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稱為)

回首寒暄2022-11-29 11:30故事35

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稱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墨家的尚賢思想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尚賢”指舉賢不分門第,不分親疏貴賤、以賢能為用人標準?!赌ァ分懈镫x啟用子團作為射箭隊的隊長,而沒任用燕國王子便是墨家“尚賢”思想的體現。

《尚賢》——《墨子》墨翟(戰國初魯國人)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巳?!?

曰:「然則眾賢之術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故枪使耪呤ネ踔疄檎?,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是以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辟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褂H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親也;今上舉義不辟疏,然則我不可不為義。」近者聞之,亦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遠者聞之,亦退而謀曰:「我始以遠為無恃,今上舉義不辟遠,然則我不可不為義?!勾吝h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眾、四鄙之萌人聞之,皆競為義。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墻深宮,墻立既,謹上為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古e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故士者,所以為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譯文】

墨子(子:在老師的氏前再加上美稱,表示對老師的尊敬)說:「現在的天子、諸侯、有地位的貴族施政於國家的人,都希望國家富足,人民眾多,刑法和政治安定(之:連詞,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這個結構的獨立性,使它充當動詞「欲」的賓語)。然而國家不得富足而得貧窮,人民不得增加而得減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亂,那麼是從根本上失去他們想要的東西,得到他們所憎惡的東西,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指示代詞,作全句主語,相當於說「這」)?」墨子說道:「這是天子、諸侯、有地位的貴族施政於國家的人,不能尊敬賢者、任用能人參政的緣故。因此國家擁有賢能之士多了,那麼國家的安定程度(就會)增大;賢能之士減少了,那麼國家的安定程度(就會)降低。因此,當權者(致力的)事情,將在於使賢能增多而已」。

有人問:「那麼使賢人增多的辦法將是怎樣的呢?」墨子說:「假如要想要增加這個國家擅長射箭、駕車的人,一定要使他們富、使他們貴,尊敬他們,給他們榮譽。這樣以后,國家的射箭、駕車能手將會得并增加了。何況賢能的人,敦厚於德行,擅長於言辭,精通於學術呢?這本來就是國家的財富、朝廷的輔佐呀!也務必將(且:時間副詞,將)使他們富、使他們貴,尊敬他們,給他們榮譽,這樣了以后,國家的賢能之士將可以得到并增多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國政,說道:「行為不義的人就不讓他富有,行為不義的人就不讓他尊貴,行為不義的人就不與他親密,行為不義的人就不與他接近」。因此國中富貴的人聽到它,都返回(指朝廷以外)商量說:「先前我所依靠的,是富貴;如今君主提拔行為合乎道義的人不避開貧賤,那麼我不可做合於『義』的事?!咕鞯挠H屬聽到它,也返回商量說:「起初我們所依賴的,是親戚關系;如今君主提拔行為合乎道義的人不避開非親屬關系,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義』的事?!古c君主親近的人聽到它,也返回商量說:「起初我們所依賴的,是親近;如今君主提拔行為合乎道義的人不避開疏遠,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義』的事?!闺x君主和國都遠的人聽到它,也返回商量說:「我先前把離君主遠看成是沒有依靠,如今君主提拔行為合乎道義的人不避開疏遠,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義』的事?!辜爸吝呉亟纪馄У胤降某剂牛趯m廷中擔任值宿、守衛等事務的貴族子弟(庶子:未正式授職的貴族弟子),國都中的一般人,四方邊地的郊野之民聽到了,都爭先做合於「義」的事。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君上用來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種東西;臣下借以奉事君上的,只有一種途徑。拿它跟富人作譬喻,有高墻、深邃的房屋,墻已經立好了(按,孫詒認為這句本來可能是「宮墻既立」,傳抄失誤),謹慎地在墻上開鑿一道門戶。有強盜進入,關閉他所由進入的地方再尋找盜竊者(自:介詞,由),強盜沒有逃出的通道(其:語氣副詞。這裏用來加強肯定的語氣)。」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為君王抓住了關鍵(指「義」)。

