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張鎮周為什么沒進新唐書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張鎮周為什么沒進新唐書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鄭開明皇帝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經史和兵法,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至江都宮監,為隋煬帝信任,后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聲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他曾帶軍到雁門勤王。
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入據洛陽。煬帝被殺后,他與元文都、盧楚等擁越王楊侗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
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人物生平編輯
早年經歷
王世充,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豐。他祖父支頹耨年紀輕輕就死了。
王世充
他父親支收跟隨他的改嫁到霸城王家的母親生活,因而就改為姓王,官職升到汴州長史。王世充廣泛閱讀了各類書籍,尤其愛好兵法以及卜卦算命、推算天文歷法方面的學問。
隋文帝開皇中葉,按戰功被授予儀同三司的官職,接著提升為兵部員外郎。他善于向朝廷陳事進言,通曉各種律令條文,因而利用法律條文徇私作弊,隨心所欲。有的時候有人批駁他,他就巧言詭辯文過飾非,言辭激烈,人們雖然明知他不正確又沒有誰能使他認錯。[1]
隋煬帝大業年間,提拔為江都丞,兼任江都宮監。當時煬帝多次巡視江都,王世充善于觀察煬帝的臉色,奉承諂媚順從他的心意,每次上朝談論政事,煬帝總是說好。于是制作玉石雕刻和風景彩畫,詐稱遠方的珍貴工藝品,獻給煬帝討好,因此煬帝更加寵信他。王世充知道隋朝的政局將會混亂,就暗地結交英雄豪杰,廣泛收買人心,那些犯罪坐牢的人,都用曲解法律的辦法予以釋放,從而顯示私人的恩惠。[2]
鎮壓起義
公元613年(隋大業九年)六月,楊玄感乘煬帝親征高句麗,國內空虛之機,突然叛亂,進攻東都洛陽,當時,各地有不少人打著響應楊玄感的旗號起兵,在江都附近就有余杭的劉元進、昆山的朱燮、常熟的管崇三支起義軍。后來這三支隊伍更聯合起來,共推劉元進為主,占據吳郡,稱天子,立百官。
煬帝派了大將吐萬緒、魚俱羅鎮壓,這二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鎮壓到這年年底,隋兵基本取得了勝利,擊斃了管崇,并把劉元進和朱燮圍困在建安。由于連續作戰,將士勞累,這兩員將領請求暫時休兵一段時間,不知是誰向隋煬帝進讒言,說該二人故意不進攻,有不臣之心。煬帝大怒,即刻將吐、魚二人撤職法辦。隨后,隋煬帝任命王世充指揮進攻劉元進,并在淮南征募了數萬新兵,交王世充指揮。這批淮南兵后來成為王世充的子弟兵,是他起家的資本。王世充以生力軍進攻劉元進、朱燮,連戰皆捷,劉、朱先后戰死,但仍有不少余部散在各處為盜。王世充找了個黃道吉日,集合有關人員,到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約定降者不殺。劉元進的余部聽說后,紛紛投降,不到一個月,王世充就平定了吳郡。不料王世充背信棄義,大局已定后,王世充把所有投降的共三萬余人全部坑殺。[3]
《貞觀之治》的王世充
公元614年(大業十年),齊郡的義軍統帥孟讓從山東長白山出發侵犯各個州郡,到盱眙,發展到十多萬人馬。王世充率領部隊抵御,以都梁山為據點,設置五道營柵,敵我相對而不交戰,還揚言撤退,部隊表現出疲憊不堪毫無戰斗力的樣子。孟讓恥笑地說:“王世充是個只懂法令條文的小官,哪能帶兵打仗?我要活捉他,一直打到江都去?!边@時當地百姓都住進了部隊營壘,遍地沒有東西可搶,叛軍慢慢地沒有吃的,又為營柵擋住道路而傷腦筋,不能向南方進軍,就分兵包圍王世充的五處營柵。王世充每天出兵打一下,表面裝作失利,跑回營柵。像這樣搞了好幾天,孟讓更加小看他,就慢慢分派人馬到南邊去搜搶財物,留下的兵力只夠圍住營柵。王世充知道敵人放松了警惕,就在軍營中填平了灶坑,拆下了帷帳,擺設起方陣,四面朝外,拔掉柵欄出擊,奮力作戰,大敗敵軍,孟讓帶著幾十個人悄悄逃走了,殺死了一萬多人,俘虜了十多萬人。煬帝認為王世充有將帥的才干謀略,又派他率領部隊討伐各個小股叛軍,所到之處全部蕩平。[4]
會戰李密
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突厥在雁門圍困了煬帝。王世充帶領江都的全部人馬準備到雁門赴救國難,在隊伍里蓬頭垢面,痛哭得失去常態,日夜不脫盔甲,躺在草上睡覺。煬帝聽到這些,認為他忠誠,更信任他。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升任江都通守。當時厭次人格謙當了多年盜匪,帶著十多萬人在豆子鹵亢一帶活動,被太仆卿楊義臣殺掉,王世充統率部隊攻打格謙的殘存隊伍,打敗了他們。又出兵到南陽攻打盧明月,俘虜了好幾萬人。班師回到江都,煬帝非常高興,親自舉杯賞賜他。[5]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七月,瓦崗軍李密、翟讓猛攻東都洛陽,多次擊敗守軍,洛陽求救的文書雪片般飛到江都。煬帝不得已,調全國各地精兵救援洛陽,在各路援軍中就有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領的江淮勁卒二萬人。由于這次軍事行動的總指揮薛世雄在進軍途中于河間七里井意外地被河北起義軍竇建德殲滅,煬帝任命王世充繼任援洛大軍的總指揮。
