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述志令全文有多少字(述志令文言文翻譯)

血染韶華輕薄紗2022-11-29 13:15歷史138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述志令全文有多少字,以及述志令文言文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理解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用意?

這話說的再清楚明白不過:即使天命選擇了我曹操,我依然會選擇做,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以臣子服事殷商紂王的周文王姬昌。意猶未盡的含義在我看來有兩個,一是曹操不做改朝換代的周武王,做忠臣周文王。二是要兒子做周武王,以曹魏代劉漢。

這話是有前因的。語出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引《魏略》說,孫權上書給曹操說天命稱臣,就是勸進的意思。曹操把書信展示給群臣,說孫權這龜兒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爐上烤呢。然后陳群等重臣也開始以天命之說歸德勸進。《魏氏春秋》也說夏侯惇更是直挺挺的說漢祚已盡,曹操大功于國于民,就該順天應命代漢而立。曹操說了,老子不圖那虛名,“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話向來是曹操的把柄不假,盡管有諸多史家名人為曹操洗白翻案,比如呂思勉大師等人,力圖解釋圓轉甚至全盤否定曹操有篡漢自代的想法。但鄙人認為曹操這話出口就免不了是存有以曹代劉的野心和期望的。

我們可以從曹操的《述志令》了解他的心路歷程。

起初曹操志向“封侯為我意,但愿國家平”,興義兵討董扶助天子、匡正國家。而后代天征伐不臣,討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極人臣,貴為丞相。這是曹操回顧半生發出的感慨。

但到了這一步,自然有人因為曹操的權勢議論揣測他會有不臣之心,曹操因此也耿耿于懷。然后舉例齊桓公、晉文公雖為春秋霸主依然奉事周天子,周文王事殷商的先賢事跡。樂毅投趙拒絕圖燕、蒙恬手握大軍甘心就戮的忠臣故事。自言深深被他們感動。思及自身,從祖父到兒子,都深受漢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為是出于安定朝廷的公心,還有一點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為之的。

必須說這份自白書寫的很客觀也很有誠意。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的曹操還是以吐哺的周公自居的。可這份自白書寫于赤壁之戰后西征馬超之前,源于劉備孫權對他進行"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的政治攻擊。

權勢不斷澆灌滋長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權勢欲望!

隨著曹操平定關中,在寫出《述志令》的三年后,曹操被晉封為魏公,加九錫,正式建國。要知道漢制根本沒有公爵,上一位享受這待遇的就是篡漢的王莽。曹操從此一年一個腳印:位列諸侯王之上,女兒被立為皇后,進封為魏王,設天子旌旗、戴十二旒天子冠。到這步曹操規格已于天子無異。

《述志令》九年后,曹操再次提及自白書里引用過的先賢周文王。不過變成了他自己要做周文王,屁股下的坐位最終升級了心里的定位。

我們就此回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上來。

現在看來這句話呼應了曹操立志的初心,延續了《述志令》中曹操對自己的剖白。是對權勢欲望的理智壓制,更是野心不甘的延續!天命在不在先不說,漢獻帝的小命,漢朝的命運可是完全攥在他曹操手里的,“若”字也不過是自謙低調的虛偽罷了。他想是誰就是誰,為啥單挑周文王自比?

周文王對應的可是殘暴的亡國之君商紂王,西周對應的是氣數已盡的成湯,身為忠臣有這么詆毀自己的君主和國家的嗎?周文王是忠臣不假,可他兒子周武王滅了商朝,逼死了紂王。以商紂王角度來講,周武王就是叛逆大惡,罪在族誅,文王一樣是叛逆。這樣的歷史誰人不知,曹操以周文王自比,不是明示要兒子做周武王嗎?不臣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所以說如果曹操還是要做忠臣,沒有代漢的野望,他完全還可以以當初的周公自居呀。他要做周文王,意思再清楚不過,曹丕這聰明兒子自然順理成章的做周武王了。

