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亭在哪個地方(喜雨亭在哪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宜雨亭在哪個地方,以及喜雨亭在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拙政園宜雨亭的由來?
拙政,為歷史典故的一個稱謂,蘇州“拙政園”這名字則由此而來。拙政園因其歷史的滄桑和完好地保存,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久負盛名的蘇州名園。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后,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后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并于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出生在重慶的明星、名人、科學家和著名主持人有哪些?
劉伯承 承1892-1986)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開縣趙家場。新中國十大元帥
聶榮臻 (1899~1992)
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現重慶市江津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
巴蔓子 。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
楊尚昆 (1907~1998)。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7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遂寧縣雙江鎮(今屬重慶市潼南縣)。
馮登庸 (1818~1914)。字峰珍,是開縣清末民初的名醫,對中醫內科造詣較高。在世96歲,世居開縣新義鄉
李宗羲 (1818~1884)。號雨亭,開縣漢豐鎮人,生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
潘大謀 (1879~1913)。原名大聰,字作謀。大謀系入同盟會后的化名。開縣臨江鎮人(現長青鄉永勝村),1879年生于農民家庭。
甘寧 (?~220)。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沖將軍。
陳新甲 (?~1642)。重慶長壽人,萬歷年間舉人出身,官至兵部尚書,是從明弘治年間(1488~1505)工部尚書賈俊以后,以舉人身份做到尚書(正二品)要職的第一人。
蹇義 (1363~1435)。明代大臣。字宜之,初名瑢,巴縣(今重慶市)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
陳昆 (1809~1873)。名枝竹,號友松,開縣九龍山雙柏堂(現雙柏鄉)人。于生清嘉慶十四年(1809)。
秦良玉 (1574~1648)。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
楊闇公 (1898~1927)。本名尚述,號闇公,又名琨,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二月十八日(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遂寧縣雙江鎮(民國時由遂寧縣劃歸新建的潼南縣)。
張佳胤 (1526~1588雍正帝諱,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初號瀘山,號崌崍山人(一作居來山人),重慶府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人。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慶市云陽縣)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進士
胡雪巖故居
位于吳山北麓大井巷的胡慶余堂,是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工作和經營過的地方。以前每到河坊街,路過這個高堂大院,都要進去看一看;每進去一次,心里就會對胡雪巖這位“江南藥王”增添幾份傾佩之情。且不說那些名家絕技、珍貴藥材和制藥文物,單是這座古建筑群的氣勢和排場,就足以讓人折服得五體投地了!
前些天在河坊街散步,意外地又看見一個寫著“胡雪巖故居”的指示牌,心中詫異,便踅了進去。沒承想,不僅在里面看到了不一樣的景物,還看到了我以前所不知道的胡雪巖的另一面,這著實讓我吃驚不小!
在河坊街上,距離鼓樓不到十米遠的地方,有一條石板小路。這是杭城惟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板路,不足三米寬的青石板巷,兩頭凸起,中間凹下,頗似一個元寶,人們就稱它作“元寶街”。
“元寶街”既窄且短,入口極不顯眼;所以,以前幾次路經這里,都沒有發現這條小巷。
我們踏著石板路前行。小巷右邊是平展展的白墻,墻很高,十余米的樣子,把里面和外面隔成了兩個世界。小巷左邊,是尋常百姓家的院墻,一叢叢的常青藤和凌霄花,拼命地爬過墻頭,依附著墻壁攀緣而下,它們是這小巷里唯一看起來生機盎然的東西。
巷子里如此幽靜,時間仿佛已經凝滯了;210米長的巷子,竟顯得分外悠長。
走了百余米,白墻壁上出現了一個青色的門,這便是胡雪巖的故居了。
在元代時,“元寶街”曾是省府寶藏所在地,相傳這條街可以匯聚四方財氣,胡雪巖在此選址建宅,想必也是得到了哪位高人的指點吧!
安靜、隱蔽、聚財還又方便,的確是個好地方!
大門極其簡單,是那種江南常見的石庫門。青色的磚門框嵌在白墻內,看起來也還典雅!
進得門來,是高高大大的門樓;過了門樓,是寬寬綽綽的轎廳。
轎廳,是客人停轎等候接見的地方。五開間的轎廳,十分敞亮,兩個八抬大轎束之廳堂。
轎廳的用料非常考究,梁柱全是珍貴的銀杏木。里面兩根黑色大柱子上,鐫刻著一副楹聯,金黃色的中規中矩的字體,曰:“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這一“厚”一“真”,道出了胡雪巖的為人與經商之道。
抬頭看,見高堂之上掛著5塊匾額,正中間的一塊,黃底黑字十分耀眼,上書“勉善成榮”。
我仔細端詳這快匾,覺得好生奇怪。咂摸了半天,才發現那好端端的一個“善”字,偏偏少了兩個點。原來,這匾額是同治皇帝御字,去掉兩點,意思是“善無止盡”。——皇帝,總歸是皇帝,總是有著他們的高深玄妙之處!
