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錫是哪個詩人(天錫是哪個詩人寫的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天錫是哪個詩人,以及天錫是哪個詩人寫的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字師的故事
【注音】yī zì shī
【成語故事】元朝時期,薩天錫送浚天淵入朝,有“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東一個老叟認為應將“聞”改為“看”,薩天錫問為什么要這樣改,老叟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薩天錫俯首拜他為“一字師”。
【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解釋】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
【用法】作賓語;指改正一個字的老師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一字師的故事,都寫在下面了O(∩_∩)O~
1
唐代有個名叫李相的官員,十分好學,一有空閑就捧起《春秋》來讀。他經常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吹”字音。長期在他身邊的一個侍從,老是聽他把這個字讀錯,便很不滿意,但對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說,只有憋在心里。后來,侍從的不滿情緒還是被李相覺察到了,李相就問這個侍從:“我每次讀到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滿的情緒,這是什么原因呢?”侍從怕直說了于己不利。可不說又不行,正在這為難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婉轉地答道:“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所以對自己不滿意。”李相一聽,知道是自己讀音有誤,忙說:“哦,那一定是我讀錯了!我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而你是有老師教過的,你肯定是對的。”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李相連忙站起來,把侍從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從為“一字之師”。
2
楊萬里,字亭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其詩善為“楊誠齋體”,不堆砌典故,構思新巧,語言平易自然,自成風格,有《誠齋集》傳世。傳說有一天,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聊,談到晉朝間,就說起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于寶的怎么怎么,旁邊有個小吏插話說:“是干寶,不是于寶。”楊萬里感到很奇怪,便問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寶?”小吏找到韻書,遞給楊萬里看。果然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后認為梅花數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枝”改為“一枝”,突出其獨在百花之先綻開。齊己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鄭谷是“一字之師”。
4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就在僧房里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寫完他就繼續趕路。途經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現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可是,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準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后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5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寫民間疾苦,著有《雁門集》。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吟哦再三,頗為自得。有個老人看見這聯詩后,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老人說:“這一聯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么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這種事古代有,近現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澤東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里談談。席間,談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澤東,“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么講,并說現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澤東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么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毛澤東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
7