曹操的《述志令》全文是?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17),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18),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19),興舉義兵(20)。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21),后還到揚州更募(22),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23),破降黃巾三十萬眾(24)。又袁術僭號于九江(25),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27),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28),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29),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30)。又劉表自以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卻(32),以觀世事,據有當州(23),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34)。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36),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37)。”夫能以大事小也(38)。昔樂毅走趙(39),趙王欲與之圖燕(40)。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41),況燕后嗣乎(42)!”胡亥之殺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44);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47),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50),以還執事(51),歸就武平侯國(5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53)。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54),申胥之逃楚賞(55),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56),仗鉞征伐(57),推弱以克強(58),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縣(60),食戶三萬(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62),少減孤之責也。

(出自《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本。)[1]

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

曹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 網絡配圖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騰是個太監,因擁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大長秋,賜費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職官員)。 作為一個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紈绔子弟的習氣,調皮搗蛋的事那是沒少干。曹操身邊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紈绔子弟,如袁紹、張邈等。不過在這些人中,就屬曹操鬼點子最多,經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來,事后還老讓袁紹背黑鍋。 曹操年輕時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身邊的人都覺得曹操就是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子,成不了大事。不過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卻對曹操作出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后來這個評價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由于作者個人的喜好問題,將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罵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這里。 ? 網絡配圖 曹操雖不研究學業,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對學習知識還是有著很高的熱情,年紀輕輕便已博覽群書。曹操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這些為他后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職是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長。當時洛陽到處都是皇親國戚,這些人平時驕橫成性,很難管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但由于其父曹嵩是當朝太尉,沒人敢動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調至頓丘,任頓丘令。 ? 網絡配圖 黃巾起義爆發后,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后因功受封為濟南相。曹操到職后,大力整頓當地官場的不良風氣,同時也因此得罪了當地權貴。后來曹操因不滿官場黑暗腐敗,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過起了隱居生活。 漢靈帝統治末期,為了加強皇權統治,特設了掌管禁軍的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集團“十常侍”的矛盾徹底爆發,最后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董卓趁機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陳留,“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從此,曹操帶領手下南征北戰,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為亂世中的一代英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的性格優缺點 史上的曹操作評語,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具體點說,曹操是個英雄,他引領和創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對時局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曹操是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取得了巨大的軍事成就,其軍事指揮能力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個大氣磅礴的詩人和作家。對于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夠出本書了。我在這里,只是對曹操的人格特征做一些歸納,寫一寫我認為的曹操的性格優劣。 曹操能成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也是我特別欣賞曹操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后,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于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起初,曹操推舉了一個叫魏種的人做孝廉(國家認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級市長),陳宮發動兗州事變的時候,曹操認為只有魏種一定不會背棄他。結果沒想到魏種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氣,表示只要魏種還在中國混,就一定不會放過他。后來生擒了魏種,想想說:“這個人還是有才啊!”還是松綁放了他,讓他繼續做官。兗州事變的時候,還有個叫畢諶的人,因為張邈劫持了他的母親等家人,曹操就讓他回去,而畢諶表忠心說絕不離開,把曹操感動的流眼淚。結果一出門他就跑了。后來也把他給生擒回來了,大家都覺得畢諶活不了了。曹操說:“能孝敬父母的人才會忠于君主,這種人正是我所求的。”還是任用他做官。張繡、賈詡反叛曹操,殺了曹操的愛子曹昂、愛將典韋,給了曹操最慘痛的教訓,但他們再來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能夠不計前嫌的接納,給予他們最豐厚的封賞和最高的官職。對于關羽這樣的義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殺。 2、虛懷若谷,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繡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繡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后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烏桓之戰,贏了,回來之后,曹操調查當初誰反對打這場仗,大家都很害怕,以為要秋后算賬。結果曹操厚賞了那些提反對意見的人,說:“我這次出征,非常危險,僥幸贏了,還是靠的運氣,這不是常有的事。你們的勸諫,是真正的萬全之計,所以要賞賜你們,以后不要為提這種意見感到為難。” 3、有極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省長)征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于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用的都很好,不因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棄之不用,總能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 4、做人實在,沒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為剖析自我心路歷程的政令,寫的非常實在,沒有一點套話。