所以古代圣王為政,給有德的人安排職位并尊重現賢能的人,即使身處農業與手工業、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選用他。給他高高的官爵,給他厚重的俸祿,使他們擔負一定的工作,果斷地給予他們行使政令的權利。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積蓄和俸祿不豐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斷,百姓就不畏懼他?!固岢鲞@三件(爵位、蓄祿、政令)來授予賢者,并不是對賢者的恩賜,而是想要事業成功。所以在這時,以德行來安排職位,按官職從事於職事,按功勞(的大?。Q定賞賜(的多少)(殿:通「奠」,定),衡量功勞(的大小)而分配俸祿。所以官吏沒有永遠不變的富貴,而百姓也不會自始至終貧賤;有才能的人就選用他,沒才能的人就使之居於下位。提拔正直無私、行為合「義」的人,避免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這就是說的這樣的言論。所以古代堯選拔舜在服澤(地名)的北邊(陽:山之南、水之北都稱為「陽」),把政權交給他,天下安定。禹選用益在陰方(地名)之中,把政權交給他,九州平定。湯選用伊尹在廚房之中,把政權交給他,謀略成功。文王推舉閎天、泰顛於從事漁獵之中(罝:捕鳥獸的網),把政權交給他們,商朝末年西方的各個部落臣服。所以在這個時候,即使是祿厚位尊的大臣,沒有誰不敬懼并且戒惕的(施:通「惕」,小心謹慎);即使是從事農業、手工業、市集(店鋪)的人,沒有不爭著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意:疑為「德」字的訛誤)。所以士這種人能用為得力助手(承嗣:副官,助手)。所以得到士,謀略就不會受挫,身體不必勞苦。名聲確立且功業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顯揚,丑惡的事物不會發生,就是由於得到了士的緣故。因此墨子說:「如愿以償(這裏指治國順利)時,賢士不可不選用;治國不順利時,賢士不可不選用。(尚:通「上」,往上,這裏作狀語)往上想師法前人,奉行堯舜禹湯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賢能。尚賢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墨子尚賢思想的內容是什么

《墨子?6?1尚賢上》中記載: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其意思是:墨子說:當今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國家富強、人口興旺、刑法治國。但是,國家不但不富,反而貧窮;人口不但不興旺,反而寡弱;國家政治不但無序,反而混亂。這就是不但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所希望的,反而自取惡果。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說:原因就在于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不能夠崇尚和使用有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所以說:治理國家的賢能良好人士眾多,國家就會被治理得富強有序;治理國家的賢能良好人士寡少,國家就會被治理得貧窮混亂。所以,王公大人的當務之急,也就在于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治理國家。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逼湟馑际牵核?,只要得到賢能良好的人,策劃就不會被困惑,身體就不會勞累,就會功成名就、彪炳青史,而丑惡也不會在社會中產生和存在。這都是因為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治理國家的結果。因此,墨子說:“得志的國君不可不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不得志的國君更不可不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國君要遵循堯、舜、禹、湯的治國之道,那就不可不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治理國家。所以說:崇尚和使用有賢能良好的人治理國家是國家政治的根本。”

墨子的“尚賢”理論是怎么樣的?

除了儒家以外,春秋戰國時期其他諸子百家也有一些人提出過賢能治國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墨子的“尚賢”理論。墨子認為要使國家由亂而治,就需要有賢良之士為政當國,他說:“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痹凇赌印ど匈t》篇中,集中收集了他關于尊尚賢才的觀點。墨子指出:“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墨子將賢才的重要性強調到關乎國家安危治亂的高度,以招賢察能為統治者的首要任務,尚賢是為政的根本。