吳玉章在1942年曾寫了一首《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的詩。詩中用“縱橫百余里,‘回亂’成荒地”兩句描述了當時的南泥灣的狀況和歷史。句中的“回亂”指清朝年間,南泥灣一帶回民起義,遭到清朝政府的殘酷鎮壓,從此南泥灣更加荒涼。后來,《紅旗飄飄》編輯要用這首詩,吳玉章應允了。他正抄寫這首詩,服務員小張在一邊看一邊搔著頭皮,思索了好一會,說:“‘回亂成荒地’這句不妥貼,您雖然在‘回亂’上加有引號,但從字面看,還是把南泥灣的荒廢歸咎于回民起義了。”吳玉章一聽,忙停下筆謙遜地討教:“對,你提得好,這句是不妥,你看怎么改才好?”隨即,吳玉章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找來參加他們對這句詩的研究,最后定稿時把“回亂”改為“剿回”二字。這一改,揭示出南泥灣的荒廢是封建統治者鎮壓人民起義造成的,使讀者看到了歷史的真面目。事后,吳玉章同客人們談到這位才十六、七歲的小服務員時,不無感慨地說:“他是我的一字師啊。”
8
20世紀40年代初,重慶公演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戲。臺上扮演嬋娟的演員張瑞芳念著痛斥宋玉的臺詞:“宋玉,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誨,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沫若聽到這里時,總覺得這句臺詞缺了點味道。隔天,他就與張瑞芳交談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臺詞改一改。這時,旁邊扮演釣翁的張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些了。”郭沫若品念著這句話,發覺果然生色不少,高興地采納了張逸生的意見,并尊稱他為“一字之師”。為此,學識淵博的郭沫若還特意地寫下一篇短文附在劇本后面。
9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后,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云瘺。”海云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于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關于河北滄州的古詩句
;?????1.關于“滄州”的詩句有哪些
??????1、清·紀昀《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2、宋·米芾《望海樓》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
??????3、唐·李白《春日獨酌二首》
??????我有紫霞想,緬懷滄州間。
??????4、唐·無可《送呂郎中赴滄州》
??????出守滄州去,西風送旆旌。
??????5、唐·錢起《藍田溪與漁者宿》
??????一論白云心,千里滄州趣。
??????古代中國的滄州是現代的什么地方?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京津,與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滄州交通便利。京滬、京九鐵路貫穿南北,京廣、京福、銀歧等多條國道縱橫全市。
2.贊美滄州詩詞
??????元詩人薩天錫:《清風樓》
??????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云連海岱,明月滿滄州。
??????歸鳥如云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采蓮舟。
??????清.隋恩湛:《謁包孝肅祠》
??????長蘆留惠政,笑乃比河清。關節無從到,閻羅此得名。
??????至今新廟貌,隔世重鄉情。故物肩輿在,甘棠一例評。
??????清.呂纘祖:《上元登水月寺閣》
??????涼溢春風手欲攜,荒殘古寺有攀躋。
??????人逢寂靜諸緣滅,境到虛空萬象低。
??????身近海天依日月,眼空塵世出燕齊。
??????禪中滋味清如許,不羨明星七寶瓈。
??????清詩人季瑞麒:《捷地觀閘》
??????豐碑卓立運河東,綠曳垂楊兩岸風。
??????漁唱樵謳聽不辨,人聲半在水聲中。
??????清詩人馮惠:《登滄州南川樓》
??????危樓新建枕蘆洲,過客登臨即勝游。倚醉北瞻天柱近,憑高東望海門悠。
??????鯨波晚帶霞千道,鶴夢秋銜月一鉤。謾道岳陽多壯麗,古今同樂亦同憂。
??????清詩人傅王燦:《登朗吟樓》
??????無邊春水向東流,飄灑微風吹入樓。一帶煙云接兩岸,欲過蕩漾泛泛舟。
??????宋 曾布 [高陽臺]
??????樓臺丹碧照天涯,塞北江南未足夸。
??????千里煙波方種樹,萬株桃李未開花。
??????一麾同下西清路,兩鎮高迎上將牙。
??????回首林塘莫留戀,風流還屬阿連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年代:南北朝 作者: 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風流子·東風吹碧草》
??????年代:宋 作者: 秦觀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
??????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
??????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云黯黯。
??????東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煙兩岸。
??????數聲橫笛,一葉扁舟。
??????青門同攜手。
??????前歡記、渾似夢里揚州。
??????誰念斷腸南陌,回首西樓。
??????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
??????奈何綿綿,此恨難休。
??????擬待倩人說與,生怕人愁。
3.描寫滄州市美麗景色的詩句
??????第一首
??????滄州亦有麻姑酒,南川樓下臨盤渦。
??????河心泉水清泠味,小槽滴滴浮黃鵝。
??????——清 紀曉嵐 羅酒歌和宋蒙泉
??????∞
??????第二首