對比袁術、劉備這些人來說,曹操的道德自律明顯大過野心,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討伐馬超時,敵人都擁擠著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長什么樣,曹操笑著對他們說:“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嗎?我也就是個普通人,又沒有四個眼睛、兩個嘴巴,要說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樣,多了點智慧而已。”幽默可親的形象躍然紙上。恃才高傲的禰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沒有殺他,反倒是笑的出來:“我本來想羞辱禰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瞞傳》說曹操為人輕佻,與賓客宴會,說到高興的時候,哈哈大笑,頭低到餐桌上,頭巾都沾濕了。果真這樣,那不是一點架子都沒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個能用“仁”來衡量的道德家,作為一代梟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殺戮氣。我認為曹操身上很明顯的幾個缺點: 1、殘暴。為父報仇討伐陶謙的時候,屠城,泗水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淵、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記錄,而他們的屠城行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說到屠城這方面,以“仁德”著稱的劉備還真沒什么污點。而到孫權那邊,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對中原攻城略地,孫權還要征服山里的少數民族,為此殺了不少人。衣帶詔事件東窗事發后,曹操殺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貴人,董貴人身懷六甲,漢獻帝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書信事件曝光后,又殺伏皇后和皇子,滅族。《曹瞞傳》說,有次白天曹操帶愛姬睡覺,睡前說好睡一會就叫醒他,結果愛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過了,很生氣,下令棒殺了這名愛姬,等等。 2、嗜殺,除了殺人民,還殺名人。早年殺名士邊讓,殺和自己有過節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饒,曹操說:“下跪就能免死嗎?”還是殺。殺異己分子孔融。老友許攸因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傷了曹操面子,被殺。同是舊友和功臣的婁圭,也是因為言語觸犯了曹操,被殺。晚年逼死荀彧,冤殺崔琰。這些記載體現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寬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顯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饒恕了很多人,連著名的白眼狼呂布也想寬恕,結果因為劉備的一句話還是把他殺了。想寬恕陳宮,結果陳宮不領情。對于袁紹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營,只好殺了。對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劉備也過于仁慈,結果縱虎歸山,養虎為患。卻不能寬恕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為納張繡的嬸嬸導致張繡反叛;和劉備當年打呂布的時候,關羽請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呂布手下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給他,曹操當時也答應了,城破之前關羽又屢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樣的美女,結果一看果然是好貨色,就自己收了,搞得關羽內心不安。秦宜祿之死也與奪妻有關;納何晏之母;還將袁熙之妻甄氏許配給曹丕。 還有幾個明顯被人夸大了的缺點: 4、奸詐。主要出自《曹瞞傳》,正史無,當然正史也說“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也不算什么好話,說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閑的二流子一樣。《曹瞞傳》說他小時候就會裝病騙自己的叔叔。因為曹操小時候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他叔叔沒少給他爸爸打小報告。曹操就想了個辦法來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過來,就裝作面癱,嘴也歪向一邊,叔叔感到奇怪,問他怎么了。曹操說:“中風了。”叔叔就去告訴他爸。他爸吃了一驚,趕緊把曹操叫過來,一看,沒事,挺正常的,就問他:“你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曹操說:“沒中風啊,叔叔不喜歡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報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許攸來投奔的時候,也不交底,先謊稱軍糧可支持一年,再說是半年,一再逼問下才道出實情,只可支撐一個月。打仗的時候,軍糧不夠了,問管糧倉的小吏怎么辦?小吏說:“那就換小斗發下去吧。”曹操也說行。結果大家不干了,說曹操欺負人,糧食都不給足。曹操對那名小吏說:“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頭一用了。”把他斬了,傳令出去:“是管糧倉的小吏換的小斗,盜取的官糧,現在把他殺了。”才平息了眾怒。《獻帝春秋》上還有則記載,說曹操和呂布交戰失利,呂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這就是曹操本人,還問:“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騙他說:“騎那匹黃馬跑的那個就是。”于是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騎黃馬的人,曹操得以逃脫。曹操在軍事上比較多詭計,比如篡改書信離間韓遂馬超等等,但俗話說“兵不厭詐”,軍事上的巧施詭計不足以作為曹操奸詐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認為曹操奸詐,是因為他是篡漢的奸賊,奸賊當然不奸不行。其實言過于實。曹操性格中的奸詐色彩必然會有,裴注里的《曹瞞傳》、《獻帝春秋》之類也可以拿來參考,但總體來說,《三國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氣十足,奸詐氣息難尋。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殺呂伯奢一家。這個故事一共有三個版本,一個是王沈的《魏書》,這也是魏國的官方版本,說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搶劫曹操的馬和財物,曹操奮起自衛,用劍殺了幾個人后離開。第二個是《魏晉世語》,也是說曹操去找呂伯奢,呂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在,對曹操還彬彬有禮,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欽犯,疑心他們要加害自己,當晚用劍連殺八人后離開。孫盛的《雜記》就在此基礎上描述地更加有聲有色,說曹操聽到了鍋碗瓢盆的聲音,誤以為是要拿武器來對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們殺了,結果發現自己殺錯了,非常凄愴地說了句:“寧愿我辜負別人,不要別人辜負我!”如果后面兩個版本記載真實的話,確實說明曹操當時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說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幾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會疑神疑鬼。自古以來,特務政治和文字冤獄都是專權統治者的拿手好戲,朱元璋、康熙都喜歡搞文字獄。《崔琰傳》中明確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許攸、婁圭都是和崔琰一樣,因為對曹操不尊而遭殺害。而《曹瞞傳》更是說,曹操忌才到部將們要是有計謀勝過自己的,就找個理由將他們殺害。這和《三國志》記載的曹操的愛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對比。還有疑殺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沖一樣也是個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將女兒許配給他,他沒有接受。等到曹沖夭折的時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塊殺了,曹丕勸諫,曹操說:“這個人不是你能駕馭。”還是派刺客把他殺了。 還有一點,是我認為導致曹操最終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點,就是曹操的驕傲自滿。因為謙虛,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因為驕傲自滿,曹操不把孫權和劉備放在眼里,導致輸了赤壁,輸掉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曹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寫得十分傲慢,也許是出于震懾對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驕傲。黃蓋的詐降不是一點破綻都沒有,如果多留個心眼,黃蓋就不會得手。因為驕傲,曹操才會在張繡投降之后做出強納張繡嬸嬸這么出格的事來,才會不設防,結果差點性命不保,痛失愛子愛將。劉璋原本與曹操交好,還派張松去晉見曹操。張松本是個內奸,但曹操對張松態度傲慢,導致張松心生怨恨,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系,轉投劉備懷抱,使得曹操與益州失之交臂。這是導致曹操最終不能成功的最大缺點。 總的來說,曹操非常英雄,諸多優點是幫助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了人性和斗爭的殘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權力欲望膨脹,心中住進了一個惡魔,變得更加殘酷無情,連當年的良師益友荀彧和世間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這也是自古以來權力欲的可怕之處。