021《尚賢》第八

021《尚賢》第八

本文可視作《墨子經義釋詁》的縮減版。由于儒者大幅度“校改”墨子書,并形成了認知慣性。導致我們需要處處辯論、論證其錯誤,導致《墨子經義釋詁》篇幅太長。所以顧如將《墨子經義釋詁》以語句簡說方式登載到這里。需要參考我們所作論證的讀者,還是需要參考《墨子經義釋詁》。

0095

《尚賢》: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

0096

《尚賢》: 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

0097

《尚賢》: 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慱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后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

(注1):賢者辯乎言談,這是墨家相對儒道兩家的一個特點。

0098

《尚賢》: 古者圣王之為政,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0099

《尚賢》: 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注1):此處“一物”是“一于之物”的簡寫,投眾物之相同所好?!耙恍g”也是如此,是選取眾人都認為適用的術。同樣的,尚同篇“一同天下之義”,是在天下之義中選取眾人的同義。

0100

《尚賢》: 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注1):列德,因德而排列。? (注2):斷予之令,請聯系存士“事無辭也”。對賢者做事,只能做監督,不能插手指揮。? (注3):此處重與之祿,否定了儒者聲稱的“墨家是平均主義”之說。

0101

《尚賢》: 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

(注1):畏執法者,畏法而已。墨者以為不聽巨子不察。擴展適用范圍,即墨者不聽不察。? (注2):祿位在墨家看則是吸引人們向賢者學習的手段。? (注3):道家反對儒墨之尚賢主張。莊子天下篇認為,因為尚賢,導致墨者們競相表現節儉,將古之道術之節用極端化執行了。

0102

《尚賢》: 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 ? (大意):授予爵位、決斷權,是為了成事。

(注1):古有道術之分。為了成事而采取的手段,術也。所要達到的目的表述在下一句:舉公義,辟私怨。

0103

《尚賢》: 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 ? (大意):推舉出公義,用于解決私怨,這是前面言說的內在實質。

(注1):謂,指稱,做出定義等等。具體而言,可以想象填充在包子里的內容物。也就是內在實質。? (注2):之所以要尚賢,是要用賢者去舉出公義,辟除私怨。這句話對理解墨家的政治哲學非常重要。之所以說墨家是執法王主張。就因為墨家意識里的君王是被人們用于,使人們的約定得以通行的天下器——執民立法以治民的執法者。

0104

《尚賢》: 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業彰,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 。

0105

《尚賢》: 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 。

0106

《尚賢》: 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

(注1):所謂本,既是根基,又是要返利成就的對象。而儒家說的本,只是根基之意。治墨者需要牢記這一點。

0107

《尚賢》: 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 。? (大意):任用人才要對公平對待人才,而不是偏用自己所好。

0108

《尚賢》: 賢者之治國者也。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 (大意):王公大人們應該努力做事。

(注1):墨家認為最底層官員,主要任務是教人們生產技術——耕稼樹藝、收稅——聚椒粟。另一個主要任務在尚同篇,是斷案。

0109

《尚賢》: 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 。? (大意):國家得到了治理,則說明刑法是正當的;官府充實了,則說明萬民是富有的。

(注1):這是建立在墨家官員教人們生產技術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官方薄稅、節用基礎上的。否則不能作出這一判斷。如宋朝,官府通過鹽鐵專營、發行紙幣貶值等手段斂財。朝廷是富有了,百姓卻抗不住小型災害而饑荒起義。

0110

《尚賢》: 上有以絜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皮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饑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 。

(注1):此處要注意內外用詞。招賢不限于國內,而要廣招天下人才。

0111

《尚賢》: 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為置三本。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矣,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

(注1):此段可以幫助理解墨家的三字詞結構。請參考《墨家的三字詞結構》。為了達成某事,要有術。而用術又要置置本。這樣不斷延伸,總是本用(本用(本用……))嵌套關系。

0112

《尚賢》: 古者圣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

0113

《尚賢》: 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戚在臣 。

(注1):墨道兩家勸說君王放權之說辭。

0114

《尚賢》: 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將豈能親其上哉……事則不與,祿則不分,請問天下之賢人將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側哉? ? (大意):把握權力不放手,不能將收益分給下屬,就不會有賢者愿意助力。

