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十隱居哪里(范成大隱居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范十隱居哪里,以及范成大隱居在哪里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送友人》是給去哪里的友人寫的?
《送友人》一詩,通篇情感,皆緣于送別杜甫。“此去爾勿言,甘心如轉(zhuǎn)蓬。”(《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李白初到兗州,就曾作如此表白,為實現(xiàn)思想,甘心于如同飄轉(zhuǎn)的蓬草,浪跡四方。 《送友人》與《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為同時作,是篇續(xù)作,正篇詩題上己有“送杜二甫”,續(xù)作便徑寫“送友人”三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皆以此詩似為別友人之作。前有送詩,繼寫別詩,二者關(guān)聯(lián),詩意延伸。 細(xì)審兩人的往來詩,足見相處時久,相知良深。李杜相聚,決不限于天寶三載遇于梁宋到翌年秋在石門分別這一年多時光,更早于此時的聚會卻向為研究家們忽落。 據(jù)新說,李白與杜甫初聚,最遲在開元二十四年,時李白初居兗州,杜甫省親居住其父杜閑的官舍,兩人都有同期作于兗州的作品。研究這些作品系年,因知同在東魯。自“行歌泗水春”,相伴漫步在魯門東泗水畔。以后,聚會漸頻,友情遞增。李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和《戲贈杜甫》;杜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和《贈李白》是兩人兗州相聚的后期作品,李白在送杜詩中與出異出其他堯祠送客詩的新切情懷。《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寫舉杯握別,《送友人》寫杜甫剛剛離去,《沙丘城下寄杜甫》寫思念。三首詩中感情脈絡(luò)相合,可視為組詩。以“李白一斗詩百篇。”“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落筆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等句,可見杜甫之推崇欽敬李白。白詩“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句,可見思念杜甫之切。《送友人》詩中情愫,系因與摯友分別,從詩人遙望長空揮手惜別的神態(tài),可以推想所送友人的形象。“落日故人情”,這“故人”是誰?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獵孟渚之友,是同游齊州的故交,是攜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幾天前共飲于范氏家中的杜甫。“登臨遍池臺”一個“遍”字,寫出相聚頻繁。于今落日時分,分別在石門路上,不由舉手勞勞,兩情依依,一再賦詩。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夢”句,當(dāng)是石門宴請景再現(xiàn)夢中。如此一再互稱故人,其意頗耐尋味。 《送友人》一詩,為杜甫所重,作《夢李白二首》,其二以“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開頭,顯系化“浮云游子意”而成。杜甫思念李白,也懷念東魯,懷念北郭的青山、東城的白水。 我贊成這個作者的看法,不過究竟送的是誰恐怕是千古之謎了~
誰知道杜甫早年寫的詩
誰知道杜甫早年寫的詩
一、《登兗州城樓》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钼拧?/p>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2、翻譯
我在來到兗州看望我父親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兗州城樓放眼遠(yuǎn)眺。
飄浮的白云連接著東海和泰山,一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這里,魯恭王修的靈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蕪的城池。
我從來就有懷古傷感之情,在城樓上遠(yuǎn)眺,獨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3、介紹
《登兗州城樓》這首詩是杜甫第一次游齊趙時所作,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當(dāng)時二十九歲時,到兗州省視父親而登詠兗州南樓。
二、《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翻譯
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介紹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yīng)進(jìn)士,結(jié)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畫鷹》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素練風(fēng)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cè)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呼。
何當(dāng)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2、翻譯
潔白的畫絹上騰起了一片風(fēng)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畫鷹矯健不凡仿佛挾風(fēng)帶霜而起。
聳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側(cè)目而視和猢猻的眼睛相似。
蒼鷹神采飛揚可摘除系著絲繩的金屬環(huán),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氣勢靈動呼之欲出。
何時能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庸之鳥的毛血灑落在荒原之野。
3、介紹
這首題畫詩作于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末期,與《房兵曹胡馬》約作于同時,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時詩人正當(dāng)年少,富于理想,也過著“快意”的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富有積極進(jìn)取之心。
四、《房兵曹胡馬詩》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fēng)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2、翻譯
房兵曹的這一匹馬是產(chǎn)自大宛國的名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鋒一樣突出分明。
它的兩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樣尖銳,跑起來四蹄生風(fēng),好像蹄不踐地一樣。
這馬奔馳起來,從不以道路的空闊遼遠(yuǎn)為難,騎著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馳騁沙場,甚至可托生死。
擁有如此奔騰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馬,真可以橫行萬里之外,為國立功了。
3、介紹
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或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詩人漫游齊趙,裘馬清狂的一段時期。
五、《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
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2、翻譯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
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jié)伴攜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范先生。
進(jìn)門后就產(chǎn)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仆也讓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云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
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xiāng)風(fēng)物之美呢?
