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允恭是哪個朝代人(蔡琰哪個朝代的人)
大家好,關于蔡允恭是哪個朝代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蔡琰哪個朝代的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唐朝十八大學士和兩大將軍是誰
十八大學士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兩大將軍是秦瓊和尉遲恭。
一、十八大學士
1、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仆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后世將杜如晦與房玄齡作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謚號“成”。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于凌煙閣,位列第三。
2、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于世,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
歷任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后配享太宗廟廷。
3、于志寧
于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曾孫。
出身河南于氏,初仕隋朝,授冠氏縣令。晉陽起兵后,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遷天策府從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
唐朝建立后,拜中書侍郎,封黎陽縣公,擔任太子左庶子,遷太子詹事,教導皇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進諫,不為所動。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遷尚書左仆射,加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唐高宗“廢王立武”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得罪皇后武則天,貶為榮州刺史,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時年七十八,追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累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4、蘇世長
蘇世長,父蘇振,北周封為建威縣侯。11歲時,上書北周武帝,武帝驚異,特召見他。世襲父爵。入隋,為長安令,大業未年為都水少監。
唐開國,歷任陜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灑。蘇世長機辯博學,敢于直言,多次勸說太祖李淵,以隋為鑒,懲其奢淫,不忘儉約,拜諫議大夫。
太宗年間,與杜如晦、房玄齡等齊名,畫像立于秦王府文學館內,是唐太宗智囊團的“十八學士”之一。文學大家褚亮題贊道:“軍咨諧噱,超然辯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5、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京兆萬年人,唐朝初期史學家。其父姚察于陳朝滅亡后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縣)人。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后,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
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征同修梁陳二史。
6、薛收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隋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親被隋煬帝縊死,遂不仕隋。
后被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授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隨李世民討王世充,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另外派兵狙擊竇建德。
最終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后以平劉黑闥之功封汾陰縣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貞觀七年(633年),追贈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7、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并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
亮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于心。喜游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仆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
陳后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
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
后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于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諷議,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后致仕歸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謚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8、陸德明
陸德明(約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蘇州吳縣人。唐代經學家,訓詁學家,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初受學于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陳太建中,陳后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以弱冠與國子祭酒綠孝克抗辨,屢奪其說,舉坐咨賞。起官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后,歸于故里。
隋煬帝嗣位,召為秘書學士,授國子助教。王世充欲以為子師,嚴詞拒之。秦王李世民辟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李承乾,補國學博士。
唐高祖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論,德明駁難,隨方立義,遍析其要,眾人為屈。貞觀初年,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尋卒。
9、孔穎達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沖遠(一作仲達 、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
生于北齊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于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
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10、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隴西,世代居住鄭州,唐太宗時期人物。
