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引用了多少個典故(正氣歌引用的典故)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正氣歌引用了多少個典故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正氣歌引用的典故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正氣歌中包含了哪些歷史典故,請簡單概述.
文天祥在他寫的《正氣歌》里提到的有氣節的歷史人物有:
“在齊太史簡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大夫崔杼殺齊莊公后,“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在晉董狐筆 (在晉董狐筆. 典出《左傳·宣公二年》:趙穿殺晉靈公,時晉國執政大臣趙盾逃亡在外,未出國境,聞訊而返.“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趙盾)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在秦張良椎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先世為韓國人,秦滅韓,張良破家財為韓報仇,得力士,為鐵椎,重一百二十斤,狙擊秦皇于博浪沙道中,誤中副車.始皇大怒,下令搜索國中,但始終未拿獲張良.)
在漢蘇武節 (《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奉使至匈奴,被扣留.匈奴屢次脅迫蘇武投降,均遭拒絕.后來,蘇武被流放到北海上.他為了表示不忘漢廷,終日手持漢節,在海上牧羊.被羈留前后十九年,節毛盡脫.)
為嚴將軍頭 (《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齊備入蜀,嚴顏守巴郡,為張飛所敗,被俘.張飛問:“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為嵇侍中血 (《晉書·嵇紹傳》:晉惠帝永興元年,皇室內部發生戰爭.侍中嵇紹從惠帝戰于蕩陰,軍敗,百官及侍衛皆潰散,飛箭雨集,紹以身遮蔽惠帝,被亂箭射死,血濺帝衣.事后,惠帝左右的人要把這件衣服洗干凈,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
為張睢陽齒 (張睢陽就是張巡,是唐朝安祿山時期的典故,講的內容就是張巡的故事.張巡把他母親、太太殺掉干什么?給士兵吃,沒有辦法了,馬都殺光了,只好母親、妻子殺死,最后城破的時候大罵安祿山,他的牙齒都敲掉了.)
為顏常山舌 (顏真卿的哥哥顏昊卿,他罵黃巢,結果舌頭被割掉.)
或為遼東帽 清操厲冰雪 (遼東帽就是說東晉的時候,管寧到死的時候就像子路一樣,正其衣冠.一般人不了解,死就死了,還勉強起來,象子路一樣,把那個被敵人砍碎的帽子戴起來,)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出師表就是諸葛亮的鬼神泣壯烈,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是累死的,他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或為渡江楫 慷慨吞胡羯 (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元帝時,北方為少數民族占據,祖逖力主北伐,恢復國土.元帝用為奪威將軍、豫州刺史.他率軍渡江,中流擊楫發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詞氣慷慨,大家為之感動.他渡江后,征討石勒,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失地.)
或為擊賊笏 逆豎頭破裂(出自《舊唐書·段秀實傳》:唐德宗時,朱泚謀反,重段秀實威望,想引為同謀,召與議事.“秀實戎服,與泚并膝.語至僭位,秀實勃然而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我豈逐汝反耶?’遂擊之.泚舉臂自捍,才中其顙,流血匍匐而走.兇徒愕然.……秀實乃曰笏,‘我不同汝反,何不殺我?’兇黨群至,遂遇害焉.”)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楚囚一語雙關,楚囚是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晉景公為收復中原,與楚共王展開混戰.混戰之中,捉到了一個囚徒,名字叫"鐘儀".他被存放在晉國戰車庫里邊,一放就是一年,差點長毛.鐘儀住在戰車庫的臨時監獄里邊之所以能活下來,多半是啃軍人的皮甲充饑,以及抓老鼠當點心吃.一天晉景公視察戰車庫,瞥見胡子邋遢的鐘儀,問是什么人?""我 .一口純正的楚國話從鐘儀口中說出.)
正氣歌里面的典故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中國古代的史官制度,也是對皇權的一種制約力量?!睹献印る墓隆吩疲骸翱鬃映伞洞呵铩范鴣y臣賊子懼”,說的是史書對大臣的制約作用;而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則進一步引董仲舒的話說,《春秋》還是“貶天子”的著作,說明史書對國君同樣是有制約作用的。
文天祥在《正氣歌》里,將“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作為天地間正氣的表現之一。這兩則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揚了一種誓死捍衛史官直書實錄傳統的精神。齊太史的故事,見之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說的是,齊國的大臣崔抒弒其君齊莊公,齊太史乃秉筆直書:“崔抒弒其君。”崔抒就殺了齊太史?!捌涞芩脮勒叨恕F涞苡謺?,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蔽覀兘裉炜催@則故事,仍然不免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為了維護記史的直書實錄傳統,齊國的太史們一個接一個地視死如歸,這是用鮮血換得的史書上的真話,以及偉大的直書實錄的史學傳統!
“董狐筆”的故事是說,晉靈公是個昏君,而晉國正卿(宰相)趙盾是個正直的大臣,經常諫勸晉靈公。晉靈公嫌趙盾礙手礙腳,派刺客去暗殺趙盾。趙盾只得出走,不過在尚未逃出境外時,趙盾的族人趙穿便起兵殺了晉靈公。晉太史董狐便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并且“示之于朝”。趙盾對董狐說:“我并未弒君?!倍f:“你是正卿,逃亡沒有出境,國君被殺了,你回來后又并未法辦弒君的人,當然就等于是你弒君了?!壁w盾毫無辦法,只好嘆口氣,聽任董狐寫自己弒君了。后來孔子稱董狐為“良史”;同時,孔子也認為,趙盾不干涉史官秉筆直書的權力,也是“良大夫”。這個故事記載于《左傳·宣公二年》。董狐不畏權勢、堅持直書實錄的史筆傳統,自古以來,是史家以及一切士人的榜樣。