九月,王世充等各路援軍齊集洛陽,使隋在洛陽的兵力達到十余萬。王世充出兵向李密挑戰,雙方在洛口對陣,兩軍前后交戰一百多次,還不分勝負。煬帝又派人到部隊任命王世充為將軍,催促打敗李密。王世充帶領部隊渡過洛水跟李密作戰,吃了敗仗,被淹死了一萬多人,就率領余部返回河陽。碰上天氣寒冷大雪紛飛,沿途凍死了好幾萬人,等到抵達河陽,只剩一千來人。王世充自我囚禁起來請罪,越王楊侗派遣使者釋放了他,召回洛陽,駐扎在含嘉倉城,收集逃散的士卒,又有了一萬多人。[6]
專擅朝政
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亂,隋煬帝被弒。五月,煬帝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越王侗于是作為皇位繼承人被擁立為皇帝,年號皇泰,在后來的歷史中被稱為皇泰主。王世充被皇泰主封為鄭國公,與段達、元文都等其他六人共同輔政,時人稱為“七貴”?;侍┲鞯腔鶗r,洛陽已被李密重重包圍,有效統治范圍只有洛陽一城。六月,宇文化及的叛軍到達洛陽郊外,意圖攻克洛陽作為根據地。
元文都對盧楚等人說:“如今宇文化及殺君叛逆,仇未報,恥未雪,我雖然復仇心切,但力不從心。從國家大局考慮,不如用高官籠絡李密,拿國庫的資財暫時利誘他,讓李密去攻打宇文化及,使得兩伙叛軍自相殘殺,宇文化及被打敗后,李密的兵馬必然也疲憊不堪了。再說李密的士卒得到了朝廷的獎賞,擔任著朝廷官職,朝廷多跟他們建立感情,容易運用離間之計,我們的軍隊養精蓄銳來鉆他們疲憊困乏的空子,那么李密也是可以對付的?!北R楚等人認為應當如此。當天就派使者授予李密太尉、尚書令的官職,命令他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于是向朝廷稱臣,接受朝廷命令,帶兵到黎陽抵御宇文化及,凡是打了勝仗就派遣使者向朝廷報捷,人們都很高興。王世充單單對他手下的各將領說:“元文都那幫人,寫寫畫畫,文官而已,我看事態的趨勢,一定會被李密抓起來。再說我的部隊多次跟李密作戰,殺死他的父兄子弟,前前后后已經很多,一旦成為他的下屬,我們這些人就沒有生路了!”說這番話是為了激怒他的將士們。元文都知道后非??謶?,跟盧楚等人商議,趁王世充上朝的時候,布下伏兵殺掉他,已經約定時間了。納言段達平庸怯懦,害怕這事辦不成功,就派他的女婿張志把盧楚等人的計謀告訴了王世充。
當天夜晚王世充帶領人馬包圍宮城,將軍費曜、田闍等人在東太陽門外迎戰,費曜戰敗,王世充奪取城門沖了進去,將軍皇甫無逸只身逃脫,抓住盧楚殺了。這時皇宮大門緊閉,王世充派人敲著宮門對皇泰主說:“元文都他們要挾持陛下投降李密,段達得知后告訴了我,我不敢背叛朝廷,是來討伐背叛朝廷的人?!遍_始,元文都聽到發生變故,來到乾陽殿伺候皇泰主,指揮部隊保衛,命令將士們憑借城池抵御兵變。段達詐稱皇泰主的命令捉住元文都押送給王世充,一到就亂棍打死。段達又詐稱皇泰主的命令,打開宮門迎接王世充,王世充派人換下了宮中的全部警衛人員,然后拜見皇泰主謝罪,說:“元文都等人犯下說不完的罪行,陰謀制造內亂,情況緊急才采取這種辦法,我是不敢背叛國家的?!被侍┲鞲耸?。當天,升任尚書左仆射,總管監督朝廷內外各項軍務。王世充離開含嘉城,搬進尚書省官署居住,獨攬朝政大權。任命他的哥哥王世惲為內史令,住進皇宮,侄子后輩都握有兵權,鎮守各地城鎮。[7]
沒過多久,李密打敗宇文化及班師回朝,他的精兵駿馬多半戰死,剩下的疲勞困乏。王世充想乘機攻打他,又怕人心不齊,就借助鬼神征兆,說是夢見了周公。于是在洛水岸邊修建了周公祠,叫巫師宣揚周公命令尚書左仆射趕快討伐李密,會立大功,不然兵士們就會全部死于瘟疫。王世充的兵士多半是楚地人,習俗上相信欺騙迷惑人心的怪誕言詞,大家都請求作戰。王世充挑選精銳驍勇的人馬,有兩萬多名將士,兩千多匹戰馬,在洛水南邊扎營。李密在偃師的北山頭駐扎。當時李密剛剛打敗宇文化及,有渺視王世充的情緒,不筑壁壘工事。王世充在夜間派遣三百多名騎兵秘密進入北山,埋伏在山谷中,命令全體將士馬要喂飽,人要吃好,黎明時分進逼李密。李密出兵應戰,隊形還沒擺好就打起來了。王世充埋伏的騎兵發起沖鋒,居高臨下,沖向李密的營地,放火焚燒他的軍營,李密的隊伍逃散了,他的將領張童仁、陳智略投降了,乘勝追擊打下了偃師,李密逃跑退守洛口。
李密逃走后,其在各地的守將紛紛向王世充投降,王全部占領了李密原來的地盤,勢力范圍從洛陽一城猛然擴展到整個河南。王世充同時還得到了李密部下的秦叔寶、程知節(就是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名臣大將,手下因而人才濟濟。[8]
篡位自立
王世充擊敗李密后,皇泰主封王世充為太尉,開太尉府,朝中事務無論大小都決于太尉府,王世充在官署門外張貼了三份布告:一份招聘文才學問足以幫助處理政務的文職人員,一份招聘武藝超群敢于沖鋒陷陣的武職人員,一份招聘善于審理冤案、疑案的司法人員。從此呈遞書函當面介紹以推薦或自薦的,每天都有幾百人,王世充一概親自考核,殷勤慰問款待。他愛搞小恩小惠,從上至下直到部隊的普通士卒,都用夸飾動聽的言詞進行引誘。當時的有識之士見他口是心非,斷定他懷有二心。王世充有一次在皇泰主跟前吃他賞賜的食物,回家大吐一場,懷疑是食物中毒造成的,從此以后不再朝見皇泰主,跟他不打照面了。他派遣云定興、段達向皇泰主稟奏,要求賜給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器、虎賁、斧鉞、弓矢、秬鬯等九種器物,發出了奪取政權的信號。[9]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皇泰主被迫封王世充為相國,統管百官,封為鄭王,如數賜給九種器物。有一個法號叫桓法嗣的道士,自稱善于解釋占卜圖書,于是呈上《孔子閉房記》,圖畫為一個男人手持竹竿趕羊,解釋說:“隋朝,皇帝姓楊。干一嘛,合起來是個‘王’字。王在羊后,預示相國取代隋朝當皇帝?!苯又贸觥肚f子人間世》《德充符》兩篇呈遞給王世充,解釋說:“上篇談‘世’,下篇談‘充’,這就是相國的名嘛,預示您應當恩德遍布人間,順應符命當天子。”王世充十分高興地說:“這是上天的旨意呀?!卑萘藘砂萁舆^圖讖,立即任命桓法嗣為諫議大夫。王世充又捕捉各種鳥雀,把寫好所謂符命的帛系在它們的頸子上,一只一只地放飛。打下這種鳥雀前來進獻的人,也授予官職頭銜。
