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喜寺位于哪里(妙音寺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妙喜寺位于哪里,以及妙音寺在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湖州歷史
戰國至秦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黃歇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而得名.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改菰城為烏程縣,屬會稽。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期220),嬴政南巡會稽,途經烏程。時項羽隨叔項梁避仇于此,羽“觀秦始輿,大言‘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因名其處曰掩浦,又稱項浦。
秦二世二年(前期208),項羽在江子匯東北筑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后世稱“項王城”(子城,今湖州人民公園一帶)。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太湖干涸。
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為丹楊(陽)郡,故鄣屬丹楊(陽)郡。
永建四年(129),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烏程屬吳郡。
中平二年(185),分故鄣縣南、東境置安吉、原鄉兩縣,仍屬丹楊(陽)郡。
興平年間(約195前后),烏程嚴白虎聚眾萬余人起事,后被孫策破滅。
建安中(約210前后),駱統為烏程相,善于治理,民戶過萬。
三國
吳黃武元年(222),分烏程、余杭置永安縣。
永安元年(258)十月,孫皓加封為烏程侯。烏程政治、經濟地位日趨顯要。
永安年間(258-263),官府發民筑青塘、孫塘、皋塘,遏太湖之水以衛民田。
寶鼎元年(266),分吳郡烏程、陽羨、永安、余杭、臨水與丹楊郡故鄣、安吉、原鄉、於潛9縣置吳興郡,治烏程.
晉
太康二年(281),改永安縣為武康縣。析烏程西境為長城縣,東境為東遷縣。
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任吳興太守,曾至東效烏山言:“百年后誰知王逸少與諸卿游乎!”后稱此山為“升山”。
永和中(約350年前后),郡太守殷康發民開東塘,溉田千頃,以地多蘆荻,因名荻塘。
咸安年間(371-372),謝安發民開城西官塘,民獲其利,譽稱“謝公塘”。
太元中(約385年前后),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為吳興太守,時烏程令羊不疑之子羊欣著絹裙晝寢,獻之伎癢,取筆在其絹裙上書寫。后被藝林傳為佳話。
南朝
梁天監二年(503)著名詩人柳惲任吳興郡太守,八年復為吳興郡太守,發民重浚郡北青塘,后稱柳塘。又于郡西南筑西亭,與主簿、著名文人吳均同賦《西亭五韻》。
大同七年(541),武帝蕭衍建妙喜寺于州西金斗山。
梁代,郡太守建霅溪館(亦稱古公館)
陳永定元年(557),長城(今長興)人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
隋
開皇九年(589),陳亡,廢吳興郡,并武康入余杭,并故鄣、安吉、原鄉人綏安,并東遷、長城入烏程。劃余杭、臨安、於潛歸杭州,綏安歸宣州,烏程歸蘇州。
仁壽二年(602),置湖州,治烏程。復置武康、長城兩縣,屬湖州。大業末,復改湖州為吳興郡。
五代
梁開平二年(908),吳越王錢鏐改長城縣名為長興。
周顯德六年(959)二月,升湖州為節鎮,稱宣德軍,以州刺史錢偡為節度使。
大宋輝煌!!!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鏐納土歸宋。奉敕拆除子城。
七年(982),析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
天圣年間(1023-1031),湖州綾、羅能染深紅、淺紅、淡紅等色。因其色可與瑪瑙纈媲美,故名“湖纈”。
寶元二年(1039)知州事滕宗諒奏準建州學。胡瑗(安定)執教,經學治事并重,明體達用,教育有方。慶歷年間,宋廷取其法為太學之法,世稱“湖學”。
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出知湖州。抵任甫3月,以“訕謗朝廷”,被捕系獄,世稱“烏臺詩案”。
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兀術)舉兵南下,占建康(今南京),經廣德,越安吉,取臨安(今杭州)。岳飛在長興纏嶺、將軍山與金兵鏖戰,“六戰六捷”,擒王權,俘金軍首領四十余,擊退金兵。
紹興二年(1132),由釋凈梵等勸募,密州觀察使王永從捐資,在歸安縣思溪圓覺禪院刊印《大藏經》5480卷,世稱“思溪圓覺藏”,為我國佛學重要經典總集。
紹興八年(1138),湖州知府宇文時中刊印吳縝所撰《新唐書糾謬》及《五代史纂誤》。
淳熙年間(1174-1189),湖州境內大量生產絲織品,烏程、歸安的樗蒲綾,雙林的紗、絹,安吉的絲、絹,武康的“天鵝脂”絲綿名聞遐邇。
嘉泰元年(1201),湖人談鑰纂成《吳興志》20卷(今存)。
嘉定十年(1217),德清吳潛考中狀元,淳佑十一年(1251)官至右丞相。
寶慶二年(1226),改湖州為安吉州。
淳佑年間(1241-1252),箸名藏書家陳振孫撰成目錄學專箸《直齋書錄解題》56卷。
南宋時(1127-1279),湖州制鏡業興起。所產銅鏡,有方、圓、葵花、心形、帶柄等形狀,背面鐫有牌號、銘文。以石家鏡、薛家鏡最箸名。作坊多在湖州市區儀鳳橋一帶。
元末明初時期衰弱!!!