曹操是個被我們認為是奸臣的人,但是他極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

做人曹操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認為曹操擅玩權謀,陰險狡詐,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則認為,曹操能在亂世中統一中國北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是位蓋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

網絡配圖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騰是個太監,因擁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大長秋,賜費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職官員)。

作為一個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紈绔子弟的習氣,調皮搗蛋的事那是沒少干。曹操身邊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紈绔子弟,如袁紹、張邈等。不過在這些人中,就屬曹操鬼點子最多,經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來,事后還老讓袁紹背黑鍋。

曹操年輕時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身邊的人都覺得曹操就是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子,成不了大事。不過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卻對曹操作出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后來這個評價到了小說《三國演義》中,由于作者個人的喜好問題,將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罵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這里。

?

網絡配圖

曹操雖不研究學業,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對學習知識還是有著很高的熱情,年紀輕輕便已博覽群書。曹操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這些為他后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職是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長。當時洛陽到處都是皇親國戚,這些人平時驕橫成性,很難管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但由于其父曹嵩是當朝太尉,沒人敢動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調至頓丘,任頓丘令。

?

網絡配圖

黃巾起義爆發后,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后因功受封為濟南相。曹操到職后,大力整頓當地官場的不良風氣,同時也因此得罪了當地權貴。后來曹操因不滿官場黑暗腐敗,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過起了隱居生活。

漢靈帝統治末期,為了加強皇權統治,特設了掌管禁軍的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集團“十常侍”的矛盾徹底爆發,最后何進和十常侍兩敗俱傷,董卓趁機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陳留,“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從此,曹操帶領手下南征北戰,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為亂世中的一代英雄氣,不為小事計較