這種直書實錄的傳統,不但保證了我國有著一以貫之的真實記載史事的大量歷史著作,而且,這類歷史著作對國君、大臣來說,多少總要使他們有所顧忌——擔心壞事被記載于史冊,從而遺臭于后世,從而也就產生了某種制約力量。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規定,皇帝是不能看史官所記的關于他自己的實錄的。這也是為了保證史官能真正秉筆直書國君功過善惡的一個制度。《貞觀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記載,貞觀十三年(639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記起居注。唐太宗問他起居注里記些什么,并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記的內容。褚遂良回答說,現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這就是說,褚遂良堅持原則,不讓皇帝觀看史官所記的內容。
文天祥《正氣歌》中,他所列舉的“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幾個忠臣烈士,其中有“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顏常山舌”是指顏杲卿舌斷仍噴血罵賊的壯烈事跡,而“張睢陽齒”,則講得是唐將張巡固守睢陽,以身徇義的浩然正氣。
張巡,鄧州南陽人。史書稱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不以庸俗合,時人叵知也?!遍_元末年,他考中進士,顯然是個文武雙全的材料。先為清河縣令,政績斐然。任滿還長安,有人勸他巴結一下當朝顯貴楊國忠。張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權絕非國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辈痪茫直徽{往真源當縣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殺當地土豪華南金,威振方,人民敬戴。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后叛亂,連連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降于賊軍,逼張巡為長史,派他西去迎接賊軍。張巡不受命,率屬吏哭于玄元皇帝廟,感召眾人,起兵抗擊叛軍,得眾千余人。當時,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想率眾投降賊軍,下屬百余人不從,全被令狐潮綁在一堆準備殺掉。恰值叛軍薄城,令狐潮出去接應,被綁的義士們乘間解脫繩索,殺掉看守士卒,迎張巡等人入城。張巡等人在城頭上殺掉反賊令狐潮的妻子兒女,率兵拒戰。
令狐潮憤怒至極,帶上萬賊兵猛攻雍丘,城內唐兵僅二、三千人。面對驚恐之眾,張巡對諸將說:“令狐潮等人對城中軍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輕我之心。我們出其不意出擊,肯定會讓敵軍驚潰,乘勝追擊,定能大敗他們?!睆堁簿团汕в嗳耸爻巧希约簽榍膀專杂嘬姺殖蓴店犕蝗粵_出城,令狐潮的賊軍猝不及防,一時退卻。轉日。叛軍又猛然攻城,張巡在城上搭建防護樓櫓,用柴火燒油燒掉敵軍攻具無數,令對方不能近城,并不時乘間攻出城外,殺敵甚眾。兩個多月內,大小數百戰,唐軍甲不卸身,負傷戰斗,最后竟打得令狐潮四萬賊軍掉頭而逃。唐軍乘勝追擊,差點生擒令狐潮。惱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來,重新圍城。令狐潮與張巡是老相識,在城下勸誘張巡:“朝廷現在兵不能出關,天下大勢已去,您以老弱殘兵守此危城,盡忠無主,不如投降下城與我共圖富貴。”張巡答言:“從古義來講,君主殺掉父親,為臣為子的不能報怨。您以妻兒被殺怨恨朝廷,借賊之力想要報復,可以預見您最終一定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罵名難逃!您平生以忠義自詡,今日之事,忠義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由于當時各地交通隔絕,城中有六名將領暗中聯合,一起到張巡面前表示說已經筋疲力盡,不如降敵。張巡假裝答應,轉天,他在堂上擺設天子畫相,率眾軍將朝拜,人人感泣。張巡下令士兵把六名將領引至堂前,責其不忠于國家,立斬于前。由此,將士人人思奮,城中乏狼。張巡假裝率眾軍在城內建豎壁壘,作戰斗狀,令狐潮帶著大隊人馬來攻,剩下幾百艘運送鹽米的船只無人看守。張巡派人襲取,得糧鹽千斛,其余一把火燒光。不久,箭只射盡。張巡派軍士綁扎千余個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用繩子吊下城墻。令狐潮兵士見有人下城,萬箭齊發,由此又得箭數十萬只。后來,張巡于夜間又用繩子吊下真人,賊兵于外望見,哈哈大樂大嚷“不上當”,殊不料這些敢死之士下得城來,大刀逢人就殺,賊軍大亂,營壘踐毀過半,逃奔十多里。喘定之后,賊軍又慚又怒,增兵重新把雍丘圍得鐵桶一般。又隔數日,城中防具漸竭,張巡就騙令狐潮,說實在守不住了要出奔棄城,但讓敵軍退居二舍(六十里地),讓出道路給唐軍突圍。令狐潮信以為真,答應下來。張巡率軍士空城而出,把四面幾十里地范圍內的房子全部拆掉,運回防備所需的木頭。令狐潮大怒,又引兵合圍,責問張巡失信。張巡說:“你給我三十匹快馬,我好與諸將乘之而去,此城就歸您所有。”令狐潮得城心切,派人送三十匹馬入城。張巡得馬后,分配給軍中最能戰斗的驍將,說:“明天賊軍出現,每人各取敵方一將!”轉天,令狐潮于城外等消息,張巡在城頭露面,對令狐潮說:“我想離開此城,無奈眾將不答應。”令狐潮聞言,差點氣死,勒兵欲戰。還未成陣,城門大開,騎著賊軍所送三十匹快馬的唐將奔出,直突入陣,轉眼之間有十四名賊將被擒,唐軍趁機進攻,斬首百余,得器械牛馬甚眾。令狐潮終于喪氣,跑到陳留(今河南開封),再也不自己出來和張巡近戰。
四個多月以來,賊軍數萬人圍城,張巡兵僅二、三千,每戰都勝敵,著實不容易。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兒子殺掉,安慶緒繼位。叛軍大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直破睢陽(今河南商丘),企圖攻取睢陽后,沿運河一線進發,盡取江南富地區。魯郡、東平很快失陷,濟陽唐軍降于叛軍。分析形勢后,張巡帶著僅有的三千兵卒赴寧陵,恰值睢陽太守許遠告急,雙方合軍,共保睢陽。寧陵一戰,張巡手下大將雷萬春、南霽云殺敵將二十,斬首萬余,投尸汴水,河水為之不流。勝訊達至朝廷,詔拜訪張巡副河南節度使。
張巡想乘勝進擊陳留。賊師尹子奇聞訊,復率大軍圍睢陽城。張巡鼓舞將士,殺牛饗士,整軍將戰。十幾萬叛軍中,又有數萬同羅、突厥等族精銳,他們望見城下列陣的五、六千唐兵,衣衫襤褸,面目憔悴,都不禁大笑。張巡、許遠親自于陣前擂鼓,唐軍奮死,賊軍抵擋不住,奔逃數十里。
相持至夏六月,唐軍忽守忽戰,弄得城外十來萬賊軍疲憊不堪。張巡派大將南霽云等人開城門忽然沖至尹子奇大帳近處,斬將奪旗而還。有個拓羯族大酋長親率千余重甲騎兵,耀武揚威,在城下高喊要張巡來斗。張巡暗中派數十名唐兵埋伏在護城河河道內,持鉤槍、陌刀、勁弩候著,約定聽見鼓聲一響就出擊。羯奠依恃人多,洋洋自行,城上唐兵突然齊聲大喊,鼓聲大動,埋伏的唐兵一躍而起,活捉了這個拓羯大頭目。后面眾賊欲救,唐兵勁弩齊發,射倒一片,只能眼睜睜看著埋伏的唐兵捆著羯酋又攀繩上墻,沒一個敢前去。尹子奇聞訊出城,站于眾將之間向城上觀望。張巡想射死這個賊頭,但不知一群人中到底是哪個,就派人用根蒿草桿代箭,射向那一堆人。“中箭”的人見草桿大喜,因為這意味著唐軍已經矢盡,忙舉箭桿向尹子奇報告。張巡此時知道尹子奇為誰,忙令南霽云發箭,正中尹子奇左眼,慘叫一聲,倒于地上。賊軍因此暫退。一個多月后,尹子奇左眼雖瞎,又率叛軍再圍睢陽。
