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魏武侯衛國直言(衛鞅為什么在魏國)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魏武侯衛國直言和衛鞅為什么在魏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翻譯
白話釋義:
孫子字武,是齊國人。他以所著兵法求見于吳王闔閭。闔閭說:“您的十三篇我已全部拜讀,可以試著為我操演一番嗎?”孫子說“可以。”闔閭問:“可用婦女來操演嗎?”孫子說:“可以。”于是答應孫子,選出宮中美女,共計一百八十人。
孫子把她們分為兩隊,派王的寵姬二人擔任兩隊的隊長,讓她們全部持戟。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婦女們說:“知道。”孫子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后方是按背所向。”
婦女們說:“是。”規定宣布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重復了多遍。然后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這是將領的過錯。”又重復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
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而仍不按規定來動作,就是隊長的過錯了。”說著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吳王從臺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急忙派使者下令說:“寡人已知道將軍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沒有這兩個愛姬,吃飯也不香甜,請不要斬首。”
孫子說:“臣下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將隊長二人斬首示眾。用地位在她們之下的人擔任隊長,再次用鼓聲指揮她們操練。婦女們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沒有一個人敢出聲。
然后孫子派使者回報吳王說:“士兵已經陣容整齊,大王可下臺觀看,任憑大王想讓她們干什么,哪怕是赴湯蹈火也可以。”吳王說:“將軍請回客舍休息,寡人不愿下臺觀看。”孫子說:“大王只不過喜歡我書上的話,并不能采用其內容。”
從此闔閭才知道孫子善于用兵,終于任他為將。吳國西面擊破強楚,攻入郢,北威齊、晉,揚名于諸侯,孫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吳起是衛國人,善于用兵。曾經向曾子求學,奉事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而吳起娶的妻子卻是齊國人,因而魯君懷疑他。
當時,吳起一心想成名,就殺了自己的妻子,用來表明他不親附齊國。魯君終于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毀吳起說:“吳起為人,是猜疑殘忍的。他年輕的時候,家里積蓄足有千金,在外邊求官沒有結果,把家產也蕩盡了,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然后從衛國的東門逃跑了。
他和母親決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不做卿相,絕不再回衛國。’于是就拜曾子為師。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有回去奔喪。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斷絕了師徒關系。吳起就到魯國去,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君。
魯君懷疑他,吳起殺掉妻子表明心跡,用來謀求將軍的職位。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么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于拋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
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文侯問李克說:“吳起這個人怎么樣啊?”李克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愛好女色,然而要帶兵打仗,就是司馬穰苴也超不過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
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著捆扎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就放聲大哭。
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怎么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里。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么時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后,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為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
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
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國不敢圖謀魏國,您和我比,誰好?”
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
