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繁霜怎么樣(正月繁霜意思)
正月詩句古詩
正月_百度漢語
作者:佚名
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民之訛言,亦孔之將。念我獨兮,憂心京京。哀我小心,癙憂以癢。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憂心惸惸,念我無祿。民之無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云憎?
謂山蓋卑,為岡為陵。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
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維號斯言,有倫有脊。哀今之人,胡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茲之正,胡然厲矣?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終其永懷,又窘陰雨。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無棄爾輔,員于爾輻。屢顧爾仆,不輸爾載。終逾絕險,曾是不意。
魚在于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炤。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鄰,婚姻孔云。念我獨兮,憂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無祿,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詩經·小雅·正月》鑒賞
《正月》是一首憂時閔亂的諷刺詩。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既有政治遠見也有能力,他是一個憂時憂民卻又懷才不遇的孤獨的士大夫的形象。面對天降異象、謠言四起的現實時,詩人想到國家禍亂將起,百姓無故遭受禍亂,而自己卻無能為力。詩人一方面通過“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幾句感嘆生不逢時的悲哀,另一方面通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兩句表達對當權者反復無常,一會兒這樣說,一會兒那樣說的不滿和憤慨。只是作者勢單力孤,最終積郁成疾。
在詩中作者沒有明確指出周幽王,而是通過不斷的暗示讓人想到周幽王。在古代“天”象征著最高統治者,詩中說“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指出統治者對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境況、社稷危在旦夕的現實毫不覺悟,只知道“召彼故老,訊之占夢”。而“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兩句直指最高統治者周幽王。在詩中作者通過“瞻彼中林,侯薪侯蒸”“乃棄爾輔”“念國之為虐”批判周幽王親小人、遠賢臣、行虐政。并且作者將治國比為用車載物,只要“無棄爾輔,員于爾輻”且“屢顧爾仆”任用賢臣,君臣齊心協力一定能夠“終逾絕險”。其中“載輸爾載:將伯助予”兩句指出如果國家真正顛覆,才求救于人,則悔之晚矣。
即使君主不作為但有有賢臣輔政也可使百姓富足安康,但若君主昏庸,臣下亦奸詐狡猾,則百姓困矣。在詩中有這樣一群奸詐小人,他們巧言令色,嫉賢妒能,抒情主人公與他們政見不合就遭到中傷。他們結黨營私,“洽比其鄰,婚姻孔云”而“我”只是孤身一人滿懷憂愁。這些奸詐小人欺上瞞下,濫施暴政,就像毒蛇一樣可怕。
然而,在亂世之中最為受苦的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不僅承受著層層的剝削和壓迫,在暴政之下無法平安的生活,還要忍受天災,在中國古代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天災人禍二者有其一已經足以使農民破產,若二者皆有那百姓當真是苦不堪言,“民今之無祿,天夭是椓”兩句簡潔直白地將這一情況概括出來。而且在暴虐的政治背景下,即使天很高地很厚也“不敢不局”“不敢不蹐”,然而即使人民忍氣吞聲,謹小慎微卻也無濟于事,最終只能“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詩人獨自一人在亂世之中憂愁不能止。全詩第一句就直言“正月繁霜,我心憂傷”一片憂國憂民之情純然可見,之后又多次寫自己“憂心京京”“憂心愈愈”“憂心惸惸”“心之憂矣,如或結之”等。詩人眼光卓絕獨到有極好的政治才能,但卻生不逢時,即使有機會得到朝廷的征召,卻仍然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全詩多以四言為主雜以五言,使得感情流露順暢自然,錯落有致。全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憂傷、孤獨、憤懣的情感。
另外,在詩中詩人還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比如,詩人將治國要任用賢臣比作用車載物時要有車輻;將亂世中的百姓比作池沼中的魚兒,即使藏得再深終究躲不過天災人禍。另外詩人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比如,“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中明明天很高,地很厚,但百姓卻不得不小心翼翼,足以看出當時政治的殘暴;詩人在最后的“民今之無祿,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獨”中表現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與無奈。
白馬寺的文言文點擊答案
一、
白馬寺,是漢明帝所創建的,是為佛教傳人中國之始。寺在洛陽西陽門外三里的地方,國道的南邊。據說,漢明帝曾經夢見有一身高一丈六尺的神人,全身金色,背后有日月一樣的光圈。這金神就是佛。于是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去求佛法。使者們到了西域,終于求得佛像與佛經。佛經由一匹白馬馱進洛陽,為了紀念這件事,并報答白馬的功勞,便將寺叫“白馬寺”。
明帝死,便在他的陵墓上筑了修習佛法的精舍。自此后,百姓家的墳墓旁也開始有人筑造了佛塔。寺中保留著白馬馱經的匣子,平日里常燒香供奉著。說來也怪,這經函時而會發光,照曜著堂室,白熠熠的。由此,僧俗人等都禮敬這寺廟,看到經函好比看到佛的真容一般。
寺前有一片柰樹林子和葡萄園,枝葉很茂盛,結的果子也特大。那柰果重達七斤,葡萄比棗還大,都異常甜美,為東都洛陽第一。皇帝每到果熟時,便派人來索取,有時賜給宮女們。宮中的人得到此美果,又轉送給親戚,當作奇珍。得到此果的人也往往舍不得就吃,又轉送人,以致一果而經歷幾家之手。難怪京都里的歌謠說:“白馬寺的甜榴果喲,一顆值得上一頭牛!”