0115

《尚賢》: 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籍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殺也,必藉良宰

0116

《尚賢》: 且夫王公大人有所愛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與其愛。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若處官者爵高而祿厚,故愛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則此官什倍也 。? (大意):為君者總會偏愛某種類型、地方的人。這些人只適合治理其同類。那么為君者如此任用官員,就總是使只能治理部分人的官員處在了能力范圍之外的位置上。

(注1):色,墨道兩家用以喻指某個類(如某類人)的特點。后世“特色”一詞大概源于這種習慣。? (注2):墨家認為體同者方能相體。所以治理某色、某類、某方之人,就需要用該色、該類、該方之人去治理。參考尚同篇。

0117

《尚賢》: 夫治之法將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則此治一而棄其九矣 。? (大意):治理的方法,就像太陽照射。然而太陽往往不能照射到全部地方。知民以治民,然而人們不可能懂得全部。用只能偏知部分人的官員去治理全部人,結果就是只能使部分人獲得治理,而拋棄了其他人。

(注1):理解此段邏輯,須知兩點:一、墨家認為治理是輔助他人,而不是為他人做主。所以必須知他,知他方能輔助他。二、墨家認為體同者方能相體。? (注2):此段還是讀懂經下所謂“光八條”的鑰匙。所謂照射,主要指“明”他,即懂得他。? (注3):老子,不出戶知天下。該段話實際也主張讓其他人幫助自己獲知天下。

0118

《尚賢》: 伯夷降典,哲民維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種,農殖嘉谷。三后成功,維假於民 。

(注1):此段主要幫助我們理解“假于民”——字面意思是假手百姓。讓百姓替代自己做事。在墨家的理解里,“用民”,“假于民”,主要指的就是請百姓中的賢者幫助自己治理百姓。請回顧存士篇,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前文明明講的是用賢,為什么說“此之謂用民”?原因在此,墨家用民即用賢。

0119

《尚賢》: 三圣人者,謹其言,慎其行,精其思慮,索天下之隱事遺利以上事天,則天鄉其德;用以下施之萬民,萬民被其利,終身無已 。

(注1):此段主要幫助我們理解“隱事遺利”。對應的前文是降典用刑、平水土、改良農植。可見隱事對應降典用刑;遺利對應平水土和改良農植。也就是說,所謂隱事指未能發現的惡事,遺利指未能達成的善事。尚同篇還會提及“隱事遺利”。

0120

《尚賢》: 故圣人之德,蓋總乎天地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諸侯,夫無德義,將何以哉?

(注1):總乎天地,即總乎天地之間。聯系上下文。此處所謂“德義”并非空泛,而是指“總乎天地之間”之德義。也就是取之于天下百姓之德義。? (注2):請對比尚同上和尚同下?!芭e公義,辟私怨”與“伯夷降典……總乎天地”,分別位于兩篇文章的相同位置。兩種表述的含義實際是一樣的。

0121

《尚賢》: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堯得之服澤之陽,立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 。

0122

《尚賢》: 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

(注1):此段也可以幫助理解“舉公義”,即將提拔出來。進而可知,尚賢是將賢者提拔出來,尚同是將同提拔出來。

0123

《尚賢》: 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則以尚賢及之 。

0124

《尚賢》: 今也天下言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曰: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莫若為賢。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

(注1):欲得富貴,先要能夠助人。士損己益所為也。

0125

《尚賢》: 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

(注1):安生生,各自安于謀求生長、發展。先秦疊詞,前字動詞性。而且整個詞總是帶有“每一個”“各自”意味。? (注2):饑寒則不能安于各自謀生。是因為墨家認為人們沒有基本保障就會惡性爭奪。參考七患篇。