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后說:“應該托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原文: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
于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鼓之。
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于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吳起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于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即封)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
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此文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 ,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夜郎震恐,自請入朝稱臣。漢軍又誅邛君,殺笮侯,冉震恐,請臣置吏。隨后漢武帝在西南夷設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時正隨漢武帝東行巡幸緱氏的司馬遷在繼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籌劃新郡的建設。隨后又撫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魏武侯的人物生平
魏擊是晉國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魏文侯的繼承人。魏氏本是晉國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輩們在殘酷的卿族斗爭中,深刻體會到繼承人的重要性。魏文侯也不例外,希望子孫有能力繼承自己的偉業。作為魏文侯的嫡長子,魏擊自然成了魏文侯的重點關注對象。
大約在小魏擊還沒有成年時,就安排田子方的儒家名流做他的老師,教育他如何理家、治國、平天下。在父親的精心教導與栽培下,魏擊逐漸成長為一名知書達禮、頗有才干的政壇新人。
年輕的魏擊很快成為了父親爭衡天下的得力助手。前412年(魏文侯34年),魏擊受命率軍攻打繁、龐二地(約在今陜西韓城東南),將當地百姓遷入魏國境內。這是史料中所發現的魏擊最早的出征記錄。這一年,魏擊大約二十余歲。
前408年,魏文侯謀圖中山國。魏臣翟璜推薦中山國人樂羊,魏文侯馬上啟用樂羊,樂羊成為魏軍元帥,攻打中山國。可樂羊畢竟是中山國人,而且樂羊之子樂舒還是中山武公麾下的大將。再派遣一個宿將前去,反而顯得魏文侯用人疑神疑鬼,頗傷士人之心。于是魏文侯決定派兒子魏擊隨軍出征。
這次出征難度較大,中山國雖不屬于主流強國,但也民風彪悍,軍事強大。而且魏氏(這個時候三家尚未分晉)的封地與中山國相隔千里,中間夾著盟友趙氏的封地。遠征必然要勞師動眾,也就沒有什么突襲可言。這可是對魏擊的艱巨考驗。
這次出兵耗時兩年之久,于前407年,魏軍攻占中山國國都顧城(今河北定縣),吞并中山國全境,在趙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據地。樂羊因戰功封于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而太子魏擊被封為中山君,由趙倉唐輔佐,則坐鎮中山,獨當一面。
前403年,周威烈王懾于三晉聯盟的強勢,不得不同意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前393年(武侯3年),魏國兩線作戰,同時攻打鄭國與秦國,并在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鄭國。名將吳起大敗秦軍于注城(今河南臨汝縣西)。
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號召韓國、趙國,即位以來第一次結成三晉同盟,三晉聯軍大敗楚軍于大梁(今河南開封)、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晉攻占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輕取襄陵(今河南雎縣),并順勢對殘余楚軍進行清剿,向楚國腹地挺進。楚國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晉求和,三晉拒不退兵。楚悼王無奈,一面派人帶著財物、珍寶赴秦,賄賂秦惠公,請求秦國出面與三晉謀和。秦惠公收下賄賂,并派兵攻打三晉之中最弱的韓國,攻取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六座城池。三晉迫于秦國的背后偷襲,放松了對楚國的緊逼。另一面楚悼王派使臣入齊國,希望齊國能夠插手中原戰事,協助楚國共謀三晉,減輕自己的正面壓力。
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見到后院失火,便協助韓軍直撲秦軍主力,與秦軍大戰于武城(今陜西華縣東),不分勝負。吳起設置陜縣(今河南三門峽西舊陜縣),密切注視著秦軍的動向。在三晉與楚國爭斗進入尾聲時,齊國陳和率軍攻打駐襄陵的魏軍,并乘機占領襄陵城。
前389年(武侯7年),秦國進攻秦軍東進道路上的重要城鎮——陰晉(今陜西華陰東),秦軍在陰晉城外排兵布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魏武侯親自到前線犒勞將士,魏軍上下士氣高昂。吳起率領五萬魏軍,包括戰車500乘、騎兵3000反擊秦軍。魏軍作戰勇猛,更兼有吳起為將,個個以一當十,大敗秦軍于陰晉城外,取得了輝煌的決定性戰果,史稱“陰晉之戰”。此戰過后,吳起率軍勢如破竹地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
前387年(武侯9年),吳起率軍攻打秦軍,再次大敗秦軍倉促間集結的殘余部隊于武下(今陜西華縣東),并向秦國腹地推進。魏武侯中中王錯離間之計,疑吳起,導致吳起投楚。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僅兩歲的公子昌繼位,是為秦出公,其母親小主夫人當政,秦國進一步淪落。
