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如何來表現玄齡的孝的(房玄齡是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今天給各位分享文章是如何來表現玄齡的孝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房玄齡是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房玄齡傳文言文翻譯
房玄齡,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論者皆稱之為良相。我為大家整理的房玄齡傳文言文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旬月,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并被驅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璃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未幾,起復本官。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后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并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詔令臥總留臺。及漸篤,追赴宮所,乘擔輿入殿,將至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后疾增劇,遂鑿苑墻開門,累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剮,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 ? ?(選自《舊唐書·房玄齡傳》)
譯文 :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于草書和隸書,善于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結交,各人都表示愿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充足。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后,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卜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后,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并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后,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后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臺。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后病情加重,就鑿開宮墻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閱讀答案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工草隸,善屬文 屬:寫作
B.文約理贍 贍:充足
C.潛引入閣計事 潛:偷偷地,暗中
D.仍知門下省事 知:了解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房玄齡賢德的一組是 ( )(3分)
①朕無后顧之憂矣
②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
④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
⑤聞人有善,若已有之
⑥廢朝三日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房玄齡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齡從小就很聰明,博覽經史,書法、文章俱佳;父親生病時間很長,他盡心服侍,就連睡覺都顧不上。
B.房玄齡與唐太宗李世民一見如故。房玄齡盡心盡力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延攬人才;如遇到謀士、將才,他就暗中結交他們,并讓他們甘心為太宗出力。
C.房玄齡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齡一度因為被人中傷,被高祖驅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貞觀元年,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拜太子少師。
D.房玄齡與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將房玄齡比之于漢高祖的蕭何。房玄齡病重之際,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為方便派人探視,鑿開宮墻開門;還親自登門,握著他的手問候。
7.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5分)
(2)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5分)
答案:
4.D(D項“知”后面與“門下省”相連,應解釋為“主持,掌管”。)(3分)
5.C(①⑥是間接描寫,故答案選C。)(3分)
6.C(C項,拜太子少師應為“貞觀三年”而不是“貞觀元年”。)(3分)
7.(1)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根據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譯對“格物”(要求他人)、“收敘”(任用)、“隔”(排斥)各1分,大意對2分。共5分)
(2)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太宗就變得滿面凄愴。(補出省略成分“病情”1分,譯對“見”(露出)、“改”(變得)各分1分;大意對2分。共5分)
《房玄齡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房玄齡傳》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房玄齡傳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旬月,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并被驅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璃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宮中,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未幾,起復本官。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后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并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詔令臥總留臺。及漸篤,追赴宮所,乘擔輿入殿,將至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后疾增劇,遂鑿苑墻開門,累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剮,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選自《舊唐書·房玄齡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
B、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
C、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
D、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明經、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B、太子詹事是中國古代官職,是內侍職官之一,秦朝起開始設立,擔任該職務的人掌管整個宮中的事務。
C、《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記載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劉裕廢晉帝自立。
D、古代稱諸侯之死為“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在唐朝,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到庶人則稱死。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房玄齡自由聰穎,閱讀廣泛,有孝心,在父親生病期間盡心伺候。
B、房玄齡善用人,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
C、房玄齡做太子太傅后因非常擔憂繼母而離職,后來又恢復了原職。
D、李世民非常器重房玄齡,將其比之于漢高祖的蕭何,委以重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于高祖。(5分)
(2)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5分)
參考譯文
4、(3分)B
【解析】句意: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
5、(3分)B
【解析】主要掌管皇太子宮中事務。
6、(3分)C
【解析】房玄齡是因繼母去世而離職。
7、(10分)翻譯:
(1)(5分)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被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以:因為,1分;翻譯出被動結構1分;惡:憎惡,1分;譖:詆毀、說壞話,1分;狀語后置調前翻譯1分)
(2)(5分)如果他的病略能減輕,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微:稍微、稍稍,1分;見:通“現”,露出,1分;顏色:臉色,1分;劇:嚴重,1分;容:面容,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于草書和隸書,善于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便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愿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被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后,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后,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并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后,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
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后顧之憂了。”部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臺。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輕,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后病情加重,就鑿開宮墻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有關房玄齡和杜如晦的故事?
運籌帷幄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李淵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房謀杜斷
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同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一樣的。房玄齡擅長給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個問題,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個好。
于是這時候杜如晦將房玄齡的主意加以分析,選出一個最適用的辦法,讓李世民采用。房玄齡幫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幫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稱為“房謀杜斷”。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輔佐李世民處理朝政。時人論及良相時,首推房玄齡與杜如晦。
擴展資料:
房玄齡在隨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執掌政務達二十年。
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
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積極運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文學館建立后,以為從事中郎,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聯合房玄齡參與策劃,同居首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房玄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大唐賢相房玄齡
導語:房玄齡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時間之長在歷史上很少見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名賢相!