??????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
??????暮云連海岱,明月滿滄州。
??????歸鳥如云過,飛星拂瓦流。
??????城南秋欲盡,寂寞采蓮舟。
??????——元詩人薩天錫:《清風樓》
??????∞
??????第三首
??????長蘆留惠政,笑乃比河清。
??????關節無從到,閻羅此得名。
??????至今新廟貌,隔世重鄉情。
??????故物肩輿在,甘棠一例評。
??????——清.隋恩湛:《謁包孝肅祠》
??????∞
??????第四首
??????地鹵稀花草,荒涼客館春。
??????出門唯見水,掃徑不見人。
??????燕學江南語,風揚北海塵。
??????漁翁歌笑處,還恐怪儒巾。
??????——清 張印潭 海邊即景
??????∞
??????第五首
??????獻王陵上草蕭蕭,時有村翁奠桂椒。
??????西到縣城三十里,土人行慣不知遙。
??????—— 獻 王 陵〔清〕紀曉嵐
??????∞
??????第六首
??????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
??????暮云連海岱,明月滿滄州。
??????歸鳥如云過,飛星拂瓦流。
??????城南秋欲盡,寂寞采蓮舟。
??????——元詩人薩天錫:《清風樓》
??????∞
??????第七首
??????黃公壚畔酒如泉,朗吟樓下多漁船。
??????烹鮮浮白醉神仙,醉后詩狂直上天。
??????上天下地何所有,醉夢醒時仍問酒。
??????閑來樓上對仙蹤,仙乎仙乎吾與友。
??????——王公弼曾有詩題《朗吟樓》
??????∞
??????第八首
??????長蘆留惠政,笑乃比河清。
??????關節無從到,閻羅此得名。
??????至今新廟貌,隔世重鄉情。
??????故物肩輿在,甘棠一例評。
??????——清.隋恩湛:《謁包孝肅祠》
??????∞
??????第九首
??????清.呂纘祖:《上元登水月寺閣》
??????涼溢春風手欲攜,荒殘古寺有攀躋。
??????人逢寂靜諸緣滅,境到虛空萬象低。
??????身近海天依日月,眼空塵世出燕齊。
??????禪中滋味清如許,不羨明星七寶瓈。
??????∞
??????第十首
??????漢家宗室獨稱賢,遺事閑中見舊編;
??????偶過河間尋往跡,卻憐荒冢帶寒煙;
??????頻求千古書連帙,獨對三雍策幾篇;
4.宋朝關于滄州道的詩詞
??????滄州道中
??????杜鵑聲里又離鄉,回首依依淚兩行.
??????送我一程油麥綠,迎人十里棗花香.
??????應懷破釜沉舟志,莫忘荷鋤淌汗娘.
??????不懼前途波浪涌,心中裝進那朝陽.
??????滄州道中
??????作者:閻爾梅 年代:清 類別:
??????潞河數百里,家家懸柳枝。
??????言自春至夏,雨澤全未施。
??????燥土既傷禾,短苗不掩陂。
??????轆轤干以破,井涸園菜萎。
??????舊米日增價,賣者尚猶夷。
??????貧者止壟頭,悵望安所之。
??????還視釜無煙,束腰相對饑。
??????欲貸東西鄰,鄰家先我悲。
??????且勿計終年,胡以延此時?
??????樹未盡蒙災,爭走餐其皮。
??????門外兼催租,官府嚴呼追。
??????大哭無可賣,指此抱中兒。
??????兒女況無多,賣盡將何為?
??????下民抑何辜,天怒乃相罹,
??????下民即有辜,天恕何至斯!
??????視天非夢夢,召之者為誰?
??????嗚乎!雨乎!
??????安得及今一滂沱,救此未死之遺黎!
??????【作者小傳】 1603-1679,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徐州沛縣人氏。
5.親們,描寫滄州的好句
??????第1句】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是一座有著1490多年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古城。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后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第2句】滄州人尚武,只要有場地,你就能看到練武的。勝利公園里最多,每天早上我會和朋友去那里溜早,也曾學過幾手太極,練起來難看的很。這里的人練的是陳氏太極,渾身抖的像的油炸似的,揚波搏擊,雁飛雕振,延頸協翼,勢似凌云。每一個動作都有風生水起草木皆兵之感,差池燕起,振迅鴻飛,臨危制節,中顯騰機。
??????【第3句】滄州鐵獅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體現了滄州古老“鑄造之鄉”鑄造藝術的神韻。滄州境內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4個,景點88處。海興小山火山遺跡、東光鐵佛寺、滄州清真北大寺、泰山行宮、武帝臺、莫阝州廟、盤古廟等古跡獨具風姿,“華北明珠”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
??????【第4句】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家鄉的面貌開始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平地而起,道路寬闊平坦,從大運河到渤海灣,從苦澀的海水道甘甜的飲用水 滄州的變化真是今非昔比。家鄉的金絲小棗和鴨梨馳名中外,小棗又紅又甜,掛在樹上像一顆顆紅瑪瑙。鴨梨黃橙橙、金燦燦,讓人看著就“垂涎欲滴”。
??????【第5句】中國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歷史悠久、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志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
少數民族抒情詩人薩都剌的剌讀什么
剌 là
薩都剌,一說是阿拉伯語Sa’dal—Allāh 的音譯,意為“真主之福”,與其字“天錫”意合。
補充: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雁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古代詩家真會玩,這些詩就改了一個字,意境大有不同
前言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哪些詩詞的句子改動后,意境就會不同?