李玄道出自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于鄭州,世代為山東冠族,七代祖涼武昭王李暠。五代祖燉煌宣公李寶。曾祖李韶,后魏司空、姑臧文恭公。
祖李瑾,魏著作佐郎,贈齊州刺史。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下溠郡太守、固始縣男。隋朝時,李玄道為齊王府屬。李密據洛口,引為記室,后為王世充所執,鎮定自若,被釋放,為著作佐郎。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貞觀初年,累遷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輔佐都督王君廓,專門負責府中之事,與王君廓漸有嫌隙。
后王君廓謀反,受牽連流芳巂州。后又起復為蘄州刺史、荊王府長史兼荊府司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
貞觀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銀青光祿大夫,貞觀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鄭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
子李云將,官至尚書右丞、隴州刺史。
11、李守素
李守素(?—約628)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十八學士之一。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
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13、蔡允恭
蔡允恭(約561—約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于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
仕隋,歷起居舍人,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
煬帝死后,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策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榮稱登瀛洲之選,秦王命閻立本圖像館中,楮亮為贊焉。
14、顏相時
顏相時(?-645年),字睿,瑯琊臨沂(山東臨沂市)。中國唐朝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貞觀十九年,病逝。
15、許敬宗
許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后。
少有文名。隋朝大業年間,考中秀才,授淮陽書佐。其父被殺后,投奔瓦崗軍,成為李密記室。李密兵敗后,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召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八年(634年),任秘書省著作郎、監修國史,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國喪失禮,貶為洪州司馬,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岑文本死于行所,以為檢校中書侍郎,起草詔書得體,深得唐太宗欣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武則天立后,官運亨通,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兼任太子賓客。顯慶元年(656年),拜侍中,仍監修國史。
二年,進爵高陽郡公,代李義府為中書令。龍朔二年(662年),拜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銜。次年,拜太子少師、同平章事,位極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進的身份退休。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時年八十一,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繆。
16、薛元敬
薛元敬,字子誠,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
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為天策府參軍兼值記室,杜如晦稱之為“小記室”。李世民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17、蓋文達
蓋文達(578—644),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師從劉焯。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18、蘇勖
蘇勖,字慎行,中國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蘇威之孫,“十八學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
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二、兩大將軍
1、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
晚年謝賓客不與通,于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十八學士
百度百科——秦瓊
百度百科——尉遲恭
隋末唐初大臣祖先是漢朝名臣
這個很多,略舉兩三個吧
隋末唐初大臣
李襲志
李襲志,字重光,金州安康人(今陜西石泉縣)人[1],隋末唐初大臣,北周信州總管李遷哲之孫,隋朝臺州刺史李敬猷之子[2]。
出身隴西李氏,初仕隋朝,任始安郡丞。隋末戰亂,募兵堅守始安郡,打退蕭銑、林士弘、曹武徹等割據勢力。終因缺糧無援,兵敗被俘,蕭銑以為工部尚書、檢校桂州總管。
唐朝消滅蕭銑后,策動嶺南六十余州郡歸順唐朝,授任桂州總管,遷上柱國、江州都督,平定輔公祏叛亂。遷桂州都督,政治清明,嶺南安定。以光祿大夫、汾州刺史之職退休,卒于家中。
本名 李襲志
字 重光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人
籍貫 金州安康(今陜西石泉)
隋末唐初大臣
蔡允恭(561年~628年),字克讓,濟陽考城[4]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西梁左民尚書太常卿蔡大業之子,唐朝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1]
姿容俊美,頗有風采,善于綴文。西梁時期,起家著作佐郎。投靠南陳,授庫部郎中。交好書法家虞世南,成為隋煬帝侍從官,授起居舍人。
隋朝滅亡后,先后跟隨宇文化及、竇建德。進入唐朝,出任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
貞觀初年,出任太子洗馬,教導太子李承乾,卒于任上,著有《后梁春秋》。[2]
本名 蔡允恭
字 克讓
所處時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江陵
親屬成員
曾祖
蔡履,南齊祠部郎中
祖父
蔡點,南梁儀曹郎中、南兗州別駕
父母
蔡大業,西梁左民尚書
叔叔
蔡大寶,西梁司空。
隋末唐初名將
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隋末唐初名將。
秦瓊勇武過人,遠近聞名。初仕隋朝,跟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后來,投奔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投靠鄭國王世充。因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淵、李世民父子。后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渾身傷病,拜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1]
貞觀十二年(638年),秦瓊病逝,獲贈徐州都督、胡國公,謚號為壯。后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本名 秦瓊
別名 秦叔寶
字 叔寶
所處時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群 漢族
人物關系
秦愛 父親
秦懷道 兒子
單雄信 好友
唐朝十八學士之一蔡允恭,究竟有何經歷?