近代崛起之
清代
十八年(1661),“莊氏 明史獄”案發。莊廷 系南潯人,因編纂《明書》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不書清帝年號等被人告發。莊被戮尸,其家籍沒。
八年(1669),長興沿太湖新筑湖堤,三十四溇港各有跨橋。
十七年(1678)春,戲曲家洪升寓居武康前溪,組織演出其杰作《沉香亭》(后改名《長生殿》)
九年(1731),德清縣人沈銓赴日授畫;近二年后歸。
六年(1741),湖州王一品齋筆莊開張,以“天官”圖像為商標,經營善璉村所制筆。因“齊、健、圓、銳”,被稱“湖穎四德”,著譽大江南北。
三十四年(1769),德清戚蓼生中進士,在京得曹雪芹《石頭記》并作序,世稱“戚序本”。
道光五年(1825),上海福潤、永和合信局在湖州開設分局。此乃湖州民信局之始。
十四年(1834),知府吳其泰發民開浚烏程三十六溇及碧浪湖。
二十年(1840),范來庚纂成《南潯鎮志》10卷(今存)。
二十三年(1843),著名文字學家嚴可均卒。
五年(1866),湖州士紳沈丙瑩、鈕福皆稟請浙撫開浚烏程、長興溇港,至八年竣工。
八年(1869),湖州首家加工經營面粉的商號--陳德興切面真粉號在城內中街開業。
十年(1871),浙撫楊昌浚奏派湖州知府宗源瀚疏浚碧浪湖及三十三溇港。
是年后,因連年戰亂,湖屬各縣,人口銳減。清廷實行“招墾、招細”政策,河南、湖北、安徽和浙江寧、紹、溫、臺等地鄉民陸續遷入安吉、孝豐、長興等地。
十三年(1874),知府宗源瀚主修,湖人陸心源、周學浚等纂成《湖州府志》,集歷代《湖志》之大成,為湖州最后一部府志(今存)。
光緒三年(1877),湖州最早的碾米坊--同成義碾米坊開業,以石臼、杵碓為工具,手工操作,時稱“碓房”。
五年(1879),湖州產生絲208萬公斤,時占浙江全省總產量三分之二以上。
七年(1881),陸心源建千甓亭于府城東門月河街寓所,內藏漢魏六朝古磚。
九年(1883),南潯電報局開業,隸屬上海電報總局。
十一年(1885)十一月,上海《申報》在湖州設售報處。
十七年(1891),湖州創立電報局,屬南潯電報局管轄。
十八年(1892),孫志熊纂成《菱湖鎮志》45卷(今存)。
二十年(1894),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傳教士佛禮甲游獵莫干山。此后,美、英兩國傳教士相繼上山游覽。二十四年,英國傳教士伊文思在山上占地筑屋。
二十一年(1895),湖州發生“海島教案”。
二十六年(1900),德清縣新市創辦二等郵局。
二十七年(1901),上海南翔文潔女塾遷至湖州馬軍巷辦學,由基督教監理公會主辦。后遷入海島新校舍,改名為湖郡女塾。
是年,大清湖州府郵政分局開業,隸上海海關稅務司郵政局。
湖人沈翔云、秦力山等在日本東京出版《國民報》(月刊),為當時較早出現的反清刊物。
二十八年(1902)六月,建立湖州府中學堂。
是年,湖紳沈譜琴在東街家宅捐資創辦志衛學堂,開湖州私人辦學之先河。
錢玄同等人創辦《湖州白話報》。
梅溪設立竹商公所,募勇保護竹筏運輸。
三十一年(1905)六月,湖州士商**抵制美貨,以抗議美國政府排華和殘殺華工,并印發署名“陸家花園”的反美愛國傳單。
客民楊洪興在德清縣創設洛舍布廠。
三十二年(1906),秋瑾抵南潯潯溪女校執教。
三十四年(1908),在城內紫城巷成立湖州商務分會錢業會館。
晚清舉人俞恒農等捐資建立海島圖書館。
基督教監理會設湖州海島中學堂(民國4年改名為東吳大學第三附屬中學)。
德清縣新市合資興辦德新輪船公司,經營客運業務。
王笙甫、范芹圃等人以10萬兩白銀開辦公益繅絲廠生產“牡丹牌”白廠絲。
錢恂應沈譜琴之聘,代理湖州府中學堂校長,其弟錢玄同在校代理國文教員。
南潯梅月牌、梅花牌湖絲在南洋勸業會上獲超等獎。
湖州的歷史 =======每一位湖州人應該知道的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解放后,先后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治所長期設在湖州。1983年10月,實行撤地建市,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下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城區、郊區。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設立城區、南潯、菱湖三區。2003年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湖州是中國蠶絲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絲織物。南潯“輯里絲”曾獲1815年巴拿馬國際金獎。長興顧渚山曾建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是“茶圣”陸羽進行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于湖州善璉,百姓尊秦朝大將軍蒙恬為“筆祖”。湖州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在歷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兆頁、明代小說家凌蒙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不少名流。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18名。“兩彈一星”的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人民衛士”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歷史沿革簡表
年 代
史 實
備 注
夏(公元前21世紀)
防風氏在今德清縣武康境內建國
商(公元前12世紀)
地屬勾吳
吳太伯與弟仲雍奔荊蠻,自號“勾吳”
周
太伯開辟吳地,湖州即“三吳”之一
“三吳”指蘇州、湖州、吳江
春秋戰國(公元前248年)
置菰城縣,為春申君封地
因澤多菰草,故名菰城
秦王政 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于菰城置烏程縣