【打卡第十三天】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郡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他和曹丕、曹植并稱三曹,父子三人以其顯赫的政治勢力和杰出的文學創作才能,居于建安文學的領袖地位。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上,他的詩多是樂府詩歌,樸實無華,感情真摯,詩風蒼涼悲壯。 

曹操的很多詩歌,都是對現實人生所感受的及時之作,時效性很高,他對當時人生的生活感受作出深情傾吐,情理融和,感人至深。因而我試著以時間為線索來了解他的詩詞成就。

一、黃巾之平,為曹操發跡之始。以他的《蒿里行》為例。 

詩詞原文 

《蒿里行》 兩漢?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從內容上看,這首詩前十句反映了三國時期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閥爭權奪利,釀成喪亂的歷史事實。

董卓為漢末亂賊,人人得而誅之,關東各路興師,推舉袁紹為執牛耳者,讓他主導盟軍。但是在那個時候,諸牧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私爭已起。往事越千年,但我們仍能從曹孟德的詩句中窺探一二,“心在咸陽”,“合力不齊”,“躊躇雁行”“自相戕嗣”,都能體現出諸牧貌若相和,心實相離。

后十句將筆墨從記錄軍閥紛爭的事實轉向描寫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在揭露軍閥禍國殃民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民的無限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注和擔憂,令詩意超越了一般的記事,這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

曹詩少有悲涼之句,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二句卻顯得古直悲涼。“念之斷腸”,不是為個人前途揪心無奈的斷腸,而是為天下蒼生命運憂心斷腸,這一句體現出的仁愛情義讓人感動,或許這就是英雄,或許這就是英雄眼里的家國天下。而討卓一役,曹操孤軍深入,挺身犯難,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我大膽猜測,曹操之所以要平定董卓、袁術、袁紹及劉表諸野心家之亂,并非為個人私欲而想奪取國家之政權,實乃自其父祖三代以來皆獲漢王室重任,有以圖報之故。

二、建安時期是文學的新時代,也是在這個時期曹操在政治上已躍升為領袖。觀其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詩詞并無官僚吐屬,仍出于私人情懷,并且在其文學作品中表露出了他的人生觀念。以他的《短歌行》為例來看。

詩詞原文 

《短歌行》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要一舉蕩平孫權勢力。大戰前夕,曹操設酒宴請文武百官,飲至半夜,見寒月橫空,水無一色,對月感懷,與將士痛飲抒懷,趁著三分酒興,出寨登艦,眺覽夜景,忽然看到一叢烏鵲向南飛去,不由取過一槊,橫擱船頭,信口作歌,這就是這首《短歌行》的由來。

詞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透過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到他慨嘆時光易逝而功業未就,抒發了為實現統一全國的政治理想而廣泛招攬人才的急切心情,展現了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復雜而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拓土爭雄的思想,日復一日,他日,劍履入殿,贊拜不名,似乎從此刻已開始埋下。

三、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曹操當時已晉封為魏王,他的文章卻仍然傾吐自己的心聲,這便是他人所不及之處。以他的《述志令》為例。

文章節選

《述志令》節選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這篇令文詳盡地敘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跡。文筆蒼勁有力,氣勢雄偉飛動,語氣嚴峻而感情濃烈純厚,生動地敘述和詳盡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感情濃厚,直抒胸臆。

曹操以《述志令》普告天下及其僚屬,說明本人絕無謀朝篡位之野心,至于不愿放棄兵權,實為了怕遭人陷害,兼且江湖未靜,但慷慨讓出所封食邑四縣中之三縣,以表誠意,以表誠意。 

他之本心,只望晚年在譙縣之東僻處建一書齋,于夏秋兩季讀書,春冬兩季則外出打獵,在草澤山野與農夫樵民為伍,與世隔絕以度余年。 

曹操以率直坦誠之心表達其奉公為國之愿望,其毫無拘束、絕無私隱地直抒胸臆,使人信服,這是使他造成前所未有的揮灑自如的文章特有風格。

設使天下無有孤原文

此句語出曹操《讓縣自鳴本志令》(又稱《述志令》),為曹操于公元210年所作。當時正值曹操赤壁打敗而歸,士人階層皆借此嘲諷曹操的不可一世、妄自尊大,曹操為堵眾人口遂作此文。文中曹操談到自己如何從一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長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其間曹操文辭樸實,語意實在,講述了自己一步步的變化和發展。文中即有這么一句“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是說“假如這天下沒有我,那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自稱‘帝王’”所表達之意也就是“如果沒了我曹操,這漢家王朝早就分崩離析了,你們(士人階層)還在這里對我冷嘲熱諷。”縱觀東漢末年史實,事實也確實如此。故此文達到了預想的效果,而后曹操的不少做法也得到了士人階層的認同,甚至包括了不少保皇派。

誰知道滴全文??????