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閑沐浴于純真的友情之中。
3、介紹
此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
當(dāng)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游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
李白詩為《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翻譯
1.“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覺時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蓋同一張被子,我們倆結(jié)伴同游一個月了。
出處: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譯文:李白有美妙的詩文,經(jīng)常像陳晉陵太守子堅的風(fēng)格。我也算是一名隱士,喜愛他(李白)就像自己的親兄弟。晚上喝醉了,在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寢,我們倆結(jié)伴同游一個月了。來的途中一直期待這次隱逸的約會,來尋找像北郭先生一樣的范十。
剛進(jìn)門就感受到高雅的興致,旁邊站著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夕陽西下,聽見寒秋時的杵聲,積聚的云氣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歡吟誦《橘頌》,只想討一杯羹喝。不愿意入朝為官,而是喜歡這安閑的狀態(tài),寄情于江海。
擴展資料: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拜訪李白,并結(jié)伴同游。兩人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yīng)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飲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松和愜意。李白的蒼耳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與杜甫的這首詩相互呼應(yīng),可互為參照。
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結(jié)伴同游,共被同寢,親如兄弟。次段敘述兩人一起尋找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述途中之事。“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云”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fā)”“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2.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大醉后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jié)伴攜手一起游玩。
出自:李白[唐代]《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釋義: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后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jié)伴攜手一起游玩。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范先生。
進(jìn)門后就產(chǎn)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仆也讓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云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xiāng)風(fēng)物之美呢?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閑沐浴于純真的友情之中。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dāng)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游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
李白詩為《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yīng)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
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最后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3.姚和李開頭的古詩詞
姚開頭的古詩詞
發(fā)丈亭(陸游)
姚江乘潮潮始生,長亭卻趁落潮行。
姚將軍靖康初以戰(zhàn)敗亡命建炎中下詔求之不可(陸游)
姚公勇冠軍,百戰(zhàn)起西陲.
宋·放宮人(孫元晏)
姚興侍女方承寵,放出宮闈若等閑。
滿江紅(文天祥)
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cè)。
盆中樹(王冕)
姚黃魏紫夸艷美,看到子孫能有幾?
虞美人(王灼)
姚黃真是花中主,個個尋芳去。
柳梢青(辛棄疾)
姚魏名流,年年攬斷,雨恨風(fēng)愁。
連昌宮詞(元稹)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李開頭的古詩詞
1、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2、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3、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
4、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
5、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奇。
6、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7、相去都無百里,李郭可同船。
8、李杜文章,良平事業(yè),且束之高閣。
9、郭中書,廣成子,李長庚。
10、李陵從此去,荊卿不復(fù)還。