以烏申、程林兩家善釀酒而得名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吳王劉濞封地內
德清縣莫干鄉境內有劉濞采銅鑄錢遺址
三國(公元266年)
孫皓設置吳興郡
取吳國興盛之意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廢郡置州,廢烏程、武康、長城(今長興)等縣合置湖州
因濱臨太湖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
復置湖州,領烏程一縣
唐武德七年(624年)
領烏程、長城、武康三縣
唐天寶六年(742年)
改湖州為吳興郡,改臨溪縣為德清縣
以“德清山”而命名
唐乾元六年(758年)
復改吳興郡為湖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
領烏程、歸安、長興、安吉、德清、武康縣
烏程縣東南十五鄉劃出,分置歸安縣,歸安縣始設于此
元元貞六年(1295年)
省下廢州,置路,湖州路,領一州五縣,即長興州、烏程、歸安、安吉、德清、武康縣
升長興縣為長興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改湖州府,領烏程、歸安、德清、武康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
領烏程、歸安、德清、武康、安吉、長興縣
復長興州為長興縣
明正德二年(1507年)
領安吉州、孝豐、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縣
升安吉縣為安吉州,領孝豐一縣,仍隸湖州府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領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安吉、孝豐縣
改安吉州為安吉縣,與孝豐縣并編湖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
吳興縣
撤道廢府,烏程、歸安合并為吳興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27日)
湖州解放
1950年
嘉興專區轄吳興、長興、嘉興、嘉善、桐鄉、崇德、德清、海寧、海鹽、平湖縣
撤銷湖州、嘉興兩市
1951年
恢復湖州市建制
1953年
嘉興專區,轄2市17縣
安吉、孝豐、武康、昌化、余杭、於潛、臨安縣劃入
1958年
湖州改縣屬市
1978年
嘉興專區更名為嘉興地區轄10縣
地區駐地遷湖州
1979年
恢復湖州市建制
1981年
撤消吳興縣并入湖州市
1983年
湖州市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城區、郊區2區
撤消嘉興地區,湖州升地級市
1988年 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湖州市直管鄉鎮 撤消城、郊區建制,實行市直接領導鄉鎮體制
2003年
湖州市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吳興、南潯兩區
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參考資料:;id=87
皎然是哪個寺廟的住持?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人,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皎然當時住在湖州南郊的杼山妙喜寺(也稱妙峰寺),是妙喜寺住持。
孫武隱居著書地吳中第一名山,乾隆六次登臨處江南無雙福地
翻譯:(這里是)蘇武隱居寫書的地方,地處東吳(長江沿岸)第一名山,乾隆曾六次到這里游歷,是江南地區獨一無二的安樂處所。這里是引用典故,用來贊美這個地方人杰地靈。
陸羽是哪個朝代的
“茶圣”陸羽是哪一個朝代的人物你知道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陸羽是哪個朝代的,歡迎參考閱讀!
問:陸羽是哪個朝代的?
答:陸羽是唐代的
人物生平
傳說之一
“陸羽隨關中難民南下,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制資料,并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鑒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揚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鎮江,又稱南泠泉)列為第七品。有意思的是張又新還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后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圣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后人尊其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里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錫器之間,云宜茶足利。’”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于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并悉心鉆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于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2]
傳說之二
