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鶴中從哪些角度描寫池鶴(池上描述了一個什么形象)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池鶴中從哪些角度描寫池鶴,以及池上描述了一個什么形象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池鶴二首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仙鶴的美
池鶴二首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仙鶴的美?-
-
-
-
-
(分別從形態(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銷)、羽毛色彩(轉覺鸕鶿毛色下)、叫聲(苦嫌鸚鵡語聲嬌)、特立不群(高竹籠前無伴侶,亂雞群里有風標)四個方面來寫仙鶴之美。(只要答對任意兩點得2分,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得2分。)
-
-
-
-
-
請采納~
池鶴表現詩人哪些優秀的精神品質
《池鶴》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雞群里有風標。
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這兩句詩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以鸕鶿的“毛色下”、鸚鵡的“語聲嬌”來反襯池鶴孤高的品格和不獻媚、不討好的錚錚鐵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首詩以池鶴自比,尾聯兩句借池鶴“臨風一唳”“悵望”,表達出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悵與無奈。
)閱讀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池鶴》一詩,完成后面題目。(6分)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
小題1: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2分)
小題2:這兩句詩運用了反襯,以鸕鶿的“毛色下”、鸚鵡的“語聲嬌”來反襯池鶴的風姿超凡,而且不會去討好別人。或對比,將池鶴與鸕鶿、鸚鵡進行對比,突出了池鶴的風姿和不事權貴的品格。(2分)
小題3: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此句,從表面上看,是丹頂鶴害怕低下頭,頭上象征高貴的標志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憂白色的毛色變得不好看。從意義上理解,應該還有一層:低下頭,不僅僅擔憂高貴的標志不再,還因為低頭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氣度相悖;“曬翅常疑白雪消”,這里的白雪不僅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種圣潔的清白。由此,一個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對世俗妥協的丹頂鶴形象便脫穎而出。
小題2:
試題分析:賞析詩句的方法可以分成三步:1、明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2、展開想象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景物形象;3、概括詩人描繪景物的特點。這兩句寫的形象是鸕鶿和鸚鵡,鸕鶿的特點是“毛色下”,鸚鵡的特點是“語聲嬌”,詩歌的主旨是表現鶴清高孤傲,鸕鶿和鸚鵡是用來反襯鶴的清高孤傲的品質。
小題3:
試題分析:沒有知音的欣賞,沒有主人的青睞,只是在囚籠里長唳,惆悵的望向遠方,那遙不可及的云水之鄉才是夢想的天堂。抓住“悵”字來解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為什么“悵”?通過對前幾聯的解讀知道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青山云水”象征著歸隱的田園生活,但這對作者來說是遙遠的,這也讓作者悵然。結合這些分析組織語言表達出來即可。
池鶴突出地表現了丹頂鶴的哪些超凡之處
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表現了鶴不事權貴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風姿。
池鶴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雞群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回且向林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譯文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
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
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池塘中的這只鶴是鶴中稀有的品種,恐怕是傳說中的遼東丁令威吧。
它高高的站在帶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點綴自己的羽毛。
低空徘徊時會到籠子里棲宿,快速張開翅膀時終究要飛到遼闊的天空。
你若問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戀現在的主人還不能歸去。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池鶴》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賞析】
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應該是三個角度,一是自己和別人的對比
2是看到自己
3是看到周圍的存在
池鶴表現詩人哪些優秀的精神品質?
池鶴表現詩人
不僅僅是寶貴的自由,還有知音的賞識,和對自己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氣質才華,將來能鶴唳云端,展翅沖天。
池鶴二首
白居易 〔唐代〕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雞群里有風標。(亂雞群里 一作:亂群雞里)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池中此鶴鶴中稀,恐是遼東老令威。
帶雪松枝翹膝脛,放花菱片綴毛衣。
低回且向林間宿,奮迅終須天外飛。
若問故巢知處在,主人相戀未能歸。
完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高高的竹籠前沒有自己的同伴,在亂哄的雞群卻有著自己的風度。
低下頭怕丹砂落下,曬翅的時候擔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轉眼看到鸕鶿覺得它毛色污濁,又討厭鸚鵡的叫聲太諂媚。
對風鳴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悵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遙的云水之間。
池塘中的這只鶴是鶴中稀有的品種,恐怕是傳說中的遼東丁令威吧。
它高高的站在帶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點綴自己的羽毛。
低空徘徊時會到籠子里棲宿,快速張開翅膀時終究要飛到遼闊的天空。
你若問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戀現在的主人還不能歸去。
注釋
風標:指風度、品格。
鸕鶿(lú cí):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后位,趾扁,后趾較長,具全蹼。棲息于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系繩,捕到后強行吐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