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丘在哪里(虞城位于商丘那邊)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虞丘在哪里,以及虞城位于商丘那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檀氏的祖籍究竟在哪里?
檀姓朋友你們好: 你們一定很奇怪為什么來到這個群中,為什么我知道你們的名字和資料,這個和我的工作有 關了,我是搞網絡的,在一家外企業中做公司的數據庫,所以我通過網絡搜集到你們的資料 ,你們放心,我絕不是你們的身邊的人,那絕不會做什么不利你們的事!,我不清楚你們生 邊的事,我只是找到你們的相關資料,想在一起聊聊我們檀姓的歷史!讓你們為姓檀而感到 自豪! 你們一定感嘆過自己的姓,追尋過自己的姓,現在,我就為你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的姓— —檀! 我們的姓最早出自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西周 開始。姜子牙助周武王滅商,功勛眾所周知!所以,周武王賜檀木杖一根,賜姓檀!(此歷史可以 檀弓。禮記中查到!)此時,也就有了我們的檀姓!還有不同的說法: [檀(Tan) (1)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蘇忿生、檀伯達受封于河內,有檀氏。(2)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國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孫以檀為氏。(3)古代鮮卑族姓氏。郡望: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東臨清一帶)。 作長城以綏萬里 上彈章而劾三兇, 上聯說南朝宋將領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世代住京口。東晉末跟從劉裕攻伐前秦,為前鋒進入洛陽,又西進長安,屢立戰功;元嘉年間攻魏,官至司空。文帝認為他是前朝重臣,幾個兒子都善于作戰,便因猜忌殺了他。被殺時,他把幘(z6音責,包頭發的巾)投到地下,雙眼怒睜如火炬,說:"這是壞了你的萬里長城(比喻國家所依賴的大將)啊!"下聯說北宋池州建德人檀固,字以忠,熙寧年間進士,紹圣初年,上書批評朝廷罷免宰相范純仁、呂大防及門下侍郎蘇轍,又**章享、曾布、蔡卞三兇。 檀: 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等地均有。 ] 檀 (tan)《通志·氏族略三》引《風俗通》云:“檀氏,齊公族有食 丘檀城,因以為氏。” 姜的后輩的姓:姜(jiang) 呂(lu) 許(xu) 謝(xie) 紀(ji) 丘(qiu) 齊(qi) 強(qiang) 尚(shang) 封(feng) 左(zuo) 薄(bo) 賴(lai) 逄(pang) 申(shen) 向(xiang) 文(wen) 駱(luo) 充(chong) 連(lian) 國(guo) 饒(rao) 蓋(ge) 丁(ding) 闞(kan) 易(yi) 崔(cui) 高(gao) 章(zhang) 賀(he) 柯(ke) 盧(lu) 井(jing) 富(fu) 欒(luan) 厲(li) 桓(huan) 景(jing) 柴(chai) 聶(nie) 查(zha) 慶(qing ) 焦(jiao) 梁丘(liang qiu) 望(wang) 戎(rong) 酈(li) 暢(chang) 谷(gu) 浦(pu) 移(yi) 麻(ma) 孝(xiao) 懿(yi) 靈晏(yan) 平(ping) 檀(tan) 閭(lv) 即(ji) 棠(tang) 竹(zhu) 淳于(chun yu) 東郭(dong guo) 太公(tai gong) 將具(jiang ju) 丁若(ding ruo) 樂利(yue li) 申屠(shen tu) 高堂(gao tang) 東宮(dong gong) 士強(shi qiang) 仲孫(zhong sun) 齊季(qi ji) 子襄(zi xiang) 子雅(zi ya) 公旗(gong qi) 子尾(zi wei) 子乾(zi qian) 子工(zi gong) 子夏(zi xia) 雍門(yong men) 閭邱(lv qiu) 盧蒲(lu pu) 盧門(lu men) 翰公(han gong) 公牛(gong niu) 公牽(gong qian) 臼季(jiu ji) 左丘(zuo qiu) 閭公(lv gong) 公紀(gong ji) 余丘(yu qiu) 車門(che men) 虞丘(yu qiu) 南郭(nan guo) 北郭(bei guo) 於陵(yu ling) 章仇(zhang qiu) 三苗(san miao) 汲(ji) 年(nian) 邱(qiu) 甫(fu) 芮(rui) 楂(zha) 有一句話叫:姜,呂,檀是一家!就是此由,致于為呂是何來,本人不做發表!檀姓在此后,還出現過許多人偉人,如:檀道濟 (? ~ 436 )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屬山東)人。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姊流寓京囗。晉安帝隆安末 年,隨劉裕鎮壓孫恩、平定桓玄之亂,以軍功先后封吳興縣五等侯、作唐縣男。 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后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 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后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 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后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扺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 攻克許昌,擒獲后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 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秦征南將軍姚洸屯戍洛陽,急向關中乞求援兵。