讓縣自明本志令①

孤始舉孝廉②,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③,恐為海9內人之所見凡愚④,欲為一郡守⑤,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⑥,使世士明知之⑦。故在濟南⑧,始除殘去穢⑨,平心選舉⑩,違忤諸常侍(11),以為強豪所忿(12)。恐致家禍,故以病還(13)。

去官之后(14),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15),年有五十,未名為老(16)。內自圖之(17),從此卻去二十年(18),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19)。故以四時歸鄉里(20),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21),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低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22),絕賓客往來之望(23),然不能得如意。后征為都尉(24),遷典軍校尉(25),意遂更(26)。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27),然后題墓道言(28):"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難(29),興舉義兵(30)。是時合兵能多得耳(31),然常自損(32),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33),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34)。故汴水之戰數千(35),后還到揚州更募(36),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37)。又袁術僭號于九江(38),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39),衣被皆為天子之制(40),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41)。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42),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43),發病而已(44)。及至袁紹據河北(45),兵勢強盛。孤自度勢(46),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47),以義滅身,足垂于后(48)。幸而破紹,梟其二子(49)。又劉表自以為宗室(50),包藏奸心,乍前乍卻(51),以觀世事,據有當州(52)。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位已極,意望已過矣(53)。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54)。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55),言10有不遜之志(56),妄相忖度(57),每用耿耿(58)。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59),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60)!"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61),趙王欲與之圖燕(62),樂毅伏而垂泣(63),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64),放在他國(65),沒世然后已(66),不忍謀趙之徒隸(67),況燕后嗣乎(68)?"胡亥之殺蒙恬也(69),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70)。今臣將兵三十馀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71)。

孤祖、父以至孤身(72),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73);以及子桓兄弟(74),過于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75),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76),汝曹皆當出嫁(77),欲令傳道吾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78)。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79),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使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80),以還執事(81),歸就武平侯國(82),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已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83),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孤聞介推之避晉封(84),申胥之逃楚賞(85),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86),仗鉞征伐(87),推弱以克強(88),處小而禽大(89),意之所圖,動無違事(90),心之所慮,何向不濟(91)?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92),食戶三萬(93),何德堪之(94)!江湖未靜(95),不可讓位;至于邑土(96),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97),少減孤之責也(98)。