0126

《尚賢》: 使不知辯,德行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躄瘖聾暴為桀紂,不加失也。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沮以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腐臭余財,而不相分資也;隱慝良道,而不相教誨也。若此,則饑者不推而上之以是 。? (大意):公共資源不能公平分配,而搞親親為大。那么必將導致共同體的解體。人們不再愿意遵守該共同體的規則。

(注1):推而上之以是。以是,并非由此。因為之前已經有“若此”,讀作因此就重疊了?!笆恰钡囊馑际亲駨摹2粚⑺?、所賢推而上之,并遵從起來。即不愿意承認為君者的執法權,也即不愿意尚同至為君者。

0127

《尚賢》: 得此(賢者)不勸譽而天下和,庶民阜 。? (大意):有了賢者,則無須教民,天下自己就會和合與富裕。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以下是我整理的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 篇1

【摘要】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與孔子(儒家)、老子(道家)為代表的三大漢族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墨家約產生于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的尚賢治國論、崇尚節儉的哲學觀念、兼愛、非攻,以人為本的社會倫理對當代公民的道德水平、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墨家軍事防守思想和非攻兼愛思想對當代中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墨子;兼愛;非攻;價值觀

一、墨家思想的影響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墨子學說在當時影響如日中天。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是分庭抗禮。戰國后期,墨學的影響一度甚至在孔學之上。儒,墨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顯學,當時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說?!睹献与墓菲疲骸皸钪臁⒛灾杂煜拢煜轮裕粴w于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并屬顯學。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并在與公輸班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與主張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這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兼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在《墨子》一書中所撰寫的《兼愛》、《天志》等篇目中反復提倡“兼相愛”、“交相利”,這也是墨子哲學觀念重要主張。墨子認為在戰亂時代,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為爭奪領土而發生的戰爭,以及不同種族的人們之間的爭執,演變發生“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這是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

發生爭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兼愛”精神的缺失,墨子曰:“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必不忠惠,父子不相愛則不孝慈,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講的就是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兼愛”的缺失,墨子認為唯有“兼愛”得到大眾的認可,并發揚其精神,這樣,天下才不會大亂,人們才能和平共處,才能創造太平盛世。

墨子對“兼愛”的敘述為簡稱為“仁”,把信仰“兼愛”理念的人稱為“仁人”,與儒家提倡的“仁”在道理上相近,但在具體以細節內容上則有著根本的區別。儒家學說主張的“愛人”是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親親”理念對遠近親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輕重之分。而墨家學說主張愛無貧困差別,愛無厚薄。在“兼愛”基礎上提出的“非攻”理念,在大愛面前反對非正義的攻伐戰爭,它是“兼愛”思想在地方政權相互競爭方面的延伸。

“兼愛”思想是墨家學說思想的核心理念,它蘊含著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兼相愛”,就是要普通大眾待人如己、愛人如己、相親相愛。并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達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諧的社會關系。在當代,發揚墨家“兼愛”思想,有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

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實現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人與人之間和群體關系與動物之間的族群關系不同,人們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定區域內的社會關系?!叭说陌l展是社會的手段,又是社會的目的;人的發展是社會的結果,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彼?,要實現人們之間的和諧相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中心論,“兼愛”思想恰恰如實反映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當前中國所處的經濟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金錢與名利的關系,在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全面發展的同時,發揚墨家“兼愛”思想,營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觀。

三、“尚賢”,是實現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根本

“尚賢”思想是墨家學說中最實用的政治主張,就是主張國家政府實行任賢用人。墨子認為“國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賢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眾賢”與“尚賢”措施;所謂“眾賢”就是使社會上的賢良之士增多。而在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選賢用能,對社會有用的人“將富之、貴之、譽之”。從而達到國家的賢良之士增多,同時也就面臨著政府如何選拔和使用這些對社會有用的賢人的問題。

