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為什么這下蝶戀花(晏殊的蝶戀花)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晏殊為什么這下蝶戀花,以及晏殊的蝶戀花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晏殊寫《蝶戀花》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說背景?速求!!!!
晏殊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①。羅幕輕寒②,燕子雙飛去③。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⑤。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⑥,山長水闊知何處?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四歲以神童被薦入朝,賜同進(jìn)士出身。仁宗時官至集賢殿學(xué)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殊平居好賢,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皆出自他的門下。
晏殊少年得意,很早就進(jìn)入了仕途,青云直上,官至宰相,過著花團(tuán)錦簇的富貴生活,他自稱:“余每吟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惟說其氣象”,因此,他的詞內(nèi)容大都是吟風(fēng)弄月、離愁別恨,表現(xiàn)了上層貴族的精神面貌,但從形式上講,因刻意“惟說其氣象”,他的詞“風(fēng)流蘊藉”,深婉含蓄,語言婉麗,承襲南唐風(fēng)格。
有《珠玉詞》,存詞一百三十余首。
【注釋】
① 檻(jiàn鑒):欄桿。
② 羅幕(薄的絲織品)做的帷幕。
③ 飛去:一作“來去”。
④ 斜光:殘月的清光。
⑤ 凋碧樹:使得樹木綠葉枯落。
⑥ 彩箋:題詠和書信用的精美紙張。尺素:書信。漢時通行在尺許長的生帛上寫信,故稱“尺素”。無:一作“兼”。
Butterflies Love Flowers (Song) Yan Shu
Outside the railings chrysanthemums are sad
And orchids are shedding tears of dew.
The silk curtains hang light and cool,
A pair of swallows flying off.
The bright moon knows not the sorrow
Of departure and solitude,
It’s slanting rays piercing the vermilion portals
Till dawn breaks.
Last night the west wind withered the emerald leaves.
Alone,I mounted the stairs
To look down the endless road.
I’m ready to send of letters and elegant notes.
But the rivers are wide,the mountains so hight,
I do not know where to locate you.
Tr. Gong Jinghao
這首詞也是寫離別相思之情的。時間由夜到曉,地點是由室內(nèi)、室外而樓上。
上片寫詞人在清晨時對于室內(nèi)、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襯托出長夜相思之苦。首句寫景物,不但點明了時令—秋天,并且描繪了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借以暗示人物的閑雅。菊而曰“檻菊”,則是在庭院廊廡之間。菊花籠著輕煙,蘭花帶有露點,則是在清曉,用“愁”來表達(dá)菊在煙中所感,用“泣”來解釋蘭上何以有“露”,說的是菊與蘭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菊與蘭的人格花,來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這一句只有七個字,但卻寫出了景物、地點、季節(jié)、時間和人物的情緒、感覺,沒有一個字是多余的,或可有可無的,可稱精煉。假如我們將這一句寫成“黃菊初開蘭蕊吐”,同樣是寫了秋天的景物,寫了菊、蘭,可是形象和意境卻單薄得多了。即使只改成“檻菊含煙蘭帶露”,那也不成,因為兩字之差,就抽掉了恰恰是詞人所要著重表達(dá)的對景生情這一點,它就不能一開頭便籠罩全篇,使讀者即時體會那種充滿了離愁別恨的氣氛。
第二、三句寫清晨燕子從簾幕中飛了出去,古代富貴人家,堂前多垂簾或幕。燕巢梁上,進(jìn)出必須穿過簾幕。“輕寒”,是新秋早晨的氣候,而“雙飛”則反襯人的孤單。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過簾幕,雙雙飛走了,卻不顧屋里還有一個孤獨的人,就含有燕子無情之感,從而暗中過渡到下文對明月的公然埋怨。
第四、五句寫在天亮以后,還有殘月的余暉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這樣的整整照了一夜,使人無法入夢,直到現(xiàn)在,它還不肯罷休。它之所以這樣,不正是因為不知道離別的痛苦嗎?這種無理的埋怨,正是無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現(xiàn)。明月本是無知之物,可是作家卻賦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使它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服務(wù)。所以同一明月,晏殊可以說“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而張泌則可以說“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寄人》)。同一楊柳,劉禹錫可以說“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楊柳枝〕),而韋莊則可以說“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臺城》)。但不管作家的感覺如何,這種藝術(shù)手段總是可以使景與情交織起來,從而更具體和深刻地表達(dá)他們自己的心情的。
下片寫這首詞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經(jīng)過一夜相思之苦以后,清晨走出臥房,登高望遠(yuǎn)。當(dāng)他“獨上高樓”的時候,最先收入眼底的是一片空闊,連遠(yuǎn)到天邊的路也可以看到盡頭,什么遮攔阻隔都沒有。于是才回想起昨天那個不眠之夜里所聽到的風(fēng)聲、落葉聲,恍然悟出,是昨夜西風(fēng)很厲,一夜之間,把樹上的綠葉都吹落了。“高樓”伏下句“望盡”。“獨上”是說人之寂寞,與上“燕子雙飛”對照。三句總寫登高望遠(yuǎn),難遣離愁,境界極為高遠(yuǎn)闊大,與無名氏〔菩薩蠻〕“平林漠漠”等四句相近。