陸羽出生于唐時復州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天門,可竟陵這個地方留給陸羽的只是難以言說的辛酸。你只要翻開陸羽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這一濃郁的傷感氣息。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事出無奈。貌丑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里,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后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跡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意思是鴻雁飛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于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于離開了龍蓋寺。此后,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里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傳說之三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后,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并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后,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后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系,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范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四
陳師道在《茶經序》里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于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說,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圣”,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巨大榮譽。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從火門山(天門山)上下來之后,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于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詩里收錄了他著名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安史之亂”后,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于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五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于品茶,他不但能鑒別所喝是什么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嘗。積公謝恩后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游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于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于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嘗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贊好茶。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嘗。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著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里?”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么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廟嶺鎮的民間傳說
妙嶺變廟嶺
很早以前,老廟嶺街東去百余步,據說有一座古廟,建筑壯麗,殿院別致,名叫“妙喜寺”,是隨舟漂泊至此的落魄男女修建的,多為女尼。
到了晉代,道教理學家葛洪游歷到葛店,穿“蘆海”,過泥潭,專來“妙喜寺”游覽,大仙參拜了神佛,觀看了殿院壯景之后,來到寺院旁的嶺崗上(現在的廟嶺街),興致勃勃地說:“此嶺北枕神山(指白滸山),南引神塘(指紅蓮湖),神山神水,并美齊名,妙嶺妙嶺!”。
隨后說:“天下大亂,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糧豐萬擔。”回到寺中,師太擺上香案,拿出文房四寶,又招來全寺眾尼跪在大殿上,求葛洪留下“天下大亂,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糧豐萬擔”的墨寶。在落款時,葛洪思量片刻,隨筆寫下“于妙嶺葛洪書”。于是便有了“妙嶺的地名。
自此,“妙喜寺”的香火更旺了,外地捕魚者都紛紛至紅蓮湖來捕魚,后又引來很多到此求生的拓荒者。“妙喜寺”方圓數十里的荒湖從此變得熱鬧起來。他們在這里從事撈漁撈蝦和開荒種田。昔日的泥潭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塘和堰,昔日的“蘆海”變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后來,矗立在碧波綠洲中的“妙喜寺”在一次戰亂中被毀。
不知哪一年,有馬姓數家和葉、田、趙各一家,在妙嶺上開起店做生意。一天,馬姓一老者,親自書寫了“廟嶺第一攤點”的招牌掛在自己的店前。人們無不贊譽:依“妙喜寺”古廟的“廟”字名嶺,既沒有遺忘葛洪的命名,又記載了“妙喜寺”這一古廟的原址,真是一字記下千年史。從此,廟嶺的名字就一直流傳至今。
您認識廟嶺這個地方嗎?