在選用賢良之士方面,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就是墨子在“尚賢”思想的最核心的體現,它貫穿著墨子的整個任能用賢的政治思想。在人才選拔上,要做到“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在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深刻問題,人才選用得當,則對國家繁榮昌盛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甚至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墨子提出的“尚賢”思想不是一種空洞的理念,在當時的條件下,提出一種可操作性的選賢制度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

墨子認為通過任用賢人政治主張,就可使官府殷實,萬民富足,從而最終達到整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的繁榮昌盛。

雖然距今已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墨子所倡導的“尚賢”思想和“尚同”的主張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代,墨子的“尚賢”學說仍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尚賢”,是實現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的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墨子的“尚賢”與“尚同”思想發揮重要的啟示作用。中國目前走具有中國特色原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當前,選用賢能擔任國家重要崗位,有效的發揮其才能,為遠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鋪路。

墨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 篇2

摘要 :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熱心施教,積極求知,所創立的墨家學派是一個有比較嚴格組織紀律的團體,墨子培養的學生有德行、有辯才、有技藝,他們能文善武,技藝精湛。墨子和他的墨家學派在機械制造、哲學、自然科學等領域都有不斐的成就。今天看來,墨家的育人理念與高職院校培養德才兼備技術型人才的目標頗有相似之處,對班主任工作來說,墨家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適應時代的育人要求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尤其值得借鑒。

關鍵詞 :墨家思想;教育理念;高職

班主任工作墨子是先秦時代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要思想觀點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強力”“節用”。墨家學派在先秦時代影響力非常大,曾一度超過儒家,孟子曾經這樣評論:“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保ā睹献?滕文公》)墨子著書立說,設壇講學,“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弟子:有精通攻守戰術的大弟子禽滑釐;有因衛君無道背祿向義深為墨子欣賞的高石子;有德才兼備被墨子稱為“騏驥之才”的耕柱子;有起初橫行鄉里為人不齒,后學墨子之術成為天下名士顯人的高何、縣子碩等等。據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币馑际钦f,墨子有名望的學生就有180人,這些學生都對墨子非常服從,他們都是不避艱險、奮不顧身、至死也不會回頭的人物。墨家作為手工業階層的代表,尤重艱苦實踐,墨家學派在戰國時期就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用今天的話說,墨子幾乎是中國百家中唯一與邏輯學、自然科學,以及現代民主政治體制和市民社會接近的一家流派。無論從哪方面說,墨子都是中國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對高校班主任工作藝術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

墨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天下無道、諸侯混戰的戰國時期,看多了以強執弱、以富劫貧、以貴傲賤的不公平現象,他以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提出了“兼愛”的思想。墨子批判了當時不兼愛的社會現象:“今國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呼吁人們要“兼愛”,兼愛,就是平等與博愛,“愛人之家若己之家,愛人之國若己之國”,如果“天下人皆相愛,則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理想,墨子號召他的學生為天下興利除害,“利天下,利萬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把維護公理與道義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墨子為救民于水火,俠肝義膽,為了制止諸侯間的非正義戰爭,一方面,他“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席不暇暖,墨突不黔(席子來不及坐暖,煙囪也來不及燒黑),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另一方面,帶著弟子制造兵器,為弱國助力。《墨子公輸》就記載了墨子為制止強大的楚國侵略弱小的宋國,穿著草鞋不辭辛苦連走十天十夜來到楚國都城郢,以雄辯口才和強大的后方防御力量軟硬兼施說服楚王放棄非正義戰爭,為宋國百姓解除了滅頂之災。這種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作為學生思想工作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做一個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人方面負有很大的重任。古人云:“邦無道,富且貴,恥?!眹椅ky之際,有知識分子或投筆從戎或毀家紓難;建國伊始,為了建設新中國,一些專家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國蹲守山溝溝里作科研。也許有人說,悲天憫人是從上而下俯視眾生的態度,我們絕大部分人沒有這個資格;有人會說,現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都過著小康富裕的日子,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悲天憫人的了。其實非并如此,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和平年代自有和平年代的悲憫內涵,它表現為當國家需要我們時,是否愿意全心奉獻;當同學遇到困難時,是否伸手相助;當災區需要援助時,是否慷慨解囊;當山區需要人才時,是否愿意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作為大學生,是做一個關心時事與民生的憂天下者,還是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甚至渾渾噩噩混日子的蠹蟲?作為高校班主任自身,也應該以悲憫情懷體察他人感受,常抱憐憫之心,常懷寬容之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學生保持寬容慈愛,以教育之心去育人。班主任要為所有學生的未來著想,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心理健康,而不只是把教書當作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懷一顆悲憫之心,用愛與付出推動教育改革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碾出開闊嶄新的教育新生活。

