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地大峴山是哪里(大峴山在哪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魯地大峴山是哪里,以及大峴山在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忻州簡介急!!!!
忻州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素有“晉北鎖鑰”之稱,為山西省省轄市。地處山西省北中部,北鄰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呂梁、陽泉,西隔黃河與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相望,東倚太行山與河北石家莊、保定接壤。
忻州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主要河流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轄區國土總面積25472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11.44萬人(2013年)。
忻州是旅游熱區,擁有佛教圣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著名景點;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雙擁模范城”“中國觀光旅游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游示范城市”等城市名片。
見氏起源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峴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清朝方浚師在《蕉軒隨錄》中記載:“王漁洋池北偶談載新城舊事云:‘邑有仉、俳姓、其姓、見姓。’”著名的清朝學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所指的“新城”,就是東海蘭陵郡新城邑,即今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是見氏的發源地之一。
近有學者認為見氏發源于蘭陵郡丞縣,即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后散遷到淄博、濰坊一帶;清朝時期大移民時移出六個支族,兩支去了陜西,另外四支去了安徽太和——本書不同意這個觀點。
古時齊國有大峴山,在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東南部,為齊國重鎮,建有著名的穆陵關,春秋時期稱為齊國天險。東晉末期,大將軍劉裕(后來的南朝宋武帝)率軍進攻南燕國,南燕國君主慕容超手下的大將公孫五樓曾提出建議“宜斷據大峴,堅壁清野,以絕晉軍之資”,可惜慕容超沒有聽從,結果慘敗。
大峴山一帶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為姜齊大軍重守之地,以御晉國,常居者以地為姓氏,稱峴氏,后去“山”稱見氏,簡化字為見氏。
而今山東省棗莊地區,在夏朝時期其南部屬鄫國,北部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到了商朝時期,其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部則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在西周時期其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郳二國,因而棗莊地區實為鄫(曾)氏、薛氏、蔇氏、逼氏、陽氏、滕氏、郳氏等姓氏的源發地之一,卻沒有任何關于見氏族源的史籍記載。
因而,姜姓見氏實發源于淄博、濰坊一帶,史稱見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涀水,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涀水,古河名,有兩條,一條在今陜西省高陵縣,另有一條在今河南省葉縣,均在當時晉國境內。西周初期,居住于涀水兩岸的住民以涀水名稱為姓氏,稱涀氏,后因水患而陸續遷離其流域,遂將姓氏去“氵”,稱見氏,簡化字為見氏。
該支見氏與姜姓見氏沒有血緣關系。
第三個淵源:源于兵器,出自古代兵器鋧,屬于以器皿名稱為氏。
鋧,即小矟,也稱作小矛、小槊。古代兵器中的矛,一般長一丈,而特別長至一丈八尺者稱“矟”。古代度量衡,一尺為今六寸,丈八尺即今三米六(360厘米)。而不足一丈長的矛(120~200厘米),則稱為“鋧”。在古代,秦國、晉國、楚國軍隊中皆專有“擲鋧卒”,即標槍手,具有強大的中距離攻擊力,在冷兵器時代,鋧主要用來在野戰中對付騎兵、戰車、批甲士等,適于大兵團作戰和圍襲。
那些“擲鋧卒”亦被稱為“鋧矟族”,后有以其兵器特征為姓氏者,稱鋧氏,后有去“釒”者,稱見氏者,簡化字為見氏。
該支見氏的姓源復雜,有嬴姓、姬姓、羋姓的綜合淵源,亦與姜姓見氏無任何血緣關系。
歷史名人:
見才東:(生卒年待考),廣西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生。
見群力:(公元1952~今),山東桓臺人。著名冶煉工業工程師。
山西臨汾鋼鐵公司設計規劃處副處長。1977年畢業于東北工學院鋼冶系。從事高爐部分的設計工作二十余年,成績顯著。
曾參與了臨鋼煉鋼工程的設計和設計管理以及石灰窯、爐襯、化鐵爐、鋼渣處理等工程的設計工作。主要參加設計項目有:100m3高爐的設計、220m3高爐的設計、300m3高爐的設計,使臨鋼的煉鐵工業得到很快發展,由過去年產二十萬噸生鐵到1996年的五十二萬噸生鐵,各項技術指標得到了很大發展。尤其是1995年220m3高爐擴容為300m3高爐,并應用了國內同類高爐較先進技術,如液壓爐頂、液壓泥炮、炭磚爐襯、高爐全部采用微機控制,修改了布袋除塵器,高爐投產一個月,指標即達到要求。高爐煤氣翿用帇裫除塵器代替傳統的濕式除塵,該項技術最初只在55m3以下的高爐上使用,是臨汾鋼鐵公司首次在國內將該項技術運用于100m3高爐,冶金廳曾于1981年召開鑒定會。
1985年冶金部在臨鋼召開100m3高爐布袋除塵器現場會,之后逐漸推廣到300m3級的高爐,為中國300m3高爐的推廣應用做出了貢獻。
1996年發表了《煤氣布袋除塵技術在小高爐上的應用》一文。協助了地方一些鄉鎮企業建起8m3、15m3、30m3等不同容積的小高爐,為社會經濟建設發揮了很大作用。
“大峴山隘”的第二個字怎么讀?
xiàn
峴 名
小而險峻的山
苕遞陟陘峴。――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李善注:《聲類》曰:“峴,山嶺小高也”
山名,峴山
在湖北省襄陽。又名峴首山
在河南省信陽縣南。又名鑿硯山。如:峴首(即峴山);峴山淚(百姓至峴山憑吊羊祜而流的眼淚。后指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的淚)
在江蘇省丹徒縣東南。也名獸窟。因建藏寺于此山,又名九華山
在浙江省東陽縣南。又名雙峴
在浙江省吳興縣南,本名顯山,以唐廟諱改為峴山
在浙江省長興縣
峴xiàn峴山,在湖北省。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