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么寫自題小像(魯迅先生寫的自題小像)
大家好,關于魯迅為什么寫自題小像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魯迅先生寫的自題小像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自題小像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許壽裳在《懷舊》一文中,對《自題小像》這首詩的內容有極其精煉的概括,“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 望故原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這首詩的創作緣起是剪辮子。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對“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國留學生” 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可視為魯迅毅然剪辮的形象注腳。而魯迅斷發并且題詩于小照背后贈送給摯友,則顯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說“剪辮”是青年魯迅與封建思想訣裂、自覺接受民主思想的鮮明標志。魯迅后來在《〈吶喊〉自序》中敘述了“寫起小 說來”之前的幾個思想發展階段,其“棄醫從文”志向的確立便發生在他寫《自題小像》之后。魯迅“棄醫從文”確立了他一生的奮斗目 標,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薦軒轅”所表露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我以我血薦軒轅”是《自題小像》詩的愛國主義感情的升華,也是青年魯迅鴻鵲之志的寫照,更是魯迅先生矢志不渝、畢生實踐的人生格言。
魯迅留學日本時,曾寫了一首“自題小像”,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這種情況在課文哪些地方與所表現?
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前途的擔心與關注,表現了作者堅定地革命精神,希望投身革命事業,愿意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
請問魯迅的自題小像的意思是什么?
《自題小像》
魯迅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賞析
本詩作于1903年。魯迅最早將本詩寫贈給許壽裳。許壽裳在《懷舊》中說:“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
靈臺無計逃神矢。靈臺,也叫靈府,指心。《莊子·庚桑楚》:“不可內于靈臺。”郭象注:“靈臺者,心也。”魯迅在幾年后寫的《摩羅詩力說》中有“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文中還多次以靈府指心。神矢,羅馬神話愛神之箭。許壽裳在《〈魯迅舊體詩集〉跋》中談到《自題小像》時說:“首句之神矢,蓋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痹诹_馬神話中,有一個長著翅膀的少年,就是愛神丘比特。他的箭同時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這男女雙方就會結合。但他的射箭有點亂來,有時雙方并不合適,他也射去,弄得人家雖不合適也非相愛不可。魯迅在五四時期寫有一首白話詩《愛之神》,就寫到這位“愛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著前胸”的人問他:“我應該愛誰?”他回答說:“你要是愛誰,就沒命的去愛他;你要是誰也不愛,也可以沒命的去自己死掉?!边@就是說,他頗有點“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亂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適、是否美滿,他是不管的了。這很有點像中國神話中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們在提到他的時候,與其說是在愛情美滿的當兒,倒不如說常常是在婚姻不滿的時刻,亦即是在無可奈何非相愛不可的情況下。魯迅寫《愛之神》,就是用來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本詩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嗎?1903年夏,魯迅歸國度暑假,母親要他答應早在他南京求學時就已提過的與朱家的婚事。魯迅不愿拂逆年輕守寡、生活艱苦的母親的心意,在無可奈何中答應了。估計是在魯迅假滿回日本后,母親就辦訂婚手續。在封建社會,訂婚幾乎和結婚同樣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魯迅不幸婚姻的關鍵時刻,1906年不過是去“完婚”罷了。魯迅對這婚事內心是很不滿意的,因而才有“靈臺無計逃神矢”的詩句。
風雨如磐暗故園。故園,是指故國,故鄉。暗,晦暗。本句是說:祖國、故鄉,在風雨飄搖的濃重的黑暗之中。在自然環境中,狂風暴雨,昏天黑地,人們有時也會用“風雨如磐”來形容。磐,扁圓的大石,喻風雨迫人的一種重壓。魯迅1910年12月21日致許壽裳信中說:“故鄉已雨雪,近稍就溫,而風雨如磐,未肯霽也?!边@種自然景象,歷來詩文中常用來比喻、聯想政治的壓抑、壓迫。如唐末貫休的《俠客》中有“黃昏風雨黑如磐”的詩句;清人龔自珍的《哭洞庭葉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墮”的說法。魯迅1908年寫的《破惡聲論》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詞語,來形容當時統治的黑暗和壓迫的深重。這“風雨”當然是指政治風雨。侵略者的掠奪和封建腐朽的統治,使人民深受重壓,使祖國淪于黑暗之中。詩句表達了詩人為此而產生的沉痛心情。黑暗統治即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導致人民的貧窮、落后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質統治和精神統治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籠罩人民生活的一個陰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閃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凹囊夂恰?,在本詩詩人大概也就是這意思?!冻o·九辯》:“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難當;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無光?!