11、李牧為趙將。疆場得清謐。
12、李白宮詞多好句,側(cè)書紅壁兩三行。
13、李君別來久,褊吝從中生。
14、李娟張態(tài)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
15、李君墓上松應(yīng)拱,元相池頭竹盡枯。
16、傅說版筑臣,李斯鷹犬人。
17、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
18、李陵初詩,田橫感歌。
19、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無主。
20、謝甥有逸興,李髯非不嘉。
21、柿被鳥殘分亦好,李為螬食咽何妨。
22、李下不得整冠,瓜田豈可納履。
23、李將軍,射石虎。雖然過那邊,枉發(fā)千鈞之弩。
24、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25、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門。
26、鄒衍銜悲系燕獄,李斯抱怨拘秦桎。
27、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曠前后。
28、李也芳菲。若教風(fēng)打雨淋漓。
29、自有祥煙罩。李四高人如悟曉。
30、李四張三王大。低頭無語思量我。
31、李家娘,坐軍中,夜深起望,不見故夫子,
32、李苦少人摘,酒醇無巷深。
33、張公屋畔盡桑麻,李老園中只種花。
34、我貌不自識,李放寫我真。
35、崔昭生崔蕓,李兼生窟郎。
36、李鼎死岐陽,實以驕貴盈。
37、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
38、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39、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
4.李白戲贈杜甫的詩句是什么意思,要告訴杜甫什么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感于此詩,杜甫以《贈李白》作答: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chǎn)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xiàn)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
5.北宋?陳正敏《遁齋閑覽》出自哪里
一、華清宮詩失實 杜牧華清宮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尤膾炙人口。
據(jù)《唐紀(jì)》,明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是未嘗六月在驪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美,而失事實。
(《說郛》本、《叢話》前二十三、《竹莊》十一、《玉屑》七、《詩林》前六) 二、荊公評李杜 或問王荊公云:“公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耶?”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
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yán)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fēng)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
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元稹以謂兼人人所獨專,斯言信矣。”(《說郛》本、《叢話》前三、《草堂》一、《玉屑》十四)或者又曰:“評詩者謂甫期白太過,反為白所誚。”
公曰:“不然。甫贈白詩則云‘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但比之庾信、鮑照而已。
又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鏗之詩又在庾、鮑下矣。
飯顆之嘲,雖一時戲劇之談,然二人者名既相逼,亦不能無相忌也。”(《說郛本》《叢話》前三、《玉屑》十四、《詩林》前二) 三、淵明趣向不群 六一居士推重陶淵明《歸去來》,以為江左高文,當(dāng)世莫及。
涪翁云:“顏、謝之詩,可謂不遺爐錘之功矣;然淵明之墻數(shù)仞,而不能窺也。”東坡晚年,尤喜淵明詩,在儋耳遂盡和其詩。
荊公在金陵,作詩多用淵明詩中事,至有四韻詩全使淵明詩者。又嘗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
然則淵明趣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叢話》前三、《玉屑》十三、《詩林》前一) 四、黛色參天二千尺竹影金鎖碎 沈內(nèi)翰譏“黛色參天二千尺”之句,以謂四十圍配二千尺為太細(xì)長。
不知子美之意但言其色而已,猶言其翠色蒼然,仰視高遠(yuǎn),有至于二千尺而幾于參天也。若如此求疵,則二千尺固未足以參天,而詩人謂“峻極于天”者,更為妄語。
又退之城南聯(lián)句“竹影金鎖碎”,云金鎖碎者乃日光,題中無日字,不當(dāng)言竹影。凡物因日而有影,茍無日,影從何生?言竹影即日光在其中矣。
如荊公《金山寺》詩云“江月入松金破碎”,亦須借松影方見月光之破碎,卻怪題中無影字,可乎?善論詩者,正不應(yīng)爾。(《叢話》前八) 五、詠物以隨意造語為主 凡詠梅,多詠白,而荊公詩獨云:“須捻黃金危欲墮,帶圍紅臘巧能妝。”
不惟造語巧麗,可謂能道人不到處矣。又東坡詠梅一句云:“竹錢一枝斜更好。”
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凡詩之詠物,雖平淡、巧麗不同,要能以隨意造語為主。
公后復(fù)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蓋取蘇子卿云“只言花似雪,不悟暗香來”之意。
公在金陵又有和徐仲顰文字韻詩二首,東坡在嶺南有暾字韻梅詩三首,皆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也。(《叢話》前二十七、《總龜》后二十八) 六、動人春色不須多 唐人詩:“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不記作者名氏。鄧元孚曾見介甫親書此兩句于所持扇上,或以為介甫自作,非也。
(《叢話》前三十四) 七、荊公金山寺詩 唐人題西山寺云:“終古礙新月,半江無夕陽。”人謂冠絕古今,以其盡得西山之景趣也。
金山寺留題者亦多,而絕少佳句。惟“寺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又“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最為人傳誦。
