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慶分別在哪個朝代(劉義慶分別在哪個朝代死的)
大家好,關于劉義慶分別在哪個朝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劉義慶分別在哪個朝代死的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誰知道劉義慶是哪個朝代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篇。記敘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后世小說影響極大。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梁劉孝標作注,旁征博引,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其佚文200余條,皆記神鬼怪異之事。 對后人影響甚大。其作品《世說新語》是初一語文的必學課文。
劉義慶是什么朝代的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人,劉義慶(403年~444年2月26日),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
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劉宋皇室的權力斗爭。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
可惜的是,《世說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
史稱劉義慶自幼聰明過人,受到伯父劉裕的賞識。劉裕曾夸獎他說:“此我家之豐城也。”年輕時曾跟從劉裕攻打長安,回來后被任命為東晉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徙都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劉宋建立后,他以臨川王身份歷任侍中、中書令、荊州刺史等顯要職務。當時“荊州居上流之重,地廣兵強,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因為劉義慶被認為是宗室中最優秀的人才,所以朝廷才委派他承擔如此顯要之職。后又改授散騎常侍、衛將軍、江州刺史、南兗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等一系列重要職務。
他編纂的《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描述了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展示了“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留存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晉代士大夫清高放誕的言談逸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的)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劉義慶是什么朝代的是什么家
劉義慶(403年-444年2月26日),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文學家、政治家。 其歷任尚書左仆射,出為荊州、江州、南兗州刺史,加位開府儀同三司,在各地清正有績。為人恬淡寡欲,愛好文史,編有《世說新語》《幽明錄》等。
人物生平
劉義慶(403—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
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聰明過人,愛好文學。在諸王中頗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歲時,受封為南郡公,后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襲封臨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歷任左仆射、江州刺史。
主要作品
劉義慶著有《幽明錄》、《宣驗記》等,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并行。
詩詞作品
烏夜啼
籠窗一不開。烏夜啼。夜啼望郎來。
游鼉湖詩
暄景轉諧淑。草木目滋長。梅花覆樹白。桃杏發榮光。
劉義慶是哪個朝代的?
南北朝時期的宋朝人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于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劉義慶是哪個朝代的人
我國古代的詩人多不勝數,那么大家都知道劉義慶是哪個朝代的人嗎?下面請看劉義慶是哪個朝代的詳細資料吧!
劉義慶是哪個朝代的人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漢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學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云,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仆射(相當于以前的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仆射一職。
(二)荊州時期(30-36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功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時期(37-41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說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后因疾還京,于41歲病逝于建康(今南京),謚號“康王”。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劉宋皇室的權力斗爭。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
相關事件 ?《世說新語》 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后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明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說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的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后,從來不說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著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說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謚號為“康王”。
【相關詩句】
陳太丘與友期 / 期行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注釋
元方: 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 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約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 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離開。舍:舍棄,拋棄。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嬉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誠信,講信用。
時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代詞,通“之”,我;委,丟下,舍棄。
君:對對方父親的一種尊稱。
已去:已經 離開。
曰:說。
則:就是。
顧:回頭看。
慚:感到慚愧。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