姚 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并會同其它 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 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里,并申明晉軍入城后,應 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克澠池,抵潼關。 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今山西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后秦 守軍戰斗力甚強,城堅難下。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后秦太宰姚紹 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余人。秦軍受挫后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 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 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后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后秦滅亡。 劉裕東歸后,任檀道濟為征虜將軍、瑯琊內史。及劉裕建宋,檀道濟以佐命之功,改任 丹陽尹、護軍將軍。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為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廣陵(今江 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濟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四人同為顧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喪 ,大舉南進,共出數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兗州、豫州大部分地區很快被魏軍奪 占。檀道濟聞警,率軍救援。軍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濟領兵不多,不足分赴 ,而青州道近,守軍薄弱,便統兵兼程往救。魏軍見宋援軍將至,撤去青州治所東陽(今山 東費縣西南)之圍。檀道濟兵至東陽,軍糧耗盡,只得停止追擊,又見東陽城已殘敝不堪, 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東即墨西南),爾后回軍湘陸(今山東魚臺東南),阻止了魏軍 南進的勢頭。 次年,因少帝游戲無度,荒怠朝政,徐羨之等密謀廢立,召回檀道濟共謀其事。當睌, 檀道濟與謝晦同宿領軍府。謝晦心懷恐懼,輾轉難寐,而檀道濟觸床即鼾聲如雷。為此,謝 晦深深佩服檀道濟的鎮靜和膽量。次日,幾位顧命大臣入殿矯詔太后令,廢少帝,迎劉義隆 入承大統。 文帝繼位之初,朝中大權仍掌握在徐羨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 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羨之畏罪自縊,傅亮被縛誅殺。當時,謝晦已出鎮荊州,聞徐、傅已 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賬,便擁三萬精兵抗拒朝命。 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 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現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 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干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征,入關十 策,有九策出于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決勝于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 銜命征討,可一戰擒之。」文帝大喜,遂親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 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 進軍河南,收復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駐滑臺。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 臺,軍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沖擊,大破魏軍, 并乘勝北進,前后二十余日,連戰三十余次,宋軍多捷,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 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后,焚燒糧草,致使宋軍乏食,不能再進。此時 ,魏軍已攻下滑臺,數軍交攻于檀道濟。四面遇敵,軍糧又斷,檀道濟不得不引軍南還。魏 軍乘隙追擊,宋軍畏懼,檀道濟乘夜命軍卒唱籌量沙,即以少數米粒覆蓋于沙上,以迷惑魏 軍。魏軍誤以為宋軍仍有余糧,不敢再追,只是集結于宋軍四周。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 ,自己卻乘輿便服,談笑風生,泰然若定,引軍徐徐而還。魏軍見狀,疑有埋伏,不復進逼 。