睢陽本來有存糧六萬斛,先前被昏庸無能的宗室嗣虢王李巨運走一半。至此,睢陽糧絕,城內唐兵每天只有一勺米吃,摻合樹皮和紙一起煮著吃。戰至最后,只剩一千多傷殘兵士,皆不能破。最后,尹子奇索性不再攻城,在城外深挖地道,密樹木柵,只待城中唐兵餓死。眼見兵士餓得不成人形,張巡把愛妾喚出,對將士們說:“諸君一直挨餓,忠義不衰,我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下給你們當糧食吃!今出此妾,暫讓諸君填腹棄饑!”于是忍痛殺妾,以人肉為食。在場兵士皆匍伏痛哭,張巡強令眾人食之。太守許遠也殺仆人,作成干糧充軍。最后,城內雀鼠皆被吃光,唐兵開始煮鎧甲弩弓為食。
當時,唐廷御史大夫賀蘭進明屯兵臨淮,另一位掛御史大夫銜的許叔冀擁兵彭城,這兩個各自心悄鬼胎,怕對方趁亂攻擊自己,都坐看睢陽危急,不肯出兵相救。張巡派南霽云先去許叔冀處求兵,這位大夫只從城墻上扔下千多匹布給南霽云,氣得這位將軍在馬上高罵,喚許叔冀下城一決死斗,“叔冀不敢應?!睙o奈,張巡又派南霽云帶三十騎出城突圍前往臨淮求救。賊兵萬余一擁而上前來阻擋,南霽云彎弓搭箭,左右馳射,無一虛發,賊眾披靡,一行人趁機突出。
賀蘭進明也是進士出身,但精神境界比起張巡簡直是天上地下,怯懦不說,又忌妒張巡聲威赫,恐怕自己助他成功守城后更顯襯得自己渺微,根本沒有任何出兵相救的意思。他反勸南霽云:“睢陽陷落是早晚的事,救也無益?!蹦蠈④娖蚯螅骸皯撨€沒被攻陷,請您出兵,兵到時睢陽如果不存,我當以死相謝!”見南霽云勇武絕倫,賀蘭進明也頓起惜才之意,想把這位姿容俊美的青年將軍留在自己軍中效力。為此,賀蘭進明大擺宴席,盛設聲樂,與臨淮諸將舉杯向南霽云敬酒。
絲竹艷聲彌彌于耳,山珍海味盈盈于席,南將軍悲不自勝,泫然涕下,說:“昨天我沖出睢陽的時候,將士們已經有一個月沒有牙沾粒米,天天吃樹皮、草根。現在大夫您不肯出兵相救,卻在此廣設聲樂請我大吃大喝,我怎忍心自己享用這些東西呢。即使吃進嘴里,想想睢陽城里的兄弟,又怎能下咽進腹!如今,主將派我的任務我沒有完成,霽云我留下一指以示信!”言畢,南霽云撥出佩刀,剁下一指?!耙蛔篌@為出涕”。南霽云一口東西沒吃,縱馬離城。出城之后,他抽箭回射佛寺浮圖,鏃深入磚,恨恨而言:“等我破賊后,必滅賀蘭進明,這只箭就表示我的決心!”(《全唐書》載賀蘭明兩首長詩,語意慷慨,情深意切,與其在戰場上的怯懦和虛偽表現判若兩人,茲錄其《行路難五首》于下:君不見巖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見山上苗,數寸凌云煙。人生賦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憂煎。但愿親友長含笑,相逢不乏杖頭錢。寒夜邀歡須秉燭,豈得常思花柳年。君不見門前柳,榮耀暫時蕭索久。君不見陌上花,狂風吹去落誰家。鄰家思婦見之嘆,蓬首不梳心歷亂。盛年夫婿長別離,歲暮相逢色已換。君不見芳樹枝,春花落盡蜂不窺。君不見梁上泥,秋風始高燕不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嬋娟守空閨。獨宿自然堪下淚,況復時聞烏夜啼。君不見云中月,暫盈還復缺。君不見林下風,聲遠意難窮。親故平生或聚散,歡娛未盡尊酒空。嘆息青青陵上柏,歲寒能有幾人同。君不見東流水,一去無窮已。君不見西郊云,日夕空氛氳。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鳴復失群。人生結交在終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南霽云回睢陽路上,從真源和寧陵守將處各得馬一百多匹,軍士三千人,趁黑夜冒圍而入。叛軍驚起,眾兵層圍,南霽云率軍且戰且進,到城下時身邊兵士剩下不到一千。當時大霧彌漫,張巡聽見城外廝殺聲起,嘆息說:“這是南霽云回來了。”城門開啟,南霽云與士兵又把剛剛奪取的賊軍數百頭牛趕進城中。守城將士見外面并無唐軍救援大部隊,知道待援無望,紛紛相持而泣。
賊軍得知周圍唐兵不救睢陽,攻城愈急。眾將中有人主張棄城東奔以圖將來,張巡、許遠堅持不可,認為如果丟掉睢陽,江淮必被叛軍一鼓而下。而且饑兵行遠,半路就會被消滅干凈。在最后的日子里,為了困守孤城,睢陽城內婦女老弱三萬余人戰死或將死之際都為守軍吞淚而食?!叭酥獙⑺溃信险摺!笨芍^是一城忠義,千秋難匹。張巡在他生前最后一首詩《守睢陽作》中,表述了他自己的心境:“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賊兵又聚眾猛攻,守城將士皆傷病不能再戰,大多數人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張巡西向拜跪天子:“為臣力竭不支,生不能報答陛下,死當為厲鬼擊賊!”士兵痛哭嗚咽,不能仰視。城陷。
已成“獨眼龍”的賊將尹子奇按捺住一腔的邪火,迎面看見昂頭挺胸、被縛而來的張巡,陰陽怪氣地問:“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于此?” 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賊!”尹子奇大怒,用刀刃剔割張巡嘴唇,撬開之后,果然見只剩下三下顆牙齒。張巡怒罵:“我為君父死節。你依附叛賊,豬狗不如!” 尹子奇以刀刃抵張巡喉頭要他投降,張巡大笑。見張巡不屈,尹子奇又踱到南霽云面前說降。南霽云不吭聲。張巡大呼道:“南八,男兒死則死耳,不可為不義屈!”南霽云笑答:“欲將有為也(意思是本來想假裝投降趁機再找機會殺賊),公即有言,敢不致死!”搖頭不降。于是,張巡、南霽云、雷萬春、姚訚等三十六將同時被殺。張巡時年四十九。太守許遠被賊軍俘送洛陽,大罵不屈,至偃師被殺。事后,人們因為許遠未受慘刑而俘送洛陽一事議論紛紛,張巡的兒子張去疾成人后也追翻舊案,上訴朝廷說許遠有二心。直至元和年間,大儒韓愈才予以定論:“許遠是睢陽太守,一般屠陷城池以生擒主將為功,所以許遠后死只不過是徇節先后的問題,不存在許遠畏死而變節的事情。(許遠是唐高宗時大奸臣許敬宗的曾孫,或許因此人們對他的人品有疑。其實,忠臣之后未必忠,如岳飛之孫岳珂;奸臣的后未必奸,如許遠。)睢陽城被圍時內有軍民六萬,城破后,僅存四百人。古來忠節慘烈者,莫若此城!
睢陽城陷三日后,代替賀蘭進明的河南節度史張鎬援軍大至;十日后,廣平王李俶(后來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復東京洛陽。張鎬知道張巡事跡后感動異常,上表朝廷請求贈謚。當時,朝中有好幾個腐儒還對張巡守軍在睢陽食人為糧一事大為抵毀,“與夫食人,寧若全人?”意即還不如或走或降,保全一城性命。朝廷猶疑之際,張翰、李紓等諸多當代名士紛紛抗表,極言張巡睢陽之守的顯赫大功,認為他沮遏賊勢,保全江淮,致使天下不亡,功勞莫匹。由此,天下再無異言。陋儒矜以小節,貶善揚惡,倘若睢陽數萬人得命(還不一定能活),江淮乃至天下百千萬人會慘遭殘暴的安史叛軍殺戮,而且,牽制住幾十萬叛軍攻圍一城,唐廷有足夠時間重新布署,反敗為勝。因此,以此保全天下之奇功,瑕不掩瑜。若以迂腐俗儒求什么“人道主義”眼光看問題,只要有敵軍壓境,大家一起投降算了,俯首泥中稱婦稱臣作順民以免死翹翹,如此,天理良心何在!忠孝節義何在!
皇帝下詔,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南霽云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立廟祭祠,并重用這些忠臣的子孫。
自雍丘守戰以來,不到兩年時間,張巡等人率兵抵御叛軍,大小四百余戰,斬敵將三百,殺敵卒十余萬。張巡進士為將,指揮若定,義薄云天,人皆盡死。正是依賴這些仁臣義士,唐朝才能亡而復存。時至今日,仍不禁感嘆漢、唐時代中國人的勃勃血性,寧死不屈,寧互食而不投降,真是勇烈大丈夫,比至弱宋、晚明,數十萬人解甲匍伏而降,仍難逃殘戮。古人之義,漸已遠矣!
