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如何描述典雅(司空圖的韻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司空圖如何描述典雅,以及司空圖的韻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賞析
關龍艷:從司空圖的詩論看《二十四詩品》
哈爾濱電大 關龍艷 ( 2004年06月15日) 瀏覽人次8144
在司空表圣文集里,有論詩短文五篇,即《與李生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與極浦書》、《題柳柳州集后》和《詩賦》,談了創作的體會和詩文鑒賞的經驗。我們統稱其為“論詩雜著”。
首先,對于二十四詩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語,在司空圖的論詩雜著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如“渟蓄”、“抑揚”、“溫雅”、“澄澹”、“遒舉”、“遒逸”、“淵密”、“沉郁”、“清厲”等,雖然遠不及詩品面面俱到,但卻是陰柔、陽剛并舉,而且通觀司空圖的這幾篇文章,雖然字數不多,篇幅不長,但涵蓋面卻相當之廣。司空圖簡略地評論了從初唐到他所處的時代約三十位風格各異的詩人,可見,司空圖對前代詩歌有著整體上的把握,對初、盛、中、晚各家各派的特點也是了然于心的。而且,司空圖非常注重和強調詩歌的“全美”。“全美”這一概念是在《與李生論詩書》一文中提出的:“今足下之詩,時輩固有難色;倘復以全美為工,即知味外之旨。”此前,他曾列舉了自己的二十幾聯詩,然后自評曰:“皆不拘于一概也。”在《題柳柳州集后》也有這樣一段話:“噫!后之學者褊淺,片詞只句,不能自辦,已側目相詆訾矣。痛哉!因題《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詮評者,無或偏說,以蓋其全工。”綜上,可以看出司空圖不但在詩歌創作上追求全美,而且也把這種觀念運用到了對詩歌的品評上,他主張以寬廣的視角對詩人詩作進行全面的衡量。他在評價詩作的美學風格時候,往往兼顧到了“全美”,如在說王維、韋應物詩“澄澹精致,格在其中”的同時,又從另一方面進行補充說明:“豈妨于遒舉哉?”也就是說在司空圖看來,“澄澹”與“遒舉”兩種風格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統一于同一詩作中,或是同一詩人身上,不過,只有以“全美為工”的詩人才能達到此種境界。再者,對于那些詩風單一、詩境狹窄的詩人,司空圖是持否定態度的,對于那些自己本身詩才淺薄而又不能以通達的眼光看待別人作品的評家,司空圖也是持否定態度的。
再來看《二十四詩品》,它薈萃了各種美學品格與創作感受,正如王壽昌在《小清華園詩談》中勝贊其“理熟言彌粹”,同時他也指出這樣的作品應該是在“深諳古作家”的前提下產生的。這個條件司空圖顯然是具備了,從他的論詩雜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不但能從容地前輩詩歌的風格特色,而且對有唐一代詩歌發展脈絡的把握是相當準確的。
《二十四詩品》作為一部詩歌理論著作,另一個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豐厚性和包容性。從“雄渾”到“流動”,凡二十四品,從理論的角度看,到底有沒有一個體系,這也是一個在學術界爭論了很多年的問題,有人認為《二十四詩品》在排列順序上體現了“脈絡”、“倫次”,而所作的解釋又不盡相同;也有人認為它并沒有什么的理論體系,只是就詩的意境、風格問題陳述了二十四則罷了。但不管怎樣,一個事實是不容否認的:詩品的確包羅萬象,對各種風格意境及創作經驗都有所闡釋,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所評論的那樣:“故是書亦深解詩理,凡二十四品:曰雄渾、曰沖淡……各以韻語十二句體貌之。所列諸體皆備,不主一格。……”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稱贊的“諸體皆備,不主一格”也正是司空圖在詩歌創作上的一貫的主張:他曾自評己詩“皆不拘于一概也”,批評賈島詩作:“大體附于蹇澀,方可致才,亦為體之不備也……”。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詩品》與司空圖的詩歌理論兩相對照,就會發現雖然在形式上一個是四言韻文,一個是散文,但是在內容上卻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下將一一對照加以分析:
1.“思與境偕”
在《與王駕評詩書》一文中司空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思與境偕”這一理論主要是針對寫景之作提出的,要求作品的思想感情與生活景象應該相融合,詩人要鐘情于自然,并于自然山水中見其性情;在此中,詩人本身被藝術化,成為一首自然與人和諧渾成的詩。詩本身的工巧就有賴于與這種詩化生活情調達到同一,景中含情,景中有“我”。而通觀《二十四詩品》各則,每一則都是一首四言山水詩,都是自然之趣與人之情緒相結合的產物,無一不體現了這一創作觀念。
2.關于“氣”
《二十四詩品》中最能體現壯美氣質的莫過于“雄渾”、“勁健”二則了。而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在于都談到了對“氣”的崇尚,“野馬也,塵埃也,萬物之以氣相吹也”,首篇“雄渾”其實就是暗指一股浩大的自然之氣,也只有它才能“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而這股“氣”在作品里就會呈現出“勁健”的風格,這一則里首段極言“行氣如虹”,突出一個“氣”字,“飲真茹強,蓄素守中”也是從“氣”的勁健來闡明風格的勁健,也就是指作家或作品的正直健康真實豐富的思想感情。而此種風格的詩就會達到“天地與立,神化攸同”的境界。司空圖一方面欣賞“澄澹”的詩風,另一方面也對“勁健”的詩風大加贊賞:“愚嘗觀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于天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題柳柳州集后》)這話雖說夸張,仍不失為知音。“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這九個字,乃韓愈詩勁健風格的絕妙注解。而在評論元、白詩的時候,則稱其“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不論這段話說得是否妥當,但足見司空圖對“氣”的注重。