唐朝的蔡允恭,作為十八學士之一,是一個官二代,長得帥還有才華,給隋煬帝當過差,還跟過宇文化及,后來為唐太宗封為大學士,一生行事光明磊落,為人正直,還寫了《后梁春秋》。
蔡允恭,是隋末唐初的官吏,以及文學家。他道父親是梁朝的尚書,是一個官二代。他長得非常俊美,而且很有才華,字克讓,是荊州江陵人。當時他正要接著父親做官,誰知道梁朝就沒了,還好他和書法家虞世南是好朋友,虞世南又比較受大家推崇,受推薦,讓蔡允恭當了當時的秦王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跟隨隋煬帝。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蔡允恭的一生追隨了很多人。在隋煬帝覆滅以后,他跟隨了許帝宇文化及,還有夏王竇建德。最后李唐政權確立,他又被慧眼識珠的唐太宗叫去當官。畢竟人又好看,還會做事。
唐太宗讓蔡允恭繼續做大學士,與姚思廉這些人同一個地位。經常把蔡允恭,叫到內殿里面,和他討論古今的事情。蔡允恭為人正直,文風優秀,唐太宗對他非常賞識。后來讓當了太子洗馬,親自教導太子李承乾學問,可以看出唐太宗非常信任他。
蔡允恭一生的經歷是比較順利的,后來年老他就告老還鄉了。死在了家里,埋在龍溪縣的嶼頭山上,他的子孫也世世代代住在那里。蔡允恭現存詩一首,名為《奉和出潁至淮應令》。可以看出蔡允恭的文采斐然,對仗整齊。在輔佐太子的時候,他還寫下了《后粱春秋》十卷,以及文集二十卷,流傳在世上。
縱觀十八學士,蔡允恭的一生都是比較順利的,無論跟隨誰他都被重用,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唐太宗身邊的十八學士和兩大威武將軍是誰?
十八大學士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兩大威武將軍是秦瓊和尉遲恭。
1、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陽縣尉。晉陽起兵后,成為秦王李世民幕府謀臣,跟隨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叛亂,積極運籌帷幄,為時人所敬服。
文學館建立后,以為從事中郎,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聯合房玄齡參與策劃,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遷尚書右仆射,封蔡國公,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于謀劃,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
貞觀四年(630年),病逝,時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萊國公,謚號為成。貞觀十七年(643年),圖形凌煙閣,位列第三。
2、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范。遷尚書左仆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3、于志寧
于志寧(588~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縣)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曾孫。
出身河南于氏,初仕隋朝,授冠氏縣令。晉陽起兵后,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遷天策府從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唐朝建立后,拜中書侍郎,封黎陽縣公,擔任太子左庶子,遷太子詹事,教導皇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進諫,不為所動。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遷尚書左仆射,加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唐高宗“廢王立武”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得罪皇后武則天,貶為榮州刺史,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時年七十八,追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累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4、秦瓊
秦瓊(?—638年),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
后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唐統一后,秦瓊久病纏身,于貞觀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后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謚曰“壯”。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5、尉遲恭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1]??(后世誤載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陽(今山西省神池縣)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敬德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時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謝賓客不與通,于顯慶三年(658年)去世,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
