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雞選自哪里(攘其鄰之雞者)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攘雞選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攘其鄰之雞者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攘雞翻譯全文(文言文)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日:每天)攘(攘:偷)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道:行為)。’曰:‘請損(損:減少)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如知其非義,斯(斯:那么)速已矣,何待來年?
①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攘,盜竊,竊取。
② [戴盈之]宋國大夫。
③ [什一]古代田賦法,即征收農產品的十分之一。
④ [去關市之征]去掉在市場上征收的商業稅。去,去掉。關市,位于交通要道的集市。征,抽稅。
⑤ [今茲]今年。
⑥ [輕之]使田賦和關市之征減輕些。輕,用作動詞,使……減輕。之,指上文的“什一”和“關市之征”。
⑦ [以待來年然后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廢除。來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廢除。
⑧ [日攘其鄰之雞]每天偷鄰居一只雞。這是假設之辭。
⑨ [或告之]有人告訴他。或,有人。之,指“日攘其鄰之雞”者。
⑩ [請損之]請允許我減少(偷雞的次數)。
⑾ [斯速已矣]就(應該)馬上停止。斯,就,則。速,立即,馬上。已,停止。
孟子回答道:現在有個每天偷鄰居家的雞的人。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為。”(他)說:“請允許我減少偷雞的次數,每月偷一只雞,這樣等到第二年,以后就停止(偷雞)。” 如果知道它是不對的,就應該馬上停止,為什么要等第二年?
知道錯了的時候,要及時改正,決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求《孟子 攘雞》原文全文
【原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②非君子之道③。”曰:“請損④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⑤然后已⑥。”如知其非義,斯⑦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
①日:每天。攘:偷;盜。
②是:這(種行為)
③道:行為。
④損:減少
⑤來年:明年。
⑥已:停止。
⑦斯:這;這樣。
【譯文】
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一只雞。有人勸告他說:“(做)這種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該有的行為。”那個偷雞的人說:“(好吧),請允許(我)減少一點兒,每月偷一只雞,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乎禮義,這就要迅速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小故事】
孟子名軻,是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是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戰國時期的宋國有個當大官的人叫戴盈之。有一天,他對孟子說:“百姓們對我們現在的稅收政策很不滿意,我打算改正一下,廢去目前的關卡和市場的征稅方式,恢復過去的稅法。你看怎么樣?” 孟子知道戴盈之的做法是愿意取消部分捐稅,但又推說今年只能減輕,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取消。孟子并沒有直接回答戴盈之的話,而是舉了一個“偷雞賊”的例子,用這則故事來勸說戴盈之。
明明知道做錯了,卻不愿意徹底改正,只是以數量減少來遮掩已有的錯誤。這則寓言生動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實際上是人心寫照。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戒煙、戒賭、戒毒,還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來的一些案子,其當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點這個偷雞賊的心態和邏輯嗎?它啟示我們:知道錯了的東西,要及時改正,決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攘雞提現了孟子什么的思想?
攘雞選自《孟子·滕文公下》,知道錯了的時候,要及時改正,決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誰有攘雞文言翻譯
翻譯:
宋國大夫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實行,怎么樣?”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都要偷取鄰居家的一只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說:‘請允許我減少偷雞的次數,每月偷一只雞,等到第二年,就停止(偷雞)。如果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就趕快停止,何必要等到來年呢?"
原文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孟子》。講述了一個道理:知道錯了的時候,要及時改正,決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孟子》為四書之一,其余分別為:《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