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認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田和欲取代姜氏成為諸侯,通過魏武侯向周安王討封,魏武侯對周天子施壓,周天子不得不冊封于田和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田和就是田齊太公。這一年,趙敬侯遷都邯鄲,趙武公之子趙朝作亂,不服從趙敬侯調令,投奔魏國,魏武侯陰謀操縱趙國朝政,竟然接納趙朝,并幫助趙朝攻打邯鄲,不克。魏趙關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師隰回國,出公被弒,師隰成為了秦君,是為秦獻公。
前383年(武侯13年),趙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國的附屬國——衛國。衛慎公不能抵擋,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敗趙軍于兔臺(今河南清豐西南)。這是自晉陽之戰后魏氏與趙氏的首次火拚,標志著三晉聯盟的瓦解。
前382年(武侯14年),趙敬侯不滿魏武侯插手趙國對衛國的擴張,修筑剛平城(今河南清豐縣西南),決定對衛國再次出手。魏武侯聯合齊侯剡共同抵擋趙軍,衛慎公仗著有魏國與齊國撐腰,甚至出兵攻取趙國的剛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奪取了趙國河東的大片土地,趙國與魏國、齊國、衛國的矛盾升級。
前381年(武侯15年),趙國出兵攻擊侵略到本土的衛軍,魏武侯派軍隊大舉攻打趙國,趙敬侯遣使臣向楚國求救,楚悼王派軍協助趙軍,攻打魏國后方,使魏國首尾難顧。趙敬侯乘機反攻,奪取魏國棘蒲邑(今河北魏縣南),不久又占領了黃城(今河南內黃西)。魏武侯鑒于多線作戰的困乏,齊、楚等大國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趙敬侯求和,希望著重溫三晉同盟的舊夢。趙敬侯也期望著能以和平的方式與強大的魏國瓜分戰利品,三晉再次聯合。
前380年(武侯16年),陳侯剡攻打燕國,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簡公向趙敬侯求救,趙敬侯立刻將軍機要務告知魏武侯與韓文侯。三晉之君各自率領軍隊,兵合一處救燕國,大敗齊軍。
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齊不服三晉,再次出兵攻打燕國。燕簡公依然像趙國求救,趙敬侯率軍攻打齊國。魏武侯與韓文侯在趙敬侯的拉攏下,很快被卷入戰爭。三晉再次聯合,大敗齊軍。齊軍懼三晉之威,不斷后撤,三晉攻入田齊本土,直至兵臨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復國。
前377年(武侯18年),與中山桓公戰于澮水,大敗。
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決定先發制人,與楚軍大戰于榆關。
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陳侯剡被弒,陳侯午(即齊桓公田午)初立,國勢不穩,聯合燕國、魯國、衛國大舉討伐田齊。燕軍敗齊于林狐;魯軍攻齊至陽關,魏軍伐齊至博陵(今山東荏平西北)。
前372年(武侯23年),由于衛國的衛慎公薨逝,衛國暫停了相應魏武侯的軍事行動。這年衛聲公即位,攻取田齊的薛陵(今山東陽谷東北)。趙成侯窺視著中原諸侯的一舉一動,盯著魏國、魯國都出兵攻齊,而臨近自己的衛國也隨之相應,國中空虛,急忙閃擊衛國,連下衛國73邑,衛聲公向魏武侯評理。趙成侯的行動點明了要與魏國為首的中原諸侯為敵,魏武侯率軍攻打趙軍,敗趙軍于藺(今山西離石)。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擊崩逝,二子魏緩與魏罃爭位,趙國與韓國都參與魏國廢立之事。后魏罃擊敗魏緩,成為了魏武侯的繼承人,是為魏惠王。
為什么強大的魏國僅存在了百年?
強大的魏國之所以僅存在了百年。那是因為一開始的魏國很強大,屢戰屢勝,過度的自信讓他們不斷的發起戰爭,雖然勝利,但是也消耗國力,再加上后來魏國高層都在追求爭權奪利,魏國的國主用人不利,最后導致了魏國的消亡。
魏國一開始的時候很強大,是七國之首,是中原的霸主,他們有著強大的魏武卒,走到哪里都所向披靡,很少有敗績,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魏國,在歷史上卻只存在了百年時間,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魏國初期,君王英明,將領神武。
魏文侯是魏國的第二位君主,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君王,重用有才之人,為魏國積攢了很多有才華的人,再加上吳起的魏武卒,對外他們所向披靡,對內,魏文侯重用李悝 實行變法,使國家越來越強大,再加上他們的地理優勢,秦國被他們打壓的越來越弱。
第二,魏國中期,戰爭頻繁。
在魏武侯統治時期,魏國的國力已經很雄厚了,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魏國都很穩定,然而這個時候魏國的高層班子們開始爭權奪利了,魏武侯也開始仗著自己的強大,招收小弟,為小弟出頭,比如說衛國,作為衛國的大哥,在衛國和趙國產生矛盾的時候,魏國直接出兵替衛國出氣,而衛國仗著有魏國的支持,占領了很多地盤,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第三,常年的戰爭讓魏國走向衰亡。
在魏武侯期間,魏國幾乎每年都會發起戰爭,雖然勝多敗少,但是常年的戰爭讓魏國國力越來越弱了,后來甚至支撐不起魏武卒的培養,再加上朝廷內部爭斗愈演愈烈,魏武卒的領頭人吳起離開了,再加上因為之前的戰爭,魏國得罪了好幾個國家,所以魏國的衰亡已成定局,魏武侯沒有成為亡國之君,但是在他手里,魏國已然搖搖欲墜,再加上魏武侯的繼承人只會爭權奪利,所以很快魏國就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為什么魏武侯衛國直言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衛鞅為什么在魏國、為什么魏武侯衛國直言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