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武子為什么不殺晏子(崔武子弒君)
大家好,關(guān)于崔武子為什么不殺晏子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崔武子弒君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智謀深遠(yuǎn)的小個子男人---晏子
晏嬰出生于公元前578年,山東高密人,是春秋后期齊國靈公、莊公和景公時期的重臣,因?yàn)槠沸懈邼崱蹏鴳n民、政治才能卓越聞名于諸侯。被后人敬稱為晏子。
晏子生活時代的齊國,已經(jīng)遠(yuǎn)沒有百年前齊桓公時候的國力,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大不如前。雖然當(dāng)時距離田氏代齊尚有一百多年,但他已經(jīng)敏銳地意識到田氏代齊是早晚的事情,可見他的遠(yuǎn)見卓識。
齊莊公剛愎任性,因?yàn)殛套咏?jīng)常提出不同意見,他就明確表示對晏子的不信任。晏子二話不說,馬上交回了官爵和食邑,退出了朝廷,帶著家人回到鄉(xiāng)下老家的小漁村,過起了平民百姓生活。
晏子走后,齊莊公越來越不像樣子,中興齊國的大事兒還沒做成幾樣,他竟然不顧禮法私通權(quán)臣崔武子的妻子,后來被人家崔武子設(shè)計殺死在崔家。
晏子聽到消息,趕到崔武子家,不顧當(dāng)時情勢險惡,伏在齊莊公的尸體上號啕大哭,極盡悲傷。崔武子因?yàn)樗藕芨撸膊桓覛⑺?/p>
齊莊公死后,齊景公即位。晏子被啟用為相。
1、踴貴履賤
有一次,齊國下了三天的雪沒有放晴,齊景公穿著狐貍皮制的大衣,觀賞著雪景,對晏子說:“真奇怪呀,大雪三天,怎么不太冷呢?”
晏子看了齊景公一眼說: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晏子就是借這機(jī)會,告誡齊景公:你自己吃飽了,穿暖了,安逸了,還要想到有人在挨餓,在受凍,在勞苦,要設(shè)身處地想到那些窮困的人。
因晏子的住宅靠近市場,嘈雜喧鬧,齊景公想要給他換一處幽靜的住所。晏子拒絕說:“我有幸能繼承祖業(yè),住在這里就已經(jīng)過分了。這里靠近市場,也能得到一些真實(shí)的消息。”
齊景公笑著問:“您家靠近市場,該知道物價的貴賤吧?”晏子說:“當(dāng)然知道,現(xiàn)在是踴貴而履賤。”“踴”是假肢,“履”是鞋子。意思是說市場上假肢很貴,鞋子很便宜。這是因?yàn)楫?dāng)時齊景公濫用刑罰,動不動就砍掉犯人的腳或腿,受刑的人就只能裝上假肢,所以市場上假肢的價格暴漲,而鞋子的價格暴跌。齊景公聽了,意識到了問題的嚴(yán)重性,從此減輕了刑罰。
這就是“踴貴履賤”這一成語的由來,比喻世態(tài)失常,隱患多多。
2、二桃殺三士
齊景公時,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三人,是于國于君有大功勞的勇士,受過很高的獎賞。他們還結(jié)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杰”。這三人仗著有功勞、有勇力而驕橫無禮,跋扈不羈,逐漸成為了國家安定的隱患。晏子對此非常憂慮,景公也意識到這幾個人不能再留,但擔(dān)心弄不好會帶來禍患,一直沒有下手。有一天,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命令下臣取來六個金桃為兩國結(jié)盟祝賀。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依照禮法,齊魯兩國君主各享用一個,倆相國各用一個。晏子向齊景公奏請,把剩下這兩個賞給功勞最大的人。這時公孫捷和古冶子都自薦說自己曾經(jīng)救過國君,功勞最大。晏子就命令下臣把兩個桃子賜給了他們。這下田開疆不干了,說自己為齊國開疆拓土,功勞應(yīng)該最大。晏子像是恍然大悟地說,可不,是你的功勞最大啊,最應(yīng)該得到這金桃,可是桃子已賜給了他倆,只能等來年再結(jié)果再說了。田開疆悲憤地滿臉通紅,覺得自己功勞最大,卻沒有受賞,簡直是太恥辱了,不由得沖動起來,當(dāng)場就揮劍自殺了。古冶子和公孫捷一看,萬分愧疚,因?yàn)榉謧€桃子,居然逼死了兄弟,也沖動地當(dāng)場自殺。