走出轎廳,抬眼可見二門磚雕門樓上雕刻著“修德嚴賢”四個大字。這四字真言,是胡家的家訓:既德且賢,德才兼備,是胡雪巖對子孫后代最大的希冀與要求。
二門東側有小門,外接一長廊,側門和長廊相接處的灰色石墻上開一門洞,門楣上方白色石匾上鐫刻天藍色大字——“芝園”。
“芝園”,在整座宅院中軸線的西側。園子中共有三個水池,其中最大的一個,有石橋跨越池上。
這座石橋頗精致,它的兩頭連著兩個院落,橋中間最高處,坐落著一個玲瓏有致的亭子,這可算得上是一座真正的橋了!
橋上雙重檐八角攢尖頂的亭子,據說當時是給伶人們演出用的。亭子不大不小,恰到好處,八個角像鳥的翅膀,呼之欲飛!
亭子叫“晴雨亭”,取自蘇軾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我站在不遠處,看著這個精巧別致的“晴雨亭”,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晴天,陽光燦爛時開心的亭子;雨天,煙霧迷蒙時神秘的亭子......我這時想起了西湖,想起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句話。濃妝與晴天,淡抹與雨天,看起來似乎有些牽強,可任憑怎么想,都覺著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亭臺樓閣高低錯落,水榭曲橋玲瓏有致,廊橋左回右旋,池中錦鯉成群,宛然是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
然而,這畢竟是胡雪巖的園子,得有更多的奇妙之處!
過石橋,石壁上出現了幾個大小不一的洞口。入洞口,里面有四個大溶洞,名“懸碧”“皺青”“滴翠”“頻黛”。在我看來,這溶洞是園子里最自然、最原始的景觀,可它卻是人造的。這么大的人工溶洞,在國內當屬首屈一指。
溶洞之上,是“御風樓”。“豪放派”蘇軾有詩云:“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御風樓”之名,便起于此。
登上“御風樓”,卻絲毫沒有孤獨寒涼之感。十月末的秋風,輕輕地撫摸著園子里的林木,樹木披上了金黃色的衣裳。
園內亭臺樓榭、小橋流水,回廊相連,曲池相通;池水中群魚游弋逡巡,“晴雨亭”呼之欲飛,真是美不勝收!
最活絡的是院子的角落處,屋頂上的黛瓦似黑鯉魚的魚鱗,而房子墨黑色的飛檐,又恰似鯉魚的尾巴,從高處看過去,仿佛是一群鯉魚在爭著跳龍門呢!
不過,宅院初建時,登上這座“御風樓”,看見的可遠不止這些:南邊是浩瀚蒼茫的錢塘江,北邊是高樓林立的武林門,大有“登高望遠,周覽八隅”、“仰瞻翔鳥,俯視游魚。丹林云霏,綠葉風舒”之勢!
御風樓隔壁是影憐院,院子里房屋內的裝飾完全是西洋風格,室內到處都是鏡子和水晶燈,明晃晃地眨著眼。當初胡雪巖特意布置成這樣,用來接待外賓。
站在“御風樓”上看對面的“延碧堂”,看得更加清楚。
“延碧堂”是胡雪巖的住處,紅木打造的樓房,點綴著紅藍相間的法國進口玻璃,莊重卻不呆板。
最能彰顯出房子主人地位的,要數大樓房前面的大戲臺。戲臺面池而居,胡雪巖只消敞開房門或者窗戶,不用出門就能看上大戲了。
樓內一樓是會客廳,西洋鐘和兩個西洋花瓶,寓意著“終身平安”;二樓是胡雪巖臥室,據說他睡覺的那張八寶床,比當時皇帝的龍榻還要珍貴。
“延碧堂”后面,是“百獅園”;“百獅園”內,有“百獅樓”。百獅樓因樓外有100個紫檀磨成的獅子欄桿而得名,100只獅子的眼睛,都是用黃金鑲嵌而成。
“百獅樓”是整個院落的正廳,剛好坐落于中軸線上,一樓是胡雪巖待客、議事的主要場所,二樓是胡雪巖母親和正房太太的居住之所。樓內擺設的直徑兩米的紅木圓桌,據說是杭州最大的紅木桌。
百獅園后的四面廳和后花園,是專供胡母和正妻休閑的地方,姨太們不得隨意進出。后花園里立著胡家的鎮宅之寶——一塊形似“壽”字的太湖石。
鎖春院、頤夏院、洗秋堂和融冬院分居軸線兩側,里面住的是他號稱是“十二金釵”的十二房姨太太。院子里琴房、畫室、棋社樣樣具全,整個頤夏院,是專門用來玩麻將的。
宅院西北的一角,原本是一家理發鋪,胡雪巖本欲重金求購,店主卻因祖上傳下的家業不可出售他人而不為所動。胡雪巖感念其忠孝,遂放棄了收購理發店的念頭。