傳說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游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后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尉遲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秦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于志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房玄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十八學士
蔡氏先賢傳·像掛“凌煙閣”的“唐十八學士”之蔡允恭
? ? ? ? 蔡允恭(561—628),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省)人,一說濟陽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蔡允恭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蔡履,南齊祠部郎中;祖父蔡點,南梁儀曹郎中、南兗州別駕;父親蔡大業,西梁左民尚書;叔叔蔡大寶,西梁司空。
? ? ? ? 蔡允恭姿容俊美,頗有風采,善于綴文,是隋末唐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
? ? ? ? 西梁時期,起家著作佐郎。后投陳國,授庫部郎中。在長安時與書法家虞世南交好,由他引薦,被邀為隋煬帝侍從官,授起居舍人。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屢屢稱疾不入內,因而被疏遠。
? ? ? ? 隋朝滅亡后,先后跟隨許帝宇文化及、夏王竇建德。進入唐朝,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成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 ? ? ? 所謂“秦王府十八學士”,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在長安開設“文學館”而招攬的十八個賢才。 這十八人是:王府屬杜如晦,記室房玄齡、虞世南,文學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參軍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咨議典簽蘇勖,天策府從事中郎于志寧,軍咨祭酒蘇世長,記室薛收,倉曹李守素,國子助教陸德明、孔穎達,信都蓋文達,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這十八人被稱之為“十八學士”,唐太宗十分重視他們。每當入朝面君事罷回府,唐太宗常引見學士們,討論墳籍,商略前載,儒雅之風,曠古稀有,君臣親近之恩,百代罕及。
? ? ? ? 唐太宗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號稱《十八學士寫真圖》;又命褚亮為這些畫像一一題贊。畫像上題上名字爵位,收藏為朝廷檔案,是當時極高的榮譽,時人也因能入選文學館而感到無比榮耀。唐書記載:“預入館者,時所傾慕,謂之‘登瀛洲’”。《史記·秦始皇紀》載齊人徐巿(一作徐福)等上書秦始皇,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供仙人居住的神山。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即源于此。后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后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 ? ? ? 玄武門之變后,文學館被解散,但十八學士仍深受唐太宗信任。武德十年八月,唐太宗即皇帝位,九月初就置“弘文館”于殿側,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蔡允恭復為大學士,與姚思廉等分直迭宿。唐太宗聽朝之暇,將蔡允恭等引入內殿,與之共論古今,同商政務,至日昃夜艾不少怠。蔡允恭亦展蘊披丹,同心啟沃,深得唐太宗嘉許,后晉兼太子洗馬,教導太子李承乾;稍后,又被唐太宗命為黜陟使與蕭瑀等分行天下。蔡允恭以年老,懇乞懸車賜歸,卒于家。
? ? ? ? 有記載說:時貞觀某年正月念七日,蔡允恭葬于龍溪縣新恩里嶼頭山,有御史吳燧大書“登瀛”二字鐫于墓前左大石上。其地因名曰登瀛,今墓尚存,子孫環廬而居。
? ? ? ? 龍溪縣是福建舊地名,原屬漳州,因政區演變,龍溪縣曾與海澄縣合并為龍海縣。而原龍溪縣新恩里,今屬福建廈門海滄區。原籍荊州江陵(或濟陽考城)的蔡允恭,是不是海滄蔡氏的祖源呢?閩南地區的蔡氏族譜和《海滄縣志》對此有所記載。
? ? ? ? 流江蔡氏族譜載,蔡允恭死后葬于龍溪縣新恩里嶼頭,其后裔環墓而居。宋時同安進士吳燧于其墓邊大石上書有“登瀛”二字,故嶼頭也稱登瀛澳。
? ? ? ? 崇禎版《海澄縣志》也有相應的記載:“蔡允恭者,唐十八學士登瀛洲之一也。據蔡氏家譜稱上世入閩,居仙游,其后再遷泉州。傳至大業,即允恭之父也,事后梁,累官左民尚書。允恭入唐事太宗,為學士兼太子洗馬,年老賜歸,卒于家,葬泉州龍溪縣新恩里澳頭山后。有御史吳燧大書‘登瀛’二字于墓左大石上,其地因名為登瀛澳,子孫環墓而居,分派立宗,若晉之安海,龍之水頭,澄之楓林,埔之碧坑,皆以澳頭學士為鼻祖焉。”
? ? ? 《海澄縣志》的記載,與流江蔡氏族譜的寫法幾乎一致,只有嶼頭、澳頭地名之差。
? ? ? ? 蔡允恭生活于隋唐之際,是唐書中存有記載的人物。閩南地區諸多蔡氏將原始祖源與之掛鉤,并以“登瀛學士蔡允恭”為入閩始祖,以“嶼頭翁”為開基始祖。
? ? ? ? 至于事實是否如此,誠如《海澄縣志》所加注的“想允恭子孫唐末有入閩者,卒葬于此,遂標上世‘登瀛’為號耳,聊存之以俟考”。到底是怎么回事,確實只能“聊存之以俟考”了。
? ? ? ? 蔡允恭著有《后梁春秋》十卷、《蔡允恭文集》二十卷。今僅存《奉和出潁至淮應令》詩一首:
久倦川涂曲,忽此望淮圻。
波長泛淼淼,眺迥情依依。
稍覺金烏轉,漸見錦帆稀。
欲知仁化洽,謳歌滿路歸。
? ? ? ? 《全唐詩》收有《奉和夏日游山應制》一首,署名“蔡文恭”,但生平無考。《盛唐詩紀》卷一〇八以為盛唐時人,一說為隋唐間人蔡允恭之傳誤。這里將《奉和夏日游山應制》一詩附錄如下:
首夏林壑清,薄暮煙霞上。
連巖聳百仞,絕壑臨千丈。
照灼晚花鮮,潺湲夕流響。
悠然動睿思,息駕尋真賞。
掞彼渦川作,懷茲洛濱想。
竊吹等齊竽,何用承恩獎。?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4、24)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