要亦未為至工,若用之于落星寺,有何不可乎?熙寧中,荊公有句云:“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尤為中的。(《叢話》前三十四、《玉屑》十七、《詩林》后二) 八、詩中俗語亦當(dāng)有自 俗語有之曰:“槐花黃,舉子忙。”
謂槐之方花,乃進(jìn)士赴舉之時。而唐詩人翁承贊有詩云:“雨中妝點望中黃,勾引蟬聲送夕陽。
憶得當(dāng)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乃知俗語亦有所自也。
(《叢話》前三十五) 九、荊公集句詩 荊公集句詩,雖累數(shù)十韻,皆頃刻而就,詞意相屬,如出諸己,他人極力效之,終不及也。如《老人行》云:“翻手為云覆手雨,當(dāng)面輸心背面笑。”
前句老杜《貧交行》,后句老杜《莫相疑行》,合兩句為一聯(lián),而對偶親切如此。又《送吳顯道》云:“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應(yīng)識。”
《胡笳十八拍》云:“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頭五步坐。”此皆集老杜句也。
按杜詩《哀江頭》云:“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南北。”荊公兩用,皆以“忘南北”為“望城北”。
始疑杜詩誤,其后數(shù)善本皆作“忘南北”。或云:“荊公故易此兩字,以舍己一篇之意。”
然荊公平生集句詩,未嘗改古人字,觀者更宜詳考。(《叢話》前三十五) 一○、荊公百家詩選 荊公《百家詩選序》云:“予與宋次道同為三司判官,次道出其家所藏唐百家詩,請予擇其善者。
廢日力于此,良可悔也。雖然,欲觀唐人詩,觀此足矣。”
今世所傳《百家詩選》印本,已不載此序矣。然。
6.“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覺時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蓋同一張被子,我們倆結(jié)伴同游一個月了。
出處: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譯文:李白有美妙的詩文,經(jīng)常像陳晉陵太守子堅的風(fēng)格。
我也算是一名隱士,喜愛他(李白)就像自己的親兄弟。晚上喝醉了,在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寢,我們倆結(jié)伴同游一個月了。
來的途中一直期待這次隱逸的約會,來尋找像北郭先生一樣的范十。 剛進(jìn)門就感受到高雅的興致,旁邊站著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
夕陽西下,聽見寒秋時的杵聲,積聚的云氣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歡吟誦《橘頌》,只想討一杯羹喝。
不愿意入朝為官,而是喜歡這安閑的狀態(tài),寄情于江海。 擴展資料: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拜訪李白,并結(jié)伴同游。
兩人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yīng)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飲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松和愜意。李白的蒼耳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與杜甫的這首詩相互呼應(yīng),可互為參照。
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結(jié)伴同游,共被同寢,親如兄弟。
次段敘述兩人一起尋找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述途中之事。
“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云”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
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
“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fā)”“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7.杜甫的《贈李白》的第二句是什么
杜甫《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的《贈李白》詩的翻譯——
秋天到了互相看看,
還是像飄蓬一樣漂泊流蕩,
丹砂沒有煉成仙藥,
不禁感到愧對郭洪。
痛快地喝酒狂放地歌唱,
白白地虛擲時光。
為人驕橫而放肆,
到底是為誰這般逞強?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天寶四載(745),二人又同游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相愛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xué)道無成。"痛欽"二句,既是對好友的規(guī)勸,也含有自警之意,語重心長,可見二人友誼之誠摯。這是現(xiàn)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杜詩鏡銓》引蔣弱六語:"是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
中心表達(dá)彼此間深刻情誼
《戲贈杜甫》一詩,因未編入唐人選本曾遭到洪邁、陳僅等人的誤解,以為是“好事者所撰”,“定是偽作”。郭沫若、安旗、郁賢皓等先生力作辨誤。細(xì)審此詩,絕非偽作,且是唱和之作,作于訪范之后走出范十的村莊行經(jīng)甑山(飯顆山)時。兩首七絕正引伸出一段李杜交誼的掌故。兗州的甑山,即李杜相逢作詩的飯顆山。對此,樊英民先生與余都曾據(jù)《滋陽縣鄉(xiāng)土志》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多方考證,撰述為文。 弄清作詩的時間,便不難解讀這首詩。兩人從范氏莊返歸魯城,談話仍兼戲謔,李白口占一詩: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感于此詩,杜甫以《贈李白》作答: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chǎn)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xiàn)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確是重要的作品。唐人未選入集,大概因詩句率意之故。
范成大晚年隱居在哪里?