晏子巧妙地用兩個桃子消除了齊國的隱患。
這就是著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3、南橘北枳
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yáng)。出使楚國時,楚王想侮辱他,讓守城的官員指引他從一個小門入城。晏子何等聰明,對官員說:“出使狗國才能從這種狗洞里進(jìn)城,我難道是到了狗國嗎?”楚王只好讓人打開大門,迎他進(jìn)城。楚王在接見晏子時故意上下打量他,輕蔑地說:“你們齊國真是沒有人嗎?“晏子從容地說:”我們臨淄城,人多得很,張袂成蔭, 揮汗成雨 ,比肩繼踵,怎么說沒人呢?”楚王故作驚訝地說:“既然齊國這么多人,那怎么選派您這樣的小個子來我們國家呢?”晏子反擊道:“我們齊國對上等國家,就派上等人去;對下等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是朝中最不中用的,所以就只好派到貴國了。”楚王翻了翻眼睛,沒再說話。
宴會時,楚王指使武士押著一個五花大綁的人從主賓席前經(jīng)過,還故意大聲問:“怎么回事?”武士大聲回答說:“這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回頭看著晏子說:“齊國人真愛偷盜么?”話音剛落,滿座楚國官員都哈哈大笑。
晏子馬上站起來,嚴(yán)肅說:“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就是橘子,生在準(zhǔn)北就成了枳子,葉子相似,味道卻不相同,原因就是水土不同呀。這人在齊國不偷盜,在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偷盜么!”楚王聽完,十分尷尬,他的算計又落空了。
這是成語“南橘北枳”的來歷。
這楚王弄這么一出,除了為我們貢獻(xiàn)了幾個成語外,一點(diǎn)便宜也占著。晏子的機(jī)智善辯,很好地維護(hù)了國家的尊嚴(yán)。
4、折沖樽俎
晏子不僅在辭令上決不讓對方得逞,在行動上也反應(yīng)敏銳。
有一年晉國想打齊國。為了探清情況,派了大夫范昭出使齊國。在歡迎宴會上,范昭借著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把您的酒杯給我喝杯酒吧!”景公讓侍者把酒杯遞給客人。范昭接過酒杯,一飲而盡。
晏子一看,立即呵斥侍者說:“扔掉這個酒杯,為君上再換一個”。按當(dāng)時的禮節(jié),君臣應(yīng)該各自用自己的酒杯。范昭用齊景公的酒杯喝酒,顯然是對景公的不尊重,目的在于試探齊國的反應(yīng),可這一陰謀卻被晏子識破了。范昭回國后,向晉平公報告了情況,認(rèn)為齊國是有防備和警惕的,當(dāng)下進(jìn)攻,還沒有勝利的把握,就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
孔子聽說后,稱贊晏子說:這真是“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折沖”指使敵軍的戰(zhàn)車后撤,“樽俎”本意是盛酒和裝肉的器皿,
引申指宴席。意思是說,不動用武力通過酒宴談判就制敵取勝。 成語 “ 折沖樽俎 ”就是由此而來的。
晏子雖身居高位,但生活上一直樸素節(jié)儉。《 史記 ·管晏列傳》中說他:“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這意思是說晏子生活節(jié)儉,而且身體力行,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的宰相,自己吃飯沒有兩樣以上的肉食,妻妾也不穿絲綢的衣服。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他與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管仲并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還表示如果晏子還在,愿意親自為其執(zhí)鞭掌車做仆人來服侍他,以此來表達(dá)對他的崇敬之情。
文言文《晏子使楚》結(jié)尾有“王笑曰……”,為什么他會自愧不如,而不殺了晏子呢?