二
先輩的鴻儒認為“日食正陽之月”中的“正陽之月”只是四月,其實不是這樣的。正和陽是兩回事兒,正是指四月,陽是指十月。一年的日子是由陽月(十月)中止的說的就是這樣。《詩經》上說:“正月有很大的霜”“十月開始的時候,初一那天是辛卯日,太陽會出現日食,這事情也太不好了”,這兩個記載是古代圣明君主厭惡的。大概是四月屬于純陽月,不希望被陰所侵害;十月屬于純陰月,不希望太過于陰而影響陽的緣故。
第二段是我自己翻譯的,所以要做些翻譯說明,如下:
1.關于正陽月的說明。古時紀年月,認為十月是一年的結束,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從十一月開始,陽氣開始漸漸的增強,陰氣會漸漸的減弱,到達四月的時候陽氣達到最盛,而統治者怕四月受陰氣侵襲,故名之為正月,取正勝邪的意思;從五月開始陽氣慢慢減弱,陰氣漸漸增強,到十月時陰氣達到最盛(十月稱鬼月,十月初一稱為鬼節,也是來源于此),所以統治者把它命名為陽月,希望可以能夠彌補一些陰氣。
2.詩經那兩句話的意思。“正月繁霜”指:在四月陽氣最盛的時候受到霜雪的侵襲;“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是說在十月陰氣最重的時候,太陽(代表陽氣)又遭到吞噬,這對于統治者是很不好的征兆。所以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統治者最厭惡,不愿遇見的事情。
3.個別詞語解釋:
1)“日月陽止”中的日月是指歲月、日子、歲月,陽指陽月即十月;
2)“孔之丑”,孔這里是程度副詞,作“甚、很”講,丑在這里是“丑惡,不好”講。
誰能幫我翻譯一下詩經《正月繁霜》?要全文,謝了。
【余冠英今譯】
初夏不斷下霜,我心填滿憂傷。民間謠言紛起,傳播廣遠非常。憂時的只我一個,更教我悲愁難放。可嘆我小心謀慮,因此損害了健康。
為何父母生我,讓我遭這場災禍!上代災禍未到,下代災禍已過。好話從人家口出,丑話也從人口出。憂傷使我恍惚,因此更招人欺侮。
我獨自憂心難排,想來我真是命乖。多少無辜的百姓,也要淪作奴才。可憐這些人啊,哪兒能安身度命?看那些烏鴉飛來,息向誰家的屋頂?
看那大樹林中,一切都成薪柴。人民處境危殆,恨老天夢眼不開。等到天心有了定準,誰也不能和它爭勝。偉大的主宰之神,你憎恨的是哪一種人?
誰說高山已經不高?岡陵還不是岡陵。民間謠言傳播,居然不能查禁。把故老請來詢問,再請教占卜的人。他們人人自夸高明,烏鴉的雌雄誰能辨認?
無論天是怎樣高,人還是不敢直腰。無論地是怎樣大,人的腳步不敢不小。該把這名言宣告,它真是有理有道。為何現在的人民,像虺蜴東奔西逃。
瞧那坡上的田里,有棵特出的壯苗。天把我使勁搖撼,惟恐壓我不倒。那人在征求我時,生怕不能得到。他只是松松地捏著,我出力他卻不要。
我心里的痛苦,像繩子打了個扣。今天的政事,為何這樣遭透?野火燒得旺時,有人把它澆息。宗周正在盛時,褒姒把它毀滅。
我既是經常憂慮,又像是苦遭陰雨。那車子把貨物裝滿,卻把那夾板丟去。等貨物傾倒墜落,才叫喊“老兄相助”。
不要丟棄你的夾板,你的車輻需要加固。對趕車的要多照顧,才不會損失貨物。險關本來有法度過,這些你卻不加考慮。
魚兒身在池沼,也不能夠快樂。雖然在深處躲藏,仍然會被人看到。我心上惶惶不安,忘不了朝政的殘暴。
他有美酒,又有美肴。和臨人結交,對親戚討好。想到我的孤立,真是憂心如搗。
猥瑣的人都有房,鄙陋的人都有糧。百姓們空著肚腸,老天爺降下災殃。財主們過得歡樂,孤苦人只有哀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