古人作詩,雖然有出口成章的時候,但是更多的人為了精益求精,還是喜歡修改自己的作品。
另外還有一些人,喜歡改別人的作品。這種改動有時候僅僅改了一個字,甚至僅僅換了一下位置而已。
一、看雨和聞雨
明朝俞弁《逸老堂詩話》中,講了元朝著名詩人薩天錫的故事:
元薩天錫嘗有詩《送欣笑隱信龍翔寺》,其詩云:
東南隱者人不識,一日才名動九重。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衲衣香暖留春麝,石缽云寒臥夜龍。何日相從陪杖屨?秋風江上采芙蓉。
虞學士見之謂曰:“詩固好,但聞、聽字意重耳。”薩當時自負能詩,意虞以先輩故少之去爾。
後至南臺見馬伯庸論詩,因誦前作,馬亦如虞公所言,欲改之,二人構思數日,竟不獲。未幾,薩以事至臨川謁虞公,席間首及前事。虞公曰:“歲久不復記憶,請再誦之。”薩誦所作,公曰:“此易事。唐人詩有云‘林下老僧來看雨’,宜改作‘地濕厭看天竺雨’,音調更差勝。”薩大悅服。
薩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錫,其詩頷聯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
虞集說,你的詩不錯,但是頷聯上下聯中的聞、聽是一個意思。這種現象我們稱為合掌。
薩天賜不以為然,后來見了好友馬祖,馬祖也說你這首詩合掌了。兩個人想了半天卻沒有好的代替字。后來薩天賜有機會又見到了虞集,聽從虞學士的話,把聞改為了看。上聯看雨,下聯聽鐘,一個視覺一個聽覺,意境便開闊了許多。
這也是一字之差的詩家趣事。不過我不相信薩天賜連聞、看這個問題都搞不懂,估計還是野史傳說中的故事。
不過,把聞改為看,并不是字面上那么簡單。薩天賜一定想到了“看”,只不過沒有想到“看雨”有“林下老僧來看雨”出處。
看雨有典故的出處,就有了深意。因此薩天賜的這首詩題目其實是《送欣上人笑隱住龍翔寺》,原本就是寫給僧人的,所以“林下老僧來看雨”的“看雨”就與詩中特定的人物“欣上人”有了關系。
這就是看雨的妙處。
二、一枝梅與數枝梅
古人有所謂的一字之師,上面薩都剌看雨的故事并不是太有名。關于一字師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是鄭谷幫助詩僧齊己改詩:
時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谷笑謂曰:“數枝非早,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五代史補》宋·陶岳
鄭谷將齊己的數枝梅改為了一枝梅,一字之改令整首詩的意境迥然不同,令齊己大為嘆服,拜為一字之師。
數枝開,看不出早來,假如只有一枝開,自然就有早開之意了。
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古人作詩一定不是寫實,而是重意。至于眼前到底是數枝梅還是一枝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寫入詩中哪一種更有意境。
三、詩家語 換個位置
王安石那個“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回?”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為“不好”,改為“過”。旋又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容齋續筆》卷八。
除了改一個字以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一字不改,只需換個位置就有不同的意境。
詩家語不同于散文的句法,同樣幾個字,不同組合便有不同的結果。這里最有名的是王安石改詩的故事: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閑拂塵埃看畫墻。”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楊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健。《王直方詩話》
王欽臣(約1034-約1101)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日斜奏罷長楊賦”。王安石看見了以后非常喜歡,不過他提出了修改的意見:把“罷”和“賦”顛倒過來,成了“日斜奏賦長楊罷”。
奏罷長楊賦,改為奏賦長楊罷,是將“賦”的定語“長楊”后置。將“罷”后置,聽起來也比“賦”要響亮得多。
詩圣杜甫說過:“新詩改罷自長吟。”之所以要長吟,是因為除了意境以外,還有聲調上的講究。讀起來拗口或者不響亮的詩句,都需要修改。
王安石告訴王欽臣,記住喲,詩人的語言,就應該這樣寫。
四、杜甫身輕一鳥過
《冷齋夜話》卷三記載:
老杜詩云:「身輕一鳥過。」文忠公、梅圣俞初得一本而失「過」字,諸公續之曰「一鳥疾」、「一鳥落」、「一鳥去」,及得善本,乃「過」字。乃知一字之工,才力有短長也。
歐陽修、梅堯臣得到杜甫一本詩集,其中有一首詩缺了一個字:身輕一鳥(x)。
于是在座的諸公紛紛續詩: 一鳥疾 、 一鳥落 、 一鳥去......后來大家得到了杜詩的完整本,才發現原來杜甫用的是:過。
很多人認為,一個字的不同,可以看出杜甫的功力。附錄全詩如下:
《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
蔡子勇成癖,彎弓西射胡。健兒寧斗死,壯士恥為儒。
官是先鋒得,材緣挑戰須。 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云幕隨開府,春城赴上都。馬頭金狎帢,駝背錦模糊。
咫尺云山路,歸飛青海隅。上公猶寵錫,突將且前驅。
漢使黃河遠,涼州白麥枯。因君問消息,好在阮元瑜。
這個”過“,好在哪里呢?前兩兩個白腳:死、得,一個上聲、一個入聲,所以這里最好是個去聲。
張表臣的《珊瑚鉤詩話》記載,陳師道對于”過“有這樣的評價:
《贈蔡希曾詩》云:‘身輕一鳥過’,力在一過字,《徐步詩》云:‘蕊粉上蜂須’,功在一上字,茲非用字之精乎?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
晁補之在《雞肋集》中也提到這個故事,他解釋釋道:
詩以一字論工拙。如身輕一鳥過,身輕一鳥下,過與下與疾與落,每變而每不及。昜較也。如魯直之言,猶碔砆之于美玉是也。
結束語
據說歐陽修作詩文時,將作品貼在墻上時看時改,作品完成后常常面目全非,甚至所有的字都換掉。
宋朝江西詩派有個詩人叫韓駒 (1080~1135),他不但喜歡幫別人改詩,更喜歡改自己的詩,甚至有詩作寄給朋友數年,他還要追回來,改幾個字再還給人家。
磨淬剪裁之功,終身改竄不已,有已寫寄人數年,而追取更易一兩字者,故所作少而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
寄給朋友幾年的詩作,他也要追回來改上一、兩個字。因為韓駒如此精益求精,所以劉克莊說他的詩作雖然少,但是質量高。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1|辛棄疾摸魚兒流傳千古,卻差點引來種豆種桃之禍
有哪些一字師的故事(不超過50個字)
個人的知識、經驗、工作環境、社會實踐都是有限的,未知領域很多,只有虛心好學,才能采眾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多請教別人,多聽各方意見,總是有益的。 特別是對有豐富經驗的老前輩們,更應該向他們請教。
01
僧敲月下門
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題名“題李凝幽居 ”的五律詩:“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這首詩,其中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一時不知哪個字好。
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詩人賈島也因注意力過于集中,沖撞了京兆尹、著名散文家、詩人韓愈的轎子,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并將自己剛才在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后,深思片刻后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突顯夜深人靜。”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了。(《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文學上常用的“推敲”一詞,就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02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明年獨自率,先發映春臺。
? ?五代詩人鄭谷為詩僧齊己改《早梅》詩,將“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這道減法題做得妙,“一枝”搶先,可見其早。中國古人的邏輯訓練通常都是不及格的,鄭谷卻讓事理邏輯派上了用場,因此難能可貴。
03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間被貶謫至睦州,他為東漢隱士嚴子陵建造祠堂,并作《嚴先生祠堂記》,深致敬意。文中有四言歌詞:“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他寫成此文,慎重起見,請好友李泰伯把關。李泰伯學問精深,為人誠懇,他對《嚴先生祠堂記》的立意和行文都很欣賞,唯一提出的商榷之處就是“先生之德”的“德”字,他認為略嫌直白淺狹,不如將它改為“風”字,“風”有風范、風采、風流之意蘊,有飄逸、隱逸、閑逸之韻味,更切合嚴子陵的身份和作為。范仲淹讀完李泰伯的回書,對這一字之易極為認可和佩服。
04
獨幸太平無一事;
江南閑殺老尚書。
? ?明朝才子張岱在《夜航船》中也記載了一個改詩的故事。蕭楚讀到張詠詩句“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當面直言“恨”字不妥,應改為“幸”字才恰當。天下太平,家國祥和,這是幸事才對,又何恨之有?蕭楚的言外之意是:你老兄厭倦天下太平而希望人間多事,這種英雄情結并不可取。張詠是個明白人,對蕭楚的委婉批評深為感激。
05
一鉤已足明天下,
何況清輝滿十分。
?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輕時,即長于書法,善于吟詠。有一次,他作《詠月詩》,得妙句“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頗為自得。林則徐也欣賞這兩句詩,但他品咂再三,總覺得詩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筆改易一字,變為“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詩境頓顯開闊,意味也更加深長了。
如此看來,學問不論官位高低和年紀長幼,再博學的人也有不了解的知識。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其實也說明,任何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向別人學習自己沒有的經驗,對于自己已有的經驗,也應謹慎對待。事物在不斷發展變化,已有經驗也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作用。所以說,虛心學習,總是沒錯的,也是個人良好素養的表現。
不恥下問的故事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齊桓公向管種請教治國方略.