1事實(shí)如此,楚王對晏子的智慧佩服.他都稱圣人了,怎么會殺他?
2 晏子是使臣,楚王怎么敢冒失地殺人呢?這不是要引起國家間的斗爭嗎?況且是他自己先不對的.
3 為突出本文中心,以楚王做反襯.如果寫殺人又是另外回事,要討論楚王的人品為主了.而本文的作用不在于此.
4晏子從側(cè)面譏諷楚王但并沒有傷到他太大的面子
5楚王想向晏子說他對晏子的智慧佩服和自己度量的大
何為忠義情孝
曾子曾經(jīng)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里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后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wù)摽镎碌?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游,就問孟子是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rèn)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yǎng)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yǎng)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連累.而匡章只不過是因?yàn)楦赣H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zé),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jīng)說,對于供養(yǎng)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么與養(yǎng)貓狗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zhuǎn)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大孝終身慕父母. 忠: 忠這個詞最初是"委質(zhì)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買來的奴隸或戰(zhàn)俘.他們是完全喪失了自由的.質(zhì),是一種野雞,古人認(rèn)為這種動物是很有節(jié)氣的. 忠其實(shí)是分兩種的,一種是絕對的忠,是對人的忠,一種是相對的忠,是對事的忠.絕對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對不是不對,我一味的忠實(shí)于你.相對的忠,是對事的,你做得對,我全力擁護(hù),你做的不對,那我也不會一味順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兩種并行其道.其中相對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 晏子輔佐的是齊莊公.齊莊公和崔武子的妻婦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殺了.當(dāng)時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門外,別人問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從死嗎?"晏子回答:那是我一個人的君主嗎,我為什么要去死?"又問"那么你要逃走嗎?"晏子回答:"那是我的錯嗎?我為什么要逃走?"又問:"既不死也不逃走,那么是要回家嗎?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哪里去呢?君主不是立于民之上只管享樂的人,而是主持整個社稷,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的人;大臣也不是只管拿薪祿的人,而是協(xié)助君主治理整個國家的人.若是君主為社稷而死,那么便陪他一同去死,為人民而死,那么便陪他一起死.如果他是為了自己私人的欲望而死的,那么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于是門啟而入,趴在莊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勸說崔武子,一定要?dú)⒘怂?崔武子說:"不能殺他,留著他可以得到民心." 這就是對事的忠,可惜到了后來,忠的含義被扭曲,這種對事的忠越來越少,最后幾不可聞,倒是對人的忠,絕對的忠,經(jīng)過統(tǒng)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于,"生我之門死我戶",不一而足. 個人認(rèn)為,忠更體現(xiàn)在相對的忠,對事的忠,它處在一種更高的階段. 善: 存善在心, 但是存心善有時候做出來的事,卻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有時反而是反效果.有一句俗語說:"無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一個人并不能用簡單的善與惡習(xí)來形容,因?yàn)槿耸橇Ⅲw的,不是片面的,其中包含很多東西,有些是相同的,有些是混雜的,有些甚至是對立的.這些方方面面決定了他做的事.所以有時候即使惡人也可能無心的做了一件善事,有時候存心善的人,陰錯陽差,也會作出不好的事來. 這是一個動機(jī)與效果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一切應(yīng)該以做出來的為準(zhǔn),因?yàn)樾睦锏臇|西實(shí)在是無從考究.如果一個人做出有利于大家的事,那么起碼在這件事上,我們要肯定,他是好的. 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只做好事,而不做一件錯事,即使是無心,這是很難做到的.我們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時時修正自己罷了. 義: 義也可分為大義與小義,小義是更多是一種草莽之類的義,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為朋友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局限性,往往會被一時的是非困住自己的頭腦,而至于頭腦發(fā)熱,不計后果. 大義,則可理解為民族大義,例如大宅門中的三叔,這個人平時為人實(shí)在不怎么招人待見,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么樣,寧死不做賣國賊,這就是大義. 義是一個很有趣的字,有俠義,有道義,有忠義.對于,忠孝善義,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說法,百善孝為先,忠孝不能兩全,這四種品質(zhì)是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個人身上的,但是在某個時候,某種情況下,它們之間也是會起沖突的,在這個時候,我認(rèn)為,一切應(yīng)該站在大義的角度來衡量,來取舍. 汗,說了這么多,也不知把自己的意思說明白了沒有,以上就是個人心目中的解釋了.
