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懷空意如何(日夕懷空意什么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日夕懷空意如何和日夕懷空意什么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求感遇這首詩的注解,幽人歸獨臥, 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
一、這首詩是柳宗元《感遇》詩十二首中間的第四首,是詩人在貶官荊州期間所做。全詩借物寫懷,由樂到憂,透露出作者在被貶之后的心理落差和憂恐意緒。譯文如下:隱士獨自回到屋內,沒有憂慮,獨自品位孤獨與清高的滋味.懷著這種感受辭別高空的飛鳥,并且依靠它將我的心思傳遞到遠方.每天淡然自若,心中無所掛礙,誰能體會這種深邃的奧妙呢?飛鳥消失了蹤跡,傳達我胸懷的使者自然看也不到了,那么拿什么來安慰我這顆赤誠的心呢?
二、相關詞語注釋:①感遇:古題,用于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②幽林:幽深茂密的樹林。③獨臥:一人獨眠。④孤清:孤高而清凈。⑤高鳥:比喻信使。⑥遠情:深情。⑦日夕:朝夕;日夜。⑧空意:清虛的心境。⑨至精:至誠。飛沈:飛升和沉落。何所:何處。
三、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芮城、運城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感遇張九齡其三的古詩意思?
故事大概有兩個意思:
有感于人生際遇
詩譯之一:我歸隱于幽靜的山林,每日高臥在林泉之下,洗去心里郁積的塵俗雜念,感受內心的孤高與清凈。天上高飛的鳥兒啊,拜托你把我的心意傳達給遠方的君主。日日夜夜地,我懷抱著高遠的理想與至誠,可是又有誰能感受得到呢?鳥兒飛遠了,我的心離開君主也越來越遠了,我們遠隔千里,鳥兒啊,你們又如何能撫慰我那顆忠城卻破碎的心呢?
詩譯之二:幽林歸獨臥, 回到幽深的樹林中獨自高臥時,滯慮洗孤清。 積聚的愁慮已去心中一片寧靜。持此謝高鳥, 將這一切告知那高飛的鳥兒,因之傳遠情。 因要托她傳達我這遙遠的情懷。日夕懷空意, 日日夜夜我空懷著這無限情意,人誰感至精? 但是有誰能體會這至誠情意呢?飛沉理自隔, 那飛鳥和沉魚本來就情趣相隔,何所慰吾誠? 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懷情意?
日夕懷空意的下句
1、“日夕懷空意”下一句:人誰感至精。
2、“日夕懷空意”出自唐代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如下所示: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魚游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吳越數千里,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⑿。
可以薦嘉客⒀,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云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云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我有異鄉憶,宛在云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鐘。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愿天豈從?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3、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
張九齡感遇其三譯文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翻譯: 回到幽深的樹林中獨自高臥時,積聚的愁慮已去心中一片寧靜。
將這一切告知那高飛的鳥兒,因要托她傳達我這遙遠的情懷(將心意傳給君王)。
日日夜夜空懷著這無限情意,但是有誰能體會這至誠情意呢?
那飛鳥和沉魚本來就情趣相隔,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懷情意?
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蘭桂兩句分寫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凹压潯被貞鸸P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里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詩句日夕懷空意的下半句是什么
感遇十二首
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句解: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①高鳥:高飛的鳥。喻指君王。
②傳遠情:傳送遠方的情意。
原詩寫詩人自比隱士,雖然貶官在外,但是一片忠君報國的赤心不變。這兩句是說,我以赤誠之心報答君王,身在外地,仍然對君王深深懷念。一介忠直之臣的耿耿心聲,頗能感人。
【賞析】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 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淡泊明智 (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寧靜致遠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 誰能知道呢 (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 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 (飛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個境界 一念不生是謂誠(何所慰吾誠?)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后,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