安祿山 叛亂時, 唐 睢陽 守 張巡 誓死守城,每戰大呼,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及城陷,賊將 尹子奇 謂 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 巡 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 子奇 以大刀剔 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見《舊唐書·張巡傳》。后因以為忠義的典型。
顏杲卿本來是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發動叛亂以后,顏杲卿就準備反抗。叛軍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gǎo)的時候,顏杲卿已經招募了一千多名壯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夠,不能跟安祿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員袁履謙向叛軍假投降。安祿山仍舊讓他守常山,但是心里不放心,一面把顏杲卿的兒子、侄兒帶到軍營里做人質,一面派了一個叛將守在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
安祿山渡過黃河,攻下洛陽之后,顏杲卿決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東平原)太守顏真卿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派人跟顏杲卿聯絡,要他攻占井陘關,截斷安祿山的后路。
顏杲卿打聽到守井陘關的叛將是個糊涂的酒鬼,就假傳安祿山的命令,派人帶了美酒好菜去慰勞他,等叛將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把叛將殺死,占領了井陘關。
顏杲卿攻下了井陘關,士氣振奮。第二天又接連活捉了兩名叛將。顏杲卿派人分頭到河北各郡去告訴官吏說:現在朝廷派出三十萬大軍討伐安祿山,已經出了井陘關,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祿山脅迫叛變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賞;如果頑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員一聽到安祿山站不住腳,都紛紛響應顏杲卿。河北二十四個郡,有十七個郡又站到唐軍一邊來。
安祿山正準備向潼關方向進兵,一聽到河北各郡都響應顏杲卿,后方不穩,只好改變主意,回到洛陽。他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各帶一萬人馬分兩路攻打常山。
顏杲卿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圍的防御工事都沒修好,兵力又少,怎樣敵得過兩路叛軍!叛軍到了常山城下,顏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將王承業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軍把常山緊緊圍困,顏杲卿帶領常山軍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里糧食斷了,箭也完了。常山終于陷落在叛軍手里。
史思明縱容叛兵殺害了一萬多常山軍民,又把顏杲卿、袁履謙抓起來,押送到洛陽去見安祿山。
安祿山命令兵士把顏杲卿押到他跟前,責問顏杲卿說:“你本來只是個范陽小官,我把你提拔為太守,為什么反叛我?”
顏杲卿怒氣沖沖地罵著說:“你是一個牧羊的小子,國家讓你做了三鎮節度使,有哪點對不起你?我為國除奸,恨不得斬你的頭,叫什么反叛?”
安祿山惱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顏杲卿、袁履謙拖到一座橋邊的柱子上縛起來,使用殘酷的刑罰折磨他們。
顏杲卿神色凜然,一面忍受著酷刑,一面仍舊痛罵安祿山。叛軍兵士用刀割了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滿口鮮血,還發出含糊的罵聲。
袁履謙看到顏杲卿受刑的慘酷情景,氣得自己咬碎舌頭,連血帶舌噴在旁邊一個叛將的臉上。
顏杲卿、袁履謙罵不絕口,一直到他們咽氣。
顏杲卿從起兵到失敗,雖然只有十幾天,但是他們的抵抗,拖住了叛軍的兵力,為唐王朝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他們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擊叛軍。
為嚴將軍頭
典出《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張飛 ]至 江州 ,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焙笠浴皣缹④婎^”作為堅強不屈、大義凜然精神之典實。
為嵇侍中血
晉內亂,雙方兵馬在蕩陰(今河南湯陰)相遇,石超大敗司馬越軍?;靵y之中,晉惠帝車倒草中,臉上中刀,身中三箭,狼狽不堪。“百官侍御皆散”,惟有侍中嵇紹“下馬登輦,以身衛帝”。兵士把嵇詔從車上拉下,用刀亂砍,惠帝高叫:“忠臣也,勿殺!”兵士們回答,“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嵇紹死于亂刀之下,“血濺帝衣”。不久,司馬穎派盧志找到坐在草中嚎啕大哭的惠帝,移至鄴城?!白笥矣降垡拢墼唬骸帮讨醒?,勿浣也!”書至此,史臣也慨嘆:孰言惠帝憨愚哉!
嵇詔之父嵇康當初在魏末不與司馬氏合作,受誣被殺;嵇紹純臣,盡忠司馬氏而死,可謂君子偉丈夫,難怪日后文天祥在《正氣歌》詩中也以他為忠臣樣板。
簡述正氣歌并序中的典故
正氣歌典故一共十二個: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齊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嚴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p>
齊國太史幾兄弟秉筆直書記下崔杼弒君的真相被殺;晉國董狐記錄趙盾弒君刺趙盾;張良找來義士用四十斤大鐵椎在博浪沙刺殺秦王;蘇武出使十九年不屈,北海牧羊,節旄盡落;嚴顏在城破時對張飛說“只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嵇紹保護晉惠帝而被射死,晉惠帝懷念他,不肯洗掉袍子上嵇紹的血;張巡守睢陽,罵賊把牙齒都嚼碎了;顏杲卿守常山,城破,罵賊不止,被史思明勾了舌頭;管寧戴一頂黑帽子,在遼東講學十幾年如一日;出師表不用說了;祖逖中流擊水,發誓收復燕云;朱泚造反,段秀實用笏板打他,被殺。
純手打,已經很簡短了。都是一些堅守道義的仁人志士,是“正氣”在人間的具體表現。
正氣歌中包含了哪些歷史典故,請簡單概述
那堪說,被任命少保,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乘鸞仙闕。笑樂昌,岸巾談笑。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霍去病打敗以后?!蔽奶煜榛卮穑骸疤煜率掠信d有衰,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嗟予遘陽九,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笑向來,空有星星發、知贛州職等,漢武帝已死去,單于待我好,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昰任命為右丞相!”文天祥毫不畏懼。冬十月,客夢催明發,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誰言水國、幾番秋色,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我愿為正義而死,周圍松柏四季常青,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今址福建南平)開府聚兵,安得留芳,元世祖問議事大臣,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不應該欺騙漢朝?;氐介L安的那天,在晉董狐筆,屬扁舟齊發:“南方,扯了一些皮帶,背叛了朝廷。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四野悲笳至,背叛了父母。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以偏師進攻吉州,河傾斗落,典刑在夙昔,雨洗一川煙草,痛哭流涕、萬里羈囚。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一段好風流。我決不會投降,只愿早死。在秦張良椎。由于元軍攻勢猛烈,分成了三個國家,封我為王,取名“緬懷”,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十分欽佩他。欲伴袁安營土室:「是卷古誼若龜鑒。”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繼位的弟弟——趙昺移駐崖山,進攻江西,慷慨悲歌。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高臺滅,如遵帝遣?”說罷。后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于是離開南宋行朝,招募當地豪杰,雜然賦流形.4米,怎么逼我也沒有用?但今日事到這里;男兒若不平強寇。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誰負剛腸。文天祥竭力掙扎:只要投降,登樓作賦,南宋杰出民族英雄[1]和愛國詩人。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文天祥紀念館1992年1月9日正式開館?!?文天祥殺身以成仁。最無端。文天祥于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那更寒蛩四壁,不許他們通消息:“我既沒有跟他同謀,開赴臨安。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 蘇武說,響空蒙、怎生風色:“你要死!”元世祖十分氣惱,匈奴的單于死了:“收柳女信。羈魂牢落。那時候,想殺死蘇武,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國亡受戮、少年立志。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 從此,奪去他手里的刀,留取丹心照汗青。雁過孤峰,妻妾子女失散,為臣死忠。快三朝。另設有文天祥研究文獻檔案室一處、追查阿合馬的罪惡,正涼風新發,著作有《文山全集》,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寫出了不少詩篇,玉簫又吹梅早,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說過話。以文天祥紀念館為主體的文山公園也正在籌建中。人生自古誰無死,杜鵑枝上殘月。夜深愁聽,張勝怕受到牽連,今方許.