蓖跻荨冻o章句》以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賢良也”,那“流星”是指“君”。王夫之《楚辭通釋》則認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讒閃爍”,不過“如流星之炫耀”。魯迅在本詩中的“寒星”,既不會指“君”,也不會指“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辯》的句法罷了。那么,魯迅詩中的“寒星”是指誰呢?我以為是指國民,即民眾?!败醪徊臁保Z出《離騷》:“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讒而齌怒。”王逸認為:“荃,香草,以喻君也?!敝祆湟舱J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但在《楚辭》中,荃并不只用來指君。同在《離騷》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碧m、芷、荃、蕙本來都是香草,可有的變為不芳,有的變為惡草。茅,惡草也。這是指賢臣中,有的人變壞了。可見,“荃”在楚辭中,可用來指君,也可用來指臣。魯迅在本詩中,“荃”是指國民、民眾?!昂恰焙汀败酢倍际侵竾?、民眾?!凹囊夂能醪徊臁钡脑⒁馐牵簩⑾M耐杏诿癖?,但民眾還沒有覺醒,他們對我的希望還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說:魯迅在這里是用“荃”指母親,“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認為,這種說法和我的理解沒有太大的矛盾。母親不能理解魯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覺醒的民眾中的一員。不必把母親與民眾對立和分離開來。
“同胞未醒”,這也是當時許多革命者的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焦慮。鄒容在《革命軍》中大聲疾呼:“革命必先去奴隸之根性?”秋瑾在《致徐小淑絕命詞》中念念不忘的是:“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魯迅的思想也是如此。
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本詩的結句。它成了詩人的誓言。這誓言,是和當時的革命思潮密切相關的。
在上海和中國東南數省,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1903年正是革命運動高漲的一年。湖北湖南的革命者,經過1903年的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在長沙成立革命組織華興會。浙江、蘇南的革命者,在不斷的革命斗爭中,1903年在上海成立軍國民教育會。在此基礎上,1904年成立革命組織光復會。其他各省的革命小團體也紛紛成立。這些革命組織的宗旨幾乎都是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清朝的統治,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糾合在一起?!罢衽d大漢民族,驅逐滿族韃靼”,成了許多革命者的口號;而大漢民族的祖先是黃帝,即軒轅氏,因而黃帝、軒轅也成了大大歌頌的對象。宣傳革命的報刊書籍也在這時期紛紛出版。如1903年5月出版的轟動一時的鄒容的《革命軍》,一開頭就寫道:“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而革命就是:“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脫去數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洗盡二百六十年殘慘虐酷之大恥辱,使中國大陸成干凈土?”而革命的主體是“我皇漢民族”、“軒轅子孫”。當光復會會員吳樾因炸清朝大臣犧牲時,秋瑾寫《吊吳烈士樾》詩稱:“如君不愧軒轅孫?”秋瑾在《寶刀歌》中還寫道:“憶昔我祖名軒轅,發祥根據在昆侖,辟地黃河及長江,大刀霍霍定中原。”當時革命派還出版《黃帝魂》小冊子,章太炎還提出廢除清朝皇帝年號紀年而改為黃帝紀年(以黃帝降生之年為元年)。在當時革命者的詩文中,可以找到很多歌頌黃帝軒轅、反對滿族統治的例子。
當時的革命組織,不論華興會還是光復會,革命方式都主張采用暗殺、暴動。這反映了我國民主革命初期階段的不成熟。蔡元培出身書香門第,是清朝的進士,點為翰林,可說是一介書生。但作為光復會領袖,他也主張:“革命止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惫鈴蜁摻j內地會黨,也是為了暴動、暗殺。于是,在光復會,就有吳樾的炸彈爆炸、徐錫麟的安慶行刺、秋瑾在紹興響應起義而流血犧牲。為革命獻出一腔熱血,已是當時革命者的普遍的思想準備。
“我以我血薦軒轅”?這確是革命者的誓言,它帶有明顯的光復會的色彩。它閃耀著在當時是在時代前沿的思想的光芒,同時也像一切世事一樣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或許有人會說:照你這樣解讀,全詩四句,第二、三、四句是祖國、民眾、獻身革命的話題,而第一句卻是從個人婚姻起步,這樣從全詩來說,是否協調?我認為完全協調?;橐鰪膫€人來說是一件大事,而第二、第三句詩正是道出了不幸婚姻的社會原因:黑暗統治和民眾愚昧。從個人遭遇更感到黑暗統治要推翻,民眾要啟蒙,任重道遠,所以才有全詩結句的誓言。許多革命者遭到生活上的不幸,更激勵自己投入革命。魯迅也向許壽裳等人說過:婚姻的不幸,但使母親有個陪伴,自己可以更無掛礙地投入革命活動。
許壽裳是本詩的第一位受贈者。他對本詩的理解,歷來為注家所重視。他在1936年12月寫的《懷舊》中,說《自題小像》是:“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1944年的《〈魯迅舊體詩集〉跋》中,許壽裳的說法是:“首句之神矢,蓋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即異域典故。全首寫留學異邦所受刺激之深,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勝寂寞之感,末句則直抒懷抱,是其畢生實踐之誓言。”從許壽裳的這兩段話看,他對第一句的理解是比較含糊的。“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是什么刺激呢?“首句之神矢”是“借用羅馬神話愛神之故事”,又和“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是什么關系呢?他都沒有明說。我對于《自題小像》的解讀,和許壽裳對首句的理解說不上有什么矛盾,而對第二、三、四句的理解可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誰知到魯迅先生 自題小像這首詩的意思。還有 自嘲的意思
自題小像