段達、云定興等人把這些符命送進皇宮對皇泰主展示說:“天命不是凡間小事,鄭王功德很高,請您禪讓皇位,仿效唐堯、虞舜的榜樣?!被侍┲鲬嵟卣f“:這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如果我隋朝的氣數還沒有衰竭,這種話就不該講,如果天意要改朝換代,那還談什么禪讓不禪讓?您們各位都是先帝的老臣,突然說出這種話,我真失望??!”段達等人沒有誰不流淚。王世充又派人對楊侗說“:現在國內還沒有平定,必須有個年長的君主,等到天下太平無事了,恢復您這圣明的皇上。一定遵守以前的盟約,決不違背?!盵10]
同年四月,王世充冒充皇泰主發出詔書把隋朝帝位讓給王世充,派遣哥哥王世惲到含涼殿廢皇泰主,僭位為帝,建年號開明,國號為鄭。大封族人為王。王世充每當接受群臣朝見處理政務,都要情意懇切地指教一番,語言重復,千頭萬緒,朝廷所有侍奉他的官員,都為他的頻繁差遣而疲憊不堪。他有時帶上幾個隨從人員到通衢要道上巡視,并不布置警戒禁止行人,百姓只讓讓路就行了,拉緊馬韁慢步行走,對百姓們說:“以往的皇帝高坐在宮廷里頭,民間的情況,無法了解透徹。我王世充不是貪戀皇位,根本目的是要挽救艱危的時局,我現在應該像一個州刺史,每件事情都要親自處理,應該跟黎民百姓一起評論朝政得失。擔心宮門禁令有著限制,大家的意見傳不進去,如今在順天門外安置座位處理政務?!庇置钤谖鞒檬芾碓V訟案件,在東朝堂聽取批評建議。于是呈遞書信陳述意見,每天有幾百人,書信奏疏已很煩雜,考慮難得周全,幾天之后就不再出宮。[11]
同年五月,王世充的禮部尚書裴仁基以及他的兒子左輔大將軍裴行儼、尚書左丞宇文儒童等幾十人商議擊殺王世充,再次擁立楊侗為皇帝。事情泄露,全被殺害,滅絕他們的三族。六月,王世惲趁機而鼓動王世充殺掉皇泰主,以使斷絕人們復辟的念頭。王世充派遣自己的侄兒王行本鴆殺了皇泰主,給了個稱號叫恭皇帝。皇泰主的將軍羅士信帶領一千多個士卒投降。十月,王世充率領人馬向東攻占土地,打到滑州,接著帶兵來到黎陽。十一月,竇建德攻入王世充的殷州,屠殺搶劫當地居民,焚燒王世充的糧倉,作為對黎陽一仗失利的報復。[12]
困獸猶斗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二月,王世充的殿中監豆盧達投降李唐朝廷。王世充見人心一天一天散失,就用酷刑嚴厲控制,家里有一個人逃跑,全家不論老少都株連被殺,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只要告發就可免罪。又命令五家為一保,互相監督,如果有人全家叛逃而鄰居沒有發覺,四周的鄰居都要處死。處死的事接連不斷,人們叛逃越來越厲害,甚至上山砍柴的人,出去回來都有時間限制,弄得公家私人人人自危,都無法生活。并且把宮廷作為大監獄,只要產生懷疑,就把人家連同家屬捆綁起來送進宮廷關押。每當派遣將領出外作戰,也把他的親屬拘留在宮里作為人質。被囚禁的人一個緊挨一個,不少于一萬人,沒有食物,饑餓而死的一天幾十人。王世充招兵打仗沒完沒了,庫存的糧食很快吃光,城里的人吃人肉。有的人抓來泥土放進瓦甕,用水淘洗,沙石沉在底下,取出浮在上面的泥漿,把糠麩摻在里頭,做成餅子來吃,人人都身體腫脹而腿腳發軟,一個個躺在道路上。王世充的尚書郎盧君業、郭子高等人都餓死在山溝里。[13]
同年七月初一,唐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出關進攻王世充。[14] 王世充在劉武周、宋金剛被殲滅時就已預料到唐將以鄭為下一個目標,因此早已做好了動員準備。按照當時唐鄭的軍事對比,鄭雖然稍弱,但勝在本土作戰,又采守勢,原本應該會出現比較慘烈的拉鋸場面,不料才一開戰,王世充的局面就迅速惡化,鄭國各地守將竟然紛紛不戰而降。七月,張公瑾降;八月,鄧州降;九月,田瓚以所部25州降,時德睿以所部7州降;十月,大將張鎮周降,郭慶以管州降,魏陸以滎陽降,王要漢以汴州降。才三個月的時間,洛陽周圍郡縣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洛陽成了一座孤城。
影視劇中的王世充[15]
眼看局勢不利,王世充親自出面向李世民求和,雙方在洛陽城外隔著洛水談判,但最終和談破裂了。[16] 李世民派遣各路將士進攻王世充的城鎮,一打就勝。九月,王君廓攻克王世充的頧轅縣,一直向東攻占到管城才返回,于是河南的各個州縣紛紛投降歸附。
這時王世充已失去了獨自對抗唐軍的能力,不得已,只好派了使者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與王世充是敵非友,王世充此舉實為飲鴆止渴,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了。十一月,竇建德又派人去講和,并且表示愿意援助王世充。王世充就派遣他哥哥的兒子王琬和內史令長孫安世回訪,請求出兵援助。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二月,王世充率領軍隊出方諸門,跟李唐朝廷的軍隊對抗,王世充的軍隊敗退,李唐朝廷的軍隊乘勝追擊,在城門外駐守,王世充的步兵不能進城,驚恐潰散向南逃跑,李唐朝廷的軍隊追殺了幾千人,俘虜了五千多人。王世充從此以后不敢再出城,只是環城固守,等待竇建德的救援。三月,李世民在虎牢關活捉了竇建德和王琬、長孫安世等人,回到洛陽城外把他們給王世充觀看,并且派長孫安世進城,讓他去講失敗的情況。王世充驚慌疑惑,不知道怎么辦,打算沖出包圍,向南逃往襄陽,跟將領們商議,都不應聲,只得于五月十一日[17] 統領文武官員到李世民的軍營門前請求投降。于是沒收王世充庫存的財物,頒發賞賜李唐朝廷的官兵。王世充的黃門侍郎薛德音由于在他草擬的文書中寫了大不恭敬的話,被殺掉,接著拘捕王世充的同黨段達、楊汪、單雄信、陽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張童仁、朱粲等十多人,都綁赴洛水的小洲上斬首示眾。[18]