3.關于“淡”
《二十四詩品》第二則便以“沖談”名篇。后面又有多處談及“淡”,可見這又是一個貫穿于其理論中的一重要概念,而與之相關的概念還有“素”、“清”、“淺”“空”。要求詩人心胸淡泊,恬靜自安,發而為詩。吐詞樸素自然,饒有超然塵外的閑適意趣。回顧詩壇,陶潛的田園詩,王孟韋柳的山水詩,便是實例。司空圖對陶潛的關注后文會提及,在此不綴言,單從他對唐代詩人的品評上即可見其明顯的傾向:在歷數了沈宋、王昌齡、李杜、王維、韋應物、大歷十才子、元白、劉禹錫、楊巨源、賈島、孟郊、劉德仁這些詩人后,他所要著力表現的詩人還是王維和韋應物,稱道二人詩歌“若清風之出岫”(一說“若清沇之貫達” )此外,對“澄澹精致”詩風的偏愛,又與其對元白的貶斥相得益彰:因為元白的詩歌,尤其是“因事立題”作“新樂府”(白居易語),力求發揮詩歌的諷諭作用,自然與淡然的境界大相徑庭。從另一個角度看,《詩品》雖“諸體皆備”,然而就是沒有一則可與元白詩風相當,這也是耐人尋味的。
4.關于“含蓄”
司空圖三外說的一個核心就是“含蓄”,在闡釋“象外之象”時,他借用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指出作詩、賞詩都應保持一段審美距離,來感受那種朦朧飄忽的妙境,進而提出“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而這些都是對含蓄的解讀。這與《含蓄》一品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一樣,都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含蓄,談何容易!
5.“實境”與“題紀之作”
《二十四詩品》中的“實境”一則道出了真切地直接寫所見所感而達到的境界。什么是實境,作者有明確的回答:“取語甚直,計思非深”,而如何能達到“實境”,則是“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司空圖《與極浦書》中談及的“題紀之作”。司空圖在強調了詩人寫景要含蓄隱約,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后,不忘指出一個例外,“然題紀之作,目擊可圖,體勢自別,不可廢也”,這與《二十四詩品》所說的“實境”之作是一回事,都注重直觀性與可見可感性。
6.對詩歌藝術的推崇
在《雄渾》一品中有“具備萬物,橫絕太空”一句,與司空圖《詩賦》中的“揮之八垠,卷之萬象”所言情境氣勢極為相近,都極言詩歌的無窮魅力。不僅如此,《詩品》作者還有意將詩歌上升到一個“神奇”的境界中去玩味,道出了一些玄而又玄的創作體驗:如“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自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含蓄》);“妙造自然,伊誰與裁”(《精神》);“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縝密》);“神出古異,淡不可收”(《清奇》);“情性所至,妙不自尋”(《實境》)“夫豈可道,假體遺愚”(《流動》),這些都說出了創作過程中的所體會到的詩的神奇。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只標妙境,未寫苦心”,然而“神”“奇”“妙”的背后卻是苦心自見。這一點與司空圖又不失為知音:在司空圖看來,詩之妙處,亦難以言詮,在談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時,他深有感觸:“豈容易可談哉”?(《與極浦書》);并明確地指出過“文之難而詩尤難”,又講“蓋絕句之作,本于詣極,此外千變萬化,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豈容易哉”?(《與李生論詩書》);“知道非詩,詩未為奇……神而不知,知而難狀”(《詩賦》),其共同之處是在對詩的神化中,都體現出了對詩歌藝術的崇敬和對更高詩境的追求。
以上幾點我們亦只是摘取兩株大樹上的幾枚果子,看其形狀,品其味道而比較之,雖不能以此來為這兩株樹結成連理枝,但至少我們可以說它們確是同屬一科的植物,故這幾枚果子也是有意義.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吧,優雅是內在的素質滲透到外表而顯示出來的一種高貴的氣質。下面分享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1
1、人淡如菊: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樣。
2、朱唇粉面: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3、玉軟花柔:形容女子嬌嫩柔弱,如花似玉。
4、白璧無瑕:潔白的美玉上面沒有一點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無缺。
5、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6、秀色可餐: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婦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麗。
7、明眸皓齒:亮的眼睛,潔白的牙齒。形容女子容貌美麗,也指美麗的女子。
8、沉魚落雁: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9、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將要開放時的形態。也比喻將成年的少女。
10、秀外惠中:容貌秀美,資質聰明。
11、羞花閉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隱藏。
12、嬌艷欲滴:嬌嫩艷麗得好像要滴下來了。形容植物色彩美麗。一般是用來形容花,也喻女子容貌姣好美艷。
13、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14、遠山芙蓉:遠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遠山一樣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臉色像芙蓉花一樣美麗。比喻女子貌美。
15、人見人愛:形容人長的好看、可愛,人人見了都會喜歡。