孔子向老子請教音律.
古人為求“一字師”而不恥下問的故事常在耳邊
所謂“一字師”,就是改一個字的老師。他給你的詩文改一個字,你就尊他為師,這固然是你的謙虛,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一個字上見能耐,就這一點而言,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我國古籍中曾記載不少“一字師”的掌故,下面舉幾個例子。
唐五代“詩僧”齊已,寫過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詩人鄭谷讀后提意見說,“數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為“一枝”。齊已覺得言之有理,當即拜他為“一字師”。后來很多人也都認為“數”改為“一”好,但郭沫若先生卻認為,齊已寫早梅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數枝”沒什么不好,因此,“改固可,不改亦未嘗不可。”一個推敲語言,一個尊重事實,都能夠言之成理,可見角度不同,看法就可能不同。
元代詩人薩天錫有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很多人都贊譽有加,唯有一個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搖頭。薩天錫求教,老者說:“此聯雖好,只是‘聞’、‘聽’二字意思重復,‘聞’宜改為‘看’。”并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名句。薩天錫即俯身叩首拜為“一字師”。“聞”改為“看”,不但為了避復,而且“看”比“聞”更直觀,因而更能表現“厭”的情緒,妙!
宋人肖楚才在溧陽主持事務時,有個叫張乖崖的官員請他吃飯。他看到張的案上放著剛寫完的一首詩,其中有“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兩句,略作沉吟,就提筆把“恨”改為“幸”。問之,則曰:“你現在功高位顯,奸人蠢蠢欲動而未曾動,今天下統一,太平無事,你應該感到萬幸才對,為何獨恨太平無事?有悖情理啊!”張茅塞頓開,拜肖為“一字師”。“恨”改為“幸”,完全從實際出發。古人使用語言先要煉“意”,而后再煉“字”;意切,字才可能準。離開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孤立地“煉字”,是下策。
前人“一字師”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都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道理,它給我們的啟發已經遠遠超過某一個字本身的妙處,而從更深的層面激活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知道“為求一字穩”并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穩”了,又是一種多么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yī zì shī釋義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來源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示例姐姐真是‘一字師’了!從此只叫你師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
提到歷史上醫家之間的關系,許多人會聯想起“掃葉莊”與“踏雪齋”的故事,說是葉天士與薛生白常互生齟齬,各在自己書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擊對方,似乎不掃、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來人們把它作為笑談傳聞。
葉、薛二位均是溫病學醫家,從二位醫家的為人及治病態度看,這個傳聞頗值得懷疑。
葉天土以虛心好學著稱,即便是他成名以后也是這樣。關于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很多。為了學到知識,他曾改名換姓,拜一位姓劉的名醫為師;他也曾煞費苦心,喬裝打扮成窮人模樣拜老僧學藝,學成后方才披露姓名。
他的字號也表現了他的醫學志向。他號“香巖”,這中間還有一段趣事。在葉天士同時代,蘇州有位樂工,技藝超群。為謀生,他進京賣藝,掙到不少錢。回蘇州后,見許多貧困人家無衣無食,他慷慨解囊,在一個叫“虎丘山”的地方建造了一所“普濟院”,專門接濟貧苦百姓,他的名聲很快傳遍鄉里。康熙五十五年,清圣祖玄燁聽到此事,親筆寫下“香巖普濟”的匾額,頒發到普濟院。葉天土以“香巖”二字為號,表明他志在學習這位藝人樂于助人的精神。
盡管葉天士名氣很大,但他從不矜夸,十分謙遜。在治病中,常請別的內行醫生幫忙,碰上自己治不好的病,也不逞強,樂于傾聽同道的意見。對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治愈他母親疾病的一位章姓醫生,他逢人便夸: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不解的是:這位虛懷若谷、謙遜向賢的葉天士,難道就單單跟薛生白過意不去,而不怕別人笑話他?這不是和他歷來的治病態度格格不入嗎?