廟嶺鎮隸屬于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位于鄂州市西部,毗鄰華中重鎮武漢,有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萬畝。
鄉鎮概況
轄脈嶺、桐嶺、中份、廟嶺、長林朱、大雄、大葉、黃泥畈、紅蓮、吳力、棧咀、大屋、大廖、安城14個行政村,1個農場,143個自然村,198個村民小組,8342戶,27961人,是鄂州西部重要的農副產品和物資集散地,是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的園林集鎮。
廟嶺地理位置優越,處于長江中游經濟帶金三角的中心。轄區內平疇依托岡巒,山丘環抱湖泊。東有金雞報曉的黃金山,北有流水潺潺的龍井泉,西有昭王之墓的龍井泉,南有風光如畫的紅蓮湖,相傳曾是吳王孫權休閑垂釣、闖王李自成卸甲飲馬的風水寶地,如今湖北第一家省級旅游度假區"湖北紅蓮湖旅游度假區"落戶于此。
廟嶺鎮依據自身的特點,在經濟結構中充分發揮農業優勢,大借北山南水,資源富足的條件,建立了"水里蓮、蟹、蛙,山上林、果、花,院內牛、羊、鴨"的三大特色經濟產業區。
第一、以紅蓮湖為中心建"十里水產特色養殖長廊",新增養殖面積3000畝,年收入100萬元,實現了水產資源大鎮向水產經濟強鎮的跨越。
第二、以武黃高速、葛廟路為載體建"十里綠色長廊",新增面積3000畝,建成林果花卉苗圃基地。
第三、以農戶家庭為依托,建了十個"畜禽養殖示范點",新增出欄禽畜3萬頭(只)。
第四、以省直綠化基地為契機,植樹綠化1000畝,讓長山披綠裝。
第五、以勞務輸出為途徑,新增外出打工人員1000余人,多收入500萬。
2005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6億元,年均增長8%,固定資產投入18000萬元,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600元,年均增長6%。
依托"四湖三區兩山一村"(紅蓮湖、梧桐湖、嚴家湖、扇子湖;紅蓮湖旅游度假區、武黃高速廟嶺服務區、綠島海灣休閑區;龍泉山、黃金山;紅蓮新村),在"人"身上做文章,讓客人吃出"綠"味,穿出"土"味,住出"洋"味,游出"韻"味。通過旅游休閑,讓游客來得歡心,玩得開心,花得愿心,走得舒心。
--吃出"綠"味。(1)發展特色水產品。廟嶺鎮水產資源豐富,養殖面積5萬畝,每年可提供大量肉質鮮嫩的螃蟹、武昌魚等特色產品。(2)發展精裝香麻油。廟嶺鎮盛產芝麻,全鎮現有土榨房8個,年產香麻油5萬公斤,油質上佳,千米之外余香猶存。將香麻油注冊上市,讓游客吃得放心,買得歡心。(3)發展蔬菜瓜果。重點發展大棚蔬菜1000畝,為游客提供反季節蔬菜,加快發展胡柚、草莓等時令水果。
--穿出"土"味。廟嶺人工織染土花布遠近聞名,純綿土花布可制成時裝、床單、枕套、香袋等,價廉物美,頗受城里人青睞。計劃引進一個服裝廠,開發土花布服裝系列產品,讓游客體味穿農家衣的快樂。
--住出"洋"味。紅蓮湖旅游度假區五星級會所即將建成,日接待能力500人次,極大增強了對外接待的功能。綠島海灣休閑山莊計劃建成可日接待200人次的休閑別墅群。游客可享受到同城市星級賓館一樣的居住條件。
--游出"韻"味。立足紅蓮湖開發,打造旅游品牌,把紅蓮湖旅游度假區建設成為華中地區最負盛名的集休閑、度假、娛樂、療養、商住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度假區。同時,大力開發各具特色的"農家樂"旅游項目,將紅蓮新村建成農家風味一條街,讓游客享受"吃農家飯、穿農家衣、住農家屋、摘農家果"的樂趣。
社會發展