二、順應時代的育人標準

墨子招收門徒,并努力把他的弟子培養成有時代擔當的英雄俠士?!赌由匈t上》對人才標準的描述是:“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薄昂窈醯滦?,辯乎言談,博乎技藝”是墨子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行”,是指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中國傳統文化以“德”為衡量人的標準,要求統治者“以德配天”,要求讀書人通過“修身”完成“君子人格”塑造。先秦諸子百家都非常重視“德”。在《墨子》一書中,“德”的重要性也被多次提及。墨子還非常強調“行”的重要性,墨子認為“行”就是不斷做事,要求弟子“力行”,盡自己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并且要有很強的行動力,只要這件事情是對的,就要立刻、馬上去做。“行”以“德”為標準的,符合“德”才能做,不符合德的堅決不能做。墨子對弟子要求很嚴格,他有一個弟子勝綽,隨項子牛三次攻打魯國,這種不義的行為違背了墨家精神,墨子就派另一弟子前去交涉,請項子牛辭退勝綽。墨子自律極嚴,率先垂范,有一次他的弟子公尚過為他在越王那里謀了個官職,越王許以五百里地迎他做官,墨子卻沒有答應,他的理由是不能以行道的理由向越王索取土地,況且他認為自己的節用思想也不會被越王所采納,不能為了高官厚祿而出賣義。墨子這種注重德行,強調身教的思想在他的《墨子修身》篇里有論述:“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君子只有率先垂范,才能教育別人,要老老實實踐行仁義,別人才會信服你。“厚乎言談”是人才的第二個要求。邏輯清晰,厚重有度的言談,是內在才情和外在魅力的重要表征。一個長于言辭論辯的人必定知識廣博,頭腦靈活,其素質和能力都超越他人。墨子生活的戰國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口才的重要性,“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個人擁有好的口才不僅可以平步青云,還可以起到安邦定國的作用。先秦對口才的重視,以至于形成眾多辯者云集的名家流派,墨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墨子擅長言談,《墨子》一書每一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子墨子曰”時而旁征博引、時而對比分析,時而反詰疑問,時而自問自答,說理清晰透徹,議論淺顯易懂,墨子豐富而系統的邏輯思想,對后來的說理散文產生深遠影響?!安┖醯佬g”是墨子人才觀的第三個標準?!暗馈保侵溉嘶蚴挛锼裱能壍?;“術”可以理解為讀書人必須掌握的各種技能,對農夫來說就是“耕稼樹藝”,對農婦來說就是“紡績織布”,對達官貴人來說就是“聽獄治政”。社會有不同的分工,每個人都要干好自己分內之事,為國家效力。墨子反對死記硬背以“六藝”為主的文史知識,主張學以致用,注重以實踐來檢驗認識是否正確。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修身》)。墨子和他的弟子在從事手工業制造的同時,在數學、幾何、物理、光學、聲學、機械制造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與貢獻,這些貢獻即使在當時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比較先進的。比如數學方面有倍數、級數的概念。在幾何方面對圓、長方形、直角方面的定義都非常準確。在物理方面涉及杠桿原理。在光學方面最值得一提,有小孔成像的實驗研究。在機械制造方面更是精巧細致,在軍事、農業與手工業等方面都非常實用?!暗滦小?、“言談”、“道術”,構成墨家經世致用的人才規格。首先,“德行”是立人之本,“言談”是溝通之媒,“道術”養身之技。對比墨子的育人標準,高職院校育人又何嘗不如此?“立德”“明德”“修身”是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作為大學班主任,應該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一個品行不端的畢業生,無論他技能學得怎么好,首先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更不用說服務社會了。第二,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培養成做事的工具,那樣只能成為“半個人”,大學生應該具備對外界事物和事件的認知與表達能力,要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交流表達情感,要具備系統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說服他人的能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現象的審美能力就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繞不開的話題,高職班主任應該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第三,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最終落在培養特色上,這個特色就是高職學生的“職業性”,是區別于本科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為學生提供一技之長的謀生手段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使命。班主任要督促并鼓勵學生學好一技之長,以更好地立足于社會。