結(jié)兩句承“望盡”句來。“望盡天涯路”,終不見天涯人,那么,相思之情,只有托之于書信了。然而,要寫信,又恰恰沒有信紙,怎么辦呢?這里“彩箋”即是“尺素”。一個家有“檻菊”、“羅幕”、“朱戶”、“高樓”的人,而竟無“尺素”,這顯然是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極為笨拙的推托。而其所以寫出這種一望而知的托辭,則又顯然出于一種難言之隱。比如說,她是否變了心呢,或者是嫁了人呢?他現(xiàn)在是無法知道的。所以接著又說,即使有尺素,可山這樣連綿不盡,水這樣廣闊無邊,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又何從去寄呢?這兩句極寫訴說離情的困難和間阻,將許多難于說,或不愿說的情事,輕輕地推托于“無尺素”,就獲得了意在言外、有余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一本“無”作“兼”,則是加重語氣,說是寄了“彩箋”,還要寄“尺素”以形容許多話要說,義亦可通,但不如“無”字的用意那么曲折、深厚。
作者另一首〔踏莎行〕云:“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dāng)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yuǎn)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舞,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瀟瀟雨。”拿來和本詞一比,我們就可以看出,其主題、題材、人物、景色、情事無不相同或極其相似。然而,在晏殊的筆下,這兩首詞卻各自成為一個完整的、不可重復(fù)的藝術(shù)形象。古典作家這點兒本領(lǐng),很可供我們借鑒。
晏殊寫蝶戀花的寫作目的
晏殊的蝶戀花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fēng)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作品鑒賞】
本詞抒寫春日的閑愁。上片寫迎春之情。開頭三句寫初春之景,有富貴之象。后兩句是寫主人公的活動,在意念上有倒裝,他看到海燕雙飛,而自己孤獨傷心,面對芳春美景而觸動春愁,故彈箏以抒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意含蓄蘊藉,只表現(xiàn)主人公的一種情緒。此詞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走離開了。皎潔的月亮不熟悉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照入大戶人家。
昨夜西風(fēng)猛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注釋】:
檻:欄桿。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作品鑒賞】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fēng)”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xué)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fù)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yuǎn)中有蘊涵。
蝶戀花 晏殊 賞析(
這首詞的主題是寫離別以及離別后的傷痛。明顯地,跟他離別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去無回,也未曾留下地址。整首詞所寫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就在昨天黃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結(jié)果是讓晏殊澈夜無眠與悲痛無已。"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給人帶來的苦楚,它的光輝斜斜地照射入詩人紅紅的門內(nèi),直照到破曉時分。詩人晏殊失戀了,對方離他而去,他連月亮也怪罪起來了。是不是正因為他深深愛著對方,但對方卻離他而去,才引發(fā)出這深深的傷痛?"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這是稍后一點兒另一位詞人歐陽永叔的名句。誠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沒有深陷進(jìn)去的話,離愁也只不過是淡淡的一種無可奈何而已!當(dāng)前真實的悲痛,不正因為是無法自拔的一往情深所引致的嗎?那又干風(fēng)月底事?也正因為是澈夜無眠,他見證了清晨門外欄桿旁籠罩在一片慘霧愁煙中的菊花,見證了哭泣的蘭花葉尖上的淚珠(露珠),見證了橫梁帷幕上雙雙的燕子竟因為才剛剛有點兒初涼卻不辭而別。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這般的令人神傷!但是,還不止如此而已,下面才是詩人晏殊要真切表白的。"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門前原先是綠意盎然的一棵樹,現(xiàn)在經(jīng)秋日的西風(fēng)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開始凋謝了。樹經(jīng)受不起西風(fēng)的輕寒,開始凋殘萎謝,而人呢?他在詞里真的只是說那棵樹嗎?不是的,他客觀地說的是樹而主觀地說的卻是人-他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時是快樂的、幸福的,充滿著人生希望的,現(xiàn)在她卻離他遠(yuǎn)去,對他來說,正好像秋日的西風(fēng)對一棵碧綠的樹所造成的摧殘一樣,一下子便生意盡失!失去了她,人生還有什么樂趣?這便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失戀的人共同的實感。借樹喻人,在晏殊稍早一點的五代詞中李后主便用過,他在亡國之后被禁閉起來,在他的詞中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注)那棵寂寞的梧桐樹不就是李后主本人嗎?孤孤單單地在深院里而與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兩個世界。在這兒,晏殊顯然繼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并且同樣是登樓,同樣是秋日就更明顯不過了。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獨自登上高樓眺望遠(yuǎn)處,天涯望斷,盼望她會回頭,盼望她會回心轉(zhuǎn)意!這里用了個"獨"字真是高妙,首先是響應(yīng)前面雙燕而形成對比,顯示出當(dāng)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單,進(jìn)一步更刻劃出他那了無生意的形軀攀上高樓的企盼與企盼的失落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孤寂凄苦。答案是清楚不過的,對方昨天離他而去后并沒有再回頭。詩人晏殊很想把內(nèi)心對她的思念和苦楚寫在信上告訴她,這兒彩箋和尺素指的都是信,重復(fù)地說出,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我想寫信給她啊!我想寫信給她啊!但是,她已下定決心不再理晏殊了,并沒有留下地址,離開了這傷心地而遠(yuǎn)適他方。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向她剖白呢?她又會去什么地方呢?"山長水闊知何處?"-這是晏殊內(nèi)心中興起的另一個疑問。獨自站在高樓上,天涯望斷,然而只眺望到山河遠(yuǎn)隔,而人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她已遠(yuǎn)去,不曾留下地址,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