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總共多少字(論衡是誰寫)
很多朋友對于論衡總共多少字和論衡是誰寫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論衡》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王充。
《論衡》,是中國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書共計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與《后漢書·王充傳》的說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紀篇》中卻說“吾書百篇”,“吾書亦才出百”,可能《論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曄寫《后漢書》時僅可見到85篇了。
《論衡》曾長期未流傳至中原。蔡邕來到吳郡后得到了《論衡》。王朗擔任會稽太守時,也拿到了該書,王朗后來前往許都時,將該書一同帶去,論衡因而逐漸流傳開來。該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
主旨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摻進了讖緯學說,而其集大成者的是《白虎通義》。王充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神秘主義的讖緯說。
“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王充還在書中批判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并認為“天”并非是神,而是無意識的自然之物,天和萬物一樣,都是由“氣”組成。
論衡名詞解釋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該書被稱為“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 [2]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而其集大成者并作為“國憲”和經典的是皇帝欽定的《白虎通義》。王充寫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秘主義的讖緯說進行批判。
《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對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正因為《論衡》一書“詆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漢代的儒家正統思想,故遭到當時以及后來的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冷遇、攻擊和禁錮,將它視為“異書”。
漢儒思想體系是董仲舒提
《論衡》
《論衡》
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應”說,由此生發出對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義的解釋和看法。“天人感應”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識的創造了人,并為人生了“五谷萬物”;有意識地生下帝王來統治萬民,并立下統治的“秩序”。
《論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稱為“奇書”。公元189年蔡邕來到浙江,看到《論衡》一書如獲至寶,密藏而歸。蔡邕的友人發現他自浙江回來以后,學問突有大進,猜想他可能得了奇書,便去尋找。果然在他帳間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便搶了幾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囑:“此書只能你我共讀,千萬不要外傳”。友人讀后亦稱“真乃奇書也”。
歷代對王充及其《論衡》的評價,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或毀譽參半。如謝夷吾稱王充的天才,“雖前世孟軻(孟子)、孫卿(荀子),近漢揚雄、司馬遷,不能過也。”把王充抬得夠高的了。抱樸子則認為,“若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之枯枝,若滄海之流芥,未易貶也已。”而蔡邕、王朗則視“論衡”為“異書”,不肯輕易示人。劉熙載對王充大加贊頌,說“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章太炎也盛稱此書,謂其“正虛妄,審向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擿,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孫人和則稱贊“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張九如則認為“《論衡》用客觀的眼光,批評史事,鞭辟入里,實為中國有數之作品,惟嫌其中多瑣碎處。”
貶之者如高似孫則云“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覈;而辭精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不過是一本“談助”之書。呂南公在《題王充后》則說:“夫飾小辯以驚俗,充之二十萬言既自不足多道,(蔡)邕則以欲獨傳為過人之功,何謬如之?”黃震則認為《論衡》“凡皆發于一念之怨憤,故不自知其輕重失平如此。”胡應麟則指責王充“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倫,稍不留心,上圣大賢,咸在訶斥。至于《問孔》、《刺孟》等篇,而辟邪之功,不足以贖其橫議之罪矣。”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于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可謂誖矣”,同時又指出,“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所以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乾隆皇帝讀了《論衡》之后,認為它“背經離道”,“非圣無法”,但又“喜其識博而言辯,”認為可以“效其博辯,取其軼才”。而譚宗浚則指出《論衡》有“論人之失”、“論事之失”、“論理之失”和“論物之失”。
直到近幾十年,才對王充的《論衡》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系統的研究,盡管在對《論衡》的研究中還有不少分岐,有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但這部著作正日漸顯現出其思想異彩則是確定無疑的。
王充是什么朝代的人 有什么作品
王充,字仲任,漢族,東漢思想家。王充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鄉里人都稱贊他對母親很孝順。后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王充簡介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東漢思想家。王充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鄉里人都稱贊他對母親很孝順。后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但是王充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歷來評價兩端。
王充出生平民,年青時候家里窮買不起書,只好到書鋪去看書,一看就是大半天,并且只看不買,久而久之讓書鋪老板很是反感。后來王充做過幾任小官,既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官運亨通,如果從升官發財的角度看,王充是很失敗的。即使這樣,王充也并沒有醉心于追名逐利,而是花了三十多年寫了一本書——《論衡》,書名的含義是書中的道理都是很公平客觀的。
《論衡》此書有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王充卻用了三十多年來完成,可見他花了多少心血,恨不得逐字推敲。《論衡》首先就否定了天的神秘性,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存在,并不是由上天創造的。上天也是沒有感官意識的,祈求上天他怎么能知道呢?
可惜的是,王充的這些思想在2000年前并不被主流認可。首先皇帝就不能認可他,皇帝是天子,上天的兒子,你王充卻說沒有上天,那將皇帝置于何地。而那些文人士大夫階層也不能認可王充,因為《論衡》中還有對孔子、孟子的懷疑,這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王充哲學思想的原因之一。那些平民老百姓由于大多學識較低,更不可能理解王充這套“大逆不道的奇怪理論”,在他們看來王充就是一個不孝子。
事實上,2000年來王充在社會主流思想中,一直就是以一個“不孝子”的形象出現,到清朝的時候人們還說王充是“不孝子”,對他不屑一顧。直到近代中國,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科學進入中國后,一些有遠見卓識的知識分子才意識到王充的價值,并且驚訝一個2000年前的人竟然有這等見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越來越多接觸到唯物主義思想,王充才大面積被肯定,只是這個肯定來的有點晚,等了2000年!
王充的作品
王充著有《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但只有《論衡》保存下來。近人黃暉撰《論衡校釋》30卷,是較為通行的版本,后漢三賢之一(與王符、仲長統齊名)。
《論衡》一書大約作成于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
對王充的評價
章太炎: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
胡適:中國的思想若不經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哲學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并且在建設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王充的論衡》)
《論衡》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論衡》一書共38卷,計85篇。其中《招致》篇已失,實存84篇。《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論衡》的基本思想包括 唯物主義的元氣自然論,反對迷信的無神論思想,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歷史觀。唯物主義的元氣自然論。漢儒思想體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應”說,并由此生發出其對其他一切事物的神秘主義的解釋和看法。漢儒唯心主義者認為天地是由“太初”產生的,這個“太初”是虛無縹渺的本原。針對這種觀點,王充提出:天地萬物(包 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天和地都是從元氣中分化而來的,天氣和地氣交合就產生出人和物來。“氣”有“陰氣”血脈和骨骼是在母親腹中自然形成的。
論衡總共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論衡是誰寫、論衡總共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