毫發末損的檀道濟率軍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 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 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 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 駕后,難以鉗制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 ,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御外寇,鎮守邊境, 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 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 虎歸山,即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 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于地,憤怒地喊道:「 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 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飲馬長江。 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 屈死十四年了。 此后,致明初,明成祖朱元璋打天下時,檀氏為一解糧官,專門押送糧草,自古有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之說,可見其重要性!戰時,天隆大雨,當時的運輸條件遠不如現在的情況下,糧草無法跟上明軍,使明軍大敗! 朱元璋大怒,把責任推致糧草不足,下命,檀氏滿門抄斬!幸好,當時同殿為官的,石,馬二位將軍,連夜趕到檀家報信,但是還是太晚了,大軍連夜 殺到,使檀氏慘遭滅門,還好當時逃出12位檀姓,三位是當時解糧官的三兄弟,其他的為宗 親檀氏! 12位怕后面的追兵趕上,便分了12處,逃到全國的12處不同地方,(這也就是為什么檀姓現 在分散各地的原由)隱姓隱名,直到清滅明!才使檀氏從出 ~
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是哪篇古文
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市令言之相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幾何頃乎?”市令曰:“三月頃。”相曰:“罷,吾今令之復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幣,以為輕。今市令來言曰‘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之不定’。臣請遂令復如故。”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楚民俗好庳車,王以為庳車不便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數下,民不知所從,不可。王必欲高車,臣請教閭里使高其梱。乘車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數下車。”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地;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是哪一個
出壽縣古城往南30公里處,便是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大塘安豐塘。說它天下第一,一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塘,塘堤周長約25公里,水面達5萬多畝,是壽縣古城墻內面積的近10倍,蓄水最多時能達到近一億立方米,灌溉著約70萬畝農田。二是歷史悠久,開挖于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年代最久遠的一個。一年四季,這里煙波浩淼的清清塘水吸引著八方賓客。尤其是到了春天,塘邊垂柳依依,堤坡下排排白楊樹茁壯挺拔,農田里麥苗青青,油菜花開,景色怡人。立在塘東北端的石碑上由已故當代著名書法家司徒越揮就的“芍坡”兩個大字龍飛鳳舞,韻味不凡。而建在塘西北處的孫公祠,松柏掩映,古風樸樸,塊塊碑石上,記載著率眾挖塘的楚國令尹孫叔敖的豐功偉業。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后一心想振興國家,他深知,要實現自己的理想,發現和啟用人才是關鍵。當時的令尹虞丘積極向楚莊王推薦了見識不凡,韜略過人的孫叔敖。楚莊王通過和孫叔敖的一番交談,發現他才高學富,頗有治國之道,當即任命孫叔敖為楚國令尹。這在當時的楚國是權力僅次于楚莊王的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最高領導。 孫叔敖沒有辜負楚莊王的重托,也沒有給虞丘丟臉,更沒有讓楚國百姓失望。他一朝大權在握,便充分發揮權力的作用,傾心為國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贊孫叔敖在位十二年“奉職循禮”,“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政績斐然。但他最大的功績還是興建了安豐塘。公元前597年至公元前591年,孫叔敖選擇了主要產糧區的壽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豐沛的地理環境,發動數萬百姓,大興水利,開挖了納大別山境內龍穴山以西、小華山以東的花水入塘和引淠河水入塘的芍陂。明嘉靖《壽州志》稱:安豐塘“舊有白芍亭,汩而為湖,因名芍陂。”南北朝時梁曾在壽春縣南部設置安豐縣,因芍陂在安豐縣境內,所以又稱安豐塘至今。梁在此設縣名安豐,是不是這里有了芍陂后,百姓年年日子過得平安豐足,故才有此名,就不得而知了。 芍陂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比漳河渠、都江堰和鄭國渠的建成還要早二、三百年。芍陂灌溉農田萬頃,使楚國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楚國最后決定遷都壽縣,與這里有水利之優,糧豐物足不無關系。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十分注重對它的修治和利用。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多次對安豐塘進行了維修和加固,使其成為淠史杭水利工程中的一座重要的反調節水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壽縣縣委組織了當時3個區的26個公社的農民及縣直機關干部職工、街道居民共11萬多人,肩抬板車拉,采運八公山石頭,頂風冒雪苦戰兩冬一春,修筑塊石護堤,壘建防浪墻,大大提高了安豐塘的蓄水能力。