為仇所殺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七月九日,李世民凱旋回到長安,將王世充、竇建德獻于李淵,[19] 李淵歷數他的罪行,王世充回答說:“按照我的罪過,實在是死有余辜,但您的愛子秦王曾許諾不殺我?!崩顪Y于是釋放了他。他和哥哥王絏、老婆、孩子一起流放蜀地,由于押解人員還沒有準備好,王世充一家暫時被關押在長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來了幾個唐官稱李淵有旨,要王世充接旨,王急忙出應,不料那幾人立刻亂刀齊下,王世充的人生就此落幕。后來查明,那幾人中帶頭的是唐定州刺史獨孤修德,他的父親獨孤機是王世充的部下,在武德二年正月企圖降唐,被王世充所殺,獨孤修德殺王世充是為父報仇。
王世充的兒子王玄應和哥哥王世偉等人在流放途中陰謀叛亂,受了死刑。王世充從篡奪皇泰主的帝位,共三年時間就滅亡了。[20]
2人物評價編輯
《隋書》:“化及庸芃下才,負恩累葉,王充斗筲小器,遭逢時幸,俱蒙獎擢,禮越舊臣。既屬崩剝之期,不能致身竭命,乃因利乘便,先圖干紀,率群不逞,職為亂階,拔本塞源,裂冠毀冕?;蚬獮槿质祝蛴H行鴆毒,釁深指鹿,事切食蹯,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憤。故梟獍兇魁,相尋菹戮,蛇豕丑類,繼踵誅夷,快忠義于當年,垂炯戒于來葉。嗚呼,為人臣者可不殷鑒哉!可不殷鑒哉!”[21]
《舊唐書》:“世充奸人,遭逢昏主,上則諛佞詭俗以取榮名,下則強辯飾非以制群論。終行篡逆,自恣陸梁,安忍殺人,矯情馭眾,凡所委任,多是叛亡,出降秦王,不致顯戮,其為幸也多矣?!辟澰唬骸笆莱浯勰?,建德愎諫,二兇即誅,中原弭亂?!盵22]
《新唐書》:“其劇者,若李密因黎陽,蕭銑始江陵,竇建德連河北,王世充舉東都,皆磨牙搖毒以相噬螫。其間亦假仁義,禮賢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謂盜亦有道者。本夫孽氣腥焰,所以亡隋,觸唐明德,折北不支,禍極兇殫,乃就殲夷,宜哉!”[23]
徐文遠:“王公,小人也,能殺故人。”[24]
崔仁孝:“王公徒為兒女之態以悅下愚,而鄙隘貪忍,不顧親舊,豈能成大業哉!”[25]
程知節:“王公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此乃老巫嫗耳,豈撥亂之主乎!”[26]
秦叔寶:“性猜忌,喜信讒言?!盵26]
王夫之:“世充,隋之大臣也,導其主以荒淫,立越王而弒奪之,其當辜也,固也;乃世充力守東都,百戰以捍李密,而其篡也,在煬帝已弒之后,使幸而成焉,亦無以異于陳霸先。而唐立代王,旋奪其位,有諸己者不可非諸人,唐固不能正名以行辟也。且取世充與仁杲、建德、蕭銑較,世充者,操、懿以后之積習也?!盵27]
3家族成員編輯
長輩
父:王收
叔:王瓊
兄弟
兄:王世師、王世衡、王世偉、王世惲
弟:王世辯
表兄弟:王辯
子侄
子:王玄應、王玄恕、王玄瓊
侄:王太、王君度、王虔壽、王弘烈、王行本、王琬、王仁則、王道誠、王道詢、王道夌
族人
王隆、王整、王楷、王素
請問下安慶潛山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程長庚、王珪、張鎮周、大喬、小喬等。
1、程長庚
程長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潛山市人。清代徽劇、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程長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后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
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板。歷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人物中,與四喜班的張二奎、春臺班的余三勝并稱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
程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2、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宰相、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
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后,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獲贈太師,謚號“文恭”。
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3、張鎮周
張鎮周,隋、唐交替時舒州同安郡(今安徽省潛山)人。本是隋朝大將,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降唐,授左武侯將軍。
對于這位跟隨李淵在征戰立過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勛之列的人物,雖因某種原因沒有被寫進新、舊唐書的列傳,但對他就任舒州都督的吏治精神,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把他作為教育地方官員的優秀典范而加以頌揚。
4、大喬
大喬(生卒年不詳),廬江郡皖縣人(今安徽安慶潛山),東漢末年江東孫策的妻,本姓“橋”,小說《三國演義》誤作“喬”,因為同時還有一個妹妹嫁給周瑜,為了進行區分,姐姐習慣稱作“大喬(橋)”。
清朝時期,薛福成的《庸盦筆記》,傳說大喬在孫策死后,哭泣數月而卒。但終究只是后世傳說,不足為憑。
5、小喬
小喬(生卒年不詳),本姓橋(小喬為后世誤傳)。中國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橋公的次女,漢末名將周瑜之妻。