16、傾國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后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17、閉月羞花:閉: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兒羞慚。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18、裊裊亭亭:形容女子體態輕盈柔美。
19、玲瓏剔透:玲瓏:精巧細致;剔透: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結構細巧。也比喻人精明靈活。
20、天生麗質:天生:天然生成。麗質:美麗的姿容。形容女子嫵媚艷麗。
21、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22、如花似玉:像花和玉那樣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眾。
23、貌美如花:女子長相美,像是盛開的鮮花,嬌艷,柔弱。
24、亭亭玉立: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形容女子身材細長。也形容花木等形體挺拔。
25、麗質天成:形容容貌漂亮,就像天造的一般。
26、溫文爾雅: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止文雅端莊。
27、嬌艷如花:形容女子嬌容艷麗,貌美如花。
28、窈窕淑女:窈窕:文靜而美好。淑女:溫和善良的女子。指美麗而有品行的女子。
29、風華絕代:風華:風采才華;絕代:冠絕當世。意思是風采才華為當世第一。
30、梳云掠月:指婦女梳妝。“云”指發髻之形,“月”喻婦女容貌。
31、玉骨冰肌:形容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
32、冰雪聰明:比喻人美麗動人,聰明非凡。
33、出塵脫俗:多用來形容一個人氣質好長相好有仙女感覺什么的形容女人較多。
34、鮮眉亮眼:猶言眉清目秀。形容容貌漂亮。
35、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愜意。
36、品貌端莊:品德高尚,容貌端正,形容人由內到外都很優秀。
37、美艷絕倫:一般是形容女人非常美貌,無人能比。
38、天姿絕色:形容女子長相漂亮。
39、風姿綽約:風:風度;綽約:女子姿態柔美。形容女子風韻姿態柔美動人。
40、婀娜多姿:形容姿態柔和而美好。
41、韶顏稚齒:指年輕而容貌美好。
42、百媚千嬌:媚、嬌:美好。形容女子姿態美好。
43、眉目如畫:形容容貌端正秀麗。
44、美若天仙:美若天仙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長得很漂亮,像天上的仙女一樣。
45、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氣。
46、國色天香: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麗。
47、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剛開放的荷花。比喻詩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艷麗的女子如出水芙蓉般美麗。
48、冰清玉潔: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49、人間尤物:容貌艷麗的女子、特別漂亮的女人。
50、蛾眉曼睩:曼睩:明亮轉動的眼睛。形容女子的眉目秀美有神。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2
1、芳容麗質更妖嬈,秋水精神瑞雪標。
2、絕代佳人,一代佳人,一代容華,絕色美人,美若天仙。
3、臉若銀盤,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4、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5、鏡中貌,月下影,隔簾形,睡初醒。
6、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
7、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
8、馬嵬坡前含恨去,千秋萬代笑昏君。
9、眉黛促成游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
10、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1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12、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13、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14、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15、委委佗佗美也,皆佳麗美艷之貌。
16、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其里。
17、貌煞沉魚美化身,臥薪嘗膽出佳人。
18、芙蓉如面,嬌艷驚人,冠壓群芳,風華絕代。
19、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
20、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21、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22、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23、屆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24、減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長。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為天下艷,心乃女中郎。
25、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26、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27、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28、柳腰春風過,百鳥隨香走。