雖然這些艱苦的付出和兩千多年前孫叔敖率眾修芍陂相比微不足道,但今天看來,30年前壽縣縣委能有那么大的舉動,真心實意為民辦事謀利,已是十分難得和不易了。如今安豐塘蓄水灌溉著壽縣全部耕地面積的約三分之一,確保了壽縣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糧食豐產豐收。 讓孫叔敖當年無法想象到的是,兩千多年后的今天,芍陂仍在滋潤著農田,給當地百姓帶來豐收,帶來喜悅,他更沒有想到的是,后人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紀念他的偉績,1600多年前就在塘邊建起了孫公祠,而且歷代都有修葺,時刻提醒著后來的位重權高的決策者們,當官就要象孫叔敖這樣為民謀利造福,才能得到民眾永遠的崇敬。 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安豐塘至今還在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將繼續恩澤百姓,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然而任何奇跡都是人創造的。當我們漫步孫公祠,對孫叔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時,不禁對楚莊王和虞丘致以深深的謝意。楚莊王作為一國之君,能從善如流,采納虞丘建議,大膽啟用孫叔敖,并委以重任,這是百姓的福份。而身為令尹的虞丘明知推薦人才,自己就會被取而代之,還積極薦才,也非常令人敬佩。試想如果虞丘只想一已之利,不從強國富民去考慮,不愿薦才,或只薦蠢才庸才,孫叔敖就很有可能被埋沒,被扼殺。而楚莊王要是一個只聽信讒言的昏君,盡管你孫叔敖才高八斗,治國有方,我就是不用你,那也一切都無從談起,在2500多年前的壽縣大地會不會出現天下第一大塘,就很可能是個未知數了。從這個角度上去看孫叔敖的被重用,則是當時楚國百姓的福份和幸運,也是壽縣世代百姓的福份和幸運。戰國時趙國大將軍廉頗勇猛過人,戰功卓著。他“負荊請罪”和藺相如留下的一段“將相和”成為千古佳話。然而,趙孝成王一死,趙悼襄王繼位后聽信讒言,廉頗很快被奪去軍權。徒有壯志的廉頗一氣之下投奔了魏國,渴望得到魏王的重用。可魏王并不信任他。無法施展抱負的廉頗又來到楚國,結果仍然是沒能建功立業,整日郁郁寡歡,最終抱憾而死在壽縣。這位曾叱咤風云的一代名將葬在淮河岸邊的八公山上,每天遙望安豐塘,注目孫公祠,心中難免涌出一種酸楚,不知是感嘆自己空有將才難施展,還是羨慕孫叔敖幸遇明君建偉業。 在上中學時,當讀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課文時,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面對安豐塘那一望無際的綠水清波,我似乎明白了,中國幾千年來,江山代有人才出,缺乏的不是千里馬,而是一種發現人才,尊重人才,啟用人才的機制。人才能不能脫穎而出,得到重用,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更多的時候就取決于是否能遇到開明的君主,取決于最高統治者的喜怒哀樂和素質高低,而百姓沒有一點選擇權,只能靠碰運氣。遇到明君,從國家到地方每一級任命的當權者,真正能為國家著想為百姓謀利,踏踏實實辦些利國利民的事情,則是百姓之大幸。若遇到昏君,所用之人,或無所作為,只謀私利,貪得無厭;或胡亂作為,留下些荒唐工程,貽笑后人,百姓只能感嘆命運不好,自認倒晦。這對國家來說,對愿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人才來說,對渴望每位官員都是賢能廉潔為他們辦實事謀利益的百姓來說,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 據史書記載,孫叔敖在令尹位十二年,雖然清政廉潔,功績卓著,但并非一帆風順,曾三起三落。然而他能“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因為孫叔敖深知,官場上身不由已,命運掌握在楚莊王手里,隨時都會莫名其妙地被革職而無權,因此他十分珍惜手中權力,爭取在位時運用好手中的權力。春秋時期,生產力還很低下,集民力興建芍陂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壓力之大,困難之多,可以想象。對孫叔敖來說,芍陂的開挖,他永遠無愧令尹一職,無愧于楚國百姓了。記得有位詩人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2500多年了,孫叔敖還活在壽縣百姓心中。縱觀千百年來,在壽縣為官的眾多官吏們,有的人恐怕在壽縣百姓心中連25年,甚至兩年也活不到。倘若是個貪官污吏,所作所為,只能得到百姓的譴責和唾罵。在芍陂開挖后200多年才遷往壽縣的楚國都城早已毀壞,建于更遲的南北朝時的安豐縣城也早已塌陷,如今都難覓蹤影。可來到世上就是謀利于百姓的安豐塘似乎感動了上蒼,歷經戰火和災難,至今仍然健在。 如今,凡是來到安豐塘的外地賓客,無不為它悠久的歷史,至今仍在發揮著的巨大作用和獨特的風光所驚嘆,繼而又為對安豐塘的開發不夠,宣傳不力,致使它養在深閨人未識所遺憾。我卻不敢茍同這種看法。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贊譽安豐塘的詩文并不鮮見。近20多年來各種考證安豐塘,介紹安豐塘,歌頌安豐塘的文章更是屢見各種報刊書籍。電視專題片也是從中央到省、市臺多次播放。能開發安豐塘,發展旅游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為百姓謀取更多的利益,對壽縣這樣的欠發達地區當然是好事,孫叔敖九泉之下若有知,一定會感到高興的。把安豐塘宣傳出去,對發展旅游固然重要。而我卻認為,崇尚和效仿孫叔敖開挖安豐塘所昭示出的“當官有權就應該為民謀利造福”的精神,腳踏實地的做些實事,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許多年來,安豐塘邊綠柳漸少,花草枯萎,不盡如人意之處頗多。她象是一位亭亭玉立、天生麗質的姑娘,卻漸漸變得蓬頭垢面、破衣爛衫,總讓那些興致沖沖,慕名而來一睹她芳容的人們感到有些悵然,有些惋惜。如能為她精心梳妝打扮一番,給她添上幾件時尚而又合體的新衣,使她更加靚麗,更顯秀美,更具魅力,誰還能擋得住游客紛至沓來的腳步?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