在一些院子里,胡雪巖種下了溫于今、言紅鎖、杭白菊等浙八味,這些都是他開的國藥號胡慶余堂的珍貴藥材。
羅四太太是胡雪巖最寵愛的姨太太,胡家的財政都由她來掌管。她居住的“載福堂”最為奢侈,所有建材和構件都采用了當時南洋進口的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木性溫和,冬暖夏涼,“水不能腐,蟻不能穴”,寸木寸金、價值連城,連皇帝都用之甚惜。古代皇帝的棺淳多用金絲楠木,百年不腐,清朝皇帝在承德建的避暑山莊,也用了不少的金絲楠木。
當年的載福堂,根根用料都是金絲楠木,門廊門柱屋檐窗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楠木廳”。
宅院里不少地方,都顯示出胡雪巖對權力的向往:院子里所有的大門,都鑄上了銅手和門環,銅手緊緊握住大門圈,你不能不想到“手握大圈(權)”這四個字;在院子里一面墻壁里,鑲嵌著一幅灰塑,里面雕刻著的是兩條草龍。
院子里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著自己無聲的語言:石榴樹是主人祈愿多子多福的心聲;七個爐膛的灶臺,是江南大戶人家常有的七星灶,是七星高照的意思;地面上用石子鋪出元寶和銅錢的圖案,是財壽俱得的意思;和樂堂側面墻壁上的鸞鳳和鳴磚雕,寓意夫妻和美、共享富貴……
院落所有高墻的頂部,都是江南的傳統灰塑。從市井人家到花鳥蟲魚,題材豐富極了!
氣派的磚雕門樓,細膩的水磨青磚,千年的銀杏古木,進口的彩色玻璃……木雕、石雕、灰塑、彩繪……銀杏、楠木、紫檀、南杉……
最值得一提的,是安裝在各個房間里的德律風(telephone):用銅管傳聲,主子那一頭按下按鈕,妻妾與下人房里的鈴鐺就會叮當作響,拿起聽筒即可通話。那個時候,這種西洋人發明的通訊設施,用在私家宅院里,實屬罕見!
在十余畝土地上,分布著一座芝園、13座樓,33間房屋,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無空曠之感,又無擁擠之嫌,建筑結構之緊湊,布局之巧妙,真是少之又少!北京皇家園林設計師的身手果然不凡!
胡雪巖十三歲開始在藥店當學徒,他施恩于王有齡,助力左宗棠收復新疆,設錢莊、辦典當,開糧鋪、藥鋪,搞絲綢生意.....甚至包辦軍工、漕運,短短幾年間,胡雪巖曾積累了近2000萬兩白銀,一躍成為大清首富,一代官商。
1872年,正值事業一帆風順、人生躊躇滿志之時,50歲的胡雪巖開始營建他的府邸。他耗費了三年時間,修建成了這座宅邸。
然而,就在這座“江南第一豪宅”中居住不到十年,胡雪巖收購生絲失敗,錢莊又遭擠兌,終淪落到破產的境地。這個從錢莊學徒,“跑街”伙計到晚清首富,這位曾經被朝廷賞封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賞穿黃馬褂,成為富甲一時的“紅頂商人”,在貧病交加中憂懼而亡;清末一代巨商一生的功業、一世的繁華,終究還是像一樹的繁花,最后也是隨風飄落,付諸東流,只剩下無邊的落寞和憂傷!
胡雪巖死后不到20年,這座曾經花了300萬兩白銀修建的豪宅,被他的子女們以10萬兩白銀的價格賣給了李鴻章的兒女親家、當時的刑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文煜。
有人說,胡家的敗落,是因為宅院西北那缺了的一角;也有人說,是那缺了兩點的“善”一字成讖;還有人說,胡雪巖是“左李”時局之爭中首當其沖的政治犧牲品……
正是夕陽西下時,故居籠罩在粉紅色的晚霞中。想起曾經見過的一張圖片,也是這樣的一大片建筑,也是同樣 脈脈的余暉,可那卻是不遠處的胡慶余堂。
誰說是非成敗轉頭便成空?“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功過是非, 歷史 自會見證。這正如胡雪巖自己所言:“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經常是彎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