靈臺無計逃神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解析:我的愛國之心猶如被愛神之箭所射一般無處可逃,
祖國正在風雨飄搖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
我愿意把我畢生的精力托付給我的祖國。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解析:《魯迅日記》1932年10月12日: “午后為柳亞子書一條幅,云:‘運交華蓋欲何求……。達夫賞飯,閑人打油,偷得半聯,凄成一律以請’云云?!卑?,十月五日郁達夫在聚豐園宴請其兄郁華,請魯迅作陪。閑人,(《三閑集·序言》里說:“我將編《中國小說史略》時所集的材料,印為《小說舊聞鈔》,以省青年的檢查之力,而成仿吾以無產階級之名,指為‘有閑’。而且‘有閑’還至于有三個……”,所以把雜文集名為《三閑集》,又自稱“閑人”。打油是自己謙稱是打油詩。偷得半聯,有三種說法:一、郭沫若同志認為即借用錢季重的“飯飽甘為孺子?!?,不是半聯而是半句,見注④。二、借用南社詩人完姚鹓雛(錫鉤)的詩句“舊帽遮顏過鬧市?!比?、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魯迅赴宴,郁達夫開玩笑道:“你這些天來辛苦了吧?”魯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橫眉”一聯回答他。達夫打趣道:“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是 漢有脫?”魯迅說:“噯,給你這樣一說,我又得了半聯,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彼^偷得半聯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聯>別》,《人民日報》1962年2月22日)。按,一說是借半句而非半聯;二說,檢《南社詩集》沒有找到這句詩;三說較合。日記所載詩中“破”作“舊”,“漏”作破”。后來魯迅為日本杉本勇乘寫扇面時也曾與這首詩,詩中‘對”作“看”。
華蓋:魯迅《華蓋集·題記》:“我平生沒有學過算命,不過聽老年人說,人是有時要交‘華蓋運’的?!@運,在和尚是好運:頂有華蓋,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華蓋在上,就要給罩住了,只好碰釘子。”華蓋,象花那樣蓋在頭上的云氣。《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這是指黃帝仿云氣作的車蓋。
漏船句:《吳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薄稌x書·畢卓傳》中畢卓說:“得酒滿數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p>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質變》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引錢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莊生蝶,飯飽甘為孺子牛?!敝赋觥暗@一典故,一落到魯迅的手里,卻完全變了質。在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報》)《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齊景公愛他的孩子,自己裝作牛,口里銜著繩子,讓孩子騎著。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齒。
成一統:這是說,我躲進小樓,有個一統的小天下。
管他冬夏與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氣候有怎樣變化。魯迅在白色恐怖下經常遭受壓迫,所以比做交華蓋運,比做“未敢翻身已碰頭”。為了避免反動派的追蹤迫害,在過鬧市時,用破帽遮住了容顏。就是這樣,處境還是非常危險,象漏水的船載著酒在水流中浮著,一不小心就會沉沒。處在這樣危險的環境里,魯迅采取的卻是決不妥協的堅強的戰斗態度。
誰知到魯迅先生 自題小像這首詩的意思。還有 自嘲的意思
《自題小像》
近現代:魯迅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譯文:
我的心無法逃避愛神射來的神箭,我熾愛著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壓迫的家園。
這份情感寄托給天上的星星卻沒有人明了,我誓將我的一腔熱血報效我的祖國。
《自嘲》
近現代: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譯文:
交了不好的運氣我又能怎么辦呢?想擺脫卻被碰得頭破血流。破帽遮臉穿過熱鬧的集市,像用漏船載酒駛于水中一樣危險。
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為老百姓做孺子牛。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場永不改變,不管外面的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
擴展資料:
《自嘲》
據《魯迅日記》記載,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郁達夫同王映霞于聚豐園宴請作者魯迅,魯迅結合7日前的談話有感而作,當時同席的還有柳亞子夫婦。
這首詩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魯迅從自己深受迫害,四處碰壁中迸發出的憤懣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擊了當時國民黨的血腥統治,形象地展現了作者的硬骨頭性格和勇敢堅毅的戰斗精神。
《自題小像》
1903年,魯迅在《浙江潮》上發表了《斯巴達之魂》歌頌斯巴達人以生命和鮮血抗擊侵略者,借以抨擊清朝統治者的喪權辱國,喚醒中國人民起來斗爭,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在一張剪掉辮子的照片背面題寫了這首詩送與好友許壽裳。
這首詩,聲調激越,感情強烈。作者運用頓挫跳躍的筆法,有曲折、有波瀾、有起伏地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抒發得深刻真切。全詩四句,先寫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繼寫由熱愛而引起對處在“風雨如磬”之中的祖國的憂慮,再寫由憂慮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
心情不免有點沉重,最后躍上一個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熱血沸騰,迸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最強音,充滿著激勵的力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