周瑜風度翩翩的才子形象,與堪稱國色的小橋可稱天作之合,由此成為后世文藝作品的對象。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激發想象,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將小橋與赤壁之戰聯系起來。而令“”二橋“”聞名于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程長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鎮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喬
唐朝的時候有沒有統治臺灣
沒有,唐朝沒有統治臺灣。
中國最早正式統轄臺灣是在元朝,1360 元朝在(也就是臺灣群島、湖灣)澎湖設置巡檢司。這是中央政府派駐臺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后,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臺澎地區。
隋唐時期稱臺灣為“流求”,臺灣在唐朝當時只能應該屬于宗藩國 ,也許連國都稱不上,只算作一個小島,并未納入實際管轄范圍。
擴展資料:
隋朝時期,熱衷于開拓疆土的隋煬帝,也對臺灣產生了興趣。這時的臺灣被稱作“流求”(流求在當時泛指今琉球群島、臺灣等中國大陸東方海中的一連串島嶼)。《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記載,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以探訪異俗的名義派羽騎尉朱寬前往流求。
由于語言不通,沒法與當地土著溝通,只好捉了一名土著人回來交差。第二年,隋煬帝再派朱寬去臺灣,勸說土著首領歸附隋朝。這一次,朱寬找了一個懂流求土著語的昆侖人當翻譯。語言不通的問題是解決了,但表明來意之后卻遭土著首領拒絕,朱寬再次掃興而歸。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聽說流求人不愿意歸附,當然很生氣,于是派武賁郎將陳稜和朝請大夫張鎮周率東陽兵萬余人從義安郡(今廣東潮州)出發,跨海攻打流求。流求土著哪是強大隋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打敗了。隋軍一把火燒掉土著部落的房屋,俘虜數千人而返。
《隋書》是初唐時期由魏征等人編撰的,成書時間距離隋軍征流求才20多年。由此可知唐朝不僅知道臺灣的存在,而且對臺灣當時的情況還比較了解。那為什么唐朝與臺灣沒有交往呢?最大的可能是,當時臺灣島上已經沒有多少人口了。
隋軍攻打流求時,島上人口本來就不多,再俘虜了數千人到大陸,島上人口可能所剩無幾。既然島上沒多少人居住了,自然不存在政權,那么與大陸交往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后來的新舊唐書中干脆將這個化外蠻荒之地忽略不記。
值得一提的是,被隋軍俘虜到大陸的那數千流求土著,后來被安置在福州福盧山。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其《閩書》中記載:“福州之福盧山,當隋之時,曾掠琉球五千戶置此,尚有其裔?!币簿褪钦f,臺灣早期的土著,大多數都成了大陸人。
至于島上后來的“原住民”,按照連橫先生(連戰祖父)在《臺灣通史》中的說法,大多是馬來群島移民。并引用晚清史學家龔柴《臺灣小志》中的記載 :“生番之語言,出自馬來者六之一,出自呂宋者十之一,迤北十七村多似斐利賓語。
說者謂自南洋某島遷來。”當然,島上也有大陸的移民,如中唐時期有個叫施肩吾的隱士,曾率其家族遷居澎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朝疆域
關于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表格式)
陳姓圖騰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按人口計算是全國第五大的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編輯本段]一 陳姓的來源:
1、陳姓最早出自媯或姚姓,舜帝的后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于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后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后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后裔。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后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后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后,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于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10、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于陳家,改姓陳。 11、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關于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2、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3、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4、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5.