29、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憶兒家。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30、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
3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32、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秋煙里。
33、心下得意,不由得笑魘如花,明艷不可方物。
34、皎若太陽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鴻波。
35、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36、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7、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38、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39、丹唇列素齒,翠彩發蛾眉。
40、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41、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42、翩若輕云出岫,攜佳人兮步遲遲腰肢裊娜似弱柳。
43、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44、皎皎兮似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45、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46、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47、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
48、裊娜少女羞,歲月無憂愁。
49、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50、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形容女子氣質清雅詩句成語3
一、人淡如菊
【拼音】[ rén dàn rú jú ]
【解釋】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樣淡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樣淡泊。
【出處】唐代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典雅》:“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白話文:幽人恬淡,宛如秋菊。
二、朱唇粉面
【解釋】: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出自】:元·高明《琵琶記·牛氏歸奴》:“繡屏前品竹彈絲,擺列的是朱唇粉面。”
白話文:“繡屏前品竹彈絲,擺列的是紅唇粉臉。”
三、玉軟花柔
【解釋】:形容女子嬌嫩柔弱,如花似玉。
【出自】:宋·周紫芝《西江月》詞:“羅袖云輕霧薄,醉肌玉軟花柔。”
白話文:“羅袖云淡霧薄,醉肌膚玉軟花柔。”
四、秀外惠中
【拼音】[ xiù wài huì zhōng ]
【解釋】外貌秀美,資質聰慧。
【出處】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白話文:惠:通“慧”,聰明。“曲眉豐頰,聲音清脆,體態,秀外,惠中。”
五、花容月貌
【解釋】: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出自】: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二回:“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形容女子貌美
心靜如水下一句
下一句是:人淡如菊。
出自: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的《典雅》。
原文: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釋義:指人的心境和修養到達一種"喜而不樂,哀而不憂"的最高境界。不為俗事凡塵而煩惱。人淡如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樣淡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樣淡泊。
擴展資料:
典雅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一。
“人淡如菊”是平實內斂、拒絕傲氣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內斂和樸實。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的激情又是一剎那的事,生活終將歸于平淡,人終將歸于平淡,一如平實淡定的菊花。
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沒有性格,也不是“獨傲秋霜幽菊開”的孤傲和清高。人淡如菊,是清得秀麗脫俗,雅得韻致天然的遺世獨立的從容與淡定。
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中國詩學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更是千古傳頌的絕唱。“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它給我的感覺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騰,又寧靜致遠。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典雅
百度百科-人淡如菊
司空圖是如何對其韻味說進行詩化表達的?