注釋

注釋文件

注釋文件

短歌行

①漢獻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從此"挾天子而令諸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建安十五年(210),曹操逐漸統一北方,權位日重,引來朝野謗議。孫權、劉備等抨擊曹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欲廢漢自立。曹操為平息謗議,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寫此文,通告天下。文中陳述自己一生的主要政治生涯和思想變化,表白自己雖不愿放棄兵權,但絕無篡漢自代的異志。全文觀點鮮明,通脫清峻。題目是后人所加,原作《述志令》,也作《自明本志令》。令,一種昭示下屬的文體。②孤:古代侯王的自我謙稱。曹操這時已任丞相,封武平侯、費亭侯。舉孝廉:曹操二十歲時被薦舉為孝廉。孝廉是漢代的一種選拔官吏的科目。孝指敬順父母,廉指廉潔方正。被郡國選為孝廉后,就可由朝廷任以職位。③巖穴知名之士:隱居的名士。巖穴,山洞,代指隱居之處。④海內人:四海之內的人,即天下人。所見凡愚:被視為平庸愚昧的人。⑤郡守:郡的行政長官。⑥好作政教:做好政治和教化之事。⑦世士:當世之士。⑧在濟南:漢靈帝中平元年(184),曹操任濟南國相。國,在漢代相當于郡一級的封地,國相相當于郡太守。⑨除殘去穢:除去世上的殘暴勢力和污濁風氣。⑩平心選舉:公平地選舉官吏。(11)違忤(wǔ午):冒犯,得罪。忤,逆。常侍:又稱中常侍,皇帝身邊的侍從官,東漢多由宦官擔任。(12)"以為"句:因而被豪強所恨。忿,憤恨。(13)以病還:借口生病,辭官還鄉。中平四年(187),曹操被任為東郡太守,未受,以病還。(14)去官:辭官。(15)顧視:環視。顧,回頭看。同歲:同年,指與自己同時被舉為孝廉的人。(16)未名:不能稱作。名,稱,說。(17)內:內心。圖:考慮。(18)卻去:再度過。卻,退。(19)始舉者:指同年中五十歲才被舉為孝廉的人。(20)以:于。四時:指一年四季。(21)精舍:學舍。(22)以泥水自蔽:借泥水阻隔賓客的探訪。(23)絕:杜絕。望:想法,愿望。(24)都尉:漢代掌管郡國軍事的最高武官。(25)遷:升任。典軍校尉:京城近衛軍的軍事長官之一。中平五年(188),漢靈帝建立禁衛京城的西園軍,設校尉八人統率,曹操任典軍校尉。(26)意遂更:主意于是改變。(27)征西將軍:官名。東漢置,因西進征赤眉軍而得名。(28)墓道:與墓穴相連的地下通道,此指墓道前的石碑。(29)董卓之難:中平六年(189),涼州軍閥董卓率軍進入京城洛陽,殺何太后,廢少帝立獻帝,自封太尉,把持朝政,濫殺無辜,京城大亂,天下紛紛起兵討伐。(30)興舉義兵:初平元年(190)春,函谷關以東諸州郡興兵討伐董卓,曹操亦招募五千人參與。(31)合兵:糾集兵士。(32)自損:自己削減士兵。(33)意盛:意氣驕盛。(34)倘更為禍始:可能又引起禍端。倘,或許。更,又,重新。(35)汴水之戰:初平元年(190),曹操憤于伐董聯軍徘徊不前,自率數千士兵西進,在汴水(今河南滎陽索河)遭遇董卓部將徐榮,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36)"后還到"句:汴水之敗后,曹操曾到揚州(治所在今安徽壽縣)募兵。(37)"后領兗(yǎn眼)州"二句:初平三年(192),黃巾軍攻入兗州,殺刺史劉岱。曹操這時以兗州東郡太守的身份,領管兗州,大敗黃巾軍,從三十馀萬降兵中,挑選精壯編成"青州兵"。興平二年(195),曹操被正式任命為兗州牧。(38)"又袁術"句:建安二年(197),袁術在九江郡稱帝。袁術,字公路,袁紹之弟,于東漢末年割據九江一帶。僭(jiàn件)號,盜用皇帝的名號。(39)名門:給門命名。(40)衣被:指服裝。制:制度,樣式。(41)露布:宣布。(42)討禽:征討、擒獲。禽,通"擒"。四將:建安二年(197)九月,曹操征伐袁術,斬其大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等四人。(43)窮亡解沮:走投無路,敗亡崩潰。建安四年(199),袁術敗投青州,發病死于路上。(44)已:指死亡。(45)袁紹:字本初,時為冀州牧,擁兵割據河北地區。河北:黃河以北。(46)度(duó奪)勢:估量時勢。(47)投死:投身死地。(48)足垂于后:足以垂名后世。(49)梟(xiāo蕭)其二子:官渡之戰后,曹操于建安十年(205)、十二年(207)分別攻殺袁二子袁譚和袁尚。梟,砍頭并懸以示眾。(50)劉表:字景升,漢宗室,為當時大軍閥。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領兵南下,劉表已死,其子劉琮降曹。