全鎮有學校14所,其中初中1所,小學3所,有教職工302人,其中在職職工230人。通過"普九"達標,全鎮都實現了校校樓房化,并進行了綠化和美化,教學設備也得到了充實和提高。社會與政府投資100多萬元,實現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手段。有鎮衛生院1所,各村都建有衛生室,基本解決了農民治病的問題。全鎮有文化活動中心3個,個體娛樂、休閑活動場所6處,有籃球場15個,文化體育活動開展十分活躍。全鎮有民辦幼兒園4個,為小孩學齡前教育提供了方便。有1所條件優越的福利院,80%的五保老人都得到了集體供養,少數不能住進福利院的,各村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堅持用經營城鎮的理念,實施多元化的基礎設施投入機制。一是在投資200萬元興建政府辦公樓的同時,加大集鎮主要街道的路燈、花壇、下水道等配套設施建設,完成集貿市場改造工程,城鎮建設投資1800萬。二是向上級申報了葛店開發區至紅蓮湖供水線路工程,讓廟嶺人盡快能用上衛生水。三是完成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四是完成了葛湖路土方工程。五是廟嶺互通式立交橋已動工建設。與此同時,加大整治力度,優化集鎮環境,成立專班,治理"二亂"現象。實現花壇美化、路燈亮化、設計特色化。
京珠高速、滬蓉高速、武漢外環在此交匯,對外可快捷地西連三峽,東接浦東、北上首都,南下廣州;樊(樊口)寺(武漢李貴寺)路、葛(葛店開發區)、湖(梁子湖區)呈十字狀貫穿全鎮東西南北,輔以硬化的村級公路,鎮內交通極為通暢。
廟嶺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投資3000萬元的東方水泥廠已正式投產,投資500萬元綠潔紙業公司已投產、紅利編織袋廠擴大了規模。2006年又簽約了廣州恒大的旅游房產項目,水上訓練中心的體育項目,湖北應用技術學校的教育項目。
很早以前,老廟嶺街東去百余步,據說有一座古廟,建筑壯麗,殿院別致,名叫"妙喜寺",是隨舟漂泊至此的落魄男女修建的,多為女尼。
到了晉代,道教理學家葛洪游歷到葛店,穿"蘆海",過泥潭,專來"妙喜寺"游覽,大仙參拜了神佛,觀看了殿院壯景之后,來到寺院旁的嶺崗上(現廟嶺街),興致勃勃地說:"此嶺北枕神山(指白滸山),南引神塘(指紅蓮湖),神山神水,并美齊名,妙嶺妙嶺!"。
隨后說:"天下大亂,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糧豐萬擔。"回到寺中,師太擺上香案,拿出文房四寶,又招來全寺眾尼跪在大殿上,求葛洪留下"天下大亂,此地平安;天下大旱,糧豐萬擔"的墨寶。在落款時,葛洪思量片刻,隨筆寫下"于妙嶺葛洪書"。于是便有了"妙嶺的地名。
自此,"妙喜寺"的香火更旺了,外地捕魚者都紛紛至紅蓮湖來捕魚,后又引來很多到此求生的拓荒者。"妙喜寺"方圓數十里的荒湖從此變得熱鬧起來。他們在這里從事撈漁撈蝦和開荒種田。昔日的泥潭變成了大大小小的塘和堰,昔日的"蘆海"變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后來,矗立在碧波綠洲中的"妙喜寺"在一次戰亂中被毀。
不知哪一年,有馬姓數家和葉、田、趙各一家,在妙嶺上開起店做生意。一天,馬姓一老者,親自書寫了"廟嶺第一攤點"的招牌掛在自己的店前。人們無不贊譽:依"妙喜寺"古廟的"廟"字名嶺,既沒有遺忘葛洪的命名,又記載了"妙喜寺"這一古廟的原址,真是一字記下千年史。從此,廟嶺的名字就一直流傳至今。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