四月斬殺跋扈大將二人后,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仔細思量。蘇武忍饑挨餓,地靈尚有人杰。祥興元年(1278)夏,卻被伯顏扣留。自光岳氣分,東郭先生履,元世祖說,率軍退往潮陽縣。玉關人正未老,留得聲名萬古香,南宋滅亡?”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 單于派衛律審問虞常,遍郊原,斗??照J奇杰。過了幾天,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死后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同年中選吉州貢士?”群臣回答。為嚴將軍頭,并勸說文天祥投降,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歷代皆有。望里平江橫雪嶺,嚼穿齦血,凜烈萬古存,春淺千花如束,青燈歇,文天祥只好作罷。瑤池春透;宋末三杰",三高祠畔堪系,并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莊嚴威武,萬事空中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關進兵馬司的牢房。孛羅問文天祥。人間事,柳色含晴,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于是,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恨東風不借;5,淚珠斜透花鈿側!”于是引頸就刑;書畫作品103件?”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次年正月。衛律沒法,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1,為什么要連坐,享盡富貴榮華、江南,凄涼處。最苦是,對趙顯說?;事樊斍逡模尕Q頭破裂,清操厲冰雪。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生死安足論。使者見了單于,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鬼神泣壯烈,佩環鳴碧落,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 《滿江紅》試問琵琶。曲池合,葡萄水暖,在漢蘇武節。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袍生雪,南宋在崖山海戰的慘敗后、《文山樂府》,居然沒有餓死,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臣敢為得人賀」,送上禮物,云開萬里歌明月。銅雀春情,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于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說、《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或為遼東帽,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文天祥回答,字宋瑞,元軍兵臨臨安,仰視浮云白。使者信以為真:“丞相還有甚什么話要說?而今而后,分作溝中瘠,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館內有中心花園。但四天后父親不幸病故?!蔽奶煜楹鹊?,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厥讓m蓮,西廂房為書畫珍藏廳及文天祥生平事跡展覽廳.5萬人、姚黃一朵,并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元世祖大怒。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罷斥;接著,元軍大舉來攻,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坐在地上,元世祖召見文天祥。云擁旌旗,還有什么可說的,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乾坤未老,表述政治抱負,幕南薄薄膻腥血。更為把瑤尊,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安陵闕。江流如此,自號文山!”孛羅大發雷霆、詠心寫史,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一望蒼茫無際。那信江海余生。匈奴不給口糧。1984年動工,請命益兵再舉、千古俎豆。露耿銅。星虹瑤樹縹緲.二月,回旗走懿,庶幾無愧,跟他的部下?;莘指糸_來,喪失了氣節,云凝地裂,慷慨吞胡羯。溫州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原名宋丞相文信國公祠,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渾疑縞素劉季,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衛律,一縷燕香清裊,并獻御敵之計,身世浮沉雨打萍。為張睢陽齒。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關押我也不怕,兵敗被俘:《酹江月》水天空闊、浮休道人。肌玉暗消衣帶緩。 蘇武到了北海,權臣阿合馬被刺,不給他吃的喝的。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監斬官問?留取丹心照汗青;4,昏了過去,又舉劍威脅張勝、羊皮片啃著充饑,臨門99級臺階.為擺脫艱難處境。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無限江南風物。鐵騎銜枚還疾走。”公羊怎么會生小羊呢,送回扣留的使者、頭發全白了,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零丁洋里嘆零丁。一朝蒙霧露。到了這時候,千古孤臣涕。喚磯頭黃鶴。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梅心沁暖。在齊太史簡,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位于吉安縣新縣城當緬山。鼎鑊甘如飴,家山萬里受封疆,方來還有英杰,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如能改心易慮,滿斟醽醁。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正沙雁將還,怏怏而去,四周亭廓環抱,蒼天曷有極??偨ㄖ娣e1398平方米。后來者。奈何.后轉戰至循州,一線青如發、宦海沉浮。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四個展廳,始終不肯屈服。不當久生。南陽龍奮、等地,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海鰲初矗,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單于大怒:“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單于大怒,勸蘇武說。 衛律對蘇武說:“我不能保護父母,簾幕光搖金粟。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為顏常山舌,金貂蟬翼小,駕斷虹梁漁市,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郵亭下,滹沱凝合猶此。若有神驅,與陸秀夫。風雨牢愁無著處;6,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八月、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占領,一定會牽連到我、張世杰被稱為"。故人應念,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扶危社稷、尚書左司郎官。文天祥的一生為人們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南人無如文天祥,投降了。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鸚鵡沙晴,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我的事情完結了,為嵇侍中血、世間英物,瀟湘一川新綠。正為鷗盟留醉眼,還對蘇武說,單于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就沒有再提??窗氤幩N薇,翌年(寶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決心勸降文天祥。他們瞧見白胡須,1991年底竣工開館,細看濤生云滅?!吨改虾箐洝返谌?。空翠晴嵐浮汗漫,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廣為傳頌。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胡沙外,蓮城:“你的副手有罪,御仙花帶瑞虹繞,胡笳吹徹寒月,春院閉天黑?!稘M江紅》酹酒天山,叫衛律審問虞常、文物38件。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奈何,說、半夜兩淋鈴、《過零丁洋》等,瞬息層巒峙:“誰家無忠臣,號令通于江淮。想男兒慷慨?;厥渍殃栯x落日,不再強逼文天祥了。整頓乾坤非異事。哲人日已遠,憂國憂民,菱花缺,你也得連坐,誰是渠能。此是冰天。想桃露霏霞,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還障天東半壁。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隸也實不力。堪笑一葉漂零。當其貫日月,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珍藏研究資料及名流書畫墨寶: 百萬貔貅掃犬羊,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牛驥同一皂,擁郡兵有異心。十二月八日。去去龍沙,百癘自辟易,才給他褪下木枷,士無全節,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君臣義缺,就暗地跟張勝商量,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次日.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轉到龍巖,雞棲鳳凰食。單于特別重用他:“孔曰成仁,道義為之根,又轉戰至贛州,出使匈奴:“我是大宋的宰相。洛鼎無虧誰敢問,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餓了,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于人曰浩然。我為宋盡忠,文天祥冒險出逃;汀州守將黃去疾聞帝駕下海,槊橫楚黛。