(51)乍前乍卻:忽進忽退。(52)當州:猶言本州,指荊州。(53)意望已過:已經超過當初的意想和愿望。(54)"今孤言此"四句:現在我說這些,好像自我吹噓,但想使人無話可說,所以我就無需諱言了。(55)私心相評:主觀臆測。(56)不遜之志:指篡漢的野心。遜,謙恭。(57)妄相忖度(cǔnduó寸上聲奪):妄加猜測。(58)每用耿耿:常常因此心中不安。(59)齊桓、晉文:齊桓公、晉文公,二人皆春秋時霸主。垂稱:垂名。(60)"三分天下"三句:雖擁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卻仍然臣服于殷紂,周文王的道德可謂是最高的道德了。引文見《論語·泰伯》篇,與今傳《論語》文字稍有不同。(61)樂(yuè悅)毅走趙:樂毅是戰國時燕昭王的上將軍,曾統率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攻下齊國七十馀城。昭王之子惠王繼位后,因中齊人反間計,罷免樂毅,樂毅被迫出奔趙國。事見《史記·樂毅列傳》。走,出奔,逃。(62)圖燕:圖謀攻打燕國。(63)伏而垂泣:跪伏流淚。(64)獲戾(lì力):得罪。(65)放:流放。(66)沒世:離世,死去。(67)徒隸:從事賤役的下等人。(68)后嗣:后代。(69)胡亥:秦二世,秦始皇的小兒子。始皇死后,得趙高等人幫助,即帝位。蒙恬(tián田):秦代名將,當時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守衛邊疆,被趙高、胡亥視為心腹大患,迫其自殺。事見《史記·蒙恬列傳》。(70)"積信"句:蒙恬祖父蒙驁、父蒙武和蒙恬本人,三代都是受秦王信任的名將。這段引文與《史記·蒙恬列傳》略有出入。(71)愴(chuàng創)然:悲傷貌。(72)孤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曹騰為桓帝時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曹嵩為靈帝時太尉。皆為皇帝重臣。(73)見信:被信任。(74)子桓:曹丕,字子桓。曹操子。詳見本書曹丕小傳。(75)非徒:不僅。(76)"顧我"句:待我去世后。顧,視。萬年之后,指去世。(77)汝曹:你們。(78)肝鬲(gē隔)之要:猶言肺腑之言。鬲,同"膈"。要,緊要的話。(79)"見周公"句:周武王和他兒子周成王生病時,周公姬旦都作禱文祈禱神明,自請代死。之后,將禱文藏于用金屬封固好的匣子中。武王死,成王立,年幼,周公攝政,政敵誣他欲廢王自立。周公離開京都以避嫌。后來,成王發現匣中禱文,明白周公忠心,遂接回周公。《金縢(téng疼)》,《尚書》篇名。金,金屬。縢,封固。事見《史記·魯周公世家》。(80)便爾:就這樣,猶言率爾。典:掌管。(81)執事:朝廷主管人員。(82)"歸就"句:回到武平(在今河南鹿邑縣)封地。曹操于建安元年拜大將軍,封武平侯。(83)"前朝"句:《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魏書》:建安十六年(211),朝廷封曹操三子曹植、曹據、曹豹分別為平原侯、范陽侯、饒陽侯。曹丕為繼嗣長子,故未封。(84)"孤聞"句:介推,介子推,亦稱介之推。《左傳·僖公三十四年》載,春秋時,介之推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重耳為晉君后,賞賜隨從,漏掉之推。之推不求封賞,與母隱居綿山(在今山西介休市東南),至死不出。《新序·節士篇》又載,為使介子推出山受賞,晉文公放火焚山,子推"遂不出而焚死"。(85)"申胥"句:春秋時,伍子胥率吳軍攻下楚國京都郢都,楚國大夫申包胥到秦國請兵救楚,在秦廷痛哭七晝夜,方感動秦王出兵擊退吳軍。楚昭王回到郢都后要封賞申包胥,申包胥逃而不受。申胥,即申包胥。事見《左傳》定公四年、五年。(86)奉國威靈:仰仗國家的聲威神靈。(87)仗鉞(yuè月)征伐:指憑借皇帝授予的權力,征討不肯臣服者。鉞,大斧,古代皇帝出征時,用作儀仗。(88)推:推動。克:戰勝。(89)禽:通"擒"。(90)動無違事:執行起來沒有不如意的。(91)濟:成功。(92)四縣:指陽夏(今河南太康縣)、柘(今河南柘城縣北)、苦(今河南鹿邑縣東)和武平四縣。(93)食戶三萬:享用三萬戶人家所繳的賦稅。(94)堪:承當。(95)江湖未靜:喻天下尚不平靜。(96)邑土:指封給的城邑、土地。(97)分損:減少。(98)少:同"稍"。責:責難。

關于述志令全文有多少字和述志令文言文翻譯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303.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