范成大晚年隱居在石湖。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學(xué)家。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jìn)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并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diào)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后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后學(xué)習(xí)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fēng)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退隱閑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過了長達(dá)十年較為閑適而優(yōu)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寫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并于紹熙三年(1192年)左右為家鄉(xiāng)撰寫了《吳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請辭,均未獲允,只得入朝召對,獲趙昚慰勞,并賜丹砂及手書的蘇軾詩兩首,太子趙惇(即后來的宋光宗)也賜“壽櫟堂”三大字。其后又于延和殿論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華),稱病堅請奉祠,獲朝廷允準(zhǔn)。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陳“當(dāng)世要務(wù)”。同年,封吳郡開國侯。
紹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請辭未獲準(zhǔn),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辭官回鄉(xiāng)。
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編的詩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楊萬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請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朝命特贈五官。十二月十三日,歸葬吳縣至德鄉(xiāng)上沙的赤山旁。后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
李白和杜甫于那一年相識,在什么地方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他們以其卓越的詩歌成就樹起了兩座豐碑,更以情若手足的友誼給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
唐朝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李白懷著“舉鞭訪前途”的濟世之夢居于東魯,即兗州,準(zhǔn)備再次進(jìn)京,實現(xiàn)自己治國安民的理想。在那里,他結(jié)識了許多文朋詩友。杜甫的父親杜閑就是其中一位.此時,杜閑正在東魯做官。也許,李白和杜甫就在杜閑的官邸遭遇了平生的第一次相逢。在兗州兩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漫步堯祠、甑山……幾乎踏遍了東魯大地。李白雖比杜甫年長十一歲,而且李白此時已是聞名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是一個無名小卒,但李白絲毫沒有名人的架子,兩人親如兄弟。他們的相遇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稱得上是千古一遇了。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入宮做了翰林。滿以為從此可以施展政治抱負(fù),可是皇帝所要只是一名能寫寫御用詩詞、歌功頌德的弄臣。以李白狂傲不羈的個性哪受得了,在宮中呆了不多久便遭奸饞而被“千金放還”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鄉(xiāng)后,帶著壯志未酬的創(chuàng)傷心靈,出長安行至梁宋,與杜甫再次相遇。杜甫以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fù)幽期志,兼全寵辱身。”勸慰這位兄長。可見兩人已友情深篤。
李白“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fù)與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他的創(chuàng)作影響著杜甫,他少任俠、重義氣、樂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著杜甫。同時對人生、對詩歌藝術(shù),兩人在心靈上多有相通之處。是共同對繆斯的癡戀,將兩顆偉大的心連在了一起。
天寶四年秋,兩人再聚東魯,一時興起,策馬登程,同到魯城北訪范十。此行,李白作《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作《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相互唱和,成千古佳話。這段時間,李杜兩人相處時久,情誼益深。雖然李白還會在“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懷才不遇中惆悵一時,但桑田籬下的清幽生活撫慰著詩人的心魂,而杜甫的陪伴更讓李白忘卻了失意的煩惱。
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和杜甫終于也要分手了。杜甫將離魯北上,而李白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堯祠石門,李白為杜甫餞行。他們共同感到自己像風(fēng)中的飛絮一樣飄浮不定。今日辭別,不知何日再能相聚?且對著這石門秋光,再飲幾杯魯酒吧。李白信口吟成《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詩: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
然而,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次的離別卻是一場訣別。此后,杜甫自魯進(jìn)長安,步李白后塵去扣功名之門。而李白雖然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遭遇了挫折,但他的心并未死。他決定重訪江東,游歷山河,以退為進(jìn),待報效國家的機會成熟之后再行動。但,此時的唐朝已到了由盛至衰的轉(zhuǎn)折時期,接下來的安史之亂便是導(dǎo)火索。這次動亂使得成千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杜甫便是其中一員。李白即使在廬山躲過了這場災(zāi)難,但動亂之后,他以為他的理想會在永王李磷身上得以實現(xiàn),最終卻落得被捕入獄的悲慘結(jié)局。
誠然,此后李白和杜甫沒能再次聚首,但兩人均留下了不少彼此思念的詩篇。生活上的困頓、政治上的失意,阻擋不了對友情的渴望和對那段杯酒斗詩章的閑適生活的向往。那些詩歌是他們自由心靈集中迸發(fā)的泉眼。他們相遇的那些日子也由此進(jìn)入了中國的文學(xué)史,就像伯牙和子期的知音遭逢,成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的精神之夢。
杜甫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dá)了“轉(zhuǎn)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shù)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jìn)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nèi)容無聊、格調(diào)不高的投贈權(quán)貴、奉和應(yīng)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