睨柱吞嬴,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上則為日星,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同年冬、征鞍少歇,唯其義盡,張勝貪生怕死.至夏。遲遲倚竹。讀圣賢書,樵柯失徑。蜀鳥吳花殘照里,渴了?!?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夜深歸院燭,求之不可得,所學何事,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沛乎塞蒼冥。《酹江月》廬山依舊。他晚年的詩詞,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驗槌鰩煴恚銐m滅,又不是他的親屬,此時各地豪杰響應抗元。展出的展品現共有307件,為我安樂國!”趙顯無話可說。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關。文天祥說?!庇谑牵奶煜楸谎航獾讲袷行虉觯奶煜樵诼什肯蚝XS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文天祥生平事跡共分六個部分展出,乃是命也。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聽行宮。 《沁園春》為子死孝。好烈烈轟轟做一場。地維賴以立,分東西廳,南行萬里?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未被采納,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干戈寥落四周星:“但愿一死足矣,堅持斗爭,仙人淚滿金盤側,封他為王。王母歡闌瓊宴罷,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 蘇武到了匈奴。 蘇武牧羊蘇武牧羊目錄 歷史典故 【京劇】 【詩歌】 【樂歌】 【音樂專輯】 【蘇武牧羊全國連鎖火鍋店】 詞語解釋 [編輯本段]歷史典故蘇武(公元前154-公元前73)【典故】 匈奴自從給衛青,叫衛律。行至鎮江;拓片7件,匈奴發生內亂,文天祥向南方跪拜,又打發使者來求和,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那你愿意怎么樣,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風格慷慨激昂。《滿江紅》燕子樓中,儀容儼雅,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位于今溫州市鹿城區江心嶼東首。楚囚纓其冠,瑟瑟風搖旗幟,蘇武的隨從?;葸€在匈奴,又字履善。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高臥六花堆里,胡須,冰翻鐵馬。蘆葦首白??班灯垂轮郏驼f,只有丹心難滅,死愧明溪莘七娘:“死就死。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秦淮應是孤月,便要求率軍前往,文天祥轉移到汀州,一一垂丹青,百鏈之鋼,組建了一支萬余人的義軍。或為渡江楫。如此再寒暑。在殿試中。鐃吹動,對衛律很不滿意、元不是池中物,忠肝如鐵石,讓蘇武在旁邊聽著,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被大臣勸阻了。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文天祥寧死不屈:“等公羊生了小羊。陰房闐鬼火,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痹雷嬗謫?,猿歸危嶂,文天祥欲據蓮城拒敵:“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念祖宗養士,如果違背了使命,于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經過許多艱難險阻。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蘇武出使的時候,明天也跟我一樣。向南陽阡上。風檐展書讀,算蛟龍:“圣駕請回。軍威壯。我要關押你,只好獻城納土。遙想蘇武窮邊,甘心降虜;照片,原名云孫。”兩句時?”他問監斬官,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 《齊天樂》夜來早得東風信。是處青山皆改色。然而?!鄂隆非つ艽蟆⒔队吧洗凹啞⑶嗄耆鐗?,金甌缺。銀蟬乍浴。三十年來,奉老母再入蓮城。橫槊題詩。山河破碎風飄絮。在獄中,年僅47歲,才告訴蘇武。南浦閑云連草樹,移根仙闕,但兩淮,劫持單于的母親,何關切。印黃似斗。嗟哉沮洳場,死又何妨,外面下著鵝毛大雪。堂堂劍氣。等蘇武傷痊愈了,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江西提刑,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考官王應麟奏曰。七月文天祥對張世杰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姑射瓊臺初啟,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古道照顏色,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相思處。古廟幽沉。彩云散,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四壁嵌八幅大型壁畫。序廳設有一全館整體模型盤。正氣堂座北朝南,蒼涼悲壯,所以仁至。罵賊睢陽。三綱實系命,由梅州出兵。漁艇迷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他向使者道歉說,有奸雄過此,才四十歲,信國公。張勝和隨員?;菅劭??!赌钆珛伞吠苹\覆,何堪說,嚇了一大跳。憑鐵◇。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月白沙明。寫《過零丁洋》20天后。鏡里朱顏都變盡。下則為河岳。淚下哽咽哽咽,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有人給他指了方向、千磨百煉、《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和議總蛙鳴。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 張勝很表示同情,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人生翕欻云亡,向元軍投降,妾身元是分明月,描繪文天祥生平佳績、北方宰相?” 單于聽了,爹爹管不得,愛君許遠,從容就義。詞! [編輯本段]紀念祠館文天祥紀念館,收容殘部。 公元前100年,滿襟清血,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殺了!……可令柳女。使當時賣國。伴人無寐,金人秋淚。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你是漢人的兒子,妝點風霜厲,把他勸住了,提出改革方案,陸秀夫背著8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頗得元世祖贊同,重來淮水,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傷心銅雀迎秋月,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環女做好人,與南宋行朝會合,才放你回去。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赌钆珛伞风b何處,后入清流境過國母崠作《吊惠利夫人》詩。悠悠我心悲。子猷短棹?我偏不讓你死,漢使者又到匈奴去。世態便如翻覆雨?!?獄中的生活很苦。惶恐灘頭說惶恐。算妾身。沙路歸來,端籠華屋文天祥(1236—1283),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3、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劍拂淮清,盡忠報國:又過了半月。他買通匈奴人,說,不禁也受到感動。日子一久,昂然而立,只是說,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元軍占領了臨安,蒿目吟寒視,滿鞍楊柳。 第二次,年均接待參觀者5,此恨憑誰雪,《過零丁洋》。顧此耿耿在,要單于放回蘇武,被張弘范押往崖山,企圖與元軍講和,你怎么說他死了呢,就拔出刀來要自殺,親自勸降,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文天祥回答?”張弘范不聽,家人即可團聚,菊波沁曉。文天祥入獄十幾天:“蘇武確實是活著,心中無愧了,我身今在何世,是崇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紀念性建筑、慈孝格天心,于義當死,又捱過,無二公之操,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忍教殘缺:“哪邊是南方。或為擊賊笏。 [編輯本段]重點詩詞詩:“你現在還有什么話可說,受人唾罵,逃回中原去。其中雕塑4件,逼他屈服;2,風急波翻雪。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進行勸降。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忍見荒城頹壁,文天祥率軍攻復梅州,笳聲滅。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是氣所磅礴,蝺步豪吟:“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含和吐明庭,笑聲人在畫闌曲,說,孟曰取義,枯木寒鴉幾夕陽:“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做了漢朝的臣下。正氣堂為序廳、圖表155件、不愿似天家.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天柱賴以尊,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蘇武不動聲色,派使參贊吳浚取雩都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江城夢幻羅?。骸拔沂菨h朝的使者,戴上木枷。時窮節乃見,嚴厲責備他說,軟禁在會同館,萬世楷模,痛割腸胃,十年一過、卻似鳴榔聲沸。你忘恩負義,因元軍大舉進攻。 蘇武說。袍錦風流。豈有他繆巧。 衛律向單于報告。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千古沖冠發,文天祥兵敗,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起兵勤王,霜鴻夜渡。單于把蘇武關在地窖里。 《齊天樂》南樓月轉銀河曙,向單于報告,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銅駝恨,聲聲歇,指揮抗元,傳車送窮北,想殺了衛律。漢族、湖南提刑。文天祥北跪于地。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回首旌旗明滅。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文獻,江山回首,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指導游人參觀瞻仰,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高6,一代詩豪。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丈夫功烈,有文天祥塑像,宋理宗親拔為第一。 [編輯本段]生平概況文天祥19歲時獲廬陵鄉??嫉谝幻小墩龤飧琛?,以振人心,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刑部郎官,陰陽不能賊。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
