞川,將登太行而大雪封山。而詩人的真正用意,卻是借山川的阻礙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這樣廣袤的世界上竟沒有自己的—條出路,詩人瞻望前程,怎么能不四顧茫然呢?
那詩人就此止步了嗎?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拔劍四顧”依然是不甘消沉。由于現實的險阻,他試圖過“垂釣”、“乘舟”的游閑隱居生活,但下不了決心。“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更是—種繼續追求的表現。從字面上看“垂釣”、“乘舟”是一種途窮歸隱、游閑自得的生活,實際上這兩句是暗用兩個典故,表現詩人內心的追求。一是姜太公呂尚遇到周文王時曾經在溪邊釣魚,后得遇文王被征為師,又幫周武王取得了天下。另—個典故是伊尹受命商湯之前,原不過是個耕田的,曾夢見自己乘船從太陽邊穿過,后果然受到商湯的賞識,并幫湯取得了天下。自己雖遭壓抑冷落仍然心存希冀。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依呂尚、伊尹自比。夢寐以求的是像他們那樣受命于賢明君主,作一番大事業。這兩位開始并不順利,但最終成了大有作為的歷史人物,這給了李白以信心,也使他萬分不平。為什么自己就沒有這樣的幸運,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用此典故顯示出詩人仍然不能忘記現實,他還是盼望能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遇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這段中,李白的希望與失望,抑郁與追求急劇交替變化。
正是這種現實與希望在內心中的激烈沖突,使詩人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詩進入第三段。先以“行路難,多歧路”把情緒由憧憬拉回現實,準確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欲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歧路”就是岔路口。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在”猶如說止處,這里引申有往意。詩句節奏短促跳躍,他仿佛走到一個歧路上,找不到那四通八達的青天大道,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他徘徊、彷徨,在人生道路上不知所從,這和上面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是前呼后應的。可以看作是四顧茫然、急切不安的心里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形象地傳達出詩人進退兩難,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這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吶喊,驚心動魄,感人至深,千百年來激發了無數命運坎坷、壯志難酬之士的強烈共鳴。它真實地傳達出苦悶彷徨的心境和激越的感情。世路維艱,岔路口就在面前,向哪里走呢? 我們認為倔犟而又自信的李白,是不會向命運屈服的,詩人并沒有由徘徊而頹唐,由苦悶而消沉,而是展望前程,放聲唱出了充滿信心的響亮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是用南朝宗愨的典故。宗愨曾對他的叔父表示志向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志在四方,建樹功業。由于他矢志不渝,奮勇自勵,終成大器。文帝時,為振武將軍。后隨武陵王劉駿(孝武帝),屢建戰功,為左衛將軍,封洮陽侯。大明三年,參加平定竟陵王劉誕之亂。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死后,贈征西將軍,謚曰肅侯。李白困頓之時,化用宗愨語以明志,充分表明他的樂觀與自信。“云帆”指高帆。“濟”是渡越。“滄海”即大海。終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張高帆直越大海。詩語的高亢昂揚,氣勢的豪邁直前,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自信和力量。他把思路推上了豁然開朗的境界,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并未因世路的艱難而放棄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他仍然堅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會實現的。
整首詩思維是跳躍的,思想是矛盾的,情感是起伏變化的,可以說是一股感情奔瀉的激流,隨著復雜矛盾的感情的推移,自然地形成詩的起伏波瀾。憤懣的激動,苦悶的彷徨,昂揚的樂觀,交替而出,轉折振蕩,撼人心魂,表現了詩人歌行體詩的特色。全詩三段,每段的前半部分,或實寫,或比興,側重于客觀的描寫;后兩句或直言,或用典,都側重于表現主觀理想,對現實與理想的交替穿插描寫,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比沖突,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現實對詩人理想抱負的阻礙,反映出詩人由此而引起的內心苦悶、郁憤和不平,這里有憤激,有茫然,有自信,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該詩在情感上的變化跳躍。同時,又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倔犟、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求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首詩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寫出了詩人的追求與幻滅,表現了他的浪漫主義精神。
梁啟超曾說:“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論毅力》,《飲冰室文集·新民說》)人生遭遇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逆境面前畏葸不前。豪言壯語,固然動人;然而無力面對人生險途的理想卻無疑是虛幻的。本詩以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為基調,以作者的感情起伏變化為線索,在揭示抒情主人公復雜心路歷程的過程中、展示詩人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令人感到真切、動人。詩中,面對美酒佳肴時的茫然,“冰塞川”、“雪滿山”所象征的仕途艱難,以及“行路難,多歧路”的殘酷現實,既是阻撓詩人理想實現的障礙,同時也是考驗詩人斗志與信心的試金石。詩人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之時,正是他沖破重重矛盾和障礙之時,也正是他征服自己,走向未來和希望的開始。
該詩運用比興手法,象征意義深遠;運用歷史典故,含義深廣,很好、很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行路難》第二首,著重表現現實的黑暗,“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句,這是多么悲憤的吶喊!結尾的“行路難,歸去來!”既是沉重的嘆息,也是憤怒的抗議。
《行路難》第三首,則更多地表現了消極頹唐,及早隱退的情緒。
這三首《行路難》,充分地表現了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掙扎著的李白的悲憤與苦悶,代表了他浪漫主義的特點。其一最具代表性。
除此以外,李白的浪漫主義還表現一種反權貴、輕王侯、傲岸不屈的性格。他對腐朽的上層的蔑視、抨擊和反抗,是他詩歌民主性精華的集中表現。
閱讀李白的詩歌,應抓住一個中心主題、主調,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種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緒不斷地從他的詩中流露出來。
賞析三:
1. 主旨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抒寫了詩人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苦悶的心態及對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2. 結構
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夸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樽酒”,“玉盤珍羞”,仿佛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顯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現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于當世。但理想和現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實,現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于詩人心中,他終于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就整體而言,這首詩起伏跌宕,曲徑通幽。前四句寫面對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悶心情。五六兩句揭示自己雖然竭盡全力尋找出路,但阻礙重重,好像到處被冰雪隔絕。七八兩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呂尚、伊尹那樣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來四個短句,抒發了自己在尋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兩句表達作者決心沖破一切艱難險阻,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心。全詩感情跌蕩起伏,感人至深。
·中學語文課件大全
·語文教學視頻大全
·中學語文試題大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人教版高中選修教案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
·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蘇教版高中選修教案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案
·語文版高中必修教案
·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案
·粵教版高中必修教案
·粵教版高中選修教案
·魯人版高中必修教案
·北師大初中語文教案
李白的《行路難》這首古詩
李白的《行路難》這首古詩的全文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以上回答希望你能喜歡。
李白《行路難》共有多少字
李白有三首行路難,字數不同。
《行路難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獨善一身的矛盾。正是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濤使組詩氣象非凡。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又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成為后人廣為傳誦的千古名篇。
濟滄海什么意思?
滄海指的是大海,也是我國古代對東海的別稱,也代表神話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島名。
大海(英文:Seytandockjuukus;Theocean;Thesea法文:Mer)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海和洋的區分: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
著名詩句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意為: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別處的云都黯然失色。出自中唐元稹的《離思》。
關于行路難三首多少字和李白行路難三首多少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