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墨子主張“非命”、“強力”,即反對天命觀,主張積極發揮人類自身的能力改造自然,發展生產。他說,“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是害民亂國的東西。認為人的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而是人積極可為的,人的努力完全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因此,墨子極力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家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必須有所作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必須有點公共意識,遇事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而不去反思檢討自己,把一切都歸為宿命,把人放到了一個完全被動態度,是不好的。墨子反對怨天尤人,主張“強力”,即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份內之事。他說,人與動物不同,動物民羽毛為衣裘,以蹄爪為褲屨,以水草為飲食,雄的不用耕田種地,雌的不用紡線織布,只靠自身和自然界的條件就可以生存,人類則不同,社會的治安,人民的饑飽,全在人力,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社會有不同的分工,農夫要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農婦要夙興夜寐,強乎紡織,多治麻絲葛緒;百工要積極修舟車為器皿;商人要“之四方”,不怕“關梁之難,盜賊之?!?,這是他們的“分事”,每一個公民都要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生產財富,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富裕,生活才能幸福。墨子主張自食其力,反對不勞而獲。墨子的非命強力思想,對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也是很有啟發的。九五后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沒有吃過苦受過累,遇上點難事就產生畏難情緒,事情做不成功則怨天尤人,在學校里沒有學到多少本事,畢業后面臨著失業的危機。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處于失業狀態,其中不少選擇“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也不到一半。從“天之驕子”到“蟻族”的變化,使得這些人產生被時代和社會所拋棄的悲觀思想。高校班主任是學生的“精神領袖”,要給學生多一些關懷和教育,讓學生明白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與不幸,與其一味怨天尤人,爭“最不幸”的頭銜,倒不如積極努力,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時的失意,并不意味著一生的失意,年輕時受些挫折,反而對未來的人生有更多的幫助。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告誡學生擔負起時代的責任,不向命運屈服,勇于自立自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動社會前進,每個人都盡最大的努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陳建華.墨子“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文化內涵及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年3月.

[2]崔永斌.墨子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平原大學學報,2004.12.

[3]李媛.墨子人才培養思想對職業教育的啟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02.

[4]黃建聰.墨子尚賢思想述評.社科縱橫,2008.09.

[5]黃建聰.墨子“節用”“尚力”思想述評.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2.

[6]張幼林.論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2010.12.

墨家學派,墨子提出非攻,尚賢,尚同等一系列主張,其中,尚賢的含義是什么?

墨子從治國安民的目的出發,提出了“尚賢”是“為政之本”的觀點。他指出,國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原因在于“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他認為當政急務在“眾賢”,即搜求大量人才,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墨子反對儒家“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看法,主張“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他強調,國家用人應打破等級身份,“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讓其有職有權,發揮作用。這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改變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參與政權的愿望,是對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等級制度的沖擊,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

墨子“尚賢”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來荀況反對“以世舉賢”,認為“王公士大夫”與“庶人”的子孫地位可以互易;韓非強調“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要從地方和下層中選拔人才,這些都是對墨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稱為、為什么作者將眾賢尚賢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282.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