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原為什么(樂府已由什么變為什么)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樂府原為什么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樂府已由什么變為什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樂府:原是古代 ,樂府收集演唱的詩歌被稱為
樂府詩。
樂府是古代時的音樂行政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有點類似我們現代的文化部,其任務是收集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
后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歌名稱。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如膾炙人口的《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其文體較《詩經》、《楚辭》更為活潑自由,可以是五言體、七言體及長短句等,并多以敘事為主。
樂府詩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如花木蘭、秦羅敷等。漢代《孔雀東南飛》、北朝《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秦婦吟》并稱“樂府三絕”。此外,《長歌行》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擴展資料
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并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后,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
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樂府詩
樂府原是什么的名稱,后人把什么也稱作樂府
樂府原是搜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停止演唱及演奏等機構的名稱。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搜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
樂府是什么?
樂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設立的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它的具體任務是制定樂譜,培訓樂工,搜集歌詞。
樂府原是什么的名稱,后人把什么也稱作樂府?
樂府原是搜集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停止演唱及演奏等機構的名稱。
后人把這一機構搜集并制譜的詩歌,也稱為樂府。
樂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
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史記樂書》載,漢樂府的設置不晚于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漢武帝時,已知搜集于東漢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余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詩經》亦是現實主義),它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后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后,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
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
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因此為學術界所重視。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于《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于《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于《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于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撰的。《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集》也存在較多的缺點。現在列舉幾個: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就曾指出本書把某些文人詩列入樂府題目之中不大恰當。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調﹐因此所錄歌辭往往和關于曲調的敘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辭中的《水調歌》﹐編者認為是隋煬帝游江都時制﹐而書中所錄“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實這些曲辭﹐恐怕是雜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顯然是杜甫的詩。
樂府詩集》版本以北宋末南宋初浙江刻本為最早,今存中國國家圖書館,缺卷19-34、96-100,其中卷27-34以清抄本補,其余缺卷以元至正元年刻本補,另上海圖書館存殘冊一本,存卷84。元代則有至正元年集慶路儒學刊本,此本一直遞修刷印到明代。明代則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刊本,汲古閣本據元本雕造,毛晉身后其子毛扆又據宋本挖改,故汲古閣本早印本傳世少而后印本則文字佳。清代則僅有坊間翻刻汲古閣本。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一百卷,分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典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十二個門類,輯錄宋代之前音樂文學作品凡五千余首,詩學價值甚高。尤為可貴的是,近代曲辭四卷收錄了隋唐時期新興的燕樂曲辭,為考察詞體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樂府詩被后人稱為什么? 2個
漢樂府
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東漢仍設有樂府.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樂府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東漢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現存漢樂府有一百多篇,散見于《漢書》、《后漢書》、《文選》和南朝時徐陵編的《玉臺新詠》等書,而以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所收最為完備.《樂府詩集》是根據音樂類別分別排列作品,與漢樂府有關的凡四類,其中《郊廟歌辭》中首列的《漢郊祀歌》是西漢文人為宗廟祭祀作的樂歌;《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題下標明“古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漢民歌.《雜曲歌辭》收錄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東漢.
漢樂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華.人們提到漢樂府,就一般意義而言,往往是指漢樂府中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戰城南》、《十五從軍征》、《飲馬長城窟行》、《上山采蘼蕪》等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有所思》、《上邪》等篇,則是感情真摯的情歌;《陌上桑》贊美了一名勞動婦女對權貴人物的蔑視和反抗,體現了人民的愿望;以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孔雀東南飛》,又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長篇敘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居有較高的地位.漢代文人所寫的樂府詩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嬌饒》等,但這些詩歌也是在民歌的影響下創作的.
“樂府”原是什么的名稱?后人把什么也稱作“樂府”?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構,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后人通稱之為“漢樂府”。[編輯本段]漢樂府
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史記樂書》載,漢樂府的設置不晚于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漢武帝時,已知搜集于東漢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余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詩經》亦是現實主義),它開創了詩歌現實主義的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采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后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