房玄齡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丞相,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且他任丞相時間之長在歷史上很少見的。房玄齡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何能夠名滿天下?為何會被后世稱為“賢相”?我們還得到歷史長河中去找尋答案。
幼年時期的房玄齡機智聰明,他博覽群書,喜歡寫文章,在書法上也有一定的造詣。房玄齡年紀雖小,但對事物有著獨特的見解。有一回,他隨著父親前往京城,京城一派繁榮,大家都認為隋朝不會滅亡。但是房玄齡卻對父親說:“隋朝現任的皇帝沒有任何功德,只會迷惑黎民百姓,對隋朝的發展沒有作出長遠規劃,而且太子之位遲遲不定,兄弟之間早晚會自相殘殺。靠著這些人,隋朝怎么能繼續下去呢?這樣的局勢,隋朝遲早會滅亡。”房玄齡的這番話讓他的父親十分吃驚,他對這個還沒有成年的兒子立時另眼相待。同時,房玄齡也是一個孝順的人。據說,房玄齡的父親生病后,他照顧了一百多天,每日都親自喂藥喂飯,晚上就穿著衣服睡在父親的身邊。父親死后,他傷心得五天沒有進食,足以見證他孝心感天動地。
房玄齡十八歲考中了進士,之后被任職。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對房玄齡贊譽不絕,他斷言:房玄齡日后必成大器。果然,房玄齡后來被任命為隰城縣縣尉。步入仕途后的房玄齡,對隋朝朝政腐敗頹廢之風深感無力。當時,隋朝已經開始動蕩,各地出現多處起義,勢力最強的便是李閥和宋閥。李閥首領李淵舉義旗入關內后,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率軍向渭北開拓疆土。房玄齡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他就騎著馬去了軍營拜見李世民。
李世民見到房玄齡后,就像是遇到了舊友一般,很快任命房玄齡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對李世民也一樣,與之成了知己,且對李世民非常忠心,將自己知道的毫無保留全都告訴李世民。每當討伐賊寇的時候,其他人都在搜尋財物,只有房玄齡在搜羅人才,將這些人才帶去李世民那兒。遇到良將謀臣,房玄齡都會主動與他們結交。
之后,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淵賜封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二兒子李世民為秦王。但是,李建成心胸狹隘,因為李世民的風頭和功績遠遠高過了他,李建成便猜忌李世民想奪走太子之位,處處與他作對。有一次,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的府邸吃飯,卻被人謀害中毒。秦王府中人人自危,他們知道有人將黑手一步步地伸向秦王,卻無計可施。對此,房玄齡倒顯得十分淡定,他對大臣長孫無忌說:“現在太子與秦王的'積怨已深,禍亂即將爆發。如果現在出現政變,必定會引起天下大亂。唐朝剛剛建立,根基還不牢固,內部政變會引來別的勢力,這不但會禍及秦王府,.還會讓國家陷入覆滅的地步。在這樣一個緊急的時候,怎么能不再三思考呢?”接著,房玄齡說出了自己的計謀:“既然太子不仁,那我們不如學習周公誅殺兄弟的故事,這樣不僅能撫寧天下,還能安定宗廟社稷。古人曾說‘治理國家的人不能顧及小節’,說的不就是現在的形勢嗎?”長孫無忌聽完房玄齡的話后,眼前一亮,兩人的想法簡直是不謀而合。
其實,長孫無忌早就有這個打算,只是一直以來沒敢講出來。現在,房玄齡都講明了,還有什么好顧忌的呢?兩人商量后,長孫無忌就去向李世民獻策。李世民聽后當即否決,自己若殺了大哥李建成,這不是不忠不義嗎?隨后,李世民找來房玄齡商議計謀,房玄齡從容地回答:“現在國家正在患難之中,不是英明的人不能平定眼前的禍亂。秦王的功績有目共睹,完全是天命所歸,自然有神明相助,不需要有人刻意地出謀劃策。”房玄齡說完這番話,李世民立馬下定決心,決心鏟除太子李建成黨羽,登上皇位。
房玄齡在秦王府中待了十多年,寫下無數言簡意賅又道理深刻的文章,就連開國皇帝李淵都贊賞他。太子李建成對秦王幕府的謀臣們都十分厭惡,沒少在李淵面前進讒言詆毀房玄齡。房玄齡有一段時間遭到李淵的貶斥,其他秦王府謀臣也被打壓。李世民見形勢不利,立即召來了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他們在府中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事變后,太子李建成被殺,李世民入主東宮成為皇太子。
李世民登基后,稱為“唐太宗”。為了表達對房玄齡的謝意,他提攜房玄齡為太子右庶子,之后又升為中書令,并晉爵為邢國公。房么齡的仕途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一直平步青云。貞觀三年,唐太宗又任命他為太子太師,但是房玄齡拒絕了,最后改任為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書,后又代替長孫無忌任尚書,改封爵為魏國公,并兼修國史。
房玄齡一人擔任多個官職,他的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房玄齡并不懈怠。他繼續日夜操勞,盡職盡責,看到別人的長處會欣然學習。與此同時,房玄齡還精通吏事,他不用勢利的眼光來衡量一個人,用人時不分貴賤,他的所作所為得到世人的贊揚。
李世民為了表現皇恩浩蕩,將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房玄齡的女兒也嫁給了皇帝的兒子,成為了韓王妃。可見李世民對房玄齡的器重,皇帝的做法無疑是確定了房玄齡的地位,但房玄齡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坐在宰相的位置上長達十五年/唯恐皇帝顧忌他,于是多次提出告老還鄉,可太宗皇帝只是安撫,并沒有予以批準。
縱觀房玄齡一生,他作出的貢獻確實很多,他不僅輔佐李世民登上皇位,在李世民當政期間,還為百姓謀求福利。雖然位高權重,卻并沒有利用自己的職權去謀私利。房玄齡的功績遠遠不止這些,后人對他的評價極高。房玄齡被稱為一代賢相,當之無愧。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