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夜中為什么引用臥龍躍馬(閣夜中的臥龍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閣夜中為什么引用臥龍躍馬,以及閣夜中的臥龍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閣夜“臥龍躍馬終黃土”一句在全詩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臥龍躍馬終黃土”這句詩把全詩的意象都貫穿起來,使全詩具有了一種深邃的歷史時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戰伐”“野哭”都將和“臥龍躍馬”一樣成為歷史的塵埃,也許只有三峽的星河能夠永恒,只有漁樵的歌聲能夠代代延續,在悠遠的歷史中回蕩.
.“臥龍躍馬終黃土”在精神上統攝全篇,表達人生歷史的虛無感,誦讀時音節要舒展,表達貫穿古今的無窮之思,音調要低沉,表現出無奈的心情.“人事音書漫寂寥”自我開解又無法解脫,“寂寥”是情緒核心,誦讀時語速要慢,語調沉郁,音節頓挫.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杜甫《閣夜》精析
公元765年,嚴武暴病去世,杜甫在蜀中失去了依靠,攜家眷一路東下,于第二年到達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下,杜甫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暫時安定下來。兩年后杜甫決定北上返鄉,由于時局動蕩、生活窘迫以及洪水的緣故,一直在岳陽、長沙、衡陽之間往返,最終客死小舟之上。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余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經歷了成都草堂時期的詩歌理論完備,這時他在格律詩的創作上已經完全成熟。
相對于年輕時期的壯志雄心、草堂時期的相對輕松,漸入老境的詩圣雖然依舊關注時局,心憂天下,但是作品的意象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悲苦、悲愁。即便有《登高》這樣的極品出現,尾聯兩句氣勢也有些難以為繼,這是杜甫個人年齡增長、心境改變的必然趨勢,我們再難看到“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盛氣,更多的是對自身境遇與身體狀況的悲嘆。
推己及人,念人及己。這種巨大的無力感經常會因為一些故人的消息,舊事的新聞而觸發,氣象未必為高,但杜甫以自己強大的文才和格律詩技巧,保證了作品格律詩巔峰的地位。
年輕以意氣勝,中年以理論勝,晚年以技巧勝,一生以才氣勝。
在盛唐詩歌這個領域,杜甫不論在哪個階段,都是值得敬仰的存在。
《閣夜》就是這樣一首七言律詩作品。
這首詩是寓居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吐蕃也常年入侵,時局一片混亂。杜甫在夔州暫時安定下來,進入創作高峰,也正是這段離亂時期,他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離世。這些朋友的離開,讓茍活于亂世的杜甫心中凄涼,感時憶舊,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二蕭”部的七律。平仄合格,格律嚴謹,無任何出律問題。平仄格式的推導在前面寫了篇文章專門分析過了,這里就不再復述。我們只看內容意境。
標題《閣夜》是什么意思呢?
當時杜甫寓居于夔州西閣,是個背山臨水的好地方。杜甫同時期有詩《宿江邊閣 / 后西閣》:“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云巖際宿,孤月浪中翻?!笨梢娺@西閣居高臨下,臨近長江邊瞿塘關,即“夔門”。
在一個寒冷的雪夜,詩圣憂時傷神,寫下了這首作品。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首聯從天時、景色起筆,交代時間,并借助“霜雪”、“寒宵”稍微點出詩人當時的心境,寓情于景。“陰陽”,指日月?!岸叹啊?,指冬季日短?!熬啊蓖ā坝啊?,日光。用“天涯”來代稱自己所在地,徒增身世飄零的感覺?!办V”,停。
臨近歲末,白天越來越短。夔州寒冷的夜晚,雪停了。
是不是通身起了一層寒意?對于客居西閣的流浪者來說,更是思緒萬千,無法入眠。
.找出《閣夜》中三個運用典故的句子,說說它們的作用?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臥龍躍馬終黃土”三句運用典故,將眼前景、古時事與心中情巧妙地合而為一,不落痕跡,即使不知道典故的來歷,也能體會到詩句所表達的感情。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夠有更深的體會。
鼓角聲悲壯用禰衡事,星河影動搖用漢武帝聞星相事,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白帝廟,而引起無限感慨。臥龍先生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黃土,化為歷史的塵埃,今日你爭我戰的各路人馬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悲哀。
《閣夜》頷聯有什么精妙之處?作者引用“臥龍”與“躍馬”的典故用意何在?
首先先了解背景杜甫這首詩作于代宗大歷元年(766)冬,當時吐蕃不斷侵擾,松、維等州曾被占領,蜀中軍閥混戰,國勢江河日下,人民少有寧日。杜甫當時衰老多病,生活無計,舉家流轉于西南,終因戰亂而不得不滯留夔州,寓居西閣。在一個霜雪滿地的寒夜,詩人有感于軍中鼓角之聲、人民野外凄苦的號哭聲以及詩人自身的不幸際遇,寫下了《閣夜》一詩,抒發了由于軍閥混戰,人民涂炭的憤激憂傷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飄零無依,屈志不伸的孤寂傷痛。頷聯詩人取用“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意象的著眼點應該是在“動搖”二字上。所謂“三峽星河影動搖”,就字面而言,是說整個三峽的山和水都在震蕩,都在動搖。詩人的目的就是要借用“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意象,形象地反映當時的戰亂給整個唐代社會帶來的震蕩之巨之烈。這一意象緊承“五更鼓角聲悲壯”而來,似乎是說三峽山水的劇烈震蕩,正是那五更擂動的戰鼓聲和那吹響的號角聲的震動帶來的。他要給讀者這樣一個強烈的暗示:那五更軍營里的鼓角聲,震蕩了三峽,震蕩了整個大西南,也震蕩了整個唐朝社會。緊接著詩人就以“野哭千家聞戰伐”這一句,形象的揭示了這次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災難之深重?!耙翱耷Ъ摇本湔菍Α叭龒{星河影動搖”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詮釋?!芭P龍”,指諸葛亮?!败S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蕩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臥黃土;戰爭無論延續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