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哆^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6、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 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后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后改為陳氏。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于遼東,后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畬、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
[編輯本段]二 名人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御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后,由陳改姓田氏。死后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后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余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后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后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后,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后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并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后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余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里。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后梁伐魏,他于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于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并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后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于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后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臺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后,投杜伏威。后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起義軍先后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后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于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后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巖,專習胎息服氣,辟谷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后有《睡功圖》傳于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火燒陳友諒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后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于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后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后,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元帥像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賡將軍像陳錫聯 1915.1-1999.6.10,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漢族。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曾用名陳普慶。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議論縱橫,說理透辟。詞作豪放激越。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字景明。長樂(今屬福建)人。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結草屋于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實。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占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余里。為發展各國友好關系作出貢獻。并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有《陳竹山文集》。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于劉宗周。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清兵陷浙東,去紹興云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民間珍藏的陳圓圓畫像碑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云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清軍破云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肚迨犯濉份d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數被論死奪官、寬免。終以諸罪處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于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明亡后隱歸故里。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后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于劉宗周。明亡后,隱居著述。晚歲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反對《大學》中“知止于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隙ㄈ说纳茞喝Q于后天積習。提出“天理正從人欲中見?!迸険舴鸾獭岸缺M眾生”是“滅絕眾生”。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成功北伐,留守廈門。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由守廈門,退守臺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制糖,興辦學校。后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士。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清軍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明亡后,絕意仕進,賣卜自給。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后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隱居鄉里。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后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著有《拳經總歌》。 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玉湖(今荔城區闊口村)人,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字其年。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于廷之孫,陳貞慧之子。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其詩沉郁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后無匹敵者。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與屈大均、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并稱嶺南七子。亦工書法。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滴跏谄錇閮L事道。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并開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昆曲演員。江蘇蘇州人。原在鄉村演凈腳。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咸稱絕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來自角直鎮,故稱的直大面??滴跄涎蔡K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雍正進士。選為庶吉士,授檢討。乾隆間,歷任陜、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外任三十余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后以年老辭官,卒于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字云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謫戍。聰慧善詩詞。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制”,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乾隆舉人。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鐘(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范,工致規矩,蒼勁秀麗。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拔貢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與陳豫鐘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工畫山水花鳥蘭竹。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嘉慶進士。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歸養母不復出。后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肚迨犯濉份d“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初治理學,后究漢學。解經析義,多有創見。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字退庵,號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嘉慶舉人。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少以詩名。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齊名楊芳燦。晚年詩去華就實。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字蓮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臺鑄炮。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于吳淞西炮臺,重創敵軍,戰死。封騎都尉兼云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嘉慶進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監察御史。工詩,宗中、晚唐。風格平淡幽雅。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參將。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臺,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字倬云,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諸生出身。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于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庇洝返?。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道光進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字樸園。壽棋之子。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洱R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輯撰各書收入《小瑯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道光舉人。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道光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十鐘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后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雇農出身。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群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斗爭。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陳玉成之叔。參加太平軍。咸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陜。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轉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農民出身。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歷任左四軍正典圣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后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于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六月,被殺于河南延津。
更加詳細還是到百度百科看吧,去這個網址參考資料:
張鎮周為什么沒進新唐書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張鎮周為什么沒進新唐書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