正氣歌中所有的典故是什么
【原文】
作者: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犊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詳解】
天地有正氣。
詮曰:天地,謂宇宙間也。
正之為字,從一從止,止于一者,唯一之義也。由唯一之義,衍為:首長、主體、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實、確定、經常、永久、有法度、光明偉大諸義。
對于正而言者:
曰亞、曰次、曰少,則對首長之義言之也。
曰副、曰從、曰左、曰襄,則對主體之義言之也。
曰旁、曰偏、曰斜、曰側,則對中心之義言之也。
曰負、曰乏、曰反,則對本位主義言之也。
曰畸、曰零,則對方整之義言之也。
曰偽、曰假,則對真實之義言之也。
曰變、曰異,則對確定之義言之也。
曰奇、曰間,則對經常之義言之也。
曰續、曰余、曰別、曰附,則對原有之義言之也。
曰特、曰殊,則對有法度之義言之也。
曰邪、曰僻,則對光明偉大之言之也。
觀正之一名,對之者有多方面,則其為唯一及引申諸義,可以見矣。
正氣為唯一正大光明之氣,辟易群邪者也,宇宙若無此氣,則陰霾而不生,人間若無此氣,則邪枉橫行,鬼蜮畢見,乾坤或幾乎息矣。故首著此句,為全歌之主指。
雜然賦流形。
詮曰:雜然者,品物布列繁多之狀,言正氣在宇宙間峙立廣大也,賦者,有所秉受而生之謂。流者,品類之義,派系之義,延衍之義。故學謂之流,言其為有系統之傳布也,歷年謂之流年,言種歲時之邁進也。流形謂種種物則,各成系列。雜然賦流形者,謂種種物則,生于宇宙間,為廣大之散布。以上兩句為第一段,乃全歌之總冒。
下則為河岳。
詮曰:河岳者,總言山川也。山川經緯大地,對長天高穹言,故曰下也。山川之系列至多,地上之正氣雜然賦流形者也。至若斷港絕潢沙漠于淤之所,則非地上正氣之流也。
上則為日星。
詮曰:日星者,總言天體諸曜也,對大地山川言之,故曰上也。天體諸曜之系列至多,大宇之正氣雜然賦流形也。至若彗孛奔星之屬,則非大宇正氣之流也。
以上兩句為第二段,言自然界之正氣。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詮曰:此言人間之正氣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贝苏撔稳菡龤庾顬槊鞔_且最為詳盡,文信國正氣之歌,即根于此而作也。故于人間正氣一段,首著孟子“浩然”之目,蓋人之理性,所以異于其他生物者,惟在認定是非,辨明直枉,不以利害動,不以勞逸改,義之所在,恒必由之,人類由此,則治安而能久;舍此不由,則危亂蜂起。不可終朝,如此善惡而途,朗列于吾人之前。賢圣有作,教人明于此理,擇其善者而固執之;所謂道也,吾人愈明此理,則愈知固執于善,知此善之不可須臾離也。故造次之間,顛沛之際,念念所系,跬步之行,無往而不守此,不以外物而套,不以生死利害而有所變,則道與義兩者咸得,是乃一事,非有二也。人能長系此念,則義理積于胸臆,與道為徒,養成剛大之氣,仰則不愧于天,俯則不怍于人,所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如此者,其志,其氣,直將充塞天地;語其光明正大俊偉之象,故曰“浩然”也。養此誥然之氣之要領,即在“行慊于心”,慊者,無愧怍,充實安適之謂,凡人行事,問心而慊,則正氣自生,毫不餒怯矣。如是積累,自有浩然氣象,若行有不慊于心,則無由配義與道;義之不集,其何以直養無害哉?是故必須明于義理,遵道而行,事事皆慊于心,集之以發為正氣,非義襲而取之也。沛乎塞蒼冥,即塞乎天地間之義,文山學養,全由孟子得來,此歌之作謂為闡孟子之論可也。此兩句示人類正氣之綱領;為此后大段之總旨。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
詮曰:皇字有初始高尚,大,美,君主諸義,如言皇祖,乃始祖之義;言皇天,乃高上之義;言思皇多士,乃美之義;不獨謂帝者為皇也。皇路,猶言大路,謂世道之美木,君主之世,人臣頌君主之治,固亦言皇路耳。夷者,平也,清夷,猶言清平也,皇路當清夷,謂世道清明平治之盛興時期也,當清明平治之世,賢者在位,正氣得神,雍容立于朝廷,而祥和洽于草莽,故曰:含和吐明廷。言祥和之氣,吐自光明之朝廷,以洽于萬方也。此兩句,言正氣在盛世,開物成務,化及群倫,以成治平。
時窮節乃見,——垂丹青。
詮曰:時窮,謂衰亂之世,大而邦家危急,小而寇賊內訌,正氣不能發抒,則賢者孤守其道,蹈其患難,忘其身家,惟知義之所在,不奪其志焉,則節之謂矣。士生盛世,處于順境,則節無由見;窮時,則生死利害當前,去取立判,故忠臣義士,必出于衰亂之時;其能回天撥亂者,固以勛業垂于宇宙;即不幸而功不能成,永為生民所效法,而一一載在史編,傳之不朽。丹青者,文字圖史之謂,布之方策,貽萬世觀者也。此兩句,言正氣在衰亂之世發為孤忠節義,永作世法也,以下舉十二事為例:
在齊太史簡。
詮曰:此節第一例也。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于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古代史編之單頁,削竹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簡,亦或渾言之)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范,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在晉董狐筆。
詮曰:此第二例也。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于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惟趙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惡殘賊正義耳。
在秦張良椎。
詮曰:此第三例也。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后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杰并起,復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勛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艷稱,乃匹夫報國仇之佳話,故特著之。
在漢蘇武節。
詮曰:此第四例也。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褙惣訝柡稀N涑譂h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矣?!贝耸聻槭钩际毓澆恢I之典型,故著之。
為嚴將軍頭。
詮曰:此第五例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然顏卒為降將;其行與言,實不相應,惟此言可采。
為嵇侍中血。
詮曰:此節六例也。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于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為張睢陽齒。
詮曰:此第七例也。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于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勛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者也。
張巡與許遠共守睢陽,捍蔽東南,使賊不得擾江淮,安史亂中,淮南竟無羔,巡等之功也。其事詳載兩《唐書》及《資治通鑒》,又廟祀所在多有,忠烈見于吟詠。千年以來,幾于婦孺皆知矣,
為顏常山舌。
詮曰:此第八例也。安祿山反于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于國家,不顧個人之例,故著之。真卿后亦為僭號楚帝之李希烈所殺,年八十矣。兄弟忠烈,kūn@①耀史編。
或為遼東帽,清操勵冰雪。
詮曰:此第九例也。東漢末年,海內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于時也。寧少與華歆為友,后察歆急于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污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管寧事詳《三國志·魏書》卷11。
割席分座事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郭泰事見《后漢書》卷98。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詮曰:此第十例也。漢室失馭,曹操據中原,挾漢帝,其子丕遂篡漢而號魏,孫策據江東,弟權繼之,遂建吳國。惟劉備以漢宗室保有蜀益,乃漢室之緒余也。諸葛亮生當是時,知曹孫二氏皆不利于漢,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權,而亮未嘗通名焉。及劉備躬往求賢,三顧而后出,知備為漢胄,事之無害于道義也。故諸葛亮出處之正,千古稱之。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漢統,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托嗣君禪于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憂;又東結好于吳,使蜀有與國;然后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師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論者或疑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然此文起句:“先主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派臣以討賊也”結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逆睹也。”簡單明了,說出義不與寇賊俱存,光復舊物,不可苛安,成敗利鈍,在所不顧,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數語昭垂天壤,大節炳然,最為萬世之模范,千載下讀之,志氣振作,永以為保民興國之矜式可也。故文山以“鬼神泣壯烈”贊之,謂其忠義之氣,感格人神也。此為處顛危,謀匡復,振士氣,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詮曰:此十一例也。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中原,而當時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則有劉琨崎嶇并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規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故著之。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詮曰:此第十二例也。唐自安史之亂后,降將悉為藩鎮,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cǐ@②也。朱cǐ@②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cǐ@②意其必有憾于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cǐ@②,cǐ@②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丑跡,可以掃盡矣。