比葉天士小十三歲的薛生白,平素對葉天士的高明醫術也推崇備至。據《蘇州府志·薛雪傳》“記載:薛生白“每見葉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也。”既然薛氏內心如此佩服葉天士,怎么可能反目為敵,甚至相互辱駕呢?況且,這與薛生白的個性亦不相符。薛生白著有《一瓢詩話》,很強凋“人品”。認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指談笑),一揮一灑,必有過人之處,”把人品的修養與事業上的成就直接聯系起來。可見。他很注重品行修養。所以,那些傳聞無論從哪一角度分析,都難以令人置信。然而,正是這些傳聞,把兩位醫家的高尚形象一筆抹殺,給中醫界造成不良影響。
不錯,歷史上的確有過“掃葉莊”,但其本意并不是針對葉天土的。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九有《掃葉莊記》一文,介紹了薛生白“掃葉莊”的來歷。大意是說:“掃葉莊”是薛生白著書立說的地方。因為那里樹木蔥郁,落葉封徑,薛生白常呼書童縛帚掃除地上落葉,故取名為“掃葉莊”,此其一義;又因為薛生白注釋《易》,能補俞氏《易》所末及,屢定屢更,挑除疵漏,就象掃除落葉一樣。此其二義,絲毫也沒有針對葉天土的意思。將樹葉與葉天士的姓聯系在一起,完全是牽強附會。
記述“掃葉莊”、“踏雪齋”這段傳聞的書,以王友亮的《雙佩齋文集》為代表。然而,有人已從醫史和文學等角度加以論證,認為該文不是王友亮本人所作,而是后人在整理刊行時根據傳聞添加上去的。至此,葉、薛的這段“冤假錯案”可以平反昭雪了。
歷史上,醫家精誠團結、肝膽相照的事例很多。金元時代的著名醫家朱丹溪與葛可久的交往便是一例。一次,浙中有位女子患“癆瘵”(即今之肺結核),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許多醫家束手無策。病家抱一線希望請朱丹溪診治。經過丹溪的認真治療,病情有明顯好轉,但臉頰上的紅暈卻始終不退。朱丹溪對病家說:“我只能治到這個地步。現在要請吳縣名醫葛可久施用針灸治療,方能徹底痊愈。不過,這個人很難請”。他略一思忖,說;“這樣吧,我寫一封信給你帶去,他必定會來的。”病家很高興,雇了一只小船去請葛可久。葛可久—見朱丹溪的信,即“不謝客行,亦不返舍”,登舟而來。朱丹溪詳細介紹了那女子的病情,請葛可久診視。葛可久認為病在胸肺,余邪未凈,應針刺兩乳。于是,他取出針具,隔著薄衣,針刺她的兩乳,病人臉上的紅暈隨之消失。朱丹溪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琢磨,亦學到了針灸知識。在醫技上,朱丹溪當著病人的面承認自己的短處,這需要多么寬闊的胸懷!葛可久有求必應,亦體現了與丹溪的真摯情誼。這則故事可算是中醫“會診”的珍聞。
當然,由于學派不同,學術見解不一,醫家之間產生學術爭鳴是常有的事,它能促進醫學發展,值得提倡,如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爭鳴即是如此。另外,受封建陋習的影響,個別醫生也的確存在—些門戶之見,它阻礙中醫發展,不利于中醫學術交流,應堅決擯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