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用霜作喻(李白是什么什么比喻句)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為什么用霜作喻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是什么什么比喻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靜夜思李白為什么不用雪字而用霜字?
1、這是首五言絕句。為五言平起。
五言律詩或絕句的第一句的第二字是平聲字的,就叫五言平起.
2、該詩的平仄用法如下:
床前看月光(韻),疑是地上霜(韻)。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韻)。
平平平仄平(韻),平仄仄仄平(韻)。仄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韻)。
3、“霜”為平聲,“雪”為仄聲,故以“雪”代替“霜”后韻腳不平。
注:韻腳是韻文(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一篇(首)韻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采用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這就叫做押韻。
用霜比喻什么詩人看到了
月光。用霜比喻詩人看到了月光,李白的靜夜思中疑是地上霜就是比作了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請問李白為什么把月光當成霜呢?
因為月光灑在地面上的情形像月光。而且在晚上。這里是為了突出思鄉之情
疑是地上霜的霜是什么意思?并非指的是結霜
疑是地上霜的霜是什么意思?并非指的是結霜
《靜夜思》是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唐詩,不過這句詩中有講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里的霜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因為房間地上一般是不會結霜的,所以李白這句話到底是為了表達一種情感才這樣說,還是有別的意思?雖然這首詩已經被解讀過很多遍了,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靜夜思》中隱藏了另外一個故事,這次就為大家講講這首詩的新意,感興趣的話就來看看吧。
李白的《靜夜思》,恐怕算得上在中國普及率最高的古詩了。不僅小孩子,就算是一些沒什么知識文化,沒念過幾天書的老頭老太,幾乎也能背這首古詩。
不過,雖然能背這首詩的人很多,但是,這首詩的一些地方,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尤其是“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指的什么呢?如果是屋子里睡的“床”,那么,李白怎么會懷疑(比喻)是地上的“霜”呢?因為誰都知道,屋里是不可能有霜的。比喻的比喻有的事物,沒有的事物,那就是一句笑話。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李白《靜夜思》中的“床”,并不是指屋里的睡覺的床,而是別的東西。是什么東西呢?有幾種說法。
一是指“窗”。也就是說,“床”在這里是一個通假字,是“窗”字的通假字。說是“窗”的通假字,是因為詩人站在屋子里,一般要透過窗才能看到月亮,看到地上明晃晃的月光。而且開窗見月,才會有意境。這里的“地上”,指的是窗外的地上。
二是指“井欄”,也就是井邊的臺子。這個臺子是供人坐在上面納涼的。這句話是說李白不是在屋里,而是在室外。在室外,李白懷疑是地上的霜,也就很正常了。而且,井與故鄉是深切地聯系在一起的。看見井,因而思念自己的故鄉,顯得恰到好處。
三是指“胡床”,也就是戶外的馬扎,或者是吊床一類。畢竟李白出生在胡地,他在他的詩中,使用家鄉的方言句子,是很正常的。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三種說法,感覺似乎都有些靠不住。
先說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有那個讀音,卻沒有那個字,因此用同音的字替代。但是古代本來就有“窗”這個字,為什么要用“床”替代呢?如果是為了平仄的需要,這兩個字都是平聲,又有什么必要,要用一個字代替另一個字呢?再說了,就算是通假字,也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過程,除了這首詩,哪里還有地方用“床”通假“窗”呢?
再說“井欄”。說是井欄似乎也沒有錯。不過,就算“床”指的是“井欄”,可是,在從古到今的詩歌中,似乎都沒有因為看見水井,就思念自己故鄉的詩歌啊。而且,李白是寫的“羈旅”詩,也就是在外地漂泊的時候懷念自己的故鄉。他在“驛站”“客棧”“古道”“孤舟”這些地方懷念自己的故鄉,都是可以的,也有人這么寫過。但是,他為什么要跑到井邊去寫一首詩呢?這難道不顯得很怪異嗎?固然寫詩是要講究“用典”的,沒有出處的東西,絕不會隨便寫。所以,把“床”解釋為“井欄”,其實也是很牽強附會的。
最后說“胡床”。不錯,李白確實出生在胡地,他的故鄉確實有胡床。但是,李白不是在胡地,而是在漢地呀,漢地哪來什么胡床呢?難道李白為了寫一首詩,特地讓主人給他制作一張胡床嗎?這就顯得很怪異了。
所以,以上這四種說法,顯然都不靠譜。
那么,這里的“床”,是什么意思呢?
我認為,沒別的,這里的“床”,就是床,而且就是屋子里面的床。
既然是屋子里面的床,李白為什么會把月光比喻成地上霜,地上有霜嗎?
有。當睡的屋子非常簡陋,四面透風的時候,屋里的地面結霜,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李白寫屋子四面透風,有大大的好處。
只有屋子四面透風,才會有大片大片的月光灑在床前的地面上。
只有屋子四面透風,李白才會懷疑地面結霜了,因為屋里和屋外沒什么區別嘛。
只有屋子四面透風,才會特別表現出冷冷清清。而只有冷冷清清,再加上看見了月亮,才會懷念家鄉。因為月是故鄉明,家鄉才是溫暖的。
我們知道,李白寫詩,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夸張”。他夸張過很多東西,“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發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都是夸張手法。既然李白善于用夸張手法,夸張“清冷”的程度,說屋子里都結霜了,也是非常正常的。
之所以有人會產生懷疑,我覺得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不懂李白,不懂李白的詩歌,不懂文學,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指什么意思
意思: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出處:《靜夜思》唐代:李白
詩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翻譯:
月明之夜正是迷離未醒的時候,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
“我”從迷朦轉為清醒,翹首凝望著月亮,思念起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和家鄉的種種。
擴展資料
背景: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
賞析:詩歌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文章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致而深曲,讓讀者輕易的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李白寫的《靜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霜”指什么?
李白寫的《靜夜思》中,“疑是地上霜”的“霜”指:白色的冰霜。
《靜夜思》【作者】李白?【朝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明亮的月光灑在井上的欄桿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凈。
李白為什么用霜作喻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白是什么什么比喻句、李白為什么用霜作喻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