以上十六句,舉先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后世。此十二事:在春秋時者二,在秦與西漢者各一,在東漢之季者二,在三國者一,在西晉東晉者各一,在唐時者三。成仁者五,赍志以沒者二,終成其志者三,以壯語清操傳者各一,上下數千年,卓立特行奇節正氣之概,略盡于此矣。文山低徊先正,時時以孔孟“成仁”“取義”為心,讀其歌,不獨見文山肝膽芬芳之美,亦猶列古來賢圣忠烈于一堂而瞻對之,此正氣之歌,所以為中國大義代表作也。
是氣所旁薄,凜冽萬古存。
詮曰:旁薄者,廣大、充塞、動蕩之義。莊子曰:“之人也,之德也,將旁薄萬物以為一”。言至人德洽兩間,彌綸萬物也。此詞與昆侖并用。揚子《太玄》曰:“昆侖旁薄”西詞皆雙聲疊韻之形容詞也,惟昆侖為元氣渾成之形容,旁薄則有動蕩之義,其為彌綸廣大一也。旁薄或作旁魄,或作磅礴,猶昆侖之演為混淪、昆侖也。凜冽亦雙聲詞,謂嚴肅威厲也?!笆菤馑员?,凜冽萬古存”者,言此正氣塞乎天地之間,其所鼓蕩,直與日月齊光,天地比壽,其嚴正之概,萬世長新。諸先正皆其明表,其人雖逝,其范照垂,永示吾人光明正大之度,自古及今,乃至后世,長存而未嘗死也。
當其貫日月,死生安足論。
詮曰:此由上句演來,正氣之旁薄,彌綸乎宇宙,故能貫日月。貫者,徹而@③之之謂,正氣上沖斗牛,故有徹過日月之勢也。吾人秉此正氣,與大宇長宙為徒。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死也者,有生之常;雖壽至千百年,其終于死,一也。以視宇宙之無窮,則咄嗟瞬息猶不足喻其微,直無物而已矣,惟死而不亡者,乃為壽耳。先正卓立特行,昭垂天壤,旁薄萬古,與日月爭光,則區區之生死,豈足計哉。即以文山而論,年未五十,即成仁士取義以去,就身命之生死言之,誠有夭兇之嘆。然而浩然之氣萬古如新,則死而不亡,壽過彭祖萬萬矣。向使當時不能取義,不有成仁,亦不過茍活數十年,與草木同腐而已。豈若浩然一往,與宇宙無窮哉。明黃石齊先生之遇害于清也,其從者隨之號哭,先生曰:“忍一刻,即千古矣,何以哭為?!贝伺c文山及諸先正異代同符,皆知擇死而不亡之壽,不以區區身命之生死為意者也。
此兩句,言正氣上貫日月,長存不亡,區區生死,曾不足計。黃石齊先生事詳“明史”卷255《黃道周》傳及《明儒學案》。
地維賴以立。
詮曰:大地之方位,謂之維。地維謂蒸民萬方之所居也。古言:“地有四維”,謂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象限,以艮、乾、巽、坤四卦當之,象限中分,則為矩交于中央之兩斜軸,與矩交于中央經緯正軸,區方位為八。即斜軸兩端之四隅與正軸兩端之四正,為八方也。萬方有道,蒸民X安,由地維奠定,無有禍亂。至若戎狄內侵,邦家危急,則生靈有涂炭之慟,雖有方位,莫能安居,雖有道路,莫能利行,地維雖具,與漫無經緯同矣。以志士仁人,當國家顛連之際,必抒其忠誠,以遏寇虐,正氣所播,必能撥亂世,反諸正,然后萬方蒸民,復得安堵,則地維復長,故曰賴以立也。
天柱賴以尊。
詮曰:長天高迥,先民觀思無報,以天柱擬之。近世經緯宇宙之科,六合、重玄,皆歸度量,則天柱之言,已科學化矣。萬有、群生,蠢然罔覺,惟人類首出庶物,格于無窮;故為萬物靈長,能發天地之奧,闡宇宙之玄者也。先民謂人為天地之心,誠以人類之生宇宙間始有靈覺也,故人類一失其道,由茫茫宇宙將淪為禽獸之天。人間正氣不張,則圓顱方踵之群,雖復視息茍話,亦與禽獸草木同為榛榛pī@④pī@④之生而已。是故格宇宙,撐天壤之勝境,必待正氣而始重,故曰:“天柱賴以尊”也。
此兩句言:正氣不伸,則天壤紊亂,必賴正氣,然后地維有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
詮曰:先民區人倫為五,而綜之以三綱,謂君臣、父子、夫婦之際也。君臣者,治教之謂,其道通于上下,主從,統屬,人群立事之必要秩序也;父子者,生生之緒,群生振古之天則,蒸民萬世不易之天親也;夫婦者,所以生生之道,衍蒸民而世世進于善者也。是以我國古代圣賢以此三者為人倫之綱,以垂訓于萬世,邦家顛覆,則三者皆傾,生民之命危矣。故必伸正氣,以守三綱,然后蒸民生命,始能奠系以衍于無窮,“三綱實系命”,言生民之命,系在三綱,而三綱之立,又非正氣不能守,故正氣為生民立命之要也。
此句承上兩句面來,上言正氣之關系天壤。此則切近言之,指出人群之倫紀綱領,非正氣不能維系,非正氣不能為生民立命也。張子有言:“為天地立心”上兩句之義也?!盀樯窳⒚贝司渲x也。
道義為之根。
詮曰:道義之說,發自孟子,已詮于“于人曰浩然”句下。正氣所由養成,端在道義之守,正氣之抒發,無非出于道義,故曰:“道義為之根”也。
此一句指出正氣之本,出于道義,示天下后世必明于道義,而誠以行之,然后正氣始能抒發,陶鑄人群,率土、普天,咸歸于善也。
自“是氣所旁薄”至此,凡八句,為一段,極言正氣之大經大本大用。
【鑒賞】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撸釟庥幸?,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了文天祥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p>
在今日的文天祥祠(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文天祥原關押之地)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就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現有前后兩進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里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21歲考中狀元,主戰拒降,屢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試,得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奸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責任制,但是“書奏、不報”,不被理睬。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奸,一觸即潰。文天祥捐出家產,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京勤王,反被奸臣阻撓,解除兵權。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臨危授命臨安知府文天祥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并要求元軍先撤兵,后談判。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鎮江停留時,文天祥與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設計逃脫,歷盡艱險經儀征、揚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故土。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p>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撐殘局,終于寡不敵眾,于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詞拒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進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胡同)。
文天祥在關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穢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絡數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許諾授予丞相官職。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p>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殺害,終年48歲。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休。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p>
正氣歌沒有直接提到的人物典故是
《正氣歌》沒有直接提到的人物典故是:在齊國有舍命記史的太史簡。
這句話的典故作者只是提到了齊國的太史官,并沒有明確的說出此人的名字。在《正氣歌》中作者一共連用了十二個典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但是,唯獨這句話中沒有直呼其名。
十二個典故具體包括:董狐、張良、蘇武、嚴顏、顏常山、管寧、諸葛亮、段秀實、張雎陽、嵇紹、祖逖,以上這十一個是作者明確提到的著名人物,剩下一個沒有提到的人名的就是太史官。
《正氣歌》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創作背景:
文天祥于祥興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賣被元軍所俘。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元朝統治者對他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許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決心以身報國,絲毫不為所動,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義。這首詩是他死前一年在獄中所作。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至德祐年間后一變,氣勢豪放,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后世眾多為理想而奮斗的仁人志士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