晏子不死君難的啟示
啟示:
一是君臣的責(zé)任;二是臣子的大義;君臣的責(zé)任沒有什么好說的,時間是最好的檢察官,事件是最嚴(yán)厲的執(zhí)法者,沒有人能躲得過歷史的裁判。臣子之義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江山社稷國計民生不可不為,為私愛私憤當(dāng)不為則不為。大至家國大事,小至企業(yè)團(tuán)體,當(dāng)無私昵,君子事公可為公仆不可為走狗。
晏子不死君難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齊國國君齊莊公與崔武子的妻子私通,當(dāng)然是不是私通我們不知道,至少還有兩種可能,一是被迫,君主集權(quán)制的社會體制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二是被惑,美人計奪權(quán)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不過書上是這么記載的,好在我們并不想談男女之間的問題,暫且信書吧。就這件事而言,崔武子還算是個有膽識的人,捉奸于室,當(dāng)機(jī)立斷關(guān)門放狗殺了齊莊公。
門還未開,晏子就得到了消息,站在崔武子的門外。
晏子的隨從問:國君死了,我們也要死嗎?
晏子回答:“獨(dú)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意思是,他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為什么要死呢?
又問:那么我們何不逃跑呢?
答:“吾罪也乎哉,吾亡也?”亡,是逃跑的意思,就是說,是我的錯嗎,我為什么要逃呢?
再問:那么我們回去吧?
答:“君死,安歸。”國君死了,回哪里去呢?
這段對話極富戲劇色彩,三個問句,分別以三個問句作答,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晏子,何許人也?身高不過五尺,卻憑三寸不爛之舌,口綻蓮花,讓楚王奉為上賓。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贊其:“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司馬遷更有慨言::“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祈慕焉。”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道。
晏子接下來說:一國國君,不可凌駕于百姓之上,國君的責(zé)任是管理國家,作臣子的,也不能只為了自己的俸祿,而是為了保衛(wèi)國家。
“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大意是說,國君為國家而死,臣子就跟著他死,為國家而逃亡,臣子就跟著他逃亡,若是為自己死,或是為了自己逃亡,不是他的親信心腹,誰敢承擔(dān)呢?
讀到此,方浮一白,可痛飲三百杯。這樣響亮的文字,這樣坦蕩的胸懷,古往今來,晏子第一人。
當(dāng)然,如果你換個角度,上下揣摩,細(xì)細(xì)品來,不由得為晏子的心機(jī)智慧狡詰皮厚會心一笑。這一問一答,既有了大義,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清譽(yù)。此時當(dāng)飲小酒一杯,竊自為樂。
這段文字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君臣的責(zé)任;二是臣子的大義;君臣的責(zé)任沒有什么好說的,時間是最好的檢察官,事件是最嚴(yán)厲的執(zhí)法者,沒有人能躲得過歷史的裁判。臣子之義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江山社稷國計民生不可不為,為私愛私憤當(dāng)不為則不為。大至家國大事,小至企業(yè)團(tuán)體,當(dāng)無私昵,君子事公可為公仆不可為走狗。
歷史即是當(dāng)代史,以史為鏡,不僅看事件,還看人品。以君子之"德"(筆者以為,當(dāng)心存大義,而知趨吉避兇。)度測自己,則不枉讀史也。
文章最后說,晏子入門撫齊莊公之尸痛哭,然后頓足而出,崔武子的門人想要?dú)⒘怂尬渥诱f:“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好一個“舍之,得民”,不得不讓人疑問,齊莊公之死,崔夫人之失,未必不是“舍之,得天下”。
唉,人心!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和對其真實(shí)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shí)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