在唐代末期,對中國詩學有一些理論研究的“夫子”,闡釋前人的詩作,總結詩歌文論,自成一家且對后來詩壇有一定影響的人,便是司空圖。
司圖空生活的年代,是宦官爭權奪利、戰亂紛起,百姓民不聊生的時代,司圖空在險惡的宦海風浪上拼搏幾十年之后,幾經沉浮,當他看到“朝廷微弱,綱紀大壞”,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已經無法挽回之時,于是隱居深山,詩酒自娛。當他靜下心來的時候,佛教的精神安逸學和無我空靈學對他有特別的啟迪,他在詩中企圖創造一個恬淡、超脫的佛教精神境界,來消除內心的恐懼、悲哀與痛苦,作為他精神上的寄托。司空圖晚年的思想,兼容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然而他的詩論,特別是《詩品》,有濃厚的佛老思想成分,佛老哲學是《詩品》的主要思想源頭。
司空圖提出了詩歌的“韻味說”,他的思想精髓和理論含義是什么呢?他繼承先秦以來的詩評理論思想,對這以前的詩歌創作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對詩歌的“味”作了深入的探討,說“文之難,而詩之難又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與李生論詩書》)。他認為“味是詩歌必須具有的特殊屬性,并且把能否辨識這種屬性提到了創作與評論的首位。正是由于這種認識,他為詩歌理論創立了“韻味說”。
在司空圖369年之前,鐘嶸提出了詩論“滋味說”,何為滋味?《說文》段注釋曰:“滋,言多也。”味,《說文》解為“滋味”也,指人的器官對于食物的感覺或對氣體的感受。滋味,指味覺上的綜合快感。后來引申轉化指審美快感,逐漸引入文藝領域。滋味與韻味,雖只一字之差,但就鐘嶸和司空圖的詩學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
鐘嶸尋著魏國嵇康理論蹤跡,把詩歌的“味”兒當作藝術的審美標準。他和司空圖審美文化的情感傳達功能不一樣。(情感傳達作為審美文化最基本的顯在功能,是由審美文化的感性本質與該文化形式上的表情特征共同決定的)。鐘嶸在《詩品序》中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不難看出,他所說的滋味是通過自己感性媒介嘗到的那么一點兒味兒,他帶著主觀情感,不是斯多葛式的漠然。司空圖似乎模糊情感,模糊品味者自己的創造和想象,強調詩歌的韻味是詩化表達的方式。他的《詩品》二十四目硬性規定了詩化的標準:雄渾、沖淡、纖膿、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司空圖把詩的“味”提高到更深層次,有“意味性”地和主體發生聯系,他強調“情以物興”、“物以情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他的二十四目對詩性途徑進行了總結性的概括,揭示了人類詩化深沉的內在精神領域,主體心靈與天地并生,與萬物齊一,即所謂品味人生真諦,領悟自然的奧秘,用整個心懷去感受世界。鐘嶸雖然也提到了詩化的“味”兒,但主觀靈性這種深層的開挖遠未及司空圖,他只是從咀嚼回味所感到的詩的味道的香醇來評判詩的質量。
司空圖和鐘嶸的對詩評的范圍旨趣不同。鐘嶸的《詩品》是評論詩人,探索淵源,以上、中、下三品定優劣。他認為詩歌是“吟詠性情”而抒發感情的,他不太注意典故的遷移,他是堅持有感必發,有情必溢的“吟詠性情”論者。后來,鐘嶸的思想受魏晉時期陸機的影響,擯棄了儒家義理對詩的束縛,開始注重詩言志與抒情的統一,力圖藝術的美與功利作用的善統一起來,從而體現了詩歌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應該說,司空圖是在鐘嶸的詩歌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從審美的角度,來品味詩的質量,從二十四個品目大體可以看出,他是就詩的意境和風格來辨味的。每一品描繪一種詩化的境界,要求好詩內涵形象的寓意,比一般意識情感更恢弘、深廣、追求較高的文化智慧與特殊的哲學境界。他的二十四品,就其意境來講,大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意識,界定了詩性及詩的意境的動因。因此,他的詩學理論不再模糊地統而論之,在思維的時空與思維的想象范疇上是一次難得的逾越。這些,都是鐘嶸所無法企及的。
司空圖的詩學理論,明顯地帶有老莊的道家思想,主張一種恬淡、清麗的生活方式和為文方式。企圖擺脫功名利祿的束縛,物我兩忘,天性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安靜地享受那種清貧的隱居生活,不問政務和宦權之爭,樂于過著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散生活。他的“性情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詩品·實境》)幻化出詩國的天空,超脫自然時空的約束;他的“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元宗”(《詩品·高古》)把自己的精神寄托給神素般的田畦仙境,把道家骨風暴露得淋漓盡致;他的“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詩品·典雅》),抵達情感的啟口是他體味自然的深刻感受;他的“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物我兩忘,栩栩然,不辨蝴蝶與莊周了”,道家思想為他研究詩學理論提供了安逸的發展空間。清靜寡欲、超然無外、遠離“廟堂之高”和塵囂之擾的佛道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他的詩學探討基礎。這些對詩質的認識都是鐘嶸沒有達到的。鐘嶸單從激情的土壤里尋覓到詩歌的靈性,受到了思維視野的局限。
鐘嶸與司空圖的詩學理論并不是沒有共同之處,首先應該承認,鐘嶸的思想是基礎,是尋找詩源的小徑,司空圖憑著自己的靈性和鐘嶸的思想雨露,盡享甘甜之美,在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中找到了詩學的多種意境。其次,鐘嶸對賦、比、興三義的闡釋和對情物關系的剖析也和司空圖大致相近。只是在《詩品》的風格和評判視野上受到了局限,而未能接觸詩論的本質。
綜上所述,鐘嶸的思想是司空圖思維的載體,他們共同完善了詩學理論的研究,對后世的詩作和